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肉价格屡创新高 稳定生产迫在眉睫
2011-04-13刘国信
刘国信
(山西省阳城县畜牧局,山西 阳城 048100)
今年以来生猪价格为何屡创新高?后期生猪市场走势如何?怎样促进生猪生产稳定健康发展,避免“猪贱伤农、肉贵伤民”?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1 供求失衡、成本增加成涨价主因
1.1 连续两年低迷行情,影响后期补栏,造成生猪存栏量下滑2009年和2010年上半年,由于猪价持续低迷,养猪户普遍处于亏损状态,导致大量养殖户提前淘汰能繁母猪,调整并放缓生产速度,而亏损较严重的则被迫退出养猪行业,以致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生猪饲养量出现下滑,给当前的供求失衡埋下隐患。
另外,近年来散养农户大量快速退出养猪行列,也是导致养猪总量短缺的原因。据统计,目前规模养殖户虽有上升,但饲养量未能弥补散户下降造成的缺口,使生猪绝对饲养量出现下降。
1.2 猪源紧缺,猪肉供给量减少,加剧后期供需紧张状况 去冬至今年春节期间,由于生猪出栏量下降,猪肉供给量减少,而在猪肉销售旺季时,为满足市场需求,养殖户加快了出栏速度,将不少生猪提前上市,最终使得当前待售育肥猪相比往年同期明显减少。供求失衡必然导致价格上扬。
1.3 饲养成本增加,加剧上涨势头 去年下半年以来,国内玉米、小麦、稻谷等主要粮食品种价格大幅上涨,导致饲养成本不断增加。综合计算,饲料成本同比上涨9%左右,人工、运费、水电费等成本同比涨幅也在10%以上。另外,由于散户大量退出生猪养殖,而规模化养殖场的劳动力成本过高,更加剧了生猪价格的上涨势头。
1.4 疫情对价格波动起了助推作用 近两年来,各种猪病频繁发生,使能繁母猪数量锐减,育肥猪生产性能严重下降。另外,受今春反常气候及长期隐性疫病影响,母猪繁殖力下降,仔猪成活率降低,造成今春猪源紧缺,存栏结构分布不均,直接导致后期生猪出栏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这在南方传统养猪大省表现尤为突出。
2 生产正在逐步恢复,后市仍将高位维稳
2.1 养殖积极性回升,生产正在逐步恢复 目前生猪价格上涨行情已经持续了一年,养殖利润明显好转,农民补栏的积极性在稳步提高。据农业部近期对2000个养猪场进行监测,生猪存栏环比增长0.8%,同比增长0.5%,连续四个月小幅回升。
2.2 养殖周期所限,短期内生猪供应仍偏紧 由于养殖周期所限,从母猪补栏到对应商品猪出栏需要1年左右的时间从而可以推断短期内生猪供应偏紧局面不会有大的改变。
2.3 随着调控措施的落实,将影响未来猪价的走势 为缓解通胀压力,保障群众生活,促进生猪生产持续健康发展,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了对生猪生产的扶持力度。随着这些政策措施的落实,必将大大提高养殖信心,增强养殖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为后期生产恢复提供有力保障。因此,政策的调控动态无疑也会影响到未来猪价的走势。
2.4 年内生猪供应总体紧张,猪肉价格将维持高位 业内人士认为,由于目前生猪存栏结构分布不尽合理,从养殖到出栏都需要一定周期,预计今年生猪存栏依然处于补栏恢复阶段,整体不会处于较高水平,因此短期内生猪供应不足的形势难以改观,猪价仍以高位震荡为主。
3 建立长效保障机制,避免“猪贱伤农、肉贵伤民”
要使生猪价格在合理的区间运行,还需要着眼长远,一方面保持扶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建立并不断完善长效保障机制;另一方面,更要根据市场规律,制定发展规划,加强信息预警,合理指导生产,这样才能尽量减缓周期性波动。
3.1 猪价大幅波动不利于稳定市场,促进农民增收 此次猪肉价格上涨,让消费者尤其是低收入群体感受到压力。事实上,作为供方的养殖户与流通环节经营者同样有各自的无奈:养猪户担心大涨之后会有大跌,也不愿意看到价格暴涨,他们只希望价格平稳。肉商们也坦言,他们是高进高出,“水涨船高”,高价位对他们也不利。
3.2 尊重经济和自然规律,确定适宜的发展目标,防止大起大落,避免恶性循环
3.2.1 兼顾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发挥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两方面作用。根据生猪生产和市场波动的周期性规律以及国内外应对生猪波动的经验,要想使生猪波动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就必须对生猪波动实行反周期逆向调控政策,建立生猪生产预警机制,在生猪价格处于低谷时,采取增加收购、补贴母猪等措施保护生产积极性,在生猪价格处于高位时,适度抛出库存平抑市场价格。在政府调控中,应根据市场供求和生产成本的变化,兼顾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益,综合运用调控政策,保持其连续性、稳定性,建立并不断完善长效保障机制。
3.2.2 着力抓好基础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发展水平。能繁母猪的波动直接影响生猪生产波动的周期和波幅,稳定母猪和种猪生产是保护生产能力的主要抓手。不断提高良种化水平,扶持能繁母猪保持一定的存栏规模,可以促进养猪业平稳健康发展,稳定市场供应,防止大涨大跌。
3.2.3 加强疫病防控,解决后顾之忧。要尽量避免疫情对生猪生产和价格波动的助推作用,搞好动物疫病防控,强化对生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猪瘟等主要生猪疫病的基础免疫工作,提高免疫覆盖率。同时,搞好生猪保险,扩大投保范围,解决养殖户的后顾之忧。
3.2.4 促进饲养方式转变,提高规模化、集约化程度。进一步加快生产方式转变,推动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的标准化建设和改造,扩大规模养殖场的生产能力,避免分散饲养形成的一哄而起和一哄而散的局面。通过发展专业合作组织,提高散户饲养的组织化程度;通过发展饲养小区,提高规模化饲养水平。
3.2.5 建立健全预警机制,提高风险防范能力。生猪监测预警体系既要包括国民经济增长、能繁母猪变动、仔猪和饲料价格等关键指标,也要包括生猪疫病早期预报系统和疫情应急机制等方面的内容。每当GDP增长过快,能繁母猪快速下降时,要密切关注,提前采取政策措施。同时,加强信息发布和预警分析,充分发挥信息对生猪产销的引导作用,特别是要指导养殖户合理安排生产,适度扩大养殖规模,规避市场风险。
3.2.6 加大金融对生猪产业的投入和支持力度。要加强对生猪规模养殖企业的信贷支持,为规模养殖场和小区提供信用担保服务,解决养殖户信贷难问题。进一步完善收储制度,适时推出生猪期货,从而稳定市场,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生猪生产是我国的传统大产业,不仅关系众多农户的增收致富,而且影响到千万家庭的肉类消费,因此,尊重经济和自然规律,确定适宜的发展目标,建立并不断完善长效保障机制,对稳定市场供应,促进农民增收,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