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源山上党旗红
——秉承安源精神、不断开拓发展的江西萍乡矿业集团

2011-04-13

中国煤炭工业 2011年8期
关键词:安源工人精神

文/本刊记者

安源,地处江西省西部,赣西美丽的萍水河畔。1898年,民族实业家盛宣怀以国家的名义在这里创办了萍乡煤矿,这是我国最早采用西方先进机器生产、运输、洗煤、炼焦的煤矿。

历经113年风雨沧桑,跨越三个世纪的历史长河,安源因为中国近代工业文明在这里兴起,从而进入了历史关注的视线。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毛泽东、李立三、刘少奇先后来到安源,点燃了安源工人运动的熊熊烈火,组织领导了震惊中外的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安源曾被誉为“小莫斯科”,“红色安源”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以来,萍乡矿业累计生产原煤近8亿吨,运煤的车皮可以绕地球五圈半。在百余年风雨沧桑里,萍矿从最初单一的煤矿开采,到以煤为本,多业并举,综合发展。如今,它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海洋里勇立潮头,依然焕发青春活力。这就是江西萍乡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一个坐落于安源山下的著名企业。

“为什么一个企业能走出一大批革命家和将军”“为什么一个开采113年的老矿,仍保生机和活力”“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安源精神对其他煤炭企业会有怎样的启示”……在建党90周年之际,记者走访了这个特殊而神奇的企业。

独树一帜,标榜华夏

“安源山下总平巷,百载老矿立史函。世代矿工经砥砺,乌金光热暖人寰。”记者在萍矿党委宣传部同志的陪同下,来到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回味和瞻仰了安源路矿工人壮丽的革命斗争史。

纪念馆基本陈列系统地介绍了1921年至1930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安源路矿工人开展罢工斗争、农民运动和武装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历史。除了文字图片和实物外,馆内还有 《矿工苦》《毛泽东去安源》《大罢工》《工农联盟》《奔向井冈山》等大型雕塑,其中还有31个与真人大小相仿的泥塑,刻画了路矿工人的苦难生活。“红旗飘扬五大洲,主义战胜全世界。”这副对联至今还完整地保留在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内。

当时,安源曾经聚集了数以万计的中国最早的产业工人大军,有煤炭和铁路工人1.7万人。“父挖窿中煤,子扯窿中拖;煤炭堆如山,父子都挨饿;寅吃卯时粮,妻寒子也饿;三日无饷发,生活真难过。”这是一首反映萍乡安源路矿工人苦难生活的歌谣。安源产业工人的聚集以及他们遭受的苦难,使这里成为中国工人运动的策源地。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决定集中力量开展工人运动,当年8月成立了公开领导工人运动的机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当时江西还没有共产党的组织,安源路矿与湖南省组织联系密切,因此发动安源工人革命运动的责任,便交给了中共湖南省党组织的肩上。于是,安源便成了毛泽东的第一个“战场”。

安源煤矿井口总平巷建造于1898年,坐南朝北,是用红砖砌成的牌坊形建筑,井口上方塑有铁锤岩尖图案和“总平巷”三个醒目大字。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的开拓者毛泽东、刘少奇、李立三等多次到总平巷下矿井考察。1921年秋,28岁的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湖南支部书记,以走亲访友的名义来到安源,从这里下到井下工作面,和工人促膝交谈,了解工人的苦难生活,对工人进行马列主义教育。

当年,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深入到安源煤矿的巷道里,向工友们传播革命道理。在小火苗一样的矿灯下是矿工们一双双被真理点燃的双眸,革命的星星之火从此开始形成燎原之势。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毛主席去安源》的著名油画红透了整个中国,该画的单张彩色印刷数量累计达9亿多张 (不含转载),被认为是“世界上印数最多的一张油画”。这让那一代人记住了安源和安源矿工。

1922年2月,在萍乡煤矿的一个火车房,中国共产党在产业工人中的第一个党支部成立了,李立三任书记。5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成立。7月,为维护工人的切身利益,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集资百元(银元)创办了工人消费合作社,主要是以贩卖为数不多的布匹和日用品为主,这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早期工人运动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1922年9月初,安源路矿工人在中国共产党人组织和领导的“安源工人俱乐部”的发动下,准备举行罢工。毛泽东与李立三、刘少奇等人研究罢工事宜时指出,斗争中要有勇有谋,口号要提得“哀而动人”,争取社会上大多数人的同情。14日,东平巷的供电中断,井下的电灯全部熄灭,安源路矿1.7万工人高喊“从前是牛马,现在要做人”的口号,高举斧头、岩尖,冲向路矿当局办公大楼,一致举行大罢工。罢工口号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工人运动中影响最大的口号之一。

18日上午9时,李立三和刘少奇与路矿当局代表在最后达成的增加工资、改善福利等13项协议上签字。这次罢工的胜利,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工人运动的发展,成为中国共产党首次独立领导并取得完胜的工人斗争。刘少奇、朱少连在《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略史》中写道:“这一次罢工,共计罢工五日,秩序极好,组织极严,工友很能服从命令;俱乐部共用费计一百二十余元;未伤一人,未败一事,而得到完全胜利,这实在是幼稚的中国劳动运动中绝无而仅有之事”。

安源工人运动对中国革命作出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的重大贡献,创造了多个之“最”:安源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在产业工人中建立最早的支部——中共安源支部;成立了全国工运中最早的具有武装性质的工人侦探队;创办了中国共产党最早的经济事业组织——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创办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早的党校——中共安源地委党校……

安源大罢工以后,中共领导的“工人俱乐部”受到了路矿工人的热烈欢迎,会员从罢工前的700多人骤然飙升到了13000多人。会员们踊跃捐款建造了工会大厦,这座四层轿顶式建筑物的样式仿照莫斯科大剧院,由此成为了“中国小莫斯科”的象征和标志物。

在李立三、刘少奇等人领导下,创造性地应用毛泽东提出的“弯弓待发”的斗争策略,使得工人俱乐部在全国工人运动低潮时期能够巍然独存,并且成了保存、积聚、发展革命力量的红色教育基地,外界称那时的安源为“中国的莫斯科”。从安源还走出了李立三、刘少奇、朱少连、朱锦棠、毛泽民等一大批革命家。萍矿党委宣传部杨烈佑部长说:“当时全国中共党员只有900余人,而安源就有200多人,这是安源人的自豪和光荣!”

1923年“二七”惨案后,全国革命暂时处于低潮,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却砥柱中流,巍然独立,成为我国工人运动“独树一帜,标榜华夏”的一盏明灯。1927年9月,1000多名安源工人投身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搞暴动,上井冈,反围剿,抗日寇,转战南北,前赴后继,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安源工人首先举起“工农革命军”旗帜,转战湘赣边界,在毛泽东率领下进军井冈山。后来,安源工人在党的领导下,参加了湘、赣和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有5000多人参加红军,在中国革命的第一次战略转变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班永吉研究员说:“共和国的旗帜上有安源工人血染的风采!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的历史,完整地体现了中国工人运动的正确方向、致胜道路和最初历程,是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初期相结合的光辉范例、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发展的完备典型。在安源,党的许多著名活动家和重要干部,如毛泽东、李立三、刘少奇、陈潭秋、蔡和森、毛泽民、肖劲光、夏明翰、恽代英、李维汉、黄静源等,都在这里从事过革命活动,并且从这里走出了近40位共和国的将军。”

安源山的脊梁

一支气壮山河的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部歌:“世界兮我们当创造,压迫兮我们须解除,造世界兮除压迫,团结我劳工。”唱出了安源矿工的炽热情怀和坚定信念。

党组织始终是萍矿的中流砥柱,发挥着坚强的政治核心作用,带领安源煤矿工人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被奴役走向自由,从被压迫走向解放,从贫穷走向富裕,把一座遭受严重破坏和创伤的矿山建成一个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国有大企业。现在萍矿集团已发展成为一家以煤为本,多业并举的大型综合型企业,生产经营范围涉及煤电焦化、管道、电力、焊接材料、矿山机械、制冷和热能设备、旅游休闲、医疗卫生、高等教育等,拥有总资产46亿元,在册职工2.6万人。

萍矿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彭志祥说:“对于一个持续了113年的企业来说,萍矿今天之所以能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关键在于有一支作风过硬、战斗力强并且充满智慧的党员队伍和职工队伍。萍矿党委始终坚持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企业党建的首位来抓,紧紧围绕企业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以理想信念教育为切入点,精心浇灌理想信念之花。”

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个产业工人党支部诞生地,萍矿集团有着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和扎实基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是在企业转型时期,萍矿集团党委始终坚持思想政治工作紧贴企业改革发展稳定和生产经营实际,融入到职工群众实际生活当中,把促进民生、解决职工群众实际问题、维护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落脚点,提高职工幸福指数,促进矿区的和谐稳定。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到企业安全、生产和改革发展的各个领域和全过程,萍矿集团党委提出了煤炭产量不减少、企业不亏损、职工不减收、不出较大安全事故、不发生重大群体事件、不放慢改革步伐的“六不”原则。

一个党委一个核心,一个支部一个堡垒,一个党员一面旗帜。在萍矿百里矿区,传颂着许多党员干部的动人事迹,哪里最困难、哪里最危险,哪里就有党员。面对企业改革发展的艰巨任务,萍矿集团党委始终坚持“企业党的建设只能加强不能削弱”的原则,注重发挥各级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断夯实思想政治工作基础。

萍矿集团党委实行分级负责的党员发展工作责任制,特别是加强了对生产一线优秀骨干的培养。在发展党员工作中,注重从生产一线骨干、优秀青年知识分子和优秀女职工中发展党员,抓好无党员班组的党员发展工作,消灭无党员班组,增强党组织的活力,夯实企业党的群众基础,使党的组织建设与企业安全生产经营有机地融合在一起。2010年公司发展新党员235人,其中生产一线骨干、班组长占68%以上。通过培养发展班组长入党和选拔优秀党员担任班组长,把全体班组长纳入党的组织,让班组这个企业最基本生产单元的团队精神得到充分发挥。引导基层党支部和党员强化“抓产量不滥竽充数,抓质量精益求精”的质量意识。在原煤开采和运输等各个环节,让党员成为岗位煤质管理的把关人,通过生产出入洗质量好的原煤来提高精煤产量。引导基层党支部和党员树立“人人都是经营者、个个都是当家人”的发展理念。

春风唤得百花开,为有源头活水来。具有安源光荣革命传统的萍矿集团党委在总结过去传统方法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按“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相互配合、齐抓共管”的新工作机制要求,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共同负责、党政工团齐抓共管,以专兼职政工干部队伍为骨干、以职工群众广泛参与为特色的大政工格局。

安源精神永放光芒

百年沧桑,百年辉煌。在萍乡百里矿区,总能感觉到一种开拓进取、艰苦奋斗的精气神。这种精气神,是安源矿长期积累的文化底蕴,是几代矿工血液中流淌的澎湃激情,是支撑企业发展壮大的脊梁。这,就是安源精神。萍矿集团党委副书记刘国胜说:“安源精神是一种开拓创新精神,是团结奋斗的精神,是艰苦创业的精神,是改革开放的精神。一代又一代安源工人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发扬‘义无反顾,敢为人先’的安源精神,开拓创新,艰苦奋斗,取得了企业改革发展的辉煌成就。”

安源精神是毛泽东、刘少奇、李立三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身体力行培育形成、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的企业精神。从安源煤矿创建时期的“开拓创新”精神,到安源工运时期的“齐心、秩序、勇敢”精神,解放后的“义无反顾、团结奋斗、开拓进取、无私奉献”精神,到现在的“义无反顾、敢为人先”,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安源精神有着不同的阐述。安源精神的实质是顾全大局、艰苦奋斗、乐于奉献。这些闪光点,在安源人身上一脉相承,并不断发扬光大。

革命时期,安源矿成为“小莫斯科”,在这里诞生了我国第一个产业工人党支部,从这里走出了一批功勋卓著的将军,秋收起义的主力军由安源工人组成,他们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了巨大贡献。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了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安源工人无私奉献,把最好的煤输送给建设一线。进入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煤炭资源日渐枯竭,产量锐减,而开采成本剧增,在困难面前,又是安源工人挺身而出,努力撑起萍矿的经济。顾全大局,永远是安源人不二的选择。

艰苦奋斗、吃苦耐劳,是煤矿工人的鲜明特色。在开采条件差、地质构造复杂的南方矿井,这种精神内涵的体现尤为突出。充分利用和开采现有资源,加强老墟复采,增加煤炭产量,稳定矿井生产能力。同时,不断寻找资源,是谋求长远发展的唯一道路。安源矿专门组织科技人员,积极在构造带找煤,补堪找煤,竭力扩大可采范围。其中3204采区实现构造带找煤,增加了50万吨的可采储量。

在安源精神的指引下挺直腰杆,在困难面前愈显斗志顽强,这是萍矿人无悔的选择。早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萍矿人就未雨绸缪,开始发展多种经营,先后办起了机械厂、电焊条厂、矿灯厂、客车改装厂、煤矸石发电厂、水泥厂等。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萍矿的煤炭产业开始出现颓势,煤炭资源日渐枯竭。适者生存,变则生,不变则亡,萍矿人义无反顾地做出了自己的抉择,实行从地下到地上的战略转移,将集团产业发展中心,从煤炭向非煤产业果断转移,优先发展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好的非煤产业、以争取更大的生存空间。

血液里激荡着百年激情的萍矿人,一向敢为人先,而又义无反顾。特有的文化造就了萍矿人博大的胸怀和无所畏惧的气魄,在危机与机遇并存之中他们毅然选择了应对挑战创造机遇,牢牢把握了开启未来的钥匙,他们为这个中华百年老字号企业注入了新时代的旺盛生命力。萍矿集团机械厂同清华大学联合开发的以高科技环保技术支持的NT-3型,高效脱硫除尘一体化设备,成为了国家重点环保推荐项目。安源管道实业有限公司生产的钢骨架塑料复合管由哈尔滨工业大学拥有全部知识产权,获5项国内专利,2项美国专利,被列入国家级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项目和国家重点新产品,并且因其先进性被誉为“管道制造业的一场革命”。

安源矿十年磨一剑,建设安全文化走廊、设置安全灯箱为主要内容,编辑出版了《安源煤矿安全文化建设指导手册》,获得全国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称号。白源矿全面铺开安全质量标准化整治活动,以采三区2584采煤工作面、开拓区西翼回风下山为重点,建设样板采面,推进各区科的工程质量好转。

义无反顾、敢为人先是在安源工人身上代代相传的安源精神。在谋求矿井可持续发展的今天,安源矿广大干部职工将安源精神深化为艰苦奋斗、乐于奉献的实际行动,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继续谱写着安源精神的新篇章。全国煤炭工业百名优秀青年矿工获得者、安源矿采二区党员张来清,在区里生产任务吃紧时,主动给自己的工作加压,将每天采梁12块提高到18块,增加工作量达50%。

萍矿集团继承安源工人的革命传统,坚持走“以煤为本,多业并举,综合发展”的道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建立大型现代企业集团为目标,不断深化企业内部改革,转换经营机制,推进管理现代化,企业效益一年一个台阶,综合发展能力显著增加。近几年来,萍矿集团党委积极适应企业改革发展需要,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创造力和生命力,为企业改革、发展和稳定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障,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煤炭工业优秀企业和江西省工业崛起十强企业、江西省外经企业先进单位。2009年被江西省国资委授予“优秀基层党组织”,2010年被授予 “江西省十佳优秀工业企业”。

砥砺奋进,再展宏图。随着江西省煤炭集团公司的改革调整,萍矿陆续将安源股份、中鼎国际等单位剥离出去,煤炭主业进入江西煤业集团。企业规模变小后,内部竞争压力大,百年老企新的发展迫切需要“义无反顾、敢为人先”的安源精神。坚信在新的考验和机遇面前,具有深厚革命历史传统的萍矿人,定会继续传承和发扬安源精神,勇敢地探索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之路,续写百年煤企新的华彩乐章。

猜你喜欢

安源工人精神
研学安源儿童团 致敬鲜艳红领巾——“安源儿童团中队”风采录
红色安源娃追光之旅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刘少奇在安源过春节
李安源作品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基层关工人的梦
一名关工人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