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猪附红细胞体病

2011-04-13魏世安

兽医导刊 2011年1期
关键词:体病出血点红细胞

魏世安

(重庆市涪陵区龙桥街道畜牧兽医站,重庆涪陵 408121)

附红细胞体病最早发现于1928年,1950年确定为猪的附红细胞体病,我国于1981年首先在家兔中发现附红细胞体。1986年puntarie等正式描述了人类附红细胞体病。目前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报告了附红细胞体的感染情况。 附红细胞体的宿主范围广泛,已有鼠、犬、牛、绵羊、猪、猫、兔、山羊、马、驴、骡、鸡、骆驼、南美洲驼羊、北极驯鹿、银狐等动物及人感染附红细胞体的报道,其中猪感染附红细胞体最为严重,引起巨大的经济损失。

一、病原

附红细胞体以往认为是一种原虫,由其所引起的疾病曾以“类边虫病”描述过。后来根据其生物学特点更接近于立克次体而将其列入立克次体目、无浆体科、附红细胞体属。Messick(2000)、Neimark(2001) 等,对附红细胞体的基因序列(16SRNA)分析结果表明,猪附红细胞体不应属于立克次氏体,宜将附红细胞体列入柔膜体纲支原体属。

附红细胞体是一种多形态微生物,在光镜下,用鲜血压片,可见有月牙形、点状、杆状、球状、哑铃状、星状等,直径0.3~0.8m。

附红细胞体在血浆中可做伸展、旋转、前后、左右、上下等运动。一旦附在红细胞表面即停止运动。附红细胞体用苯甲胺染料如甲苯胺蓝等染色时易于着色。革兰氏染色为阴性。用姬姆萨染色呈紫红色,用瑞氏染色呈淡兰色。在油镜下,调节微调螺旋时折光性较强,附红细胞体中央发亮,形似空泡。附红细胞体在红细胞上以直接分裂及出芽方式进行裂殖,不能用无细胞培养基培养,也不能在血液外组织繁殖。对各种消毒剂及干燥的抵抗力极弱。可用10%甘油/10%马血清于-70℃保存。

二、宿主与感染

(一)宿主与交互感染有学者认为,各种附红细胞体有其特有的宿主,故将在不同动物上寄生的附红细胞体分开命名, 但也有资料表明,常接触动物的人员附红细胞体的阳性率高。马增军等在进行猪附红细胞体病的试验期间通过对周围一些人员(包括畜主)血检,发现73% 的人(11/15)可不同程度的检出附红细胞体,且发现手指采血的检出率高。但用红细胞感染率达75%以上的血液接种猪(24头)、绵羊(2头)及海兰褐产蛋鸡(4只)后,发现猪、绵羊皆可感染并发病,而鸡则未感染,只是可在血浆中发现有少量游离附红细胞体。故认为猪源附红细胞体对猪羊有易感性,对鸡无感染力,但有储菌作用。而陈永耀在40℃的环境下用猪附红细胞体感染雏鸡阴性血时,则发现其在前10 d并不感染,但第15天时则有90%(9/10)血样的红血球出现不同程度的感染,而在第20 d时其感染现象已基本消失,故认为猪附红细胞体对鸡感染力不强,但也存在交叉感染的现象。

由于目前畜禽的饲养密度越来越大,尤其在中国南方,畜禽以及水产动物的混养越来越多,因而研究附红细胞体的交叉感染, 对认识该病的传染来源、传播途径以及预防措施,有着深远的意义。

(二)感染与致病

1.隐性感染与疾病的暴发。本病的隐性感染率极高,常可达90% 以上。而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或外界环境恶劣、气候闷热潮湿、畜舍卫生条件不良、蚊虫孳生等应激条件常可引起本病的暴发,且不受季节的影响。过去有人认为本病只发生在炎热及蚊虫孳生的夏季,但最近在北方的冬春季节也有了发生本病的报道,如王学龄报道在2000年1~4月天津发生了本病;而孟庆龄则报道在1999年3月上旬的南疆地区首次暴发了本病。两则报道也同时指出,该病的暴发多发生在20~60日龄的仔猪。

2.复合感染与继发感染。文献资料表明,该病常与弓形体病疥螨病副伤寒大肠杆菌病链球菌病以及温和性猪瘟等并发。采用猪源附红细胞体分别接种猪羊后,发现其红细胞总数减少,血红蛋白的含量降低,红细胞脆性增高,而白细胞数增加。由于红细胞也有免疫功能,故红细胞感染附红细胞体后遭到破坏, 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易于继发感染其他病原。

三、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一)临床症状发病后主要表现发热,食欲不振,精神差,黏膜黄染,贫血,背腰及四肢末梢淤血等。病程长短不一,严重者可出现死亡。

(二)剖检变化本病的主要病理变化为贫血和黄疸,病死猪外观四肢末端耳尖鼻盘及腹下皮肤出现较大面积紫红色斑块。死后剖检可见:血液稀薄,呈淡红色,不易凝固;皮下大面积淤血出血或皮下水肿呈胶冻样,脂肪黄染,肌肉苍白,肌间水肿;多有胸水和腹水;胸、腹、心冠沟脂肪轻度黄染;心包积水,心外膜和心管脂肪有出血点,心肌松弛,色熟肉样,质地脆弱;肺脏肿胀,有出血斑或小叶性肺炎;肝脏不同程度肿大,出血黄染,呈土黄色或棕黄色,质地变脆,表面有黄色条纹或灰白色坏死灶或有出血点,胆囊膨胀,充满粘稠胆汁;脾脏肿大,呈暗黑色,有散在出血点,质地柔软,切面结构模糊,边缘不整齐,有的脾脏有针头大至米粒大灰白色结节;肾脏肿大,有微细出血点或黄色斑点,肾盂水肿;膀胱充盈,黏膜黄染并有少量出血点;胃肠道及肠系膜可见出血点;淋巴结肿大,切面外翻,有液体流出;软脑膜充血,脑实质有微细出血点,质软,脑室内脑脊液增多。

(三)病理组织学变化肝小叶间胆管扩张,肝实质灶状坏死,有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有含铁血红素沉着。脾小体中央动脉扩张充血,滤泡纤维性增生。肾小球囊腔变窄,有红细胞和纤维素渗出,肾曲小管变性坏死。心肌变性,心肌纤维间有细胞浸润。肺间质水肿,肺泡壁因毛细血管充血及淋巴细胞浸润而增厚,局部有纤维细胞增生。支气管周围见淋巴小结或淋巴细胞增生。肠黏膜充血,坏死,白细胞浸润。淋巴结充血,出血,网状内皮细胞增生。胸腺充血,局限性出血。骨髓固有细胞成分(特别是巨噬细胞)明显减少,细胞变性,并有局灶性出血。脑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周围间质增宽,有浆液性、纤维素性渗出,脑软膜充血出血,有大量白细胞堆积。

四、实验室诊断

(一)体外培养Nonaka等于1996年报道了猪附红细胞体的体外培养。延边大学农学院张守发、张国 宏 等 采 用 RPMI-1640、M-199、D-MEM为基础培养液,分别加入40%犊牛血清,在普通恒温培养箱(37℃)中进行牛附红细胞体的体外培养获得成功。四川农业大学房春林、杨光友也利用RPMI1640和小牛血清按不同比例混合作为体外培养猪和兔附红细胞体的基础培养基,同时以去掉红细胞上自然感染的附红细胞体后的红细胞泥作为培养附红细胞体的寄生载体,进行猪和兔附红细胞体的体外培养。培养结果表明,以RPMI1640与小牛血清按6:4比例混合,同时选用兔红细胞泥作为载体的培养效果最佳,接种感染了附红细胞体的猪、兔阳性红细胞后24 h生长达到高峰,感染率分别为40.2%和31.0%,而采用猪红细胞泥作为培养载体时红细胞感染率无明显升高。

(二)显微镜检查将血样加生理盐水,染色后压片镜检,在油镜下,调节微调螺旋时折光性较强,附红细胞体中央发亮,形似空泡。此方法是对附红细胞体最简单、最直接、最有效的实验室检查方法。

(三)补体结合试验Splitter(1958)率先用于诊断猪附红细胞体病, 急性猪多出现症状1~7 d呈阳性反应,2~3周后即转阴。

(四)荧光抗体试验花松等(1970)率先用于诊断牛附红细胞体病,抗体于感染后第4日出现,并随着感染率上升,第28日达到高峰。

(五)间接血凝试验Smith等(1975)研究成功,并将滴度>1:40定为阴性,此法灵敏度高,能检出补体结合反应转阴耐过猪。

(六)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据Hsu等(1992)报道,对ELISA检测猪附红细胞体与间接血凝试验的结果进行了比较,两结果间差异极其显著,表明ELISA比IHA更为敏感。

五、预防和治疗

(一)切断传播途径防制猪的免疫抑制性因素及疾病,包括减少应激,做好预防接种,一定要执行兽医生物安全措施。这一点对当前规模化养猪业来说极其重要。

(二)药物预防对于在产前两周以440 g/t金霉素拌料和产后4周以220 g/t拌料。或母猪在产前注射土霉素(11 mg/ks)或喂服四环素族抗生素, 防止母猪在分娩应激过程中发病,并可对仔猪起到防病之效,对于1日龄仔猪注射土霉素(50 mg/头),以控制胎盘感染的附红细胞体,对于种猪和生长肥育猪在饲料中按90 g/t加入对氨基苯胂酸,可预防猪附红细胞体病发生(但需严防胂的蓄积中毒),或在发病季节到来之前, 用四环素类药物进行全群预防性投药。

(三)治疗目前常用的防治猪附红细胞体的药物有氧氟沙星、恩诺沙星、二氟沙星、环丙沙星盐酸盐或乳酸盐、泰妙菌素、强力霉素、金霉素等。同时采取支持疗法,口服补液盐饮水,必要时进行葡萄糖输液,加碳酸氢钠。必要时给仔猪,慢性感染猪注射铁剂。混合感染时,要注意控制其它致病因素。

六、存在问题

(一)有关种的问题目前很多资料认为,附红细胞体有宿主特异性,但有调查表明,人群中与动物密切接触的感染率高。也有人用病猪内脏悬液接种小白鼠,再取小白鼠病料接种家兔成功。王亚明(1992)发现近交系BALB/C小鼠感染附红细胞体是来自带病小牛血清的。我国发现的种除兔、山羊、鸡的附红细胞体已命名外,其它的如马、骡、驴、骆驼等动物的附红细胞体都没有命名。Rikihisa(1997)用免疫印迹技术分析比较了大鼠、猫、猪的附红细胞体16SrRNA基因, 提出将其归于Mycoplas mataceac科。

(二)有关生活史问题 附红细胞体的生活史至今尚不十分清楚, 国内学者根据附红细胞体发生的季节性,认为吸血节肢动物是该病的主要传播媒介。至于附红细胞体在人畜体内及节肢动物体内的生长,仍不清楚,有待进一步研究。

(略)

猜你喜欢

体病出血点红细胞
红细胞的奇妙旅行
Mutually Beneficial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发生及防治
猪弓形体病的诊治
羊附红细胞体病的诊疗
一例与附红细胞体相关的犬脾脏肿大的诊治
一例猪弓形体病的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