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化学课堂教学中的过渡艺术——以“燃烧与灭火”的教学为例

2011-04-13赵培龙

化学教与学 2011年11期
关键词:着火点手帕酒精

赵培龙

(宝应县曹甸镇中心初级中学 江苏 宝应 225803)

俗话说:过河要搭桥,爬高要登梯。 这“桥”和“梯”就是从此岸到彼岸,从一处到另外一处的过渡工具。 在一个课时的教学中,教师常常要向学生传授几方面的知识内容。 为了使各层、各部分知识之间衔接自然,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教师的过渡性语言必不可少,否则就会给人产生不连贯、有裂痕的感觉,或者使学生的思维产生跳跃性,不利于学生学习。

而我们教学过程中的过渡语就好比“一座桥”,它在教学中能承上启下,具有导引性和衔接性。

一、过渡的界定

化学课堂教学中的过渡艺术是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适时巧用导向性话语来衔接教学步骤及教学内容, 从而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一种方法。 它是教学各环节及知识点、能力点间的桥梁,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一种体现,也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教学方案所不可缺少、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 在教学中,探究化学课堂教学中的过渡艺术,对于化学课堂教学程序的优化控制和提高教学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过渡的形式和方法

在具体的教学设计和实施中,化学教师要掌握和运用过渡艺术,就应考虑教学内容的性质和学生的心理状态,掌握多种多样的过渡形式和方法。

1.生活事例式过渡法

事例过渡,就是教师通过新闻轶事、历史故事等过渡新课的方式。 通过具体事例,教师找到“切入点”,提出新的问题。 例如:在“燃烧的条件”导入之前,先放几幅有关奥运火炬的画面和几届奥运会圣火的材料。 看完材料和图片后,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1976 年和2004 年的火炬会熄灭,而2000 年火炬会在水中传递,而2008 年火炬可以在“第三极”上点燃? 自然而然的就过渡到“燃烧的条件”这一新课内容。

2.实验式过渡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通过实验过渡新课,可以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在讲“燃烧的条件”课题时,一位老师是这样过渡的:先向学生要一张纸,提问:用打火机能把这张纸烧掉吗? 学生答能。老师接着问一定能烧掉吗?接着演示实验:在纸中包住一定量的水,然后在有水的纸的下面用打火机烧。 老师激疑:纸为什么没有被烧着呢? 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呢? 学生中爆发出了自发的激烈的讨论。 在学生众说无果的时候,引出了探究的课题。

3.比较式过渡法

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教学内容放在一起比较,使教学过程的内涵更充实,更丰富,也是衔接过渡的方法。 例如:“燃烧的条件”课题讲完后,如何过渡到下一课题“灭火的原理”? 先PPT 展示火箭升空和火灾的关于燃烧的一组图片,让学生观察比较,然后总结出燃烧能够造福人类, 但有时燃烧也会对人类造成巨大的损失。接着提问:看了图片,同学们一定非常震惊吧。 我们大家能不能一起来探索一下,怎样才能控制燃烧? 通过比较,很顺利地就由“燃烧的条件”课题过渡到下一课题“灭火的原理”。

4.暗示式过渡法

暗示在衔接过渡中,就是为学生的思维水平步步升高竖起的梯子,为学生到达认识的彼岸搭起的桥梁。 好的暗示,让人豁然开朗,带给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与兴奋。 例如:“烧不坏的手帕”魔术揭秘时,当学生沉浸在魔术惊奇氛围里的时候,老师问道:“你们知道手帕为什么烧不坏吗? ”学生一时不知怎么回答,继而唧唧喳喳:“是因为手帕不是可燃物! ”“与氧气隔绝! “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 ”等等。 此时的意见不统一,说明学生思路是多向的,头脑是灵活的,很有利于点拨暗示。 老师开始步步诱导:你们知道手帕没有可燃性吗? 手帕与氧气隔绝了吗? 燃烧的是什么吗? 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仔细思考后答出是手帕具有可燃性,没有与氧气隔绝,燃烧的是酒精,说明酒精的着火点低,而手帕的着火点较高。老师随即肯定:很对。学生此时一致回答出就是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 老师此时反问道:“难道酒精燃烧不放热,手帕温度达不到着火点? 燃烧都会放热呀,手帕温度怎么会达不到着火点呢? ”老师重复着“燃烧放热”这句话。 我们知道,在教学中重复就是一种暗示,一种提醒,是对学生思维的一种轻轻的叩动。 此时老师寄于学生一种期待, 期待着一种富有创见的回答。而学生此时也处在紧张的思索中。 老师及时提示:“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手帕烧不坏就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酒精燃烧也会放热。 那么放热与达不到着火点的矛盾,我们怎么理解呢? ”教室依然是一片宁静。 但此时的宁静,却已是箭在弦上,弹入膛中后的宁静。 只要触动机关,扣动扳机,学生的思维之箭,就将射向认识的彼岸。 而触动这机关,扣动这扳机的,正是老师点拨暗示、引发学生联想的语言,真正衔接过渡性的语言。 老师此时说到:“本实验用的酒精是纯酒精么? ”这真是绝妙的暗示。 轰然一声,教室里突然热烈起来。 学生们醒悟了。一个胸有成竹的学生说:“实验用的酒精是混合物,白酒中有水, 酒精燃烧放出的热量使手帕上的水份蒸发,而蒸发是吸热的,带走酒精燃烧所产生的热量,使得温度没有达到手帕的着火点,所以手帕没有燃烧起来。 ”

于无疑处有疑,在无疑处激疑,是优秀的教师课堂教学的共同特点。 但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无疑——有疑——释疑的完美实现,首先要求教师在衔接过渡中精心设计暗示性语言。

5.悬念式过渡法

北宋哲学家张载指出:“在可疑而不疑者, 不曾学,学则须疑。 ”作为教师只会“解惑”是很不够的,更重要的是会“布惑”,并以此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使由难变易的教学过程再起波澜。 例如:在学完本节课之后,下一节将紧接着学习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和爆炸知识,可以这样结课:“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燃烧需要三个条件,这三个条件需要同时具备。 可是如果与可燃物氧气接触充分与不充分接触, 燃烧情况又会怎样?下节我们在学习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时和爆炸时,将与同学们一起来探讨这些问题。 ”这样可使同学们对将要学习的知识跃跃欲试,促使他们主动预习,寻找答案,也为下节课的开头埋下伏笔。

三、过渡的原则

以上化学课堂教学中的过渡艺术的几种形式,只是笔者所见,但无论采取那种形式,课堂过渡艺术都必须遵循这样几个原则:

1.思想性

化学教学必须与育人紧密相连、与现实社会的发展密切联系。 故过渡的设计与实施必须注意思想性,做到文道结合,既教书又育人,切忌为单纯追求学生的兴趣而采用低级趣味的方法。

2.趣味性

过渡要像磁铁一样紧紧地吸引住学生, 有趣味感、幽默感,且花样百出,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3.启发性

过渡艺术讲求针对性、启发性、可接受性。 “针对性”是指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基础来设计;“启发性”是指要让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可接受性”是指过渡的设计要难易适中,让学生容易接受理解。

4.整体性

巧妙的过渡应使课堂的结构更加紧凑、师生配合更加和谐,但应重视课堂教学的整体性,万不能节外生枝,使知识脱节。

5.连贯性

过渡的连贯自然,不仅是教师从一个问题转入另一个问题显得从容自如,还必须是这个问题确实能引起另一个问题的思考。 或者说,这个问题的内涵和另一个问题的内涵具有必然的、内在的、有机的联系。

课堂教学过渡语既是教育职业用语,又是一种语言艺术,作为教师应该注意研究这类职业语言的特点和作用,逐步达到会用、善用、巧用的程度。 要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自觉地积累、锤炼教学过渡语,通过合理、巧妙地运用课堂过渡语去开启学生的思维,切实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1] 王磊等.初中化学新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李少坤.优化教学设计的几点策略[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9,(1-2):15-17

[3] 赵培龙.化学课堂导入的教学实践与反思[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1,(4):23-24

[4] 程俊松.巧架彩虹任飞渡—谈课堂衔接过渡艺术[J].中国教师,2003,(5):27-29

猜你喜欢

着火点手帕酒精
花花草草染手帕
75%医用酒精
聚焦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方法
手帕游戏1、2、3
烧不坏的手帕
跟踪导练(一)(2)
酒精除臭
人工智能:资本圈的最佳“着火点”
关于提高活性炭除碘性能的浸渍剂的几点讨论
酒精脾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