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禽免疫失败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2011-04-13李勇宏葛守宏温海
李勇宏,葛守宏,温海
(1.定边县姬源兽医站,陕西定边 718600;2.靖边县动物卫生监督所,陕西靖边 718500;3.定边县砖井兽医站,陕西定边 718600)
预防免疫接种是依据一个地区疫病流行情况,由国家或县级畜牧防疫机构制定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定期的畜禽接种疫(菌)苗,使一定的群体或个体建立持续时间较长的特异性免疫力即抗体,并通过重复接种预防注射使其强化或延长,而使一定群体或个体能在整个饲养期内顺利健康出栏或维持种用。但在实际生产中免疫接种可能受到多中不利因素的影响,造成免疫力下降,导致个体或群体疫病发生或流行,给养殖生产造成重大损失,对人类食肉安全造成威胁,本人结合基层防疫工作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就畜禽免疫失败的原因进行探究,有望对畜牧业健康稳定发展起到一定作用。
免疫失败,从广义上说是机体免疫过程中由于某一种或几种原因造成免疫后的群体或个体未达到疫苗预期的免疫效果,而呈现的一种不健康状态的表现形式,从狭义上说,疫苗免疫过的动物机体不产生相应疫病的免疫应答,或显著减弱,并由此造成不能预防相应疫病的现象。根据形成的原因,免疫失败又可分为真性免疫失败和假性免疫失败,真性免疫失败是由于多种原因造成机体的不反应性而产生的免疫失败,假性免疫失败是由某种原因造成机体的暂时性未反应而形成的免疫失败。
一、免疫失败的主要临床表现
一些动物注射疫苗后仍发生相应的疾病;一些动物免疫后虽不发生相应的疾病,但引起动物机体抵抗力降低使其发生混合感染的疾病增多;有的群体免疫后虽未发生明显的疾病,但引起免疫群体生产性能降低,如生长缓慢,饲料转化率降低,产蛋率下降等现象,一些注射疫苗后动物很快发生相应疾病死亡,或不死亡,也不表现临床发病,但体内检测不到抗体。临床上广泛存在着隐形感染、持续感染的带毒动物及垂直感染的现象。
二、免疫失败的原因分析
1.种畜禽品质不良。已知常见垂直传播的畜禽疾病有白痢、伤寒、副伤寒、大肠杆菌病、鸡支原体病、减蛋综合症、鸡传染性贫血、伪狂犬、猪瘟和猪细小病毒等病。有些疾病在我国广泛分布,如鸡白痢,不少鸡场感染率在30%左右,鸡支原体病为70%~90%。如果强毒株经胎盘或卵传给畜禽,在体内生长繁殖后,再接种相应的疫苗往往免疫效果不好,同时也影响其它疫苗的免疫接种效果。这也使得同一饲养场,同样的免疫过程,引进不同种畜禽场的畜禽会出现不同的防疫效果。
2.环境污染。近年来随着养殖业的发展,畜禽饲养数猛增,饲养形式大多数属于高密度开放式饲养,包括密集式专业饲养村等,对疾病没有采取综合性措施,消毒制度不严格,死畜禽到处乱扔,更有甚者反把病畜禽卖出,污染了畜舍内外环境,致使畜禽在污染有大量病原微生物的环境里生活。因此,即使有良好的免疫程序,也很容易发病,造成免疫失败。某些新建饲养场,开始重视防疫消毒,防疫效果很好,经2~3年后思想麻痹大意,防疫消毒不严格,病原微生物的污染越来越严重,以致不断出现免疫失败的缘故。例如鸡新城疫、马立克氏病、传染性鼻炎、大肠杆菌病、鸡白痢、鸡痘、禽霍乱、鸡支原体病、猪瘟和伪狂犬等疾病经常爆发。
3.疫苗问题。目前疫苗生物制品生产厂家众多,设备水平参差不齐,品种繁多,有些厂家没有按规定要求生产,检验不严格,疫苗出厂时就没有达到要求。疫苗使用和管理不当,运输、储藏保及使用没有按要求进行,导致疫苗失效。注射疫苗时没有按要求进行,造成漏免。有些血清型有较多的传染病,如禽流感、大肠杆菌、法氏囊、传染性支气管炎和猪羊链球菌,没有选用与本地流行毒株相对应的血清型,造成免疫失败。疫苗毒素过强如传染性喉气管炎疫苗,防疫后易引起该病发生。
4.免疫程序不合理。无条件进行母源抗体监测,免疫时间过早造成接种疫苗与母源抗体部分抵消;免疫时间过迟机体内原有的抗体水平过低或消失不能与刚接种的疫苗产生的新抗体相衔接,不能使机体维持应有的抗体水平,难以达到预期的免疫效果。多种疫苗集中注射于机体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干扰,影响各自机体抗体产生。免疫接种时间不合理,首免时间选择不当,免疫次数太少或间隔时间过长或免疫方式不对,都能造成免疫失败。近年来由于普遍进行疫苗接种,畜禽出生后都具有一定的母源抗体。如新城疫母源抗体对2周龄以内的雏鸡,除有抗ND感染,起被动免疫作用外,在一定条件下也有不同程度干扰弱毒接种和抑制主动免疫抗体产生作用,又如仔猪水肿疫苗宜在猪出生后14~18日龄进行接种,产生抗体后可对两月龄以内的猪只产生保护率。
5.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影响。感染法氏囊病的雏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破坏B淋巴细胞。黄曲霉素中毒能破坏鸡的免疫中枢——腔上囊。马立克氏病、鸡传染性贫血、球虫病、传染性支气管炎、沙门氏菌病、猪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等也会影响免疫效果。
6.应激因素。动物免疫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受神经和内分泌的调节,因此在条件不良和改变或其它较长时间应激状态下如密度过大、圈舍湿度过大、饲料突然改变、转圈、饥渴、寒冷和过热等不良因素的刺激,能抑制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从而导致疫苗免疫效果的下降。
7.超强毒株感染。现已证明马立克氏病毒存在强毒株,另外,新城疫和传染性法氏囊病也存在强毒株,从而导致相应疫苗的免疫效果较差。
8.饲养管理不科学。有的畜禽场只求多养和多获利,而未能考虑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畜禽数超负荷、群体密度过大、通风不良、空气中有害气体浓度过高和应激频繁等,使机体的免疫应答能力降低,造成免疫失败。
9.饲料营养因素。某些地区饲料或添加剂厂家为追求利润,不按质量标准配制,不是营养不全,就是变质发霉或盐分过量。研究证明,机体维生素缺乏和蛋白质因素都会影响免疫效果。
10.乱用药物。按规定使用弱毒活疫(菌)苗前后几天,不能进行畜舍喷雾消毒和饮水消毒;使用弱毒活菌苗前后一段时间不能使用抗菌药物,以免杀灭活菌,免疫接种时,最好不同时应用某些抗菌药物,以免降低机体的免疫应答能力。
三、预防免疫失败的措施
1.应广泛宣传和正确引导农民养殖场户尽快改变“重养轻防”和“轻防重治”的观念,走出只重视饲养硬件设施的建设,不注重饲养环节中管理软件完善的误区。
2.应深入了解和掌握本地区的及提供本场畜禽的疫情,严格控制疾病的传染源,严防病原的入侵,从防治疾病的源头抓起。
3.应结合本地区或本养殖场的疫病史,制定合理和科学的免疫程序,规定本地区和本养殖场尚未证实的疫情,必须在证明已受到严重威胁时才能计划接种;对高毒力型的疫苗应非常慎重,非不得已不引进使用。根据所饲养畜禽的用途、种类及饲养期选用不同的疫苗,制定不同免疫程序。考虑免疫途径,根据疾病的性质和疫苗的特点,采用合理有效的免疫途径。根据免疫检测结果及突发疾病的性质,对免疫程序可以作出必要的修改和补充。
4.加强科学饲养管理。基础设施规范化,饲喂管理科学化,饲料合理搭配,以提高畜禽体质,增强动物抗病能力。搞好畜禽养殖场的环境卫生、检疫、定期消毒和隔离工作,防止传染病的水平传播,改善动物自上而下的环境。
5.加强免疫前检测工作,及时注意发现和淘汰带毒动物及隐性感染畜禽,特别注意能经胎盘或卵垂直传播的疾病和能产生免疫抑制的疾病,并防止母源抗体的干扰。许多病原微生物有多个血清型,如世界口蹄疫中心公布的口蹄疫病毒有七个主型,其中我国为A、O、C三个型,本区发生多为O型。因此,注意所选疫苗毒菌株的血清型、亚型或株型与本地或本场所流行的毒株一致性。同时根据疫苗的性质、质量和价位,正确的选择疫苗种类和生产厂家。
6.严格接种操作技术规程,在注射过程中注意对注射针头的消毒和待针头上的消毒液挥发方可抽取疫苗进行接种。各种病原微生物对长期使用的一种疫(菌)苗或机体长期服用预防治疗药物会产生一定的耐药性,因此,在免疫接种时疫苗的使用剂量一定要足,但不可过大,同时注意疫苗稀释量的确定。充分认识不同疫苗之间的干扰或协同作用,对接种时间作出合理安排。正确选择注射部位,要求皮下注射的就皮下注射,要求肌肉注射的就肌肉注射,如口蹄疫疫苗要求肌肉注射而大多操作者多以皮下注射。根据牲畜体况确定针头的大小型号,针头短或倾斜注射使接种疫苗注射于皮下,非但不能使疫苗很好的吸收,相反会对皮下组织产生刺激,引起感染。
7.对难以控制的传染病,应考虑灭活苗和活疫苗同时使用,并了解活苗和死苗的优缺点相互关系合理搭配使用。同时有计划地合理地使用药物预防疫病发生。
8.改善疫苗运输和储藏条件。疫苗在运输过程中按要求条件进行,采用专用液氮冷藏运输车辆。
根据不同疫苗对温度要求的特点,采用不同恒温冰箱进行保存,如一些油苗的口蹄疫疫苗或禽流感疫苗宜在2℃~8℃保存。一些冻干苗宜在-15℃以下保存而在0℃以上常温或高温下保存及稀释后在4 h以内使用。
四、结束语
预防免疫失败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指望只做好某一项工作就可避免出现免疫失败,只有做好畜禽疾病的综合防制,才能真正预防免疫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