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及其防控

2011-04-13王炜武华

兽医导刊 2011年5期
关键词:持续性经济损失活疫苗

王炜,武华

(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吉林长春 132109)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及其防控

王炜,武华

(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吉林长春 132109)

自1946年人类首次发现和报道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以来,该病毒已被人们认知60多年,在过去的60多年里,经过科研人员和兽医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人类对该病毒的认识不断深入。现已证实,BVDV属于黄病毒科(Flaviviridae),瘟病毒属(Pestivirus)成员,病毒能引起多种动物、多个系统发生疾病,病毒感染牛引起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BVD/MD),该病在世界范围流行,给世界养牛业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将BVD/MD列为必须上报疫病之一,尽管目前OIE没有将BVD/MD像口蹄疫一样作为国际贸易的壁垒,但随着欧盟多个国家将BVD/MD列为疫病根除计划,世界范围的无疫区逐渐增加,OIE有可能出台类似的政策。届时,BVD/MD流行国家将进一步面临绿色壁垒的限制,影响畜产品的国际贸易。

我国上个世纪80年代报道分离到该病毒,但到目前为止我国对其研究较为薄弱,防控手段滞后。随着我国养牛数量的增加和饲养方式的转变,我国养牛业受该病威胁增大。对于该病的防制,世界各国根据本国BVD流行情况制定了不同的防制措施,主要包括疫苗接种计划和疫病根除计划,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拟从疫病的流行特点、疫病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疫病防控措施等方面分析其他国家防控经验,以对我国预防控制该病提供一些借鉴。

一、BVDV的致病性

BVDV感染牛造成BVD/MD,各种年龄的牛都易感,病毒可造成急性感染和持续性感染,新疫区急性感染病例多,发病率通常不高,约为5%,其病死率为90%~100%,发病牛以6~18个月者居多;老疫区急性病例很少,发病率和死亡率很低,但隐形感染率达50%以上。急性感染病例特征为黏膜发炎、糜烂、坏死和腹泻等,还可表现为肺炎、流产、出血性综合征急性感染等;持续性感染动物可导致发生致死性的黏膜病,而且感染动物没有临床表现,但可以向外排毒,是疫病传播的重要来源,因此,鉴别并扑杀持续性感染动物是减少经济损失乃至根除疫病的重要措施。病毒感染可造成免疫抑制,感染牛易发生呼吸道及肠道的继发感染,导致病死率升高。

BVDV具有较大的变异性,根据病毒的基因组差异及其在细胞培养方面的生物学特性的不同,将BVDV分为不同的基因型和生物型。2002年,国际病毒学分类委员会正式确定该病毒的分类地位,将其分为BVDV1和BVDV2两个基因型,有文献报道有BVDV3。在致病方面BVDV1和BVDV2均可表现出轻微临床或亚临床感染。生物分型依据是病毒在细胞培养上能否致细胞病变,分为致细胞病变型(CP型)和非致细胞病变型(NCP型)。

1946年,美国首次报道BVD/ MD,20世纪50年代初分离到第一株BVDV,已有的流行病学资料表明,BVDV1b流行更为普遍,引起牛的肺炎性死亡。但各基因型的亚型之间在血清学反应没有显著的差异,这可能与基因亚型分型的方法有关,基因型是根据病毒基因组的5'UTR差异分析得出。1994年,美国和加拿大首次从出现病毒血征的病牛中分离到毒性较强的BVDV,通过分子手段分析基因组5'UTR,证实其属于另外一个基因型即BVDV2。该病毒引起牛急性出血性综合征,死亡率高达25%,远远高于先前BVDV1引起的死亡率。近些年来,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该基因型的报道。BVDV2强毒引起的牛只死亡在50%~60%,其临床症状往往比较严重,出现高热、腹泻、白细胞减少、甚至死亡,而弱毒感染的临床症状比较轻微。从生物型角度看,两个生物型(CP型和NCP型)都能引起牛发病,但其流行程度不尽相同。譬如引起毒血征的病原为NCP型BVDV2,与BVDV1相比,BVDV2能够引起严重的病毒血征,然而根据病毒株的毒力、致病性和基因分型表明,BVDV2表现出不同的差异性,由此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临床症状。

从BVDV引起的临床症状和危害来看,由BVDV引起的牛繁殖障碍疾病比例逐年增加,对牛群的危害较大,由此导致地持续性感染增加了BVD/MD控制净化的难度。一般,怀孕牛在怀孕150 d前感染NCP病毒时,容易发生流产、死产等,正常产下的胎儿易产生持续性感染,持续性感染牛本身没有临床症状,但是终身带毒、排毒,感染病毒能逃避宿主的免疫反应,如细胞凋亡、产生干扰素等,在体内低水平复制。持续性感染(PI)动物是疫病传播最为重要的病原,一般来说,抗体阳性率60%~85%的牛场,持续性感染率在1%~2%。因此防制病毒的持续性感染是疫病防控的主要环节。

二、BVDV感染造成的经济损失

动物疫病对经济和社会的危害从三个方面考虑:⑴疫病对养殖业造成的经济损失;⑵疫病造成的动物死亡率;⑶疫病是否会造成公共卫生问题。就BVD/MD而言,BVD/ MD给养牛业造成的经济损失远远大于其他两个方面。牛感染BVDV后导致牛奶产量下降,牛奶品质差,繁殖力降低,生长迟缓和继发感染其他病原,这些指标与其经济适用性有很大的关系。

从BVD/MD发生的实际情况来看,BVD/MD造成的影响不单单是因疫病本身造成牛的经济性能下降带来的损失,还包括因感染BVDV而继发感染其他疾病的风险大大增加,其引起的免疫抑制可使其他疫苗免疫失败,或感染毒力强的BVDV导致牛的死亡率增大等,感染NCP-BVDV的小牛血清在生物制品的生产中存在较大的风险。BVD/MD对经济造成的损失评价难度较大,一般人们习惯于评估牛的临床感染对牛本身造成的影响,极少在群体水平和由其引起的间接损失来评估,而且这些评价指标比较复杂,包括病毒毒力的强弱,感染牛群的免疫状态,牛群产奶量及怀孕率的高低等均可影响到对疫病造成的经济损失的评价。国际上通行的评测方法是在两个不同的层面反映BVD/MD对经济造成的影响,一是BVDV感染对独立养殖群体所造成经济损失,另外从整个国家(地区)养牛业的发展角度去评价BVD/MD造成的经济损失。

国外统计表明,因BVDV感染导致的繁殖障碍和持续性感染造成的损失每头奶牛在40美元到95美元,如果感染高致病性BVDV或继发其他病原感染,每头奶牛造成的损失将超过400美元。一个奶牛养殖场因感染BVDV造成的经济损失在数百美元到数千美元,这与牛群的密度等有密切关系。每百万头牛因感染高质性病毒株造成的损失可高达1 000万到4 000万美元。由此可见,BVD/MD的流行给经济造成较大的影响。另外,BVDV感染的小牛血清用于生物制品生产,将直接导致疫苗的免疫效力降低,造成免疫失败将产生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

三、BVD的防控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将BVD/MD作为重要的疫病加以防控。一般来说,疫病的防控涉及两个不同的层次,一是控制,指有病毒存在,但通过多种方法使疫情处于可控状态,使疫病在某个区域由流行变为散发直至消失,造成的经济损失降到最低;根除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在某个国家或地区有计划地将某个病完全消灭、不再发生。疫病的控制和根除要根据本国的国情和经济实力,制定不同的方法。就BVD/MD而言,要根据本国牛养殖的数量和密度及BVD/MD流行状况制定不同的控制或根除计划。如养牛密度低、BVDV血清抗体较低的地方,采取禁用疫苗、筛选持续性感染动物、淘汰和扑杀的策略根除BVD/MD;养牛密度高、BVDV血清抗体较高的地方,采取疫苗免疫的方法控制BVD/MD,再实施扑杀持续性感染动物达到逐步精化的目的。

疫苗在BVD/MD控制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其生产和应用始于1960年,在养牛密度较高的国家如美国、德国等主要采用疫苗免疫控制该病并且取得了良好的防制效果。目前,世界上已有的商用化疫苗达数百种,包括单苗、联苗、灭活疫苗和活疫苗等。随着人们对疫病认识的不断深入,疫苗在疾病防控所起的作用也在不断变化。早期疫苗主要用于预防疫病的临床感染,防制呼吸道症状和腹泻等,疫苗的免疫效力检验也局限于疫苗是否能够预防因疫病导致的发热或白细胞减少等指标。然而,当人们认识到防制持续性感染牛是BVD/MD控制的主要环节时,疫苗用于防制胎儿的持续性感染就更加重要,因此,当采用疫苗用于BVD/MD控制和根除计划时,应将预防胎儿的持续性感染作为疫苗使用的重要目标。目前,BVD/MD疫苗研究应兼顾防制急性感染和持续性感染。一些研究表明,通过优化免疫接种程序(首免注射灭活疫苗,二免注射活疫苗)取得了较好防制效果。特别要注意的是,活疫苗在BVD/MD预防控制起到良好的作用,但不正确的使用活疫苗会导致严重的后果,例如在采用CP-BVDV制作疫苗时,应避免混入NCP-BVDV,避免造成持续性感染;另外,CP-BVDV活疫苗免疫持续性感染动物会造成黏膜病的发生。因此,在平时的饲养过程中应加强饲养管理,采用适当的检测方法定期检疫,根据牛的感染状态采取不同的疫苗接种方式。

BVD/MD的根除是基于不接种疫苗,采用特异性好、敏感性强的方法监测筛选阳性牛、持续性感染牛,进而淘汰扑杀,后期采取有效地生物安全措施等综合防控措施以保证根除的有效性。有效地鉴别诊断方法是控制和根除BVD/MD的前提,且在根除计划的不同阶段,采用的诊断和鉴别方法也不尽相同。敏感的诊断方法能将感染畜群和非感染畜群区分开来,检测出阳性个体,确定畜群的BVDV感染水平及状态。目前,世界上大多采用免疫组化试验和抗原捕捉ELISA方法检测病原,这种方法能有效地检测PI牛,而且不受抗体水平影响。另外,通过检测牛奶或血清中的抗体,或在牛奶中分离病毒,能在群体水平上确定是否感染BVDV,在BVD/ MD的控制和净化过程中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BVD/MD根除的技术要点为:根据规模化养殖条件下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抗体水平制定不同的控制办法。在阳性率较高的养殖场,采用疫苗免疫结合剔除持续性感染动物逐步实现疫病的净化,减少因疫病造成的经济损失,包括⑴采用灭活疫苗和活疫苗进行免疫接种,防制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感染造成的产奶量下降等损失;⑵疫情平稳后,逐步实施疫病根除计划,根据流行病学资料判定畜群的状况;如果畜群中存在持续型感染动物,鉴别和剔出隐性感染牛,通过RT-PCR方法检测牛奶或血清中的抗原,单份血清或耳组织样品检测采用抗原捕捉ELISA方法检测抗原;⑶对怀孕母牛或初生牛犊进行疫苗免疫;⑷采取严格的生物安全控制措施,限制感染牲畜流动;⑸监测牛群病毒性腹泻病毒感染状态等程序,可有效的控制并最终根除BVD。在阳性率较低的养殖场,采用不免疫疫苗根除疫病控制的办法,⑴检测畜群的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感染状态,采集血清或者牛奶检测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抗体判定畜群中的抗体水平;⑵鉴别和剔出隐性感染牛,通过RT-PCR方法检测牛奶或血清中的抗原,单份血清或耳组织样品检测采用抗原捕捉ELISA方法检测抗原;⑶采取严格的生物安全控制措施,限制感染牲畜流动;⑷监测牛群病毒性腹泻病毒感染状态等程序。

以瑞典、德国和美国BVDV防控措施为例, 瑞典自1993年开始实行BVD/MD根除计划,是最早开始实施BVD/MD根除计划的欧洲国家之一,该国牛养殖密度较低,而且不接种疫苗。根除计划实施初期,从奶牛场中牛奶中抗体检测率达50%,由该国奶牛协会发起根除BVD/MD计划,并受到养殖户的积极支持。起初,根除计划所有费用都由养殖户承担,1996年,瑞典政府承担了根除计划的全部费用。该计划的核心是不接种疫苗、检测扑杀隐性感染牛。其主要分为4个步骤,区分感染动物和非感染动物;持续监测非感染动物的状况,以保证非感染动物没有病毒;在非感染动物群体消灭病毒;做好善后预防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核心要点:群体水平检验出感染牛;清除隐性感染牛;采取严格的生物安全控制措施,限制感染牲畜流动;监测牛群的BVDV感染状态。截止到2001年,该国牛群的BVDV阴性率达87%,而计划实施初期的阴性率仅为35%。然而,该方法在BVD/MD流行较广的国家难以奏效,一些国家采取疫苗免疫和上述方法相结合的方法,主要程序为:检出感染牛;鉴别和剔出隐性感染牛;对怀孕母牛或初生牛犊进行疫苗免疫;采取严格的生物安全控制措施,限制感染牲畜流动;监测牛群BVDV感染状态,上述控制系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欧洲的其他国家积极效仿瑞典的根除办法,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德国是典型的养牛业大国,该国的牛奶产业和牛肉也在其国内的畜牧业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该国牛养殖业密度较大,该国在部分地区实施BVD/MD根除计划。其主要程序是控制BVDV流行造成的经济损失,主要采用疫苗免疫等措施,其次,停止接种疫苗,根除疫病。

美国是最早发现BVD/MD的国家,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防治,该病在美国仍然流行,也是全球感染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先后发生了BVDV1和BVDV2,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迄今为止,美国仍然采用疫苗免疫预防的方法,对该病控制颇为有效。随着疫病免疫的逐步控制,美国在部分地区开始检测筛选和扑杀持续性感染动物达到疫病净化的程度。

四、我国BVD流行和研究概况

我国于上个世纪80年代首次从国外引进牛的流产胎儿脾脏中分离并鉴定出BVDV,随着我国牛养殖业的快速发展,活牛跨省交易频繁,该病几乎遍及我国各个省区,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部分省市的牛群中BVDV抗体阳性率高达80%。根据国外机构对BVD损失的估算方式计算,我国每年因BVDV感染引起的经济损失应在亿元以上,但BVD/MD在我国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我国对BVDV的病原研究方面较为薄弱,就目前已有的研究资料来看,我国在1984年首次从流产胎儿中分离到一株BVDV,即CC-184;1995年从疑似猪瘟的猪体内分离到另外一株BVDV即通常的ZM-95,这两个毒株都属于BVDV1型;2008年,国内某研究单位第一次从牛体内分离到BVDV2,证实BVDV2在我国的存在。2008~2010年间,特产研究所收集186份牛腹泻粪便样品和158份鼻拭子样品,应用RTPCR/PCR方法对采集的粪便样品和鼻拭子样品进行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流行病学检测。共检测出32份牛病毒性腹泻病毒阳性样品,平均阳性率为25.2%(47/186),其中牛病毒性腹泻病毒阳性样品经RT-PCR分型鉴定,均属于1a或1b亚型。

对于该病的防制,我国目前尚无商品化诊断试剂盒和疫苗。近些年来,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开展了牛病毒性腹泻病毒诊断试剂和疫苗的研究,进展良好。

五、我国BVD防制对策与建议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异较大,我国对BVD/MD的防控应借鉴国际有效经验,根据不同地区饲养特点,围绕其控制和根除制定差异化、针对性的防控政策,达到疫病的控制或根除。

1.充分认识和重视BVD/MD对畜牧业的危害。现阶段,我国动物疫病防控部门和基层养殖户对该病的危害缺乏了解和认识,防疫意识淡薄。而有效的防制该病必须认识到该病的危害及基本防疫措施,特别是行业主管部门应做好该病的宣传使养殖户了解该病的危害。欧盟很多国家通过政府组织和实施该病扑灭和根除计划取得了巨大的成效,极大的降低了该病对养牛业的危害。

2.加强监测,做好技术和物资储备。加强流行病学调查与监测,做好我国BVDV毒株库构建工作,掌握我国BVDV毒株流行和遗传背景,研究出与国际接轨的简便快速和敏感的诊断试剂,尽快研制出符合我国疫情特点的抗原谱广、应用效果良好的活疫苗和灭活疫苗。

3.实施疫苗免疫为主的综合控制措施。国内外防控经验表明,疫苗是防制该病的有效手段之一,鉴于我国目前牛饲养模式存在牛群分布广泛、牛只数量较大和BVD感染率较高的现状,我国应借鉴美国BVD/MD控制策略,采取以疫苗免疫为主的综合防治办法,可在一些有条件的地区实施BVD根除计划。

(略)

猜你喜欢

持续性经济损失活疫苗
美国供水与清洁基础设施不足造成每年85.8亿美元经济损失
新冠病毒灭活疫苗诞生记
云创新助推科技型中小企业构建持续性学习机制
持续性迭代报道特征探究——以“江歌案”为例
鸭黄病毒灭活疫苗的制备与免疫效力研究
滴鼻免疫布氏菌活疫苗保护效果的研究
烧伤创面感染直接经济损失病例对照研究
复方黄芪对鸡新城疫灭活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
关注持续性感染,提高生活质量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土壤侵蚀经济损失估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