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四合方加减治疗湿疹136例临床观察

2011-04-13任锡祥

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亚急性丘疹湿疹

任锡祥

(山西省文水县中医院,山西 文水 032100)

湿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其特点为多形性皮疹,渗出倾向,对称分布,易于复发和慢性化,自觉剧烈瘙痒。西医治疗远期疗效不佳,中药作为治疗湿疹的首选,不仅可以很好地控制渗出瘙痒等症,而且一般不会有太大的依赖性,远期疗效较好。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笔者采用自拟双四合方加减治疗湿疹136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08年5月-2011年5月间门诊患者136例,其中男72例,女64例;年龄最大68岁,最小16岁;发病时间最长28年,最短9 d;急性湿疹62例,亚急性湿疹24例,慢性湿疹50例;湿热证49例,脾虚证39例,血虚证48例。

1.2 诊断标准

参照2002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1]295-296制订。

1.2.1 西医诊断标准 ①急性湿疹:急性发病,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全身泛发或局限于一处,常对称分布。皮疹呈多形性,集簇成片状,边界不清。病处轻度肿胀,红斑、丘疹、水疱、瘙痒明显,因搔抓常引起糜烂、结痂等,渗出明显。②亚急性湿疹:急性病变炎症减轻,渗液减少后,病程迁延,仍然瘙痒,皮疹以丘疹、鳞屑、结痂为主,仅有少数丘疱疹和糜烂,或有轻度浸润。③慢性湿疹:可由急性或亚急性期反复不愈而成,亦可一开始即为慢性湿疹。皮损多局限于一处或多处,局限性或泛发性浸润肥厚,呈黯褐或棕色色素沉着,上覆以少量鳞屑或呈苔藓化。慢性病程,但常有急性发怍。

1.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①湿热证。主症:急性病程,瘙痒较重,渗出明显,伴皮肤红斑、灼热;次症:心烦,口渴,尿少,大便干,舌质红,苔黄腻,脉滑。②脾虚证。主症:瘙痒,皮损以丘疹或丘疱疹为主,皮肤色暗淡或有鳞屑,少许渗出;次症:食少乏力,腹胀便溏,小便清长或微黄,舌淡胖,苔薄白或腻,脉濡。③血虚证。主症:瘙痒,皮损干燥、粗糙、肥厚、苔藓样变;次症:皮损伴抓痕、脱屑,偶发红丘疹,舌质淡,脉细。

2 治疗方法

所有病例均采用双四合方加减治疗,双四合方由四物汤加四妙丸合方而成,药物组成:熟地10 g~20 g,川芎 10 g~15 g,当归 10 g~15 g,炒白芍 10 g~15 g,薏苡仁 30 g~60 g,牛膝 15 g,黄柏盐炒10 g~15 g,苍术15 g~30 g,萆薢10 g~15 g。随证加减:湿热偏重加黄芩10 g~15 g,龙胆草10 g,苦参15 g~20 g;脾虚湿重加山药30 g~60 g,扁豆15 g~20 g,茵陈15 g~30 g;血虚风燥加乌梢蛇6 g~10 g,夜交藤15 g~30 g,鸡血藤 15 g~30 g,生龙骨先煎20 g~30 g,生牡蛎先煎20 g~30 g,珍珠母先煎20 g~30 g,白蒺藜 10 g,炙首乌15 g~25 g。瘙痒较剧加地肤子15 g~30 g,白鲜皮15 g~30 g;皮损颜色较暗或伴青筋暴露,此为血瘀,加泽兰叶10 g~15 g,血丹参20 g~30 g,赤芍10 g~15 g。日1剂,水煎分两次服。

3 结 果

3.1 疗效标准

依据2002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1]298制订。瘙痒:完全不痒,3 分;偶觉微痒,2 分;瘙痒较前减轻,1分;瘙痒没有减轻或加重,0分。皮疹面积:完全恢复正常皮肤或仅遗留色素沉着,3分;100%>皮疹面积(或个数)缩小≥70%,2分;70%>皮疹面积(或个数)缩小≥50%,1分;皮疹面积(或个数)缩小<50%,或反见扩大,0分。中医证候: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3分;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2分;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1分;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0分。

综合疗效评价以瘙痒程度、皮疹面积分布、中医证候改善三方面得分相加计算总分,临床痊愈:总分=9分;显效:6分≤总分<9分;有效:3分≤总分<6分;无效:总分<3分。

3.2 疗效观察

所有病例经过12 d~30 d的治疗后,临床痊愈21例,显效68例,有效24例,无效23例,总有效率为83%。

4 典型病例

韩某,女,20岁,2009年10月28日初诊。患者于一年前因居住校舍潮湿,出现全身散在皮疹,伴剧烈瘙痒,抓之易破,渗出较多。曾在太原就诊于某省级医院皮肤科,诊断为“急性湿疹”,给以西药内服及外用(用药不详),症状稍好,停药后旋即复发。之后,又在当地医院及个体诊所多次诊治,皮疹非但没有好转,反而逐渐向周围蔓延,近几天糜烂、瘙痒加重,遂来我院就诊。刻下症见:双下肢膝关节以下至踝关节皮肤红肿、糜烂、流液,边界弥漫,内裤黏于皮肤不易剥离,后背部及手背部皮肤粗糙、肥厚,表面有抓痕、血痂,间或有渗出,肤色暗淡,瘙痒剧烈,夜不能寐,伴胸闷纳呆,大便黏腻不爽,小便黄,舌体胖,苔黄腻,脉滑数。中医诊断:湿疮(湿郁化热)。西医诊断:亚急性湿疹急性发作。治以化湿清热、和血止痒,双四合方加减,处方如下:熟地10 g,川芎10 g,当归 10 g,炒白芍 15 g,薏苡仁 30 g,苍术 15 g,牛膝15 g,黄柏盐炒15 g,萆薢 15 g,黄芩 15 g,龙胆草 10 g,苦参 20 g,生山药 30 g,茵陈 15 g,乌梢蛇 10 g,夜交藤30 g,鸡血藤30 g,地肤子30 g,白鲜皮 20 g,泽兰叶 10 g,川椒另包30 g,枯矾另包10 g。7 剂。用法:上药除川椒、枯矾外,加冷水2 000 mL,浸泡1 h,文火煎1 h以上,取汁600 mL,分2次空腹温服,日1剂。再将川椒纳入药渣加水煎取药汁1 000 mL,后把枯矾碾粉撒入药汁内,局部温热外洗,3次/d。10月8日二诊,经治10 d后,诸症明显减轻,双下肢渗出明显减少,内裤不再黏贴皮肤,瘙痒亦明显减轻,夜间已可安睡5 h以上,惟大便较稀,日3~5次,纳食一般。效不更方,前方改生山药30 g为炒山药30 g,加茯苓30 g,7剂,用法同前。后患者又复诊2次,依前方稍作加减,经治1个月,临床痊愈,嘱患者忌食辛辣海味发物,随访半年未见反复。

5 体 会

湿疹,中医通常称湿疮,据发病部位和性质不同而有不同名称。浸淫遍体者为名“浸淫疮”,以丘疹为主的为名“粟疮”或“血风疮”等。本病中医病因,多由于禀赋不耐,风、湿、热阻于肌肤,致皮表气血津液运行失常,湿热浸淫肌肤,发而为病。病机为风湿热阻、气血失和。笔者所创双四合方加减是以清热祛湿基本方四妙丸合养血和血基本方四物汤加减而成。方中苍术燥湿健脾;黄柏清热燥湿;牛膝补肝肾、强筋骨;薏苡仁祛湿热、利筋络;当归补血活血;熟地补血滋阴;川芎入血分理血中之气,行气活血;白芍敛阴养血;萆薢分清化浊利湿。诸药相合,恰中病机,加之适当随证加减,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亚急性丘疹湿疹
中西医联合治疗慢性肛周湿疹1例
核桃低聚肽对亚急性肾衰老大鼠肾损伤的改善作用
3例淋巴瘤样丘疹病临床病理分析
珍珠样丘疹:我很丑,但我很温柔
战胜湿疹是持久战
烦人的湿疹何时休
珍珠样丘疹:我很丑,但我很温柔
战胜湿疹是持久战
中蒙药内外结合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30例
中医药治疗早期亚急性甲状腺炎验案1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