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蜜蜂疾病防治技术

2011-04-13王青益

兽医导刊 2011年1期
关键词:巢脾蜂箱蜂王

王青益

(重庆市武隆县平桥镇畜牧兽医站,重庆武隆 408538)

一、蜜蜂疾病的防治技术

(一)蜜蜂疾病的初步诊断可以通过对蜜蜂形态表现及巢内子脾的观察,对蜜蜂疾病做出初步诊断。

1.状态。患病蜜蜂常表现痴呆,反应迟钝,失去活力,不能起飞,精神不安,栖于一侧或在箱外缓慢的滚爬。

2.头部。健康蜂的头部活动自如。当表现摇头瘙痒时,可能是有蜂螨等寄生虫。

3.翅膀。健康蜂四翅完整,张合自如,飞翔自由。病蜂翅膀残缺不全,或振翅颤抖,失去飞翔能力。有的幼蜂翅膀卷曲,多是患有卷翅病,翅膀残缺多由蜂螨危害造成。

4.脚肢。健康蜂六脚灵活,爬行迅速,若脚麻木,强直失灵,爬行迟缓或不能爬行,多是患有麻痹病。

5.背腹。健康蜂的背腹密生绒毛,其环节能有节律地频频伸缩,色泽鲜艳,体表干燥。而病蜂的腹部表现膨大或缩小,不能自由伸缩,绒毛脱落。毛色变暗或发黑,体表湿润,有时像油浸过一样,这多是麻痹病的典型症状。

6.死蜂。健康蜂一般不会死在箱内,也很少死在蜂箱周围。在越冬期若发现箱底有大量死蜂,且蜂体颜色变暗、发软、恶臭,很可能是由于患部伤寒或失血症所引起。

(二)蜜蜂的主要疾病蜜蜂受到细菌、病毒以及寄生虫等病原生物的侵害而患病,如防治不当,会给生产带来较大损失。

1.白垩病。白垩病又名石灰子病,是蜜蜂幼虫的一种顽固性传染病。近些年来传播蔓延较快,给养蜂业造成很大的危害。

(1)病原。致病菌为子囊球菌,菌丝雌雄异珠,雌株授精后形成膨大的子囊球,里面大量的子囊孢子。

(2) 症状。发病初期,症状不明显;中期,幼虫柔软膨胀,腹面长满白色菌丝;后期,整个幼虫体布满白色菌丝,虫体萎缩并逐渐变硬,似粉笔状。死虫尸体有白色、黑色两种。感染子囊球菌的幼虫,前3天无明显症状表现,多数幼虫在第5天死亡。

(3)诊断方法。若发现死亡幼虫呈白色或黑色,表面覆盖白色菌丝或黑色孢子粉时,挑取幼虫体表层物涂于载玻片上,滴一滴蒸馏水,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若发现大量白色菌丝和孢囊孢子时,则可确诊为白垩病。

(4)流行特点。白垩病的发生与温湿度关系密切,当巢内温度下降到30℃,相对湿度80%以上时,适于子囊孢子生长,春夏季多雨潮湿易流行。白垩病是通过子囊孢子传播的,被污染的饲料、死亡幼虫尸体或病脾是病害的主要传播来源。

(5)防治方法。采取换箱换脾的方法。首先取出病群内所有病虫脾及发霉变质的蜜粉脾,换以清洁的蜂箱和巢脾供蜂王重新产卵。换下的巢脾用二氧化硫(燃烧硫磺)密闭熏蒸4 h以上,可按每10张巢脾放入硫黄3~5 g计算,也可用4%甲醛溶液消毒巢脾,浸泡24 h或喷脾再密闭48 h。

(6)药物治疗。

①优白净。将药液做100倍稀释,抖落巢脾上的蜜蜂喷脾,每脾约10 ml,每天喷喂1次,用药两次停1 d,再用药2次为一个疗程,间隔4~5 d,再做第二个疗程防治,病幼虫可得到治愈。

②灭白垩一号。取药1包(3 g)用少量温水溶解,加50%的糖水1 L,充分搅匀,喷喂40脾蜂,每3天1次,连续用药4~5次为一个疗程。

2.蜂麻蝇。蜂麻蝇又名宽额诺蝇、肉蝇。是以幼虫寄生于蜜蜂体内,取食其血淋巴和肌肉为生的一种寄生蝇。

(1)症状。蜂麻蝇多发生在夏季,侵袭青壮年蜂。初期表现疲乏无力,飞行速度缓慢,最后则完全失去飞翔能力,无力地在蜂箱前地面上爬行,身体出现痉挛、颤抖,仰卧而死。受害严重的蜂群,被害率可高达28%~44%,每天死亡蜜蜂有数百只至数千只,严重影响蜂群的发展和采集力。

(2)流行特点。麻蝇成虫银灰色,滨湖沿海地区、杂草丛生的低洼地区发生尤为严重。

(3)诊断方法。取病蜂或死亡的蜜蜂20~30只,打开胸腔,用放大镜观察,若有蜂麻蝇幼虫寄生,即可在蜜蜂胸部肌肉中见到。

(4)防治方法。

①杀灭成虫。利用蜂麻蝇喜欢栖息于蜂箱盖得习性而又不能辨别水面或其他物面的特点,可在蜂箱上放一白瓷盘,其内装满水,使其落入水中淹死。

②清楚病死蜂。将蜂群内的蜜蜂抖落于蜂箱外,健康蜂则迅速回巢,而被蜂麻蝇寄生的病蜂因行动缓慢留在蜂箱外,然后将病蜂和死蜂集中起来烧毁。

3.黄曲霉病。黄曲霉病又名结石病,是危害蜜蜂幼虫的真菌性传染病。该病不仅可以引起蜜蜂幼虫死亡,而且也能使成年蜂致病。

(1)病原。主要为黄曲霉菌,其次为烟曲霉菌。这两种真菌生活力都很强,存在于土壤和谷物中。

(2)症状。患病幼虫初呈苍白色,以后虫体逐渐变硬,表面长满黄绿色的孢子和白色菌丝,充满巢房的一半或整个巢房,轻轻振动,孢子便会四处飞散,大多数受感染的幼虫和蛹死于封盖之后,尸体呈木乃伊状坚硬。成蜂患病后,表现不安,身体虚弱无力,行动迟缓,失去飞翔能力,常常爬出巢门而死亡。死蜂身体变硬,在潮湿条件下,可长出菌丝。

(3)流行特点。黄曲霉病发生的基本条件是高温高湿,所以该病多发生于夏季和秋季多雨季节。传播主要是通过落入蜂蜜或花粉中的黄曲霉菌孢子和菌丝。

(4)诊断方法。若发现死亡的蜜蜂幼虫体上长满黄绿色粉状物,则可取表层物少许涂片,在400~600倍显微镜下检验,若观察到有呈球形的孢子头和圆形或近圆形的孢子及菌丝时,即可确诊为黄曲霉病。

(5)防治方法。蜂场应选择干燥向阳的地方,避免潮湿,应时常加强蜂群通风,扩大巢门,尤其雨后应尽快使蜂箱干燥。对患病的巢脾和蜂箱消毒,撤出蜂群内所有患病严重的巢脾和发霉的蜜蜂脾,淘汰或用二氧化硫(燃烧硫磺)密闭熏蒸。患病蜂群喷喂优白净或抗白垩一号药物治疗,方法及用量均同白垩病。

4.蜜蜂慢性麻痹病。蜜蜂慢性麻痹病又叫瘫痪病、黑蜂病。是危害成年蜂的主要传染病。

(1)病原。病原为慢性蜜蜂麻痹病病毒。该病毒寄生于成年蜜蜂的头部,其次是胸、腹部神经节的细胞内质,在肠、上颚和咽腺内也含有此病毒。

(2)症状。病蜂症状表现出两种类型。一种为“大肚型”。即病蜂腹部膨大,身体和翅颤抖,不能飞翔,在地面缓慢爬行或集中在巢脾框粱上、巢脾边缘和蜂箱底部,病蜂反应迟钝,行动缓慢。另一种为“黑蜂型”,即病蜂身体瘦小,头部和腹部末端油光发亮,身体绒毛几乎脱落,翅常出现缺刻,身体和翅颤抖,失去飞翔能力,不久衰竭死亡。

(3)流行特点。春季和秋季是发病的高峰期,发病时间由南向北、由东向西逐渐推迟。我国南方麻痹病最早出现在1~2月份。麻痹病在蜂群内的传播主要是通过蜜蜂的饲料交换;而在蜂群间的传播则主要是通过盗蜂和迷巢风。

(4)诊断方法。若发现蜂箱前和蜂群内有腹部膨大或身体瘦小,头部和腹部体色暗淡,身体颤抖的病蜂,即可初步诊断为慢性麻痹病。

(5)预防方法。选用有健康群培育的蜂王更换患病蜂群的蜂王;采用换箱方法,将蜜蜂抖落,健康蜂迅速进入新蜂箱,而病蜂由于行动缓慢,留在后面,可集中收集将其杀死;对于患病蜂群可喂以奶粉、玉米粉、黄豆粉,并配合多种维生素。

(6)药物防治。升华硫对病蜂有驱杀作用,对患病蜂群每群每次用10 g升华硫,撒在蜂路、框粱或箱底,可有效控制麻痹病的发展。用抗蜂病毒一号对慢性麻痹病病毒具有显著抑制效果,对健康蜜蜂有明显保护作用,防治效果可达90%以上。

5.蜜蜂孢子虫病。蜜蜂孢子虫病又叫“微粒子病”,是蜜蜂的一种常见消化道传染病。

(1)病原。蜜蜂孢子虫病是由蜜蜂孢子虫引起的,它寄生于蜜蜂中肠上皮细胞,以蜜蜂体液营养发育和繁殖。

(2)流行特点。孢子虫病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病高峰期出现在春季,广东、广西、云南、四川和重庆发病高峰期出现在1~2月份。蜜蜂孢子虫病传染的唯一途径是消化道感染。被病蜂污染的饲料和巢脾是病害传染的主要来源。

(3)症状。患病初期,蜜蜂的外部症状表现不明显,之后行动缓慢,萎靡不振。后期则完全失去飞行能力。病蜂常集中在巢脾下面边缘和蜂箱底部,也有的病蜂爬在巢脾框粱上。

(4)诊断方法。从疑似患有孢子虫病的蜂群中采取10只工蜂,拉出消化道,剪取中肠,放入研钵内加10 ml蒸馏水研磨,制备悬浮液,取1滴涂于载玻片加盖片,置450~600倍显微镜下观察。如发现长椭圆形孢子则可确诊为孢子虫病。

(5)防治方法。蜂群越冬需要优质的饲料,越冬蜜中不能含有甘露蜜;蜂群越冬室温以2℃~4℃为宜,并具有干燥和通风的环境条件;早春应及时更换病蜂群中的蜂王。对养蜂用具、蜂箱及巢脾等,在春季蜂群陈列以后要彻底消毒。利用保蜂健粉剂,使用浓度0.2%,将药粉1包溶于500 ml糖浆内,傍晚对蜂群喷喂,隔日一次,3次为一疗程,可防治2~4群(10框群)。间隔10~15 d可再进行第二个疗程。

6.蜜蜂螺原体病。

(1)病原。蜜蜂螺原体是一种呈螺旋状,无细胞壁的原核生物,菌体直径0.17μm。

(2)流行特点。蜜蜂螺原体病分布广泛。转地放蜂的蜂场,发病率高,病情严重,而定地饲养的风场,病情较轻。该病是通过消化道侵入蜂体引起蜜蜂死亡的,被污染的饲料和蜂具有该病的传染源。

(3)症状。患病蜜蜂爬出箱外,在地面上蹦跳、爬行,失去飞翔能力,三五只蜜蜂集聚在一起,行动缓慢,不久死亡。

(4)诊断方法。取病蜂10只加蒸馏水10 ml,研磨,制备病蜂悬浮液,5 000转/分离心5 min,取上层清液少许涂片,置暗视野显微镜下1 500倍即可观察到螺原体的形态及运动状态,若发现晃动的小亮点并拖有一条丝状体,既为蜜蜂螺原体,则可确诊。

(5)防治方法。经常保持蜂群内有充足的饲料贮备,越冬饲料要求优质、量足。春季注意对蜂群保温并做到通气良好,以防止巢内湿度过大,秋季对巢脾和蜂具进行消毒。淘汰抗病力差的蜂种,选育抗病力强的蜂群培育新蜂王,保持蜂群群势。春季在对蜂群进行奖励饲喂时,加入保蜂健、抗病毒一号和磺胺类药物预防。发病初期,再根据病原种类应用相应的药物对症治疗。

7.蜜蜂囊状幼虫病。蜜蜂囊状幼虫病又叫囊雏病、囊状蜂子。

(1)病原。为囊状幼虫病病毒。主要感染幼虫使其致病死亡,也可在成蜂体内繁殖,但不表现症状。

(2)流行特点。研究查明,蜂群中的病死幼虫以及被污染的饲料、巢脾和蜂具是囊状幼虫病的主要传染源。囊状幼虫病的发生与气候、蜜源和蜂种有关。夏季病情逐渐减轻,秋后或翌年春季又会复发。早春蜜源缺乏,西方蜜蜂较东方蜜蜂抗病力强,东方蜜蜂同一品种之间,也存在抗病性不同的种群。

(3)症状。试验表明,病毒一般在1~2日龄小幼虫阶段侵入,而在5~6日龄大幼虫阶段出现明显的症状,头部离开巢房壁翘起,形成钩状幼虫,虫体由苍白色逐渐变为淡褐色,由于虫体后部皮下渗出液增多,呈现典型的囊状袋。

(4)诊断方法。当蜜蜂开始采集活动时,可以看到从巢内拖出的病死幼虫,在蜂箱前也可观察到零散的死亡幼虫,可疑为本病。打开蜂箱,提出封盖子脾,发现巢房有大的不规则孔洞或已被工蜂开启露出患病幼虫上翘的头部,拉取病虫,可见虫体末端明显的囊状袋,虫体苍白色,无味、无粘性,可初步诊断为本病。

(5)防治方法。注意蜂群保温,及时补充营养。蜂王用笼扣起,暂时断子,消除病死幼虫,切断传染链,蜂具消毒保洁等。从发病蜂场选择抗病力强的蜂群,培育蜂王。药物防治用抗病毒862,系抗病毒药金刚烷胺和中草药的混合制剂,治疗囊状幼虫效果可达80%以上。

8.蜜蜂蛹病。蜜蜂蛹病又称“死蛹病”,是危害我国养蜂业生产的一种新的传染病。患病群常出现见子不见蜂,造成蜂蜜和王浆产量明显降低,严重者全群死亡。

(1)病原。为蜜蜂蛹病毒。

(2)流行特点。病死蜂蛹以及被污染的巢脾是蜜蜂蛹病的主要传染源。各地区和各蜂场之间发病程度差异较大,轻则仅有个别蜂群少量蜂蛹死亡,严重病群,由于大量蜂蛹死亡,采集蜂群数量减少,蜂群生产力下降,蜂蜜和蜂王浆的产量大幅度降低。若发病率高达30%~50%,则蜂群完全失去生产能力。

(3)症状。死亡的工蜂蛹和雄蜂蛹多呈干枯状,发病幼虫失去自然光泽和正常饱满度,体色灰白,逐渐变为褐色。死亡的蜂蛹呈暗褐色或黑色,头部呈“白头蛹”状。

(4)诊断方法。患病蜂群工蜂表现疲软,出勤率降低,在蜂箱前场地上可见到被工蜂拖出的死蜂蛹或发育不健全的幼蜂,可疑为患蜂蛹病。提取封盖巢脾,抖落蜜蜂,若发现封盖子脾不平整,出现有巢房盖开启的死蜂拥或有“插花子脾”现象,即可初步诊断为患蜂蛹病。

(5)防治方法。选择无病蜂群作为种蜂群,培育蜂王。主要有保持蜂群内蜂脾相称或蜂多于脾,加强蜂巢内保温,保持充足蜜粉饲料,注意保持蜂场卫生。每年秋末冬初,患病蜂场应对换下的蜂箱及蜂具用火焰喷灯灼烧消毒。对巢脾用高效巢脾消毒剂浸泡消毒。巢脾和蜂具经消毒处理并换以优质蜂王的蜂群,喷喂防治药物蛹泰康,每包药加水500 ml,每脾喷10~20 ml药液,每周两次,连续3周为一个疗程,病情可得到治愈。

猜你喜欢

巢脾蜂箱蜂王
权力至上的蜂王
谈中蜂咬脾应对措施
养蚕巢脾 一种新的养蚕用具
悬崖上的蜂箱
止盗妙招
权健推出蜂王精华修复组合
中蜂王生长周期
PLA(可降解塑料聚乳酸)新式巢脾试验简报
巢脾夹
无刺蜂蜂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