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话语权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当代建构

2011-04-13程东旺程兴旺

关键词:大众化话语权大众

程东旺,程兴旺

(1.赣南师范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2.南昌陆军学院,江西 南昌330103)

话语权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当代建构

程东旺1,程兴旺2

(1.赣南师范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2.南昌陆军学院,江西 南昌330103)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以大众拥有马克思主义话语权为前提的。这种话语权的价值构成突出表现在维护和实现大众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的主体地位,通过促进话语大众化、理论大众化、实践大众化、创新大众化,由此从推进理论创新、转换话语方式、优化传播形态、重视实践示范、强化机制保障等路径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话语权;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建构

面对当前话语权意识凸显的新形势,确立马克思主义在各种意识形态共生、斗争格局中的优势话语权,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至关重要。因此,深入分析话语权、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内在关联,并在此基础上建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系列路径,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话语权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话语权是人们表达意志的权利和资格,也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社会控制手段和整合力量,或者说,是一种潜在的现实权力。“话语是权力,人通过话语赋予自己权力”[1]21。谁掌握了话语权,谁就能操纵话语的筛选、发布和真伪甑别,决定舆论的走向,引导或控制着他人或社会的认识,以确立其社会地位。任何阶级要实现和维护本阶级利益,不仅需要相当的物质力量,还要使自己的思想获得普遍的形式和意义,尽可能得到更多社会成员的认可。伴随着契约社会取代身份社会的历史进程,现代民主政治启动并实现了大众深层次的价值渴望,即人格独立、自我表现和意志表达,其核心是话语权。若话语权被少数人垄断,大众的声音都被掩盖,现代民主政治可能蜕化为“话语霸权”政治。因此,现代国家一般都把“言论自由”纳入宪法权利,以限制霸权话语,力图平等话语权。

大众实现平等的话语权,是社会民主与自由的体现和保障。大众拥有了平等的话语权,就可以充分表达外界所不能忽视的意志,使其享有的民主权利和自由得以充分实现。在传统社会中,“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2]98,由于统治阶级垄断话语权,大众没有独立的意志、主张和行为判断空间,只能陷入“自我噤声,主体虚化”的失语状态。信息社会开启了话语平权时代,由此以“言论自由”为标识的现代民主政治获得了一个有效的彰显平台,从而赋予了大众充分实现话语权的可能性和现实性,话语权不再是少数人可以垄断的权力,追求并拥有话语权便成为大众的合理期望。从现实情况来看,由于新兴传媒、互联网和通讯工具等现代传播技术的参与,形成了一个兼具平等性与互动性的虚拟世界,大大拓展了大众的话语空间、话语方式和话语能力。随着制度的完善和技术的进步,“剥夺”“替代”“滥用”和“占用”等种种“话语霸权”逐步失去了得以存在的社会条件,话语权平等已经成为势不可挡的社会法则。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观点通俗化、具体化,使之更好地为人民大众所理解、所接受[3]。从受众角度来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大众的话语权、话语能力及话语方式是不容忽略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应当保障大众话语权,实现大众话语权平等,或者说,话语权平等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应有之义。唯其如此,大众才能自觉主动地以开放的马克思主义视野在实践中学习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努力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二、话语权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的作用

(一)促进话语大众化

话语大众化是指运用大众能够理解和接受的话语来传播马克思主义,以词句的简洁化、语言的大众化、表述的通俗化和文法的民族化为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是指导实践的现实科学,唯有被大众掌握,才能通过大众的实践活动作用于客体,而这种实践效果取决于其“掌握大众”的程度。实现马克思主义的话语大众化,使其更加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为大众所喜闻乐见,提高大众的马克思主义水平。但在实际工作及研究中却出现了“党八股”倾向,漠视现实,脱离大众,局限于少数人的小圈子,诸如空话、套话的“长篇大论”,引经据典、词藻堆砌的“阳春白雪”,历史考证、经典注解的“经院文风”,使马克思主义难以被大众理解和接受,大众的主体地位被边缘化,这与马克思主义话语权被少数人垄断密切相关。拥有话语权就意味着拥有设定话语的权利和资格,若话语权被少数人垄断,大众难以对话语体系加以塑造,话语大众化就无法实现。拥有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大众就能够以富含时代气息的鲜活语言和符合时代特点的表达方式来阐述马克思主义,塑造马克思主义的大众话语,促进马克思主义的话语大众化。

(二)促进理论大众化

理论大众化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由被少数人掌握转变为被大众掌握。“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4],也开启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大众化的序幕。农民占全国人口大多数,是理论大众化的主要对象。农民文化素质不高及迷信书本和崇拜权威的传统意识,“以为上了书的就是对的,文化落后的中国农民至今还存着这种心理”[5],注定理论大众化沿着曲折的轨迹演进。在某个时期,个别理论家和领袖人物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代言人自居,占有着解读、辨别、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权利,垄断了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理论精英化应运而生。少数领袖人物因此自我神化或被神化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化身,其言行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标准,不容反思、发展和创新,导致个人崇拜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肆意盛行。若马克思主义话语权被少数人垄断,大众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尊重和维护,大众就失去了解读、辨别、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权利和资格,理论大众化也就不可能实现。拥有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大众的主体地位得到切实保障,从而增强大众在实践中自觉运用、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责任感及使命感,形成深厚的理论基础,促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大众化。

(三)促进实践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以实践大众化为依托,即要在实践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成果深入人心。从实践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大众化本质就是“掌握大众”并被大众化为实践中的自觉行为。因此,应以能否有效解决大众遇到的实际问题为标准衡量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成效。实践证明,在某个时期,我们党放弃了这一标准就会给革命和建设带来严重危害,突出表现在马克思主义实践中的教条主义倾向,即轻视实践、割裂理论与实践。由于马克思主义话语权被少数理论权威掌握,而他们从经典著作出发,不从实际出发,把理论当教条,反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否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认为大众只能不停地被灌输、受教化、遭评判,轻视、贬低大众的社会实践。若拥有马克思主义话语权,从而实现大众在马克思主义实践中的平等地位,由此激发大众践行马克思主义的自觉性,马克思主义实践才可能具有普遍意义,从而在实践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大众化。

(四)促进创新大众化

创新大众化是指大众在实践基础上不断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由少数人创新转变为大众创新。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品质,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是这一内在品质的本质要求,也是创新大众化的价值依归。创新不应是少数人的“专利”,作为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具有在实事求是基础上解放思想的内在本质。话语表达思想,从这个意义来说,解放思想就是解放话语,以冲破落后观念的束缚。落后的观念是一种可怕的势力,一旦被社会所认同,就会成为一种思维定式。这种思维定式可能成为少数人操纵话语的温床,无法形成创新所要的语境,创新大众化就不可能实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尊重和维护大众对马克思主义话语权,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从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式的和错误的理解中解放出来,消除落后的观念对大众的束缚,紧扣时代主题,深入回答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创造马克思主义的新范畴、新论断,不断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从而让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由“集体失语”变为“自觉之道”。

三、话语权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建构

(一)推进理论创新

一种意识形态要建立其优势话语权,要有理论上的正当性和先进性,扎根于时代思维和社会现实,走在各种思想潮流的前面,引领多元的社会思潮,与大众的主体需要相契合,从而形成不可阻挡的理论魅力。这种理论魅力是在与时俱进推进理论创新中充分实现的,得到大众强烈的情感认同。马克思主义正是秉持与时俱进这一理论品质,在它发展的每个历史阶段,推进一个以新的旗帜为标志的理论创新,形成一个不断随着时代、科学和实践发展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要建立其优势话语权,就要做到与时俱进,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同时,“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2]248,抛弃自身不合乎实际的东西并吸取实践中的发展成果,不断修正和完善自身,以推进理论创新。一是要“创新中坚持”。坚持马克思主义是创新的基本前提和价值目标,没有“坚持”也就谈不上“创新”的问题了;坚持马克思主义是要“沿着马克思主义的‘流’去追溯马克思主义的‘源’和‘本’”[6],立足于其实事求是的精神特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原则和基本原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马克思主义创新夯实理论基础。二是要“坚持中创新”。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品质,也是彻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保障,没有“创新”就无法做到“坚持”;创新马克思主义是指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实践中契合各国的国情及民族文化传统去挖掘思想资源,以图产生出新的思想火花,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三是要“坚持”和“创新”的统一。“坚持”和“创新”是一体的,综观历史,马克思主义是“坚持”和“创新”一体的现实科学。

(二)转换话语方式

话语方式就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话语主体对于某种话语内容的表述方式。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有实效,必须做到由大众以适合自身特点的话语方式言说。除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外,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方式在内容和形式上皆应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顺应社会潮流不断丰富和创新,以占据话语方式转换的优势地位。马克思主义是诞生于19世纪的欧洲,是马克思恩格斯以欧洲的语言文法和思维方式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分析批判的结果。由于各个民族国家的文化差异,中国人尤其是普通百姓难以接受欧洲的语言文法和思维方式,这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极为不利的。因此,有必要用现代中国人熟悉的语言文法和思维方式来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就是转换话语方式的有力例证,“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7]。同时,新中国建立后的相当长时间内充斥着社会话语空间的“革命话语”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已经失去昔日的话语功能,针对新的话语生态转换话语方式不仅是话语变革的内在要求,也是形势使然。不可忽视的是,互联网等新传媒技术的兴起极大地改变了大众的话语方式,客观上启动了话语平权,这意味着一家独大的话语方式丧失了其存在的社会基础。因此,即使已经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也要关注现实社会中的“大众话语”“网络话语”“流行话语”等,把它们加工提炼成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马克思主义话语素材,与其结合转换,从而在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主导下的话语权博弈中战胜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三)优化传播形态

信息社会彻底改变了信息生成和接受的模式,促生了现代传播。与“单向灌输”的传统传播不同,现代传播以现代传媒为载体,以主动性、参与性、沟通性和操作性为特征,形成“双向流动”的传播形态,这意味着大众不仅是受众,还能够选择、找寻、索取和输送信息。在现代传播语境下,是否拥有和有效利用现代传媒,能否形成现代传播形态,深刻地影响着话语权的基本格局。当前,全球约80%—90%的信息由西方媒体提供,而以华语为载体的信息量仅占全球信息总量的5%左右[8]。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传媒优势企图抢夺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因此,我们要适应现代传播的特点,优化传播形态,提高传播的有效性。首先要更新传播理念。一个有效的传播必须要回答的问题不是传播了多少,而是接受了多少[9]。长期以来,我们在理论宣传中忽视了受众的接受度,追求简单化、标语化、口号化,出现了抽象化、片面化、夸大化的不良倾向,从而可能导致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解和淡漠。为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要立足现实,贴近大众的思想、生活和行为,采用生动活泼、喜闻乐见、大众易于接受的传播风格。其次要综合利用传媒,重新整合所有传媒,构筑一个综合化的传播系统和网络,形成一股最大化的传播合力。继续利用报纸和书刊等平面传媒,但同时必须适应现代传媒环境,积极引入广播、电视、电影、通讯、互联网等现代传媒,使传播形式多样、内容生动、言说深入浅出,使马克思主义在多元复杂的文化环境中迸发出立体的影响力。我们可以运用现代传媒传播精神文化产品,可以建立大众与优秀党员干部、专家学者的互动传媒,可以建立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学习宣传网站,并加强传媒监管,优化传媒环境,切实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有效性,以赢得马克思主义的优势话语权。

(四)重视实践示范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之所以能够胜利完成,极为重要的原因是大众对中共所主张的革命理想和道路的强烈认同。这种认同感根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实践性,更是对中共坚守马克思主义信念和兑现承诺的信服。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一大批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起着很好的示范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各项体制改革带来了巨大的效率提升,实现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但贫富差距拉大、贪污腐败和社会矛盾积聚等问题日益突出,这些都与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理想社会不相符,可能消解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真切感和信赖度。为此,追求社会的公平正义,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大众的根本利益,应是当前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实践的核心内容。当前,我国社会处于矛盾凸显期,各级党和政府要拥有解决当前社会矛盾的勇气和作为,党员干部要严格遵守并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身体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廉洁自律,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由此,在党员干部的崇高人格和模范行为的感召下,大众就能够明确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可近、可亲、可信、管用,那么,马克思主义自然就能在大众中被广为普及。当前,建设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让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是马克思主义实践的最有效示范。从现实情况来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共领导全体人民制定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取得了令大众普遍满意的施政效果,赢得了马克思主义的优势话语权,从而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五)强化机制保障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我们应当依据其内在规律及实际需要,构建一套健全的运行机制。一是要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育机制。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我们需要建设有一定规模相对稳定的人才队伍,培养造就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特别是中青年理论家,发挥他们的主力军作用,使其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播种机”和“宣传队”。应该承认,中共近几年来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育工作,诸如高校思政课教师和高校辅导员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等就是很好的举措。二是要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项目平台。我们需要加大政策支持和经费投入,从国家、省、市等层面设立项目平台以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党中央于2004年4月开始实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已经取得了众多重大研究成果并培养一大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其编写的重点教材深受理论工作者和当代大学生的喜爱,极大地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三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具体落实到相关制度中。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大众发自内心的自由选择,这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前提。同时,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根本指导思想,在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新时代,更应该具体落实到道德规范、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中,以获得一种外在的刚性约束力,从而把引导与规范统一起来,刚柔并济,统一思想,使马克思主义信仰不仅是个人的自由选择,更成为社会群体行为。

[1]福柯.话语的秩序[G]//许宝强,袁伟.语言与翻译的政治.肖涛,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21.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秋石.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J].求是,2009(23).

[4]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1.

[5]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1.

[6]宋钧文,王延平.中国共产党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途径的历史启示[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7]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

[8]江涌.中国要说话,世界在倾听——关于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思考[J].红旗文稿,2010(5).

[9]徐协,朱瑶.低谷与崛起:20世纪90年代中国传播学发展轨迹[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

[责任编辑孙景峰]

A81

A

1000-2359(2011)03-0036-04

程东旺(1977-),男,江西婺源人,赣南师范学院政治与法律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ZX1002)

2011-03-12

猜你喜欢

大众化话语权大众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大众ID.4
上汽大众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中国如何争夺LNG市场话语权
应提升贫困群众话语权
“社会共治”中的话语权争夺战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