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电子资源馆藏发展模式探索
2011-04-13徐建春
徐建春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图书馆,浙江 杭州 310018)
图书馆电子馆藏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购买、引进。即通过直接购买、接受捐赠、交换等方式发展电子馆藏。购买是图书馆发展电子馆藏最主要和常用的方式。高质量的电子信息资源,如某些光盘、网络数据库、电子期刊等往往需要付费购买、租借方可使用。二是自主开发。即通过自建数据库的方式发展电子馆藏。自建数据库主要有两种,其一是馆藏书目数据库建设,其二是特藏或专题数据库建设。信息资源开发是根据读者需求及馆藏发展需要搜寻并选择其中的信息资源,使其成为本馆的现实或虚拟馆藏,以方便用户利用。
1 购买和引进
购买现成的电子信息资源是图书馆发展电子馆藏快捷而有效的方式。经费许可时,应该选择购买高质量的电子出版物,且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购买方式:购买或租用、按年付费或按次付费等。例如对用户数量大,使用范围广、频率高的数据库,选择按年付费方式。对价格昂贵,用户数较少,使用范围较小的数据库选用按次付费方式。对电子信息进行选择时,应综合考察各种影响因素,并按以下标准和原则进行。
1.1 读者需求
读者的需求是图书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能否满足读者的不同需要,是图书馆电子资源馆藏发展必须关注的问题。首先,读者的需求层次不同。高校图书馆的读者群体主要是教师、教育教学管理人员、学生,专业涉及文、理、工等多个方面,对信息的需求也呈明显的层次化和多样化。其次,读者对信息的需求变化快,内容广。受市场经济的影响,社会对复合型人才需求增加,致使读者对文献的需求变化快,内容涉及面广。最后,读者对信息类型的需求多样化。在瞬息万变的网络环境下,读者对文献信息的需求已不仅仅是书刊报,还需要录音带、录像带、光盘、数据库等多电子文献以及大量的网上信息。
1.2 电子资源的内容
收录内容是否全面、准确、广泛,是否具有权威性、数据更新速度是否快等,是收藏电子资源的首要条件。同时,还要考虑电子信息资源的使用、运行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是指机器设备、网络环境等技术条件。软环境是指负责电子信息服务的人员、参考咨询馆员、用户教育与培训馆员,其素质、结构与数量等均会影响电子资源的运行、使用与管理。当然,成本因素也是影响电子信息资源选择的重要因素。电子资源的成本由数据费、通讯传输费以及其他相应设备费等部分构成。数据费:即数据库购买、租用、远程查找等费用。不同的出版形式、不同的购买和租用方式,价格也不同。如网络版数据库一般高于光盘版数据库。通讯传输费:除教育网免收通讯费外,网络数据库及其免费使用的信息资源、国外部分站点,均存在国际通讯费问题。其他相应设备费用:如光盘上局域网或上校园网,需要服务器、光盘塔、光盘库等;建立镜像站,需购置大容量硬盘等。选择电子信息资源时应遵循用户需求原则和成本效益原则。即优先选择用户使用范围广、使用频率高的综合性或多学科中、外文电子资源。
1.3 不同电子出版形式的选择
许多电子出版物同时以不同的形式(如0或1、磁带、网络版)出版发行,但差异仍然存在。如网络版数据库所包含的内容范围更广,数据更新速度更快,检索利用方便、快捷,但价格较高,且多采用签约付费的使用方式,提供相应的光盘备份时,常需加收费用。光盘版数据库更新速度稍慢,但使用时不受网络限制,价格相对便宜,一旦购买,就可永久拥有并使用。不同形式各有优缺点,应慎重选择。当图书馆的经费许可,且具有良好的网络条件时,应选择那些具有附加价值,如包含范围更广,数据更新速度更快、检索功能更强大的网络版数据库。对那些要求更新速度快的学术性电子出版物,亦应优先考虑选购网络版本,同时为存档需要,应尽可能以优惠价格(或免费)获取相应的光盘。当图书馆的经费及网络条件均有限(只有内部局域网、未连上互联网),或网络版电子资源本身有问题,出版商、代理商对网络版的支持不稳定,而资料具有永久保存、使用价值时,应优先选择光盘版电子资源。对不同出版物形式物,只购买其中一种。我校图书馆现设办公室、文献资源建设部、信息咨询部和现代技术部。现藏书260余万册,其中电子图书120余万册,长期订阅的中外文期刊2500余种。建有“中国学术期刊”、“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数据库、“超星数字图书馆”等信息资源镜像站。通过网络订购了IEL、Elsevier、Web ofScience,EI Village2、EBSCO、Springer、ACM、ASME等数据库,参加了CALIS(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外文期刊目次数据库和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外文期刊题录数据库共享系统,与国家图书馆,浙江大学图书馆等高等院校图书馆建立了馆际协作关系。图书馆全部资源均对所有读者开放,书目信息、读者信息及网络信息资源提供24小时检索与查询服务。
2 自主开发
信息资源的开发是图书馆电子馆藏发展的重要内容与方式。具体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搜寻、选择信息资源并下载存到本馆或本地网络之中,通过网络或其他方式提供给读者使用。二是搜寻、选择信息资源并链接到图书馆网页上。如建立信息资源导航库,这样读者能够通过该导航库迅速链接到自己感兴趣的有价值的网络信息资源。从电子馆藏发展角度开发信息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既可提高网络用户获取信息的效率和网络中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又可充分利用免费资源,补充、扩展图书馆馆藏。
自主开发主要应用在图书馆馆藏书目资源及特色馆藏的数字化建设上,如馆藏书目数据库建设、学位论文数据库建设等。专题或特色数据库建设应谨慎进行,否则,因财力、物力及人力等方面的限制,易造成开发周期长、数据库规模有限、数据库更新速度较慢等弊端。信息资源的自主开发应遵循以下原则进行。
2.1 优先发展特色馆藏
在网络环境下,电子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共享已成为可能。但是在共享的同时,各高校馆又存在着竞争。各高校只有发挥自己的独特优势,优先发展特色数据库,才能在竞争中赢得自己的地位和发展空间。首先,各高校图书馆应根据本校的科研、教学任务确定图书馆电子馆藏发展的方向和重点,然后在区域高校图书馆协作委员会的领导下,以本馆馆藏为依托,重点开发某些专题数据库,优先发展本馆的特色馆藏。如围绕本校传统优势学科或专业,建立具有学科特色的专题全文数据库;将本校教职工论文、专著建成文摘或全文数据库等,以便为读者提供专题信息服务。只有反映本馆馆藏特色的数据库才受欢迎,提供特色数据的图书馆才有存在的价值。
2.2 充分关注读者需求
网络上的信息资源数量繁多、内容丰富,有些内容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但由于这些虚拟资源不仅处于无序状态,且呈动态的随机性,给读者的个性化检索带来了不便。高校图书馆应在充分了解本馆读者需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将网上有价值的信息资源进行筛选、整理、加工后,再进行分类标引,使之有序化和系统化,成为自己的虚拟馆藏提供给读者。再有,网络上的资源丰富,有的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也些信息的可信度受到质疑。高校图书馆在引进现成的网络资源时,还应重视信息的鉴定与评估,包括信息的权威性、正确性、时效性、可用性、独特性等,以便让读者放心使用。
图书馆电子馆藏发展的两种模式各有优缺点,单一采用其中任何一种都无法达到建立起科学、合理与实用的电子馆藏体系的目标。为此,各高校图书馆应根据本校图书馆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经济、技术力量,采用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模式进行。
[1] 陈建红.论新世纪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J].图书与情报,2000(3).
[2] 王振.基于用户需求的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5(4).
[3] 谭红英.高校图书馆馆藏发展与信息服务的思考[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2).
[4] 黄宏伟.李作化.刘建平等.试论地方高校图书馆纸质文献的数字化[J].湘南学院学报,2006年(4).
[5] 曾丹.网络环境下文献资源建设[J].现代情报, 2007(1).
[6] 吴濒.浅谈电子图书馆建设[J].情报探索,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