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大众化三论

2011-04-13

关键词:大众化大众马克思主义

杨 发 航

(北京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1)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大众化三论

杨 发 航

(北京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1)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大众化,即用大众化的思路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一种以教育对象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是一种通过影响力实现教育目的教育方法,是一种广泛覆盖的教育机制。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大众化,要实现教育对象、教育目的、教育方法、教育语言的大众化,充分发挥大众活动、大众传媒、大众文艺等大众化载体的作用。

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新形势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担负着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任务,要扩大覆盖面、提高吸引力、增强影响力,就要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大众化,利用大众化的载体,架起一个沟通大众心灵的桥梁。这对于改进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方法,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效果,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大众化的本质内涵

马克思主义主义理论教育大众化,就是用大众化的方法来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就是以当今社会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为教育对象,根据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特点和需求,分层次、多样化、有针对性地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通俗化、普及化,让更多的人理解、接受、掌握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大众化,当前主要是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的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大众化的本质内涵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大众化是一种以教育对象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以大众为中心,尊重大众、启发大众、吸引大众是大众化的应有之意。现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特别强调教育过程中主客体关系的互动,把尊重教育对象即客体的主体性作为教育的重要理念。提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大众化,就是强调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对象的大众的主体地位。教育对象是有独立的自我意识、社会认知、价值判断的主体,他们对事物以及教育者所试图传递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有一定的理解和看法。现代社会信息渠道增多,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者不再拥有信息的垄断权,更不可能全面控制教育对象的思想认识。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理念强调把全体社会大众作为教育对象,尊重大众的主体地位,关注大众的特点和需求,并据此来设计教育过程的必要环节,从内心激发调动教育对象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其主动接受教育所传递的信息。但是,尊重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并不是否定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并不否认教育的引导作用。否则,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就失去了本来的意义。

2.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大众化是一种通过影响力实现教育目的的教育方法。任何一种理论的创立、发展,都面临着大众化问题,即让自己的思想为他人所理解。但这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让自己的思想成为影响现实的力量,大众只是中间环节。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首先让理论实现大众化,为大众所掌握。但是,必须看到,大众化是思想影响现实改变现实的过程,大众化的前提是对大众主体地位的尊重,承认大众思想活动的独立性和选择性;大众化的过程不是强人所难的过程,而是在平等、自主的基础上影响大众的过程。只有这样,思想、理论或价值观才能真正为大众所掌握,从而产生改变现实的力量。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大众化,就是强调使用通俗的语言和艺术的表现手法,把抽象的理论进行形象表达,通过对教育对象内心的启发,使他们自觉接受教育。

3.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大众化是一种广泛覆盖的教育机制。不可否认,现阶段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要还是针对特定群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要局限于高等院校和中学、科研机构以及党政机关之内的特定群体,以青少年学生、干部和从事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科研人员居多。这些群体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点对象,也可以视为社会的精英阶层。这种教育的内容相对专一,组织性、系统性强。但是不足之处在于:随着青少年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这种教育也就可能无法继续。更重要的是,现代社会产生的非公经济人士、自由职业者、城市流动人口等新社会群体,因为没有固定的组织,则几乎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空白”。对此,有研究者认为,“现阶段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其实属于精英教育,在我国能有系统地通过正规教育来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人相对较少,基本上也只是高等院校学生或从事政治活动的人。此外,教育方式的不恰当和被教育者的被动接受往往使得被教育者产生排斥、逆反心理,妨碍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的进行,进而导致了社会上存在的一部分人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信仰危机”,因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是推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途径”[1]。这也正说明了开展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必要性所在:它以社会大众作为对象,和“精英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互为补充,共同构成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生动局面。

4.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大众化是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一种过程。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是纯粹书斋里的学问,它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理论从认识到实践,又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面向大众、启发大众、引导大众,实现理论的通俗化,是对理论的第一次创新;通过教育大众,使大众掌握理论并运用到实践中,接受实践的检验,推进理论不断丰富和发展,是对理论的第二次创新。不同的时代培育不同的大众,不同时代的大众有不同的思想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大众化要与时俱进,不断引导大众,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理论,进而实现理论创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2]。从这个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大众化是认识发展的过程,是理论创新的一种过程。

二、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大众化的要求

面对大众化时代的发展趋势,用大众化的方法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把握好以下五个方面的要求。

(一)教育对象大众化

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超越政治、经济、宗教、教育等因素造成的障碍,跨越年龄、性别、职业、阶层、地域等界限,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而不是局限在少数人的范围内。教育对象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层次复杂,他们的文化程度、思想观念、经济收入、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存在很大差异,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需求也各不相同。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大众化要取得好的效果,必须尊重大众,注重研究大众的特点,研究大众多样化的需求,区分不同的层次,以通俗化、多样化和针对性为基本教育原则,来设计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方法,对大众开展教育。

(二)教育目的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大众化,是以马克思主义的普及为目的的。目的是靠众多的目标来实现的,而目标的设定依据教育对象的不同层次而具有层次性。正确界定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大众化的目的非常重要。“我们所要培养的不是‘马克思学’的学者,而是马克思主义者,是信奉马克思主义并将它付诸实践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当然,不可能人人都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但是我们的教育应该努力引导人们拥护、赞同马克思主义,并尽可能多培养出一些马克思主义者”[3]。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大众化的最基本的目标层次是让教育对象接触、认识马克思主义;在这个基础上,吸引更多的教育对象理解、接受马克思主义;更高的目标层次,则是让教育对象在理解、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掌握、运用马克思主义,逐步成为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者、实践者和创新者。

(三)教育内容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让理论深入人心。理论是抽象的,而大众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千差万别。理论要适应大众的不同特点,就要实现通俗化。在教育内容的设定方面要坚持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把抽象的理论和群众生动的生活、思想实际联系起来;对群众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理论热点和难点问题,要予以积极回应,给出合理的解释和说明;既讲道理,更讲故事,以真实的案例剖析代替空洞的理论说教;理论教育要深入浅出,语言生动活泼,通俗易懂,易于为大众所理解和接受。只有通过有针对性的理论教育内容的设定及教育活动的开展,才能更好地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魅力。

(四)教育方法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大众化要取得好的效果,必须采用好的方法,尤其是要提高方法的艺术性,依靠方法吸引人、感染人,使人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主题鲜明、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文艺演出,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媒,展览、广告、社区宣传栏、招贴画等平面宣传载体,电影、戏剧、曲艺、书法、美术、音乐、舞蹈等文艺形式,都可以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大众化的教育方法和教育载体。灵活多样、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的教育方法,使理论教育有机会接触到任何一个具有视听、阅读能力的人,赋予理论教育以极大的吸引力和无穷的感染力。

(五)教育语言大众化

面向人民群众开展理论教育,要尽可能适应群众的水平,使用群众的语言。毛泽东指出,大众化就是“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深入群众,向老百姓学习,讲老百姓的话。他认为:“有些天天喊大众化的人,连三句老百姓的话都讲不出来,可见他就没有下过决心跟老百姓学,实在他的意思仍是小众化。”[4]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语言,要不同于教材上或者研究专著上的深奥的术语,它应该是通俗的,具有强烈时代的感地、富于感染力的老百姓的语言。语言的大众化就要把抽象的理论,以通俗的语言娓娓道来,用语言的魅力,来彰显理论的魅力。否则,理论只能是书斋和课堂上的理论,走不到田间、工地,社区、写字楼,走不到大众中间,自然也就无法进入更多人的心灵。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大众化的载体

以大众化的方法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充分借助以下三种载体。

(一)大众传媒

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是信息传播的工具,也扮演着政治传播者的角色,具有政治教育的功能。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大众传媒自身优势凸显,传播速度更快、信息量更大、覆盖更加广泛、互动性、吸引力更强、受众更多,其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大,已经成为影响国家生活、群众情绪和社会舆论的重要因素。我们党高度重视大众传媒的政治传播功能,在利用大众传媒传播马克思主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党报、党刊影响力越来越大,电视专题片、广播专栏深受群众欢迎,主流网站宣传传播马克思主义作用不断增强。但是也存在覆盖不够广泛、吸引力不强、力度不大等问题。当前,随着大众传媒迅速发展,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显得更为必要。要充分发挥大众传媒覆盖面广、吸引力大的优势,用好党报、电视台、广播等主流媒体,调动好都市类媒体的积极性,发挥好网站、手机等新兴媒体的作用,让更多的媒体参与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来。要遵循传播规律,加强受众研究,提高利用大众传媒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艺术,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影响力和说服力。近年来,中央电视台陆续推出了《六个“为什么”》《七个“怎么看”》等一批理论节目,以“百姓视角”看问题,以“百姓语言”讲道理,以“百姓故事”举例子,以“百姓需求”找落点,回答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用事实说话、用典型说话、用数据说话,把抽象的理论变成观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形象画面,从而增强节目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观众中产生了较大反响。据统计,仅上述两个节目,观众收视规模就达到了1.2亿多人次[5]。

(二)大众活动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以活动为载体,就是紧密围绕党的中心任务,以人民群众为主体,通过开展活动的形式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这种方式的实质是群众性的自我教育。它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把教育内容渗透其中,使群众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熏陶和教育。它通过群众直接参与的方式,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落实到了基层。它吸引力大,感染力强,是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载体。我们党十分注重利用活动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相继开展过许多大规模的学习教育活动,比如延安整风运动、真理标准大讨论、“三讲”学习教育活动、保持党的先进性学习教育活动、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活动等。近年来,全国各地也都根据实际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学习教育活动,深受群众欢迎。比如国庆60周年前夕,北京市委宣传部在北京市开展的百姓宣讲团活动,组织国企职工、非公经济企业“白领”、社区居民、教师等行业的50位普通群众代表组成“北京市百姓宣讲团”,到北京市各个社区巡回演讲。宣讲团成员联系自身经历,讲故事、话成就,用自己的方式讲述对祖国变迁的感受。在短短的30天时间里,宣讲209场,听众达10万多次,收到很好的效果[6]。

(三)大众文艺

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发挥艺术教育人民的作用。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明确地指出文艺要为人民大众服务;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邓小平指出:“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文艺创作必须充分表现我们人民的优秀品质,赞美人民在革命和建设中、在同各种敌人和各种困难的斗争中所取得的伟大胜利。”[7]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江泽民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文艺是一条重要战线,承担着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激励人民团结奋进的庄严职责。”[8]进入新世纪新阶段,胡锦涛强调:“当代中国,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是我国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庄严使命。”[9]发挥文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的作用,就是充分借助文学、戏剧、电影、音乐、美术、曲艺、舞蹈、民间文艺、摄影、书法、杂技、电视等艺术门类,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内容融于艺术创作思想和创作主题之中,选取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的题材,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创作具有时代感和吸引力的大众化的艺术作品。用艺术的感染力实现教育的影响力,发挥艺术陶冶人们道德情操、抒发人类美好理想、丰富人们艺术享受、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作用。近年来,全国广大文艺工作者以饱满的热情投入艺术创作,推出一大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统一的优秀艺术作品,唱响了时代主旋律。比如为庆祝新中国60华诞,在国庆期间上演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选取鸦片战争以来各个阶段最有代表性的事件,艺术地展现了当代中华民族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历史,展示了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是通过文艺作品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的典范[10]。

总之,当前,我们已经处于一个大众化的时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大众社会地位的提高和主体意识的增强,大众的作用会越来越被重视,大众化的价值、观念也将被人认可和接受,成为推动或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我们应该充分重视以大众化的思路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方法的创新,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效果,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1]刘倩倩,叶方兴.马克思主义教育大众化探讨——从信仰危机谈起[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2]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96-297.

[3]田心铭.再论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2).

[4]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41.

[5]焦利.总结经验把握规律推出更多群众喜爱的电视理论宣传片[N].人民日报,2010-10-14.

[6]崔耀中.以“大宣讲”推进“大众化”[N].人民日报,2009-12-09.

[7]邓小平文选: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09.

[8]江泽民.在中国文联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96-12-17.

[9]胡锦涛.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6-11-11.

[10]董伟.2009,当代艺术大检阅[N].人民日报,2010-02-02.

[责任编辑孙景峰]

A81

A

1000-2359(2011)03-0044-04

杨发航(1972-),河南原阳人,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2011-03-05

猜你喜欢

大众化大众马克思主义
上汽大众ID.3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
大众ID.4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