再论杨昌济对湖湘经世致用精神的创新
2011-04-13魏长龙
魏长龙,唐 巧
(衡阳师范学院 人文社科系,湖南 衡阳 421008)
再论杨昌济对湖湘经世致用精神的创新
魏长龙1,唐 巧2
(衡阳师范学院 人文社科系,湖南 衡阳 421008)
杨昌济继承了湖湘文化关注国家和民族命运经世传统的大略,同时又根据当时社会发展的大势,从西方文化中寻求救国济民的道路,提出了:一是变学,就是要学习西方的哲学思想;二是变法,就要学习西方的法律制度;三是变教,要学习实用的科学,培养全面发展的有用之人;四是变俗,改变社会的风俗,提倡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这些思想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湖湘文化经世致用的内容,深深地影响了毛泽东等一代青年才俊,对我们建设文明和谐的现代社会也具有借鉴意义。
杨昌济;经世致用;创新
杨昌济是近代湖湘文化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之一,他秉承了湖湘文化“穷究天人”、探索宇宙“大本大源”的哲学思维,又强调立志修身、务实救国的“经世致用”之道,启迪了毛泽东、蔡和森等一代青年才俊。他的经世致用的伦理思想在当代社会仍有借鉴价值。
一、传统湖湘文化“经世”思想的基本精神和主要特点
传统湖湘文化“经世”思想的基本精神是治国安邦、救世济民,他们各个不同时期的代表人物都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追求治国平天下的世功,在国家中兴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湖湘文化孕育时期的代表人物、被流放到湘楚大地的屈原之所以闻名于后世,不仅在于他赋《离骚》,制《九歌》,更在于他忠君爱国、宁抱石投江而不“横弃”国家的壮举。西汉贾谊被贬谪到长沙当太傅四年,感伤喟叹,孕于湘楚而成于西京长安的《治安策》笃定了西汉王朝的基本国策。贾谊早年成名、心忧天下、关心时政、学以致用的经世精神在湖湘大地上播下了种子。
湖湘文化成熟时期的代表人物是王船山,最伟大的实践者是曾国藩。王船山对传统的理学进行了集中整理,运用唯物辩证的哲学方法分析和总结历史,观察和分析社会问题。王夫之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史者,师也,经世致用者也。”③王船山写了著名的《黄书》,其后则著有《噩梦》、《读通鉴论》、《宋论》,“这些著作共同构成了批判专制主义—‘孤秦陋宋’的基本思想”④,认为孤独之秦和丑陋之宋是由秦朝开创的皇帝绝对专制独裁的寡头政治体制造成的。王船山总结这些经验教训时归结起来就是两个字“私”与“疑”,最高统治者从个人私利出发,妄图将天下永远控制在一个人手中,所以王船山在写《读通鉴论》之《叙论四》中道出了他写作的目的:一是关于治理天下的基本策略和方法;二是对司马光所说的“资治通鉴”的解说。什么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方法呢?“编中所论,推本得失之原”,“勉自竭以求合于圣治之本”,即就是实行孔孟的仁政,也就是以仁义、人治和圣人治国。王船山总结了明朝上下崇尚空谈亡国的教训,提倡要学以致用,选任官吏要重实际能力,“尊经穷理以为本,适时合用以为宜,登士于实学”。清末理学经世派的代表人物曾国藩以王船山为精神导师,他将“经济”之学提高到治国安邦的高度,高度重视和钻研官制、财政、漕务、冠礼、婚丧、兵制、律法、地舆、河渠等天下大事,直接影响了湘军中的人才群体和他的大批弟子,改变了社会上的空谈习气。他还告诫弟子要勇于创新,学会变通。他说:“前世所袭误者,可以自我更之,前世所未及者,可以自我创之。”⑤他后来在接触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之后,以大胆创新的精神设驿馆,办工厂,造船舶,立学校,开展了对近代中国产生巨大影响的洋务运动,这是他经世致用精神的又一次伟大实践。
近代创新湖湘经世致用精神的是谭嗣同。谭斯同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他直面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主张建立“君主立宪”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创新中国的政治体制,发出了“冲决一切罗网”的政治口号,积极致力戊戌变法,失败后,从容赴死,喊出了“变法流血请从嗣同始”的流芳千古的绝音。他还以更加广泛的新思维思考中国经济为什么落后的原因,提出了“奋兴商务”的主张。
湖湘经世致用伦理精神发展的历史逻辑线索表现出了一些共同的特点:一是爱国忧民,强调现实的政治参与,关注济世救民之道;二是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三是他们的代表人物志向高远,具有强烈的追求政治成功的倾向性。但是他们的经世思想表现出了两个缺陷:一是专注于政治问题的多,而对经济、社会、教育、文化等问题关注较少;二是专注于对历史问题的总结,一旦出现了社会危机,如何治乱兴邦,总是在圣君贤相身上转圈,寄希望于掌权者的善良人性的发现,“仅仅从理论上否定君权天授的传统观念是不够的,如果不对政治权利的终极来源做出新的解释,‘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也只能等于没说”⑥。
二、杨昌济对湖湘经世思想的创新
杨昌济深受湖湘文化经世致用精神的影响,后又出国留学日本、英国和德国十年,通过对比中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差异,胸襟顿开,以更加广阔的思维空间考虑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思考了国家与民族的未来。他的经世思想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变学
即我们究竟学习西方什么?杨昌济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余对于社会之改革,故取暂进主义,非盲从欧化者”⑦。与传统湖湘文化不同,杨昌济没有在自己民族文化内转圈,转而求外。他认为,固然是由于不重实学、技术人才匮乏、忽视科学研究和应用,但最根本的原因是没有找到“社会进化的原动力”。他认为,我们开始学习西方制造铁船、巨炮,然后学习他们的制造工业,最后学习他们的政治制度和法律,这些都只是学到了皮毛,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吾则谓吾人不可不研究其精神科学也”⑧。“欲唤起国民之自觉,不得不待于哲学之昌明。”⑨杨昌济从世界大本大源去探索社会问题,抓住了社会变革的指导思想。他认为中国的贫弱固然是物质科学不发达,但“若忽视精神之修养,则物质科学亦终无发达之期”⑩,“此等问题皆关系国家生存发达之大问题也”⑪,那些社会精英必须要思考清楚,不能模棱两可。他说:“思想者,事实之母也。心中先发一种思想,然后实现之于行动,个人有然,民族亦有然。”⑫杨昌济把精神的作用提高到第一位,并把哲学的任务提高到研究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最根本原则,这个观点是正确的,但是他把哲学、精神的作用无限制地夸大,得出了“哲学者,社会进化之原动力也”的结论,这是错误的。
(二)变法
杨昌济的变法思想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主张法的公平性,他认为立法的目的是保证绝大多数人的幸福,所以,“法宜公平,不特用法之时宜求公平,而立法之时尤宜求其公平,一切无规则之不平等皆宜避之”⑬。他认为政府的职责就在于维持人民相互之间的公平待遇,制定法律就是保障绝大多数人幸福的永久性。从这一观点出发,他认为“法律者人民意志之发表也,人民之普泛意志之发表也”⑭,“法律所干涉者,乃人民互相侵犯之行为。”⑮政府在维护法律的作用上有积极的作为与不作为两种形式,他主张对于民法上的权利,政府必须积极作为,保障权利的实现;对于宪法规定的权利例如自由演说与出版的权利,政府应该不得加以侵犯与限制。二是主张革除不合时宜之法。杨昌济否定了自古以来一成不变的王法,主张“法则必与时势相宜”⑯,认为时势变了,法律也应该随之改变,其实质,杨昌济是极力主张废除封建专制制度的独裁法律的,主张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法律制度。三是主张法律权威性。杨昌济接受了卢梭社会契约论,认为法律就是人与人相互之间达成的调节关系的契约,所以,每个人要想实现自己的权利和自由,必须不得不舍弃一些权利与自由,都服从法律。“一切之人尊重法律,一切之人服从自身意志所发表之主权,则无主奴之分,无强弱之分,一切之人皆平等无差别矣。”⑰
(三)变教
即变革教育。这里仅论及他从经世的角度如何变革教育。他认为,“政治所以维持现在,教育所以预备未来”⑱,一是培养通晓世界大势的真人才。他认为,中国有许多好学深思的人,对我国文化博学精通,研究很深,可惜的是这些人眼光狭隘,无世界之知识,其所学适应不了当今形势的需要,假如把这些人派遣到国外学习,则对于治国理政必定有深切的体会,大有帮助。他还主张在学习历史、地理科学时要培养人们世界的眼光。二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务实人才。杨昌济是较早全面向湖湘介绍西方教育制度的人之一。早在出国留学前的1898年,在南学会按照谭嗣同的布置,写了《论湖南遵旨设立商务局宜振兴农工之学》一文中就提出了“振兴商务,固为今日之要图,而商务之本源,尤在农工之学”⑲的求实学的主张。留学归来后,杨昌济全面的接受了西式教育思想和方法,形成了培养人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观念。他认为,教育的最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人“生存于社会之能力”。杨昌济认为,不管是教人技艺的专门教育还是传授一般知识的普通教育,必须教人以道德,即培育学生健全发达的人格,学会与人相处。此外还有历史、地理、美术、博物等学科。杨昌济的这些教育观念与现代教育思想已经基本接近了。三是培养有高尚道德情操的国民。杨昌济看到了道德教育可以“归民意”、同民心、铸造民族精神的作用,他认为在这种“政争汹汹”、“道德腐败一落千丈之势”的社会,“欲图根本之革新,先救人心之陷溺。国民苟无道德,虽有良法,未有收效”⑳。他倡导社会上的少量善良分子要协力与多数腐败分子作斗争,诚信待人,言行一致,做纯正社会风尚的倡导者、引领者。他强调道德教育“通与古今”的大作用,把道德教育即“德化”提到了战略地位的高度,主张实行以德治国,这对我们今天很具有借鉴意义。
(四)变俗
俗即社会风气。杨昌济是一个生活非常严谨的人,他对比中外情形,多次批判我国的陈规陋俗,极力主张要改变社会风俗。一是改变奢侈浪费的坏习。他强调要珍惜别人的劳动,要养成节省开支、储蓄备患的习惯。大声呼吁人民“无论所获多少,决不可一举而空之,所存虽属细微,积久可成大数”㉑。同时,他极力主张要爱惜财物,爱惜物力,金钱上的权限分明,借钱要还,借物要归。他极力反对使用仆奴,反对打牌、赌博,要养成自立自强的个性品质和国民独立生活的习惯。二是要珍惜时间。他严厉批评了国人不守时的陋习,主张做事要有计划性,生活简约,减去无谓的应酬。他特别强调要守时。三是要讲究卫生。他对中国人被外人称为“东亚病夫”感到十分痛心,在《余改良社会之意见》一文中,他认为要强健体魄,必须讲卫生,他举出了很多不讲卫生的坏习惯。四是反对早婚和纳妾。他极力主张婚姻自由,力戒早婚。他还主张要学习西方,实行一夫一妻制,通过立法禁止纳妾。
三、杨昌济经世伦理思想的历史意义和社会价值
杨昌济开放的、与时俱进的经世伦理思想抓住了当时中国社会变革需要解决的一些关键性问题。作为一个关心时势、具有强烈忧国爱民之心的转型时期的教育家,他在教学中是中西哲学兼讲,古今文化同授,特别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深深地影响了青年毛泽东、蔡和森、肖子升等一批俊彦。毛泽东在长沙求学五年半的时间,与杨昌济在这所学校的教学时间相始终,杨昌济后来还把自己的女儿杨开慧嫁给了毛泽东。从毛泽东早期的一些书稿和他在延安时期对斯诺的回忆中都谈到了杨昌济对他的影响。青年毛泽东通过杨昌济继承了湘学经世致用的传统,喜欢探究宇宙的大本大源,做成了一种奋斗向上的积极的人生价值观。他说:“欲动天下者,当动天下之心,而不独在显见之迹。动其心者,当具有大本大源。”㉒他认为要解决中国当时的问题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根本性的“本源”问题,即改造旧哲学,创造新哲学。他在《〈伦理学原理〉批注》中,进一步强调了哲学新知对人类社会进步的指导作用,“人类之有进步,有革命,有改过之精神,则全为依靠新知之指导而活动者”。“夫所谓信仰者,必先之以知识,知之而后信之。”㉓因此,毛泽东当时立下了这样远大的志愿,今后“只将全幅功夫,向大本大源处探讨。探讨既得,自然足以解释一切”㉔。他还以独立思考的精神,主张对西方和中国的思想要批判地吸收,同时进行改造。正是基于这种探讨“大本大源”的哲学思维,他站在拯救国家和民族命运的高度,在五四运动动以后寻求到了救国救民的真理,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并确立为以后革命的指导思想。
社会发展到今天,生产力有了极大的发展,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但是我们社会的丑恶现象和陋俗依然存在。如何建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有了闲暇时间多学习,在生活上“简约”,在处事上“居敬”,在待人上“思恭”,尊崇法律,增强规则意识,树立社会公德心,杨昌济先生近百年前的论述值得我们借鉴和深思。
注释:
①《胡宏集》,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26、124、43页。
②彭大成:《湖湘文化与毛泽东》,湖南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11月版,第4页。
③④转引自肖平汉:《理想与现实—王夫之历史哲学研究》,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4月版,第52、55页。
⑤《曾国藩全集》(第2卷),湖南长沙:岳麓书社,1995年版第1页。
⑥允春喜、杨保建:《王船山民本思想的政治逻辑》,《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1月第38卷第1期第42页。⑦⑧⑨⑩⑪⑫⑭⑯⑰⑱⑲⑳㉑《杨昌济文集》,湖南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05、200、57、363、304、28、357、364、356、358、44、239—240、232页。
⑬⑮杨昌济:《达化斋日记》,湖南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91、27页。
㉒㉓㉔《毛泽东早期革命文稿》,北京:新华社参考材料编辑室译编,1986年版,第85、227、87页。
D61
A
1007-905X(2011)06-0169-03
2011-07-10
2008年湖南省教育厅一般项目(08C163);2010年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2010YBA029)
1.魏长龙(1964— ),男,湖南东安人,湖南省衡阳师范学院人文社科系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代伦理思想史研究;2.唐巧(1965— ),女,湖南衡阳人,衡阳市七中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 姚佐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