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工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的探讨

2011-04-12睢雪亮

时代农机 2011年5期
关键词:电气控制顶岗机电

睢雪亮

(河南工业技师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7)

我国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机电一体化专业技术人才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我国工业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和机电行业的飞速发展必然需要大量的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那么对机电一体化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加强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学教研工作,提高和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人才是目前职业教育重要的研究课题。

1 机电一体化的含义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将机械制造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在系统工程的基础上有机地加以综合,利用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使机械实现柔性化和智能化的技术。其本质是将电子技术引入机械控制中,也就是利用传感器检测机械运动,将检测信息输入计算机,计算得到能够实现预期运动的控制信号,由此来控制执行装置。

2 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设置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机械和微电子技术紧密集合的一门技术,它的发展使冷冰冰的机器有了人性化,智能化。将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相结合,实现机械的柔性化和智能化。专业理论课程的设置应包括一下课程:

(1)机械方面课程:机械制图、金属材料与热处理、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工艺学、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工程力学、计算机绘图、液压传动技术。

(2)电气方面课程:机电传动控制、电工技术、电子技术、变频技术、可编程控制器、单片机技术、安全用电、电机与变压器、机床电气控制技术、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3)实习实践课程:金工实习、机械零件拆装与绘图实习、电工电子基本技能实习、电机拆装与修理、PLC应用实习、单片机应用实习、机械课程设计、电气控制课程设计、

3 加强教学组织与安排,注重实践课程的学习

对于机电一体化专业来说,理论教学的组织与安排要使学生毕业时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素质,为专业课提供理论知识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对基础原理内容要简化,注重增强应用性和强化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实践性环节训练是技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技能操作的重要途径,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环节训练实行模块化教学,模块化教学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灵活性和趣味性,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机械技术模块。机械技术是机电一体化的基础,它对系统的结构、重量、体积、刚性与耐用性等有着重要的影响,机械结构的合理性与控制的复杂程度有直接关系,从而也影响了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机械技术的着眼点在于如何与机电一体化技术相适应,利用其他高新技术来更新概念,实现结构上、材料上、性能上的变更,满足减少重量、减少体积、提高精度、提高刚性、改善性能的要求。

(2)电气控制技术模块。主要介绍机械制造过程及机械设备使用过程中生产设备的电气控制原理、电气控制线路及设计等有关方面的知识。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员掌握常用控制和保护电器的结构、原理、用途、型号及选用方法,掌握电动机起动、反转、制动控制的基本环节,熟悉一般电气控制线路的分析方法,掌握金属切削机床电气控制系统的原理,使学员对电气控制设备具有一定的应用、维护、改造与设计能力。

(3)微机接口技术与可编程控制器模块。系统技术就是以整体的概念组织应用各种相关技术,从全局角度和系统目标出发,将总体分解成相互有联系的若干功能单元,以功能单元为子系统进行再次分解,或成为功能更单一、更具体的子功能单元。这些子功能单元同样可以继续逐层分解,直到能够找出一个可以实现的技术方案。

在系统技术中,接口技术是一个重要方面,它是实现系统各部分有机连接的保证。接口包括电气接口,实现系统间电气信号连接;机械接口,完成机械间的连接;人机接口,提供人与机电一体化系统间的交互界面等等。

(4)传感与检测技术。传感与检测装置与信息系统输入端相联并将检测到的信号输送到信息处理部分。传感与检测是实现自动控制的关键环节,它的功能越强,系统的自动化程度就越高。在传感与检测技术中,要求传感器及其放大处理电路能快速、精确地获取信息,并能经受各种工种中的严酷环境的考验。传感与检测技术不仅是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关键,而且对现有技术的改造也具有重要意义。

(5)机电一体化技术综合应用模块。伺服传动包括电动、气动、液压等各种类型的传动装置,由微型计算机通过接口与这些传动装置相连接,控制它的运动,并带动工作机械做回转、直线或其他各种复杂的运动。因此,伺服传动是实现电信号到机械动作转换的转换装置与部件,对系统的动态性能、控制质量和功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伺服传动技术的发展,为机电一体化提供了小型号、大功率、高精度、使用简便的操作执行部件,极大地推进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

4 学生工厂顶岗实习

学生企业顶岗实习是为了拓展学生的专业技能,适应所从事的职业岗位需要和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关键教学环节,也是深化 “工学结合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教育的良好途经。通过工学交替、顶岗实习,使学生能够尽快能够将所学专业知识与能力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实现在学期间与企业、与岗位的零距离接触,使学生快速树立起职业理想,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练就过得硬的职业技能,从根本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顶岗实习要作为正式的教学安排,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根据专业教学计划和企业的用工要求采用两种模式,一是工学交替模式的顶岗实习,实习的时间安排在第二学期和第四学期;二是采取传统的“2+1”模式的顶岗实习,实习的时间安排在第五、第六学期。两种模式的教学计划不同,时间安排不同,实习岗位和实习的目的也有所不同。

顶岗实习要整体协调,宏观调控、规划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认真选择与学生学习有关的实习地点;顶岗计划是按实习大纲的要求,结合实习现场条件拟定的实习执行程序。?结合实习单位的实习条件,同实习单位的主管人员,拟订出具体的实习进度计划。认真组织学生学习大纲和具体的实习计划,讲明时间安排和步骤,提出写实习日记、实习报告的要求,介绍实习单位情况和实习应注意的事项,宣布实习纪律。与企业指导实习教师共同根据学生的实习岗位对专业能力、专业素质等进行指导。实习计划应包括:实习地点、实习内容、实习时间及人员安排、实习程序安排、考核等。

猜你喜欢

电气控制顶岗机电
简述机电自动化在工程机械制造中的应用
高速公路站级机电维护管理模式创新探讨
PLC控制变频调速电梯电气控制系统分析
机械制造过程中机电自动化的应用
对基于PLC的电气控制技术应用的几点探讨
基于PLC技术的电气控制应用分析
基于现代学徒制下高职学校顶岗实习的安排与策划
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及其顶岗实习环节
电气控制与PLC技术教学改革的探索
在顶岗实习中加强中职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