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别策划:非洲猪瘟,需要我们高度警惕的疫病

2011-04-13王君玮

兽医导刊 2011年11期
关键词:野猪猪瘟非洲

近年来,非洲猪瘟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它发病快、传播迅速、死亡率高等特点对养猪业造成了巨大危害,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目前我国尚未发现该病,但是周边国家的疫情暴发也时刻牵动着我们的神经。如何有效防御疫病的入侵,成为我国兽医工作者需要面对的课题。由于我国未曾发生过本病,寻找有效的防控方法仍然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非洲猪瘟防控策略探讨

王君玮

(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外来动物疫病诊断中心,山东青岛 266114)

非洲猪瘟(ASF)是近年来引起国际组织及各国高度重视的一种猪的传染病,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1921年首次在肯尼亚暴发,之后,疫情进一步传播至亚撒哈拉地区的多个非洲国家以及欧洲、北美和南美洲。目前,该病在俄罗斯西部仍呈蔓延态势。如何防止非洲猪瘟疫情传入我国,已经是摆在我国兽医科技工作者乃至我国政府面前的重大课题。本文旨在借鉴国外非洲猪瘟疫情防控的经验和模式,剖析我国应对现状和问题,提出应对策略和建议,以期对完善我国非洲猪瘟疫情防控策略提供参考。

一、非洲猪瘟疫情概况

非洲猪瘟自1921年首次在肯尼亚发现以来,一直在亚撒哈拉地区的多个非洲国家流行。1957年传播至葡萄牙,实现了非洲猪瘟疫情的第一次跨洲际传播。1960年疫情再次在葡萄牙暴发,并于同年跨国界传播至西班牙,之后至1995年一直在这两个国家持续流行。期间疫情又从伊比利亚半岛开始,相继传播到 法 国(1964,1967,1977)、 马德 拉(1965,1974,1976)、 意 大 利(1967,1978,1980)、马耳他(1978)、比利时(1985)和荷兰(1986)。在伊比利亚半岛的最后一次暴发是在1999年的葡萄牙。1971年,非洲猪瘟疫情再次跨洲际传播,进一步从欧洲传播至中南部美洲的多米尼加共和国(1978)、巴西(1978)、海地(1980)和古巴(1980)等加勒比海地区。

2007年以前,非洲猪瘟在非洲以外的地区只有意大利的撒丁岛仍然流行。2007年6月,非洲猪瘟再次在欧亚接壤的格鲁吉亚暴发,并进一步传播至亚美尼亚(2007.8)、俄 罗 斯(2007.12)、 阿 塞 拜 疆(2008.1)和伊朗(2008.12)。笔者根据资料统计,2007年后向OIE报告发生非洲猪瘟的国家仍多达24个,其中,非洲18个,欧洲5个,亚洲1个(伊朗)。而伊朗以外的其他亚洲国家和大洋洲尚无非洲猪瘟疫情发生的报道。

二、国外控制非洲猪瘟的经验与模式

(一)欧洲国家欧盟国家中,除意大利的撒丁岛外,已在其境内成功根除了非洲猪瘟疫情,其中最后根除疫情的两个国家是葡萄牙(1993)和西班牙(1995)。ASF疫情处置中,欧盟国家遵循了两个欧盟指令,即92/119/EEC和2002/60/EC。其中,指令92/119/EEC规定了疫情报告、疫区划分、疫病监测、动物运输和贸易禁运、空舍间隔、清洁和消毒、疫情的追踪和追溯、动物尸体处理、重新饲养要求、参考实验室以及应急预案等内容;指令2002/60/EC规定了在ASF发生后特殊的控制措施,如猪相关产品和废物的处理、杀虫药的使用、发生ASF野猪的控制与根除以及传播ASFV的媒介昆虫的控制等要求。

对集约化养殖的国家或地区进行ASF的控制和根除相对容易实施,但如果有媒介昆虫、野猪感染或存在散养猪只,将大大提高ASF控制的难度。欧洲地区控制ASF的三个典型案例是西班牙、意大利的撒丁岛和高加索地区。

1.西班牙。非洲猪瘟在西班牙流行长达30多年。1985年,西班牙开始实施了多部门协调合作根除计划,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主要包括:(1)ASF阳性动物及病毒携带动物的检测,及时处理暴发疫点,重新饲养前饲养哨兵动物1~3个月,疫点有软蜱不能在原址饲养; (2)执行兽医卫生制度,通过基金和贷款等方式改善基础饲养设施,提高生物安全水平,建立保护区和监测区,控制肥育或种用动物的流通并实施区域化管理;(3)饲养场(户)主的积极参与。

1987年,西班牙实施封闭式饲养模式后,全国96%的地区不再有疫情发生,自1993年监测计划实施以来,国家即根据无疫区、监测区或疫区等不同区域采取不同措施,重点监测野猪、种猪以及有软蜱区域的所有猪只。这些措施的实施为ASF的彻底根除和无疫认证起到了重要作用。

2.意大利的撒丁岛。ASF首次传入撒丁岛是在1978年。撒丁岛的猪只状况是家猪可以跟野猪密切接触,但没有发现能传播ASFV的生物媒介。该病在撒丁岛持续流行的原因是由于非法动物运输、自然感染、猪只散养、猪场饲养人员不配合等因素。此外,私自屠宰、缺乏兽医监督也是ASF在该地区流行的重要因素。2005年3月在撒丁岛实施了新的欧盟根除ASF计划,包括感染区、高风险区和监测区的划分,猪肉和猪产品产区标识,以及随后采取的一系列防控措施,如修订补偿政策、从业人员培训、技术支持和资金支持等。针对感染ASFV的野猪也采取了系列应对措施。至2007年11月,没有再发生新的疫情,野猪感染区也没有阳性猪只出现,但仍设立3个主动监测区。目前,已经在该地区使用了电子疫情监测系统用于ASF疫情的监测。

3.高加索地区。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以及俄联邦的部分区域自2007至2008年陆续发生ASF疫情。由于格鲁吉亚政治局势紧张,不同区域的ASF疫情控制难以有效组织协调。落后的养猪模式以及大量野猪出没,也增加了防控的难度。亚美尼亚除部分地区有全封闭饲养的专门圈舍外,其他状况与格鲁吉亚非常相似。阿塞拜疆猪养殖量相对较少,ASF疫情发生后采取了全面扑杀的方式,该病得以很快根除。格鲁吉亚和亚美尼亚在ASF疫情控制中都接受了国际援助,并在控制计划、控制措施以及流行病学调查等方面采纳了EC/FAO/OIE联合专家组的建议。亚美尼亚还邀请FAO专家组就补偿机制、改善诊断和监测方法、培训养殖从业人员等方面提供帮助。

(二)非洲国家非洲国家的养猪生产主要集中于城郊及其周边地区,小规模饲养方式主要在农村。商业化饲养模式下,养殖场主通常能采取严格的卫生措施。但在农村,传统的散养方式很难防止家猪与野猪或软蜱的接触。而且这些养殖户不了解ASF疫情的传播方式以及如何采取预防措施。往往农村散养猪只感染了ASF,然后由农村向城市及其周边猪群传播。这种情况下,农村家庭散养猪可能成为商业化养殖场持续、主要的ASF风险传染源。

在非洲南部和东部,存在蜱-野猪的森林循环模式(sylvatic cycle),所以将家猪与野猪隔离,用杀虫剂杀蜱(存在蜱叮咬传播ASF风险时),均可有效地控制ASF疫情传播。在发生ASF疫情的非洲其他地区,如莫桑比克、安哥拉、马拉维以及多数西部非洲国家,ASFV的传播只在家猪内传播,通常从一个猪群传播到另一个猪群。这种情况下,只要限制猪群移动,防止健康猪接触病猪或病猪的废弃物就可以达到控制该病的目的。但是,由于经济条件限制,多数养殖户都让猪自由散养觅食以降低饲养成本。加上兽医基础设施落后,疫情发生后很难及时诊断,缺乏有效的扑杀补偿机制,以及养殖户对养殖经济的依赖性,这种情况下,要控制ASF疫情,是非常困难的。也由此导致了疫情从非洲向其他洲的传播。

三、面对非洲猪瘟疫情,我国应采取的措施

1.加强疫情监测,早期识别传染源。非洲猪瘟虽然不感染人,但对猪只致死率高,且严重影响动物卫生、国际贸易及社会稳定。由于俄罗斯境内2007年以来非洲猪瘟疫情不断,已引起我国政府的高度关注。自2009年以来,农业部已采取相应措施,针对ASF传播特点,制定了监测计划,开展对空港、海港、边境地区、重要口岸、引进种猪地区等非洲猪瘟易感动物,以及野猪和蜱媒等宿主的监测,从而有效地防范非洲猪瘟疫情的传入和扩散。

2.加强引种及种质资源管理,重视原产地检疫,严防传染源引入。

加强进口追踪检疫和入境后的隔离检疫。在引进种猪、胚胎和冻精等生物材料时,应开展风险评估。严禁从风险较大或风险不确定地区引进活猪或精液、胚胎。此外,加强引入动物的产地检疫。确定引入时,采取检查记录、访问,必要时进行实验室检验等多种方式,考查引入动物或其产品的安全性,来路不明的动物或生物制品严禁引入。

3.加强部门间协作,联合应对非洲猪瘟传入。非洲猪瘟传入无病国家或地区的途径通常有:直接或经第三方口岸从发病国家进口活猪;进口发病国家未经安全处理的感染猪制品;进口精液、胚胎/卵。此外,还有野猪和昆虫等传播途径。笔者分析32个国家首起非洲猪瘟疫情发生因素发现,饲喂泔水、活猪或猪制品调运、野猪接触以及废弃食物喂猪等途径是非洲猪瘟传播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加强入境检查,严厉打击非法夹带动物及其制品,加强航空港、海港的生物垃圾管理。同时,通过多部委联合督查、主管部门日常检查等多种方式加强监督,确保非洲猪瘟防控措施的落实。

4.以OIE、FAO等国际组织标准为依据,科学制订防治技术规范和应急预案。在制订非洲猪瘟防治技术规范和应急预案时,应充分了解国际非洲猪瘟疫情状况,全面认识非洲猪瘟疫病的特征并掌握先进的诊断检测和切断传播流行的手段和方法,这些都是我们制定规范和预案应当优先考虑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5.加强非洲猪瘟流行病学、诊断技术和防控技术研究与储备。非洲猪瘟作为外来动物疫病,在曾经发病国家如何成功控制以及进一步背景知识等方面了解有限。因而,应加强在非洲猪瘟快速诊断和鉴别诊断技术、防治技术、控制策略、风险评估、流行病学调查、疫病监测、疫苗探索等技术领域的研究与储备。目前,以国家外来病中心牵头,联合多家科研院所实施了多项针对非洲猪瘟的综合防控课题,为国家非洲猪瘟防控策略制定提供了技术支持。

6.加强培训,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认知水平。从业人员对非洲猪瘟的认知和识别能力是早期发现疫情的重要渠道之一。对从未发生过非洲猪瘟疫情的国家,可以通过培训来弥补从业人员对该病认知缺乏的问题。培训对象应重点包括最先有可能接触到疫情的所有人员,尤其边境省份和沿海港口周边从业人员。由于疫情传入具有不确定性,培训计划应尽可能涵盖各类兽医从业人员。

7.及时跟踪国际动物疫情状况,持续开展非洲猪瘟传入风险评估,并以评估结果为依据,不断修订和完善防控策略。针对目前全球和邻近国家非洲猪瘟疫情状况,不断更新风险评估报告。在持续开展非洲猪瘟疫情传入风险评估基础上,进一步进行风险交流和风险管理,从而使非洲猪瘟防控工作能够建立在流行病学研究的科学分析基础上。

8.强化交流与合作,持续跟踪全球和周边国家非洲猪瘟疫情信息,不断提高非洲猪瘟综合防控技术水平。可以充分利用FAO、OIE等国际组织交流平台,通过双边、多边合作,与周边国家建立动物疫情联合防控网络,互通信息,共享资源,及时了解疫情动向,科学制定和/或修订国家疫情防控方案。

四、对非洲猪瘟防控中几个问题的思考

(一)如何获得国外疫情信息国外发生非洲猪瘟疫情国家相关信息的获取和分析是科学制定防控方案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我们获得疫情信息的途径基本只有OIE网站资源,偶尔可以从其他网站的科研论文中获取少量信息。信息资源的匮乏,使我们无法正确评估我们面临的威胁程度,无法实施科学的防控方案。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目前俄罗斯疫情,其西部地区非洲猪瘟疫情的持续散播和流行,尤其野猪持续感染、霍尔曼斯克等港口地区发生疫情,而对其疫情发生、传播、控制以及国家采取的监测范围和检测手段等信息,很难从常规渠道获取,因而,很难就俄罗斯疫情对我国的威胁和风险进行科学的评估。如何从不同发生疫情的国家获取疫情信息资源,并分析其控制措施和经验教训,是非洲猪瘟防控应考虑的问题之一。

(二)野猪在非洲猪瘟传播中的作用和疫情监测欧洲野猪、非洲野猪和美洲野猪都是非洲猪瘟的宿主和易感动物。野猪,尤其我国目前存有的野猪品种在ASF流行中的作用和可能传播机制尚需要进一步研究。而野猪在我国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如何进行样品采集和疫病监测是目前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在缺乏疫苗免疫的情况下,充分了解、分析疫情传播的各种因素在非洲猪瘟流行中的作用,进一步明确野猪在非洲猪瘟流行病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对制订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尤其对防止外来疫情传入,将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昆虫媒介的调查和病原体携带状况监测自1963在西班牙首次从软蜱分离到ASFV,进一步确定软蜱为ASFV虫媒宿主和传播途径以来,软蜱在ASFV中的媒介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在非洲,由于存在疣猪-软蜱的ASF感染循环,使该病在非洲持续流行。此外,ASFV在软蜱之间可经交配、经卵传播,也可经接触传播。这种蜱在非洲猪瘟传播的森林循环中对ASFV的维持和扩增繁殖起着关键作用。我国具有丰富的蜱虫媒介,开展蜱的种类和携带病原体状况调查将对我国应对非洲猪瘟疫情起到积极作用。

(四)非洲猪瘟科研中生物材料的获取与生物安全控制非洲猪瘟的生物材料是开展非洲猪瘟疫病研究的重要生物资源,也是进一步深入研究的瓶颈之一。由于生物资源很难获取,很多涉及生物材料的研究无法深入开展。但一旦引入,又会涉及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和散毒的风险,病原体一旦泄漏将会带来巨大灾难。因此,如何建立安全、严格的病原体引入和使用渠道,消除引入与使用可能带来的风险,也是生物材料引入前需要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猜你喜欢

野猪猪瘟非洲
萌萌的小野猪
《走出非洲》:关于非洲最美的一本书
猪瘟爆发,猪肉还敢吃吗?
非洲反腐败新观察
猪瘟病毒感染的诊治
非洲鼓,打起来
智慧的野猪
浅谈猪瘟防治
野猪受骗
非洲的远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