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北方城市绿地规划建设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011-04-12庞松龄刘双军
庞松龄 刘双军
(哈尔滨市园林规划设计所,哈尔滨 150010)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人居环境质量重视程度的提高,我国城市绿地规划建设正在逐渐向绿色化、生态化、人性化方向发展。城市绿地建设也在提高城市品质和改善城市环境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应该指出的是,人类生态观念的强化,将大大推进园林绿地规划领域关于“园林绿化与生物多样性”、“园林的生态建设和生态效益”等系列课题的研究。但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也不少,其中特别引起人们重视的是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当前北方城市绿地建设中呈现出来的一系列问题,并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以利于城市绿地建设可持续发展。
1 城市绿地建设发展现状
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我国建设部开展了多项园林绿化科研课题研究。近年来已完成的课题有《城市生存环境绿色量值群研究》、《城市绿地在生态上的价值定量化》、《园林生态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城市绿化树种区域规划研究》、《2000年小康型城乡科技产业工程——居住区环境质量保障体系》、《城市市政公用事业“九五”和“十五”计划及2015年规划预测研究之风景园林部分》等[1]。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人居环境质量重视程度的提高,我国城市绿地规划建设正在逐渐走向绿色化、生态化、人性化方向发展[2]。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提出“连片成团,点线面相结合”的城市绿地规划建设方针,北方城市提出了“大环境绿化”。这对于提升北方城市形象,突出城市特色,升华城市内涵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以哈尔滨为例,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哈市园林绿化现已形成以沿江一条线,马家沟河两岸绿化为主体的“J”字形绿化主体,以公园、游园、街头绿地为点,以道路绿化为线,以居住区绿化、单位绿化为面的点、线、面相结合的总体绿化框架。截至2001年底,绿化覆盖率为28.7%,绿地率为24.4%,人均公共绿地为4.66m2/人。在已有的943条道路中有33.4%的道路绿地率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80年代末以来,新区开发基本能够按国家标准留出30%的绿化用地,但绿化重点都集中投入到中心花园和组团花园之中,没有按照居住区规划规范,留出各级别绿地,且中心花园内硬质景观较多,纯绿地面积仍然较少。
2 城市绿地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目前城市绿地规划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是:对城市绿地市场运作、生态及景观要求很少考虑,如构建城市绿地总体结构和布局缺乏区域与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理念;绿地植物配置重美观轻生态;塑造城市形象缺乏整体性原则;城市绿地建设模式一成不变难以适应新时期要求等问题[3,4]。
当前,很多城市在设计风格上模仿西欧,出现大广场、大公园,设置大量的大树、大水景、大草坪等,究其原因,主要是为了所谓的提升城市品位,改善城市投资环境,更为有效地招商引资。但深入分析,不难发现,一味地贪大求洋,已经超出了当地经济增长的承载能力;模仿成风,城市丧失了地方特色。
在缺水的北方城市,因过多地使用常绿树种,一年四季叶色变化不大,季节性不强。气候干燥,年降雨量偏少,但设置大面积的草坪降低了生态功能,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维护等等。据报道,同等面积草坪的管理费用是乔灌木的4~5倍,而其发挥的生态效益只有同等面积的乔灌草复合群落的四分之一[5]。
从哈市绿地系统的现状来看,绿地分布不匀,主要分布在动力区、平房区及沿江一带,而在哈市环境污染较重、人口密集的太平区绿地分布却很少。哈市现有公园中,游乐设施占用大量公园绿地,致使公园绿地面积大大减少,设施用地和绿化用地比例不合理,街头游园数量不足,不能满足居民日常活动需要。道路绿化中,城市道路绿化面积严重不足,道路绿地率低,道路改造建设中,没有按照道路绿化规范留出足够绿化用地,道路红线与其他用地间的绿带面积有限,甚至有的无绿化隔离带,分车带窄,缺少路侧绿地,且道路绿化结构简单、树种单一。现有防护绿地比较分散,不能构成体系,主要零星分部在城乡结合部,而在铁路沿线、哈东、哈西化工区缺少防护绿地。生产绿地逐年被蚕食现象严重,如:机场路建设、哈南编组站建设和市花卉大市场建设等占用了生产绿地近30hm2,规划三环路建设还将继续占用一苗圃、三苗圃的绿地。
3 北方城市绿地规划建设发展对策
3.1 制定适合北方寒冷城市的长远战略
在城市建设和城改前,调查市场需求和发展动态,制定可行的城市总体规划,在此基础上,拿出绿地详细规划方案,绿地建设应充分体现北方园林特色。
3.2 在满足人们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创造北方城市特色景观
如充分保留和利用原有的大树、古树等外,应大量利用“乡土”树种和地方品种,避免千篇一律种植草坪。北方秋冬季节植物色彩单调,要加大彩叶树种的利用率,常绿、落叶、彩叶树种搭配种植,创造本地特色。
3.3 通过城乡一体化建设建造城市生境与自然环境联系的生物廊道
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大环境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运用生态系统边缘带物种多样性增大原理,营造各种防护林、风景林及经济林,建立城市生境与自然环境联系的生物廊道。
3.4 尊重历史,彰显文化;丰富内涵,赋予底蕴
绿地规划要尊重文化,把握园林绿地性质、风格和主题,重视植物景观文化性,充分体现当地特色及历史文脉[6]。将北方城市中富有意义和意味的历史痕迹和文化精神突显出来,使之溶入到城市绿地规划设计之中,创建出真正富有内涵和底蕴的园林城市绿地景观。
3.5 统筹规划,建立北方植物品种资源库,为长期发展提供动力
城市绿地规划设计与生产、施工部门紧密结合。制定长远的苗木生产发展计划,建立北方地区植物品种资源库,近期与远期发展相结合,使绿化发展具有后劲。
4 北方城市绿化规范建设的发展趋势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当代城市绿地设计的发展趋势是以保持生态平衡、美化环境、减少生态环境灾害为主导思想,要符合生态性、生物多样性、郊野休闲性、文化性、自然性、区域性、人居环境的舒适性、可居性和可持续利用性等特点[7~9]。因此以生态学的原理与实践为依据,确立城市绿地规划的生态目标和发展趋势,创造“循环再生、协调共生、持续自生”的生态功能,这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创造宜人的居住环境是塑造城市形象的根本要求。把以人为本,人、自然与城市和谐统一的思想理念贯穿于整个城市绿地规划设计之中。只有在这种思想理念的支配下,才能设计营造出多形式的空间,满足不同层次人们的生活、工作、交往、休息、娱乐等多方面的需求,才能使城市绿化真正与人民群众融合在一起,并切实为其服务。
提高城市绿地的生态效益,增加城市绿量,改善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运用现代建筑和园林科技的各种手段,对一切建筑物和构筑物所形成的再生空间进行多层次、多形式的绿化美化。如采用攀缘绿化、立体绿化的方式扩大北方城市绿地面积,使平板单调的建筑单体、硬质构筑、门窗栅栏等,变成具有自然风格、赏心悦目的绿化景观。
将森林引入城市,让城市坐落在森林之中,恢复人类与森林的本来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人在城中,城在林中”将成为21世纪城市绿地建设的重要模式。
城市绿化是社会公益事业,树立长期发展的战略思想,鼓励城市居民参与城市绿地规划及建设。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奖励优秀园林科技人员,并增加科研资金投入。
5 结语
可持续发展是当代的热门话题,是以资源与环境的合理利用和保护为基本出发点。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就是要以自然环境为出发点,按生态学原理,调节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环境的关系以达到生态的良性循环[10]。在全球倡导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我们要把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作为规划的根本目标,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气候、地质环境和文化传承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健康、安全、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城市。相信随着城市化进展的脚步不断加快,通过一系列切实的努力,北方城市一定会有更加宽广的发展空间。
[1]王磐岩,李金路,白伟岚.风景园林科技“十五”计划及2015年发展规划[J].中国园林,2000,16(68):39~40.
[2]冯彩云.我国城市绿化的现状与发展方向[J].科技建议,2002,(2):15~18.
[3]何平,彭重华.城市绿地植物配置及其造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35~78.
[4]吴效军.新时期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基本思路和方法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01,(6):24~26.
[5]雷淑慧.浅谈城市园林绿化中园林植物的选择与搭配[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14(2):120~121.
[6]徐雁南,王浩.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发展潮流初探[J].规划师,2003,19(10):63~66.
[7]柴锡贤.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初探——绿色城市规划与创新[J].城市规划汇刊,1999,(5):15~19.
[8]Belinda Yuen. Greening the City State of Singapore. ForestryStudies in China,1999,(Supp.):31~36.
[9]Rydberg,J.Falck.Urban forestry in Sweden from asilvicultural perspective:a review.Landscape &UrbanPlanning,2000,47:1~18.
[10]史素珍,李红星,郭风平.我国城市园林绿化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4,69(4):8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