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绿叶蔬菜产销的技术保障

2011-04-13朱为民

上海蔬菜 2011年1期
关键词:绿叶栽培蔬菜

朱为民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设施园艺研究所 201106)

1 上海绿叶蔬菜产销现状与存在问题

1.1 周年生产能力得到增强,但面对复杂多变的天气保障能力仍显不够

近年来设施绿叶蔬菜基地建设进展很快,为上海绿叶蔬菜的生产及市场供应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应对台风以及重大雪灾的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近年来未出现大面积设施损坏的现象。但面对常态化极端气候,郊区的绿叶蔬菜生产显得保障能力不足。供应保障能力涉及较多因素,如基础设施条件、效益、市场风险以及人工成本等,单就硬件条件主要表现在:(1)夏季暴雨以及连续阴雨条件下绿叶蔬菜受涝减产严重,且恢复生产时间长。其原因在于大面积的设施大棚在暴雨下成为了巨大的“雨水收集器”,而排水沟数量不足、规格不够、排水不畅造成了内涝严重;相当一部分新建基地地下水位高,稍有雨水便造成积水或土壤湿度过大,严重的可以造成绝收,轻一点也会导致绿叶蔬菜生长不良。(2)冬季生产能力仍有薄弱环节。一是短时强降温因单层薄膜保温性能不够或者保温措施不能及时到位导致绿叶蔬菜受冻害;二是冬季持续阴冷低温引起棚内温度逆转,绿叶蔬菜生长缓慢,在外地蔬菜受灾的情况下,本地的蔬菜不能保时保量供应。(3)夏季持续晴热高温下生产难度大,品质下降。上海设施大棚过多地考虑了防台风和抗雪灾,但对夏季持续高温条件预计不足,大面积的单体棚在夏季没有遮阳网、盖膜后通风能力差、不盖膜则没有避雨功能,使得夏季高温期市场绿叶蔬菜生产供应不足,设施大棚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1.2 绿叶蔬菜效益总体偏低且市场风险大

绿叶蔬菜在上海的蔬菜供应中具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市场供应的保障性、引领蔬菜价格的标志性、市民消费需求的廉价性。由于风调雨顺时数量充足品牌销售或高端消费难度大,灾害性天气时品牌销售成本增加但价格“被稳定”,郊区大面积抢种后常导致菜农利益二次受损,使得郊区生产绿叶蔬菜的积极性逐年下降。正是由于政府的各项补贴政策及专项支持,郊区的绿叶蔬菜生产才能在曲折中稳定发展。绿叶蔬菜的效益除了自然因素外,还涉及到生产组织方式、营销配送方式、外地蔬菜冲击、品牌建设、市民对绿叶蔬菜依赖度及信任度下降等较多难题,就从技术方面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原因:

1.2.1 成本不断上升,但产量保持稳定 目前郊区绿叶蔬菜生产的土地租金、设施大棚租金、薄膜、化肥、农药成本呈现稳步增长趋势,劳动力用工成本增长明显且素质下降、数量不足。但郊区绿叶蔬菜的产量却是稳中有降,除了部分生产基地能达到一年8~10t的产量外,相当一部分基地总体上维持在6~7t的范围。以青菜为例,田头价常年平均在1元/kg左右,绿叶蔬菜667m2生产成本大约在9000元 (大棚)、7000元(露地),基本保本,一旦受灾,必然亏损。

1.2.2 周年绿叶蔬菜生长不均衡 春秋两季绿叶蔬菜日上市量最大,价格低,但因生长相对容易,用工省,基地仍愿意无计划大量生产,一旦市场供应充足,常造成卖菜难。冬季虽然产量高,但生长期长,日产量低,用工也不大,只要不发生严重冰冻气候,产销会保持相对稳定。今后主要的任务是尽量通过改善设施条件提高日生长量,以及改善采收条件,降低单位产量的用工量。问题最大的是夏季,绿叶蔬菜生长速度快,茬次多,生产难度大、安全隐患多,用工量大,而每茬的总产量相对较低。

1.2.3 设施栽培的优势尚未全部体现 春秋季设施栽培绿叶蔬菜与露地相比生长速度快、产量高,但该季节露地面积大,价格低,且露地栽培可以部分实现机械化,并能更好地发挥性诱剂、杀虫灯、黄板等措施的规模化病虫害防治效果。夏季高温下薄膜覆盖和防虫网的使用导致了棚内温度更高,土壤湿度和空气湿度大,烂菜率和病害发生加剧。冬季设施栽培虽有一定的效果,但仍需进一步改善以提升保温性能。冬季单层覆盖遇大幅度降温天气常引起棚边周围绿叶蔬菜受冻以及生长缓慢。

1.2.4 生产全过程自动化、机械化程度低 蔬菜生产全过程包括开沟、筑畦、撒播、间苗、除草、盖膜、揭膜、使用防虫网、遮阳网、黄板、性诱剂、打药、采收等几乎全部人工完成,劳动效率低。目前一次撒播多次“间菜”上市的生产方式,虽然减少了操作环节,但“间菜”导致采收速度降低,长时间蹲在田间的劳动强度也加大,郊区以老年人和妇女为主的生产者往往难以承受。一些配备了自动控制系统的连栋大棚常因设备故障及操作者素质低难以发挥作用。

1.2.5 品种退化混杂,专用品种研究滞后 上海是我国绿叶蔬菜品种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也选育了一系列闻名全国的品种。但目前生产现状是原来的常规种因长期不进行提纯复壮以及商业育种效益低,一般是农民自繁自留,一些小企业生产的种子质量也得不到保证。耐热的品种仍是国外品种一枝独秀,上海尚缺乏在夏季高温条件下生长期超过35d与国外品种相抗衡的品种。冬季生长迅速且耐抽薹的品种也比较缺乏,适合营养液栽培、基质栽培、工厂化生产、自动化播种等的品种选育尚未起步。

1.2.6 安全生态清洁生产面临诸多限制 上海是全国最早也最有基础提出蔬菜洁净生产的地区,但近二十年过去了,郊区的洁净生产无论是生产基地的清洁、废弃物的循环无害化处理还是产品的净菜上市仍未全面推广。尚未建立绿叶蔬菜相配套的省力化高效生态的栽培茬口和模式。设施绿叶蔬菜的连作障碍、土壤盐渍化和地力恶化等问题长期存在并呈现日益严重的趋势。绿色防控面临新的问题,设施分割条件下难以发挥黄板、杀虫灯、性诱剂等的作用;高效低毒农药成本高、效果慢且受多种因素影响、易产生抗药性;基于信息技术的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难以达到全覆盖。

1.2.7 采收技术及冷链配套措施不够,影响了附加值的提升 郊区绿叶蔬菜的规格化定量化包装上低于外地来沪蔬菜,大部分产品仍是“裸菜”上市,相对于外地一些大型绿叶蔬菜生产基地配备的预冷设备,上海已经落后。更重要的是,外地绿叶菜经预冷后加上快捷的运输条件,其供应上海市场的能力大大增加。据江桥批发市场提供的数据,在上海市场青菜批发价达到2元/kg后,外地的绿叶蔬菜即可大量涌入上海。预计随着冷链运输的发展,外地绿叶菜进入上海的门槛将越来越低。

1.2.8 缺乏前瞻研究 为了解决本国蔬菜的周年稳定供应,以荷兰、日本为代表的一些国家和地区都进行了长期的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就叶菜类而言,主要有生菜的深水培浮板栽培、NFI栽培、日本的“植物工厂”计划等。而上海在这方面几乎没有研究,缺乏相应的技术储备。常规的基质栽培及营养液栽培技术也没有广泛应用,主要原因是成本高,技术要求高,普通菜农难以掌握。

1.3 本地绿叶菜生产企业竞争力弱,未形成整体竞争力

1.3.1 以企业或合作社配送为主体,立足本地生产,适当外拓基地的模式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 目前设施蔬菜基地外包生产仍有较高比例;企业或一些配送中心基本上以市场批发为主,对本地生产关注不够,导致目前配送企业相对小额盈利,而生产基地则经营困难。

1.3.2 优质优价诚信体系尚未建立 目前上海本地的绿叶蔬菜仍处于市场竞争的低端,在价格战中处于下风。长远来看,如果不能实现本地绿叶蔬菜的优质优价,技术支撑体系将难以发挥其支撑作用。

1.3.3 绿叶蔬菜品牌以及企业数量多,规模小,且几乎没有形成合力,面对客菜的冲击显得十分无奈因此,必须要充分利用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合作社)等多方面的力量,通过加强联合、强性整合、市场兼并、宣传推荐、市场推动等多种方式整体提升本地绿叶蔬菜在市民中认可度,稳定销售价格,保障本地绿叶蔬菜的市场竞争力。

2 上海绿叶蔬菜产销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目前上海郊区绿叶蔬菜产销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谁来种?采用什么方式种?为谁种?”。

谁来种菜是夏季最为突出的问题。由于连续的高温,使得上海多个行业出现的民工荒更是雪上加霜。一是民工自身不愿意上班;二是企业担心会出现人身安全事件,不要求民工上班;三是高昂的用工成本导致企业用不起民工。上海郊区本地的菜农已经年龄偏大,外地来沪菜农的数量、质量、素质也呈现下降趋势,而且同样的问题是现有菜农的下一代的只有不到5%考虑在找不到理想工作的情况下可以从事蔬菜产业,新一代农民工在城市中从事农业的比例很低,即使愿意,也不像他们的父辈那样有基本的农业从业技能。同时,随着江浙皖三省对设施蔬菜投入的大幅度增加,越来越多的农民也倾向于留在本地从业,进一步加剧了上海菜农队伍的用人荒。

采用什么样的方式种。按照上海市农委农办孙雷主任的要求,上海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同样,上海的绿叶蔬菜也要面临同样的问题。一方面是从业者的数量和素质在急剧下降,而产业发展的压力在不断增加;产业的发展以及从业者需要大幅度提高效益,而郊区的绿叶蔬菜价格上升缓慢且空间有限;产业所承担的社会功能及生态功能在不断拓展,而产业主体的企业却更多面临生存的压力。在这样的形势下,上海的绿叶蔬菜发展方式只有一条路,那就是继续大力推进标准化,但要附加一个基础条件,要在推进自动化和机械化的基础上推进标准化生产。综合国内外的经验,解决叶菜类蔬菜生产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1)以美国为代表的叶菜类蔬菜大面积机械化生产,主要包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波兰等东欧国家,主要作物是甘蓝和大白菜。以大面积土壤栽培为主,全程机械化。耕地筑畦开沟全部机器作业,自动化半自动化穴盘播种,机械化定植,自动或人工控制的滴灌或微喷灌,机械化喷药,人工采收包装。(2)以荷兰为代表的全封闭全自动生产。荷兰主要是生产茄果类蔬菜,生菜、大白菜、甘蓝等生产较少,且大多以小规模的农场土壤栽培为主,技术上主要倾向于生态、有机等。但其育苗工场的自动化生产对以青菜、生菜为主的绿叶蔬菜生产还是有借鉴意义的。主要技术是自动化播种、全封闭室内人工光照催芽炼苗、苗床整体机器人移动、灌溉补光筛选等全电脑控制。(3)以日本为代表的“植物工厂”计划。日本的“植物工厂”计划总投入2亿美元,设在千叶大学的试验场已经投入运行,虽然过高的投入及昂贵的菜价曾引起日本社会的争议,但随着其在灾害条件下出色的稳定供应能力以及新鲜、安全、优质的产品定位逐渐被市民认可,日本的“植物工厂”计划已经进入到同一标准、降低成本、逐步推广的阶段。其研究的主要作物是生菜和番茄,核心技术是深水培(DFT)、LED补光、营养液全封闭循环运行与零排放、环境多因子耦合控制技术等。另外,日本土壤栽培的生菜其安全性和高品质也是得到广泛认可的,日本的小型蔬菜操作机械也享誉全球。(4)以台湾为代表的东南亚地区棚室栽培与容器栽培。该地区解决的主要问题是高温虫害条件下绿叶蔬菜生产,要防虫就需要防虫网,但因高温高湿,因此防虫网室一般都很高,要便于机械化操作。而采用容器栽培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地下害虫和土传病害以及与自动化播种相衔接。

为谁种。上海郊区的绿叶蔬菜生产面向的消费群也是有矛盾的。本地绿叶蔬菜新鲜安全优质,理应针对高端消费群体,并且从企业经营的角度也必须要走高端路线。但绿叶蔬菜的社会保障功能又要求其必须面向广大的普通市民,价格低且要相对稳定。消费者要求价格低,但又不能降低标准,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低价下是难以做到的。

除了产品目标定位外,还涉及到销售方式,是到批发市场、配送中心,还是到专卖店(专柜)、小区、企事业单位等,都需要做深入的研究。

3 上海绿叶蔬菜产销今后发展拟采取的技术措施

上海郊区的绿叶蔬菜产销技术措施应从新品种选育和良种繁育、省力化生产方式研究示范、周年标准化生产体系、生态综合保障、采后处理与质量可追溯等几个方面开展。

3.1 新品种选育和良种繁育

重点开展上海地区有基础的耐热青菜等新品种的选育,选育出耐热抗病优质能替代日本进口青菜品种“华王”的蔬菜新品种并在郊区进行示范推广;广泛收集国内外的菠菜和生菜品种资源开展育种储备研究;引进适合上海地区栽培的菠菜、生菜和芹菜等优良新品种并在郊区推广应用。研究建立青菜、菠菜、生菜、芹菜以及上海地区有特色的绿叶蔬菜地方品种的提纯复壮与良种繁育体系,完成新品种的原种繁育、生产制种,种子繁育质量达到国家标准。

3.2 省力化生产方式研究示范

3.2.1 重点围绕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和土地产出率研发或引进相关省力化机械设备与研究建立相关的集约化或工厂化生产技术规范 (1)育苗:及时提供足量的高质量绿叶蔬菜秧苗无论是对正常生产、灾害恢复生产以及鸡毛菜的直接上市都有重要作用,但夏季高温下育苗比较困难,且基本都是质量比较差的高脚苗,因此必须充分利用夏季自然强光、适当补光、水帘流水降温、室内强制降温等技术建立夏季高密度防高脚苗节能育苗装备与技术体系。针对春秋冬季设施及露地栽培,建立绿叶蔬菜穴盘自动化播种流水线,生产达到自动移栽标准的高质量秧苗。(2)移栽:夏季绿叶蔬菜移栽采用二次移栽,即将小苗从288孔穴盘中移栽至72孔穴盘中再采用自动移栽机定植,部分可直接采收上市;春秋冬季设施及露地绿叶蔬菜均采用自动移栽机直接定植。(3)生长:大面积的生产将以土壤栽培为主,部分试验站及示范基地将推行穴盘基质漂浮栽培,可直接在土壤中或离地设立漂浮栽培床,将有一定大小的带苗泡沫穴盘从栽培床一头漂浮至全床随后将水排空,此后每天3次补水至绿叶蔬菜达到采收标准。采收时注水,采收人员站立在一头采收,整条床上的穴盘均漂浮至采收人员处,如此循环生产,可以大大降低人工,并可实现蔬菜净菜上市。覆盖防虫网可以全程不使用农药,可以周年稳定生产,不受自然灾害影响,商品菜率达到99%以上。

3.2.2 着力解决一些新型栽培方式的关键技术,包括专用基质和栽培容器的研制开发;提高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和一致性的种子引发和加工技术;夏季绿叶蔬菜发芽调控技术;研究高温条件烂菜的病理和生理机制,提出综合防控技术规范;建立绿叶蔬菜精准作业与工厂化生产示范点2~3家。

3.3 绿叶蔬菜标准化周年生产技术体系

建立以绿叶蔬菜为主的设施蔬菜茬口布局和栽培方式,制定并实施相应的技术规范;建立绿叶蔬菜从播种到餐桌的全过程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规范并推广应用。针对目前夏季强暴雨以及连续阴雨导致设施蔬菜基地积水受淹、高温湿害提出改进方案。通过适当增加基地内的排水渠数量和容量、质量,提高园区的排水能力,达到暴雨不涝的效果;通过增加基地的深井数量或开塘蓄水以降低地下水位,减轻连续阴雨下的土壤湿害,增加土壤通气性,促进绿叶蔬菜生长;对现有的8m或6m单体大棚进行改造,在现有棚架的中上部各增加一道通风口并安装摇杆,原有两侧底部的通风口适当上移并安装摇杆,从而大幅度提高大棚的通风性能;在大棚内加装内棚,冬季覆盖薄膜提高保温性能;夏季将薄膜卷停在顶部并覆盖银灰色遮阳网,两侧加装防虫网以达到通风遮阳和防虫的效果,从而大大提高现有大棚夏季和冬季的生产能力;探索适合上海地区气候特点和绿叶蔬菜生产的低碳节能日光型大棚。单斜面四层覆盖结构,大棚南北跨度10~12m,东西长60~80m,从内到外依次为保温帘、薄膜、保温被、遮阳防霜帘,每层覆盖材料均可依据天气和蔬菜生长实现自动或手动收放,做到冬季是日光温室、春秋季是大棚、夏季是荫棚。南北两侧冬季加装保温被,夏季可全部收起全通风,加上顶部排风以及银灰色遮阳网覆盖,确保夏季防雨通风,不发生烂菜现象,并大大改善绿叶蔬菜的生长环境和菜农的工作环境。

3.4 绿叶蔬菜生态综合保障技术体系

通过肥水管理模式及专用配方肥的研制与使用,水质处理技术与滴灌、喷灌技术的及相应的工程技术和农艺措施遏制设施土壤恶化的趋势,并建立土壤质量逐步修复和质量保育技术体系。

研究开发上海设施绿叶蔬菜专用肥料;研究建立适应绿叶蔬菜生产的滴灌或喷灌技术规范,研究配套的水质处理技术和专用高溶性配方肥,研制简易的模糊自动控制系统;开展土壤连作障碍综合防治技术集成与示范;建立设施绿叶蔬菜土壤质量保育技术规范,加大有机肥的使用,研究示范废弃物处理与利用技术,降低化学品的投入;加强绿叶蔬菜生产基地环境质量控制技术研究,建立和完善绿叶蔬菜生产环境的监测和评估体系,大棚土壤信息和生物信息自动化采集、记录和评估体系。

重点针对蔬菜标准园以及标准化生产基地,开展绿叶蔬菜病虫害发生规律的系统研究,通过抗病虫品种的选育引进、杀虫灯、性诱剂、防虫网、黄板、高效低毒农药的使用等综合措施的应用,全面建立绿叶蔬菜的绿色防控技术体系。

3.5 绿叶蔬菜采后处理与质量可追溯体系

根据绿叶蔬菜的采收和销售特点,研究建立绿叶蔬菜采后预冷、保鲜、定量规格化包装技术与装备和物流保鲜技术。参照泰国和日本绿叶蔬菜袋装带根销售的模式,探索建立上海地区绿叶蔬菜带根采收,一次包装,冷链上市,根部保湿,延长在家中存活生长期的包装技术。达到降低采收用工量、防止连作障碍、提高产品新鲜度、提高产量、延长食用期、增加生活乐趣的效果。

在重点绿叶蔬菜生产基地实施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立完善的田间档案并实行信息化管理,逐步推广应用HACCP、GAP质量认证管理体系,探索应用“物联网”技术对生产过程进行信息化管理。

猜你喜欢

绿叶栽培蔬菜
油麦菜栽培要点
奇怪的蔬菜
蔬菜
绿叶 稳步向前
绿叶 奋发有为
绿叶 饮水思源
自然栽培的味道
绿叶 至善至美
夏季苦瓜栽培
蔬菜也“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