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泰安市渔业持续协调快速发展的探讨
2011-04-13李西照山东省泰安市水利和渔业局水产管理处271000
李西照 (山东省泰安市水利和渔业局水产管理处 271000)
关于推进泰安市渔业持续协调快速发展的探讨
李西照 (山东省泰安市水利和渔业局水产管理处 271000)
泰安市渔业工作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满足大众消费需求、丰富城乡居民“菜篮子”、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当前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下,如何围绕转方式、调结构,努力建设高效生态渔业经济区,推进全市渔业持续协调快速发展,是当前渔业工作面临的重大战略课题。
1 全市渔业工作现状及特点
全市现有各类水域面积40多万亩,具有发展渔业生产的优越条件。目前全市有渔业村77个,半农半渔村100多个,人口20多万人。改革开放以来,全市渔业生产有了长足发展,到2010年全市水产品产量达到7.7万t,实现产值10.9亿元,渔民人均收入达到1.05万元,渔业经济占全市农业经济的比重达到5%,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全市渔业工作的发展呈现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1.1 品牌意识进一步增强,渔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坚持多品种养殖与培育主导优势品种相结合,努力培植壮大名牌产品。主要开展了优势名牌产品、无公害产品及有机水产品的争创和认证工作。先后有东平湖莲藕、黄河鲤鱼、河蟹、大青虾、乌鳢等被列为全省优势水产品和名牌产品,新泰市岳家庄乡浅水藕被认定为有机食品,泰山赤鳞鱼和小安门水库鲢鱼、鳙鱼3个品种被认定为国家绿色食品,肥城国庄鲤鱼等15个品种被认证为农业部无公害产品。
泰山赤鳞鱼是本市的特有品种,也是我省唯一的淡水保护物种。近年来,通过坚持不懈的研究探索,在资源保护、人工繁育、开口饵料及开发养殖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建设了国家级泰山赤鳞鱼原种场,建设了20km2的泰山赤鳞鱼保护区,制定了《泰山赤鳞鱼保护管理办法》,目前养殖面积40万m2,养殖规模400多万尾,泰山赤鳞鱼的名牌效应逐渐显现。
1.2 资源增值保护意识不断增强,生态渔业成效显著 不断加大渔业保护和合理开发力度,特别是从2005年以来,连续组织开展了东平湖渔业资源增值修复行动,已累计投资1000多万元,向东平湖放流鲤、草、鲂、鲢、河蟹等苗种4826万尾。通过数年来的增殖放流和严格管理,湖区生态环境有了显著改善。目前,东平湖全年捕捞量达1.2万t,比增殖放流前增加3000~4000t,增长30%以上。仅此一项全年沿湖渔民可增加收入近2000万元。不仅实现了东平湖渔业由靠天收鱼向人工增殖的根本转变,使湖区走出了一条资源环境良好、渔业生产发展、湖区渔民收入稳步提高的路子,而且开创了全省淡水渔业增值的新路子。
1.3 苗种生产优势明显,成为全省淡水苗种生产的先进典型 由于坚持不懈的大搞苗种生产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大优势苗种的引进和开发力度,全市苗种生产持续、健康发展,各类优质苗种年产量连续多年稳定在6~6.3亿尾,位居全省前列。目前全市建成国家级原种场1处,省级原良种场3处,市、县级苗种场5处,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苗种生产体系。
1.4 生产基地、龙头企业和渔民合作组织建设长足发展 先后建立了5个国家级健康养殖示范基地、2个省级标准化基地和3个原良种基地。目前,全市渔业产业化基地已达17个,基地面积5.2万亩,基地总产量达3.2万t,基地带动渔户3000多户。全市共有水产品养殖、加工龙头企业18个,销售收入6.98亿元,利税0.7亿元。全市各类渔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达46个,参加合作组织的渔户达1000多户,带动渔户增收1200多元,大大提高了渔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对渔业增效和渔民增收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1.5 渔业功能不断扩展,休闲渔业等高效渔业迅速发展 城市周边和水库湖泊蓬勃兴起的休闲渔业使渔业正在向观赏、休闲、娱乐、保健、美化环境等功能扩展,拉长了渔业产业链条,提高了渔民收入。到2010年底,培植市级以上休闲渔业示范点38家,全市休闲渔业等二、三产业收入达1.2亿元,成为渔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机构不健全,队伍薄弱 全市渔业水域面积40多万亩,是全省重要的淡水鱼生产地区。目前市县二级渔业管理人员少,水产专业技术人员更少,与所承担的职能不相适应。全市水产技术人员60余人,每万亩水面只有1.5人,制约了全市渔业生产发展。
2.2 各级政府投入不足,渔业基础设施落后 渔业生产水平低下,病害防治、科技推广、监测监控等设施缺乏、手段落后,渔民抵御自然灾害和风险能力薄弱,渔业生产发展后劲明显不足。
2.3 水源不足,养鱼水面日趋减少 尤其到干旱季节,过量提水,经常造成“干湖”、“干库”现象,使渔业生产受到影响;近年来许多水库改为城乡水源地,影响水面渔业功能。
2.4 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渔业二、三产业严重滞后 2010年全市渔业一、二、三产业产值配比为85:10:5,第一产业比重达85%,二、三产业所占比例仅为15%,且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强。
3 推进全市渔业持续协调快速发展的措施
随着全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渔业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必须适应新形势,及时调整完善渔业发展思路,推进全市渔业持续协调快速发展。
3.1 完善组织机构,建立稳定的业务骨干队伍 要加强渔业管理队伍建设,充实增加人员编制,在重点乡镇配备专门人员,负责基层渔业管理和技术推广工作,逐步解决基层渔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问题。全市渔业工作能否在新的起点上有大的发展,各级渔业主管部门担负着重要责任,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正确判断当前形势,把握发展规律,促进渔业健康发展。要加快实施人才强渔战略,加强渔业队伍建设,逐步建立一支稳定的渔业骨干队伍。
3.2 加大投入,努力改善渔业基础设施落后局面 要加强渔业基础设施和渔业支撑体系建设,为渔业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各级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继续实施良种产业化开发工程,进一步提高原良种的生产质量和水平,提高良种覆盖率。要加快病害防治设施建设,推广普及原良种生产和病害防治技术,强化对苗种、饲料生产质量的统一管理。要加强水产品市场建设,将渔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以提高全市渔业的综合发展能力。
3.3 搞好渔业发展规划,适应经济发展 完善 “十二五”渔业发展规划和各项专业规划。在规划编制思路上,必须坚持当前与长远相衔接,发展生产与保持环境相结合,在保证渔民生产生活和渔区社会稳定前提下,更加注重水域生态建设,使规划真正成为指导渔业发展、确定渔业生产布局、科学配置渔业资源的基本依据。
3.4 加强综合经营与开发,大力提高水面资源利用率 一是东平湖区要充分利用大湖水面宽阔、渔业资源丰富、传统渔业基础好的优势,重点发展大水面增养值、湖滨鱼塘精养殖,建设高标准、规模化、专业化养殖加工基地,积极推进湖区渔业综合开发,延伸渔业产业链条,建设湖区现代渔业经济区。二是矿区塌陷地、宜渔大中型水库、农村涝洼地要充分发挥水面成方连片的优势,采用建设高标准精养池塘、网箱养鱼、大水面放流增殖等模式,建设名优水产养殖增值产业基地。三是在池塘集中区和城市郊区,因地制宜,推进鱼藕混养、鱼鸭混养等渔农、渔牧相结合的生产模式,重点发展生态、观赏、休闲渔业,建设集渔业生产、观光旅游、餐饮服务等于一体的渔业综合性生产经营基地。
3.5 提高渔业产业化水平 要突出抓好龙头企业、基地和中介组织三个关键环节,狠抓渔业龙头企业建设,扩大建设规模,提高带动功能。要通过资本运作,积极发展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的龙头企业。要大力发展渔业协会、合作组织、研究会和经纪人队伍,多途径、多形式、多层次推进渔业产业化经营。要鼓励龙头企业建立养殖、加工基地,理顺龙头企业和养鱼农户之间的利益关系,建立紧密的经济利益共同体,推动渔业产业化上档次、上水平。
3.6 加强生态渔业建设 通过实施渔业资源修复行动计划,积极发展水产增殖业。在东平湖和大中型水库实行人工增殖和生态养殖,保护和修复渔业资源,达到资源环境良好,渔业生产良性发展的目的。要开展渔业资源调查,准确掌握水域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通过合理增殖放流,优化水域生物种群结构,遏制渔业资源衰退势头,逐步在全市渔业水域形成较为完善的渔业资源保护和渔业生态监测体系。
3.7 加强平安渔业建设 严格落实渔业安全生产领导责任制,强化各项安全监管措施,明确责任,真正把各项安全措施落实到人。要严格渔船的使用与管理,开展经常性的渔业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活动,建立长效机制。搞好渔民安全培训和宣传教育,防止重、特大渔业安全事故发生,确保渔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3.8 加大依法治渔力度 实行水产品质量追溯、水产品养殖许可、水产品和渔业投入品市场准入、渔业生态补偿等新的管理制度,推进渔业法制化进程。加强渔业执法能力建设,搞好水产苗种、渔用饲料、渔用药物等环节的监督执法。要加强对东平湖及大中型水库的渔业管理,加大对渔业资源的保护力度,维护渔业生产秩序,促进全市渔业生产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2011–07–22)
S937.2
C
1007-1733(2011)10-006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