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手足口病并急性弛缓性麻痹1例*

2011-04-12闫文芳

关键词:脑干双下肢脑炎

闫文芳

(泰安市妇幼保健院内一科,山东 泰安 271000)

患儿男,1岁11月,因"发热伴手足皮疹2天,易惊1天于2010年4月20日入院。患儿来自手足口病流行地区,无明显手足口病接触史。2天前,患儿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9 ℃,无寒战及抽搐,无呕吐。手足掌侧出现斑丘疹,皮疹周围有红晕,部分为疱疹,疱疹液稀少。于当地医院诊断为手足口病,住院治疗2天,应用甲基强的松龙、病毒唑等药物,体温不退,出现频繁易惊,睡眠中时有肢体抖动,无抽搐,无昏迷。急转我院诊治。外院血常规:白细胞15.44×109/L,中性粒细胞86.1%,CRP13.5 mg/L。入院后查体:患儿表情淡漠,频繁易惊,双上肢抖动,1小时约4~5次,体温36.9 ℃,心率134次/分,呼吸30次/分,血压110/90 mmHg,手足皮疹同前描述,咽峡部可见疱疹,臀部少许红色皮疹。颈软,双肺未闻及啰音,心音有力,律齐,四肢肌张力正常,双膝腱反射活跃,双侧巴士征弱阳性,微量血糖7.13 mmol/L,立即建立双静脉通道,应用甘露醇后做腰椎穿刺,压力120滴/分。脑脊液常规示:无色,透明,无凝块,潘氏实验+,白细胞380×106/L,分类:多形核细胞45%,单核细胞55%,氯化物115.56 mmol/L,葡萄糖6.63 mmol/L,蛋白定量519.8 mg/L。血肝肾功正常,心肌酶谱略高,心电图正常,胸片正常。咽拭子PCR:肠道通用病毒RNA阳性,EV71-RNA阴性,柯萨奇A16-RNA阴性。诊断:手足口病(重症);病毒性脑炎;心肌损害。给予病毒唑抗病毒,甘露醇、甘油果糖交替静滴降颅压,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免疫治疗,磷酸肌酸钠保护心肌,奥美拉唑止酸保护胃黏膜,脑蛋白水解物营养脑细胞,持续心电监护。住院第2天,体温最高39.4 ℃,后逐渐控制,住院第6天,体温完全控制。住院第7天,病情平稳,患儿未再出现易惊,未再出现肢体抖动,表情恢复正常,皮疹消退。住院第5天起,发现患儿上肢活动正常,双下肢无力,不敢站立,双下肢肌张力减弱,双下肢肌力约III级,双侧膝腱反射减弱,有时引不出。双侧巴士征阴性。给予神经节苷酯保护脑细胞,康复科指导家长协助按摩双下肢,治疗第12天,患儿双下肢逐渐可以扶站,治疗14天,脑脊液恢复正常出院,院外继续康复治疗,随访。出院1周,患儿可独立行走,但蹲位不能自行站起。出院16天,患儿行走如常,可跑步,可由蹲位独自站起。完全康复。

讨论: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丙类传染病,多见于5岁以下婴幼儿,可以引起多系统损害,重症病例常累及神经系统,出现脑炎、脑膜炎、脑干脑炎、脑脊髓膜炎,部分患儿出现类脊髓灰质炎综合征(急性弛缓性麻痹),又称脊髓灰质炎样麻痹。手足口病引起的急性弛缓性麻痹(AFP)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病,以肢体运动障碍为主并伴有肌肉弛缓性麻痹(软瘫)。根据病变部位的不同,分为四种类型:①脊髓型:表现为下肢的弛缓性麻痹;②脑干型:因病变在脑干的部位不同,可出现颅神经麻痹、呼吸中枢麻痹、血管运动中枢麻痹等不同症状;③混合型:兼有脊髓型和脑干型的临床表现;④脑炎型。现有临床资料显示,下肢麻痹预后明显好于上肢,多数患儿最终可完全恢复[1]。

本患儿有典型的手足口病皮疹,脑脊液检查显示合并病毒性脑炎。因病毒侵犯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出现双下肢急性弛缓性麻痹。经积极治疗,1月左右完全恢复正常,和文献报道一致。

参考文献:

[1] 王纪文.肠道病毒71型感染与相关儿科知识[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25-26.

猜你喜欢

脑干双下肢脑炎
急性脑梗死致发作性双下肢无力1例
115例急性脑干出血的临床及多层螺旋CT分析
双下肢静脉曲张单侧术后对对侧下肢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其临床研究
请您诊断
脑炎早期诊断的脑电图与磁共振成像比较
以呼吸困难、双下肢不对称性水肿为首发症状的主动脉夹层1例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对颅内感染患儿的诊断价值
一起猪乙型脑炎病的诊断与防治
家猪链球菌病和乙型脑炎的防治
原发性脑干出血8例临床观察与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