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领导工作中抓落实不力问题的思考
2011-04-12王永华
王永华
(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南昌 330003)
·党建园地·
关于领导工作中抓落实不力问题的思考
王永华
(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南昌 330003)
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的领导工作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落实不力问题,从客观上讲,是体制机制不够健全造成的;从主观上讲,是领导责任意识不浓、决策不够科学及工作能力不强造成的。根治工作不落实或落实不力的问题,除了建立健全各项抓好落实的体制机制外,需要各级领导干部在转变作风、强化责任和提升素质上下工夫。
领导工作;落实不力;问题;成因;对策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古今兴盛皆在于实。抓落实是让来自实践的理论、构想、政策回到实践,接受检验并得到创新发展的过程,是重要的思想方法、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领导工作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但是近年来,有些地方、部门和单位存在着不重视抓落实、不善于抓落实的问题。对此,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上强调:“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发扬真抓实干精神,改进工作作风,建立健全抓工作、抓落实的责任制,切实把各项工作抓出成效。”认真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关于狠抓落实的要求,切实解决好领导工作中存在的抓落实不够有力、不够有效的问题,对于推动“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的实现,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确保国家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现阶段领导工作中抓落实不力的表现
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反对空谈、强调实干、注重落实的优良传统,这也成了对广大党员特别是各级干部的一项基本要求。毛泽东在《党委会的工作方法》中强调:“要抓紧”,“什么东西只有抓得很紧,毫不放松,才能抓住。抓而不紧,等于不抓”[1]。邓小平1992南巡讲话时强调:“要腾出时间来多办实事,多做少说”[2]382。在十七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胡锦涛强调要“察实情、讲实话、鼓实劲、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加大了抓落实的工作力度,并已取得明显成效。特别是国家对重大决策、重大部署、重大举措,采取任务分解、明确责任、加强督查等措施,保证和促进了各项任务的落实。受复杂的历史和现实因素的影响,近年来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却存在着工作不落实或落实不够有效的问题,不能不予以高度重视。
1.做表面文章的倾向
有的单位片面追求轰动效应,人为创造工作“亮点”,搞所谓的“达标活动”、“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表面上看轰轰烈烈,热热闹闹,而实际上没有解决什么根本的问题;有的工作刚刚展开就急着总结经验、汇报成绩;有的热衷于看风向、赶时髦,喊不着边际的空口号,提不切实际的高指标,搞中看不中用、装潢门面的花架子,不愿在经常性、基础性工作上下工夫;下基层走马观花、蜻蜓点水,不去深入了解群众真实的情况和要求;满足于该开的会议开完、该走的程序走到,遇到矛盾不敢较真碰硬,解决问题喜欢避重就轻。
2.忽视政令的倾向
办事拖拉,对上级交办工作答应快,行动慢。凭个人好恶情感行事,置政令政纪而不顾,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规章制度应有尽有,却高高挂起、形同虚设。一些上级决定的事、交办的工作,执行讲条件,或者要召开协调会议、甚至多次协调才能得以推进。不讲效率,缺乏预见性和计划性,随心所欲,朝令夕改。领导之间、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缺乏交流沟通与支持配合的制度支撑,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资源难整合,力量难集中,口径难统一,信息不对称。
3.简单应付的倾向
一些单位采取走过场和走形式的一套,以开会、讲话、发文代替抓落实,习惯于当“收发室”、“传声筒”,上面讲什么回去就传什么,不认真考虑和实际怎样结合,和工作重点如何联系。在抓落实的重要环节上,有的单位想得不细、抓得不狠、工作粗糙,许多问题被掩盖起来。明明问题就在眼皮底下,有时甚至出现了一些征兆,还自我感觉“形势不错”;明明一些工作没有到位,甚至根本没有落实,还自以为上面的要求贯彻了,该抓的工作抓过了,结果出了意想不到的问题。
4.上下一般粗的倾向
实际工作中,有的单位领导不善于从本质上理解和把握上级指示的精神实质,满足于表面的认识和孤立的理解,照抄照套,机械地贯彻执行;有的不愿深入实际做艰苦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拿不出符合本单位实际的贯彻意见;有的虽然抓了学习,搞了调查,但主观与客观分离,认识和实践脱节,找不准上下“结合点”;还有的抓工作没有自己的特色,老跟在别人后面,或者是凭老经验、老办法办事。
5.虎头蛇尾的倾向
现在,有的单位领导对抓落实的长期性、反复性、艰苦性认识不足,往往是上级强调时就抓一抓,机关检查时就抓一抓,时紧时松,虎头蛇尾,有始无终;有的做“半篇文章”,重布置轻检查,重规划轻问效,开头声势浩大,过程轻描淡写,总结一带而过,达不到预期效果;有的短促出击,想毕其功于一役,结果欲速则不达。
6.作风疲沓的倾向
有的缺乏热情和激情,工作怕累,不下深水,马马虎虎,慢慢腾腾,粗枝大叶,得过且过,敷衍了事;大事做不好,小事不愿做,上面推一推,下面动一动,甚至推了也不动。有的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怨天尤人,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有的缺乏事业心和责任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有利则干,无利则推,开口讲价钱,伸手要利益;有风险的工作不愿干,有困难的工作不去干,得罪人的工作不想干,在其位不能谋其政。
7.看人下菜的倾向
当前,有的单位对硬指标的工作、突击性工作、有形的工作抓得比较紧、落实比较快,但对上级布置的无形工作、经常性工作抓得不紧,能拖则拖,甚至一拖了事。有的工作方面认“艄公”,主管领导交办的事就大办,其他领导交办的事就不办,重要部门交办的事就重点办,其他部门交办的事就敷衍着办。
归根结底,抓落实不力是领导工作中的形式主义与官僚主义的集中表现,就是重形式轻内容,重口号轻行动,重数量轻质量,重眼前轻长远。邓小平早就指出:“现在有一个问题,就是形式主义多。电视一打开,尽是会议。会议多,文章太长,讲话也太长,而且内容重复,新的语言并不很多。……形式主义也是官僚主义。”[2]381如果我们不坚决反对并及时纠正,任其演化为顽疾和流弊,势必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助长弄虚作假、投机取巧的心理和好大喜功的浮夸作风,损害党和政府的威信,影响各项重大决策的实施,严重阻碍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
二、领导工作中抓落实不力的原因分析
落实难,难落实,是领导工作中的一大顽症。落实的重要性人人皆知,落实的方法措施层层都有,可真正横下心来抓落实的却不尽然。这正如习近平指出的:“有些地方、部门和单位,中央的一些方针政策和重大部署,口头上讲了、文件上也写了,而贯彻落实得却不好;一些中央三令五申、明令禁止的事情,依然我行我素、屡禁不止。不重视抓落实、不善于抓落实的问题仍然存在。”[3]那么,是什么导致抓落实不力呢?从客观上讲,是体制机制不够健全造成的;从主观上讲,是领导决策不够科学、责任意识不浓及工作能力不强造成的。
1.保障机制不全,不好抓落实
在实践中,推进工作落实的保障性机制尚不完善,一些出台的制度在执行过程中也不尽彻底。首先,目标责任制度不健全。有效的落实机制,必须是任务到人,责任到人,但许多组织却缺乏这种有效的落实机制。因此,布置工作责任不明确、不细化,不能到岗到人;干工作推诿扯皮,敷衍塞责,“甲让乙处理,乙叫丙合计,丙请丁斟酌,丁等甲审批”。其次,监督检查制度不健全。监督检查制度,是保证落实的有效手段。有些单位,工作任务虽然安排了,但是否完成、完成的效果如何,却没有安排人去检查监督;或者查处雷声大、雨点小,缺乏监督的严肃性和震慑力,必然导致工作难“下深水”。一些领导者只习惯于坐在办公室里“遥控”指挥,靠打电话、看材料、听汇报等进行抽象指导,而不深入到基层去检查监督,落实任务的人完全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再次,奖惩追究制度不健全。如果缺乏这种机制,工作抓与不抓一个样,甚至于抓好抓坏一个样,那么任务落实得好的人,由于得不到表扬奖励,会挫伤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任务落实不好的人,由于没有受到惩处追究,会助长他们工作的消极性。最后,缺少标准化流程。从接受任务,开展工作到完成任务,每一步如何做,什么时候完成,没有可操作性规定,过于依赖工作人员的自觉性和工作能力。有些制度朝令夕改、经常变化,让执行者无所适从。制度、流程过于烦琐,缺乏简约性,让落实的主体失去耐心,也会影响工作的落实。
2.科学决策不够,不能抓落实
决策是“生死之地,存亡之道”。在领导工作中,决策失误会给组织、社会、国家造成重大损失。领导干部决策失误的原因很多。首先,少数领导干部在认知上出现偏差。决策首先要对决策的信息有正确的认知。如果领导干部对决策的信息不能充分地知晓,不能透切地理解,不能准确地判断,认知产生了偏差,就容易造成决策的失误。其次,少数领导干部有急于求成的心理。他们忽视甚至完全置主客观条件于不顾,仅凭主观愿望来作决策,结果欲速则不达,导致决策的失误。另外,少数领导干部有经验定式。诚然,经验定式能帮助人们提高处理一些例行工作和简单问题的效率,但在决策中,领导干部如果依然抱着老经验、老办法不放,并用已有的经验来指导决策,就会出现问题。再次,少数领导干部不能依法决策。他们习惯于依靠长官意志和简单的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社会和文化事务,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拍屁股走人,以个人独断代替民主决策。最后,少数领导干部好大喜功,盲目追求政绩。他们不管主客观条件是否许可,一心想着把事情做大,从而导致决策的失误[4]32-37。基于上述因素而形成的种种不科学决策,导致决策缺乏可行性,形成的号令一开始就不具备执行的先决条件,执行层即使迫于权威勉强为之,但最终也只能不了了之。
3.责任意识不浓,不愿抓落实
从客观上说,工作责任不明使一些领导干部不愿去抓好工作落实。人们在单独完成某项工作任务时,一般会尽心尽力;但是在集体完成一项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往往会悄然把责任分解到其他人的身上,从而造成“责任分散”。“责任分散”的结果,就是人多不负责,责任不明确,工作任务难以真正落实[4]58。这如同中国俗话所说的,“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现在有些单位和部门的工作不能有效地落实,就是由于人多不负责,工作责任不明确。对此,邓小平指出:“现在,各地的企业事业单位中、党和国家的各级机关中,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无人负责。明曰集体负责,实际上等于无人负责。一项工作布置之后,落实了没有,无人过问,结果好坏,谁也不管。所以急需建立严格的责任制。”[5]列宁也说过:“借口集体领导而无人负责,是最危险的祸害,这种祸害威胁着一切没有很多集体工作经验的人。”[6]从主观上来说,一些领导干部承担责任不大胆,存在好人主义,怕得罪人,怕引火烧身,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该管的不管,该配合的不配合,该落实的不落实;有的船到码头车到站,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有的领导干部因个人理想不能实现或愿望没有得到满足,消极怠工,得过且过;有的受不良社会风气影响,热衷于吃吃喝喝、吹吹拍拍,拉关系、走后门,对待工作左推右挡,主观上不愿抓落实。
4.执政能力不强,不会抓落实
应当承认,有些干部也想实实在在干事;但他们总感到力不从心,甚至好心办了坏事,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执政能力不强造成的,这就是人们通常讲的,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一是工作思路不对头。工作思路决定发展方向、发展出路。工作思路对头是搞好工作的第一步,好的工作思路可以使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工作思路不对头,往往会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误入歧途。二是依法行政的政策水平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一些领导干部不能理解和认同上级的意图,缺乏落实执行意识,有制度而不执行,有规则而不遵守,有任务而不完成。三是工作魄力不足。抓好工作落实,要求领导干部首先有敢于拍板的魄力。有些领导干部思想不解放,瞻前顾后、犹豫不决,不敢创新,往往错失抓好落实的良机。特别是作为副职,由于缺乏果断拍板的勇气,缺乏敢于担当的责任,必然影响抓落实的进度和效果。四是缺乏抓落实的工作技巧。实干、敢干和巧干,会使落实工作加快进度、提高效率、保证质量。巧干,就是讲究抓落实的方法。有的抓不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分轻重缓急,眉毛胡子一把抓,结果是力气没少下,效果却不明显,落实也到不了位。有的不善于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问题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而是凭借主观臆断,这是方法不科学的表现。
三、防止领导工作中抓落实不力的对策思考
根治工作不落实或落实不力的问题难度较大,但决非不治之症。只要紧紧抓住影响工作落实的主要症结,对“症”下药,问题是可以解决的。这除了要健全各项保证落实的体制机制外,还需要各级领导干部转变作风、强化责任与提升素质。
1.健全机制是抓好落实的根本保证
完善的制度体系是工作落实的基石。好的思路、方案、措施要付诸行动、取得成效,就必须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保障机制。一是要建立健全民主决策机制。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是抓落实的必要条件。决策是领导工作的第一环节,决策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领导工作的成败。实践证明,只有实现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才能使路线、方针、政策的执行落到实处,收到实效。要做到科学决策,必须强化科学决策观念,健全决策体制,完善决策程序和方法,提高决策者的素质。二是要建立健全绩效考核机制。要把目标管理、岗位责任和领导班子实绩考核结合起来,加强对重要部门、重大事项、重要岗位的监督,使绩效考核更加客观科学。三是要建立健全督查督办机制。工作有布置而无督查,就容易走过场。监督包括法律监督、纪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是抓落实的重要手段,对于工作的决策和部署具有保障、预防、补救和促进作用。采取多种途径加强监督,建立约束机制,当前重点是要完善巡视督查制度、信息反馈制度、情况通报制度、重大责任追究制度。领导者要经常深入下去,及时掌握工作进展情况和落实效果,及时发现带有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及时找出薄弱环节,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及时排除工作中的障碍和困难,促使基层抓好落实,确保工作定一项落实一项、抓一项成功一项。四是要建立健全用人导向机制。抓落实的工作实践,检验着每个干部的思想品质、工作作风和实际能力,也是考察和选用干部的重要依据。用好一个干部,就是树立一面旗帜,就会在一个地方、一个部门、一个单位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之所以出现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往往同用人导向有关。因此,要抓好工作落实,必须完善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要着力营造风清气正的环境,全面、科学、准确地认识干部、考察干部、任用干部,奖勤罚懒,奖优罚劣,使勤政为民、求真务实的干部得到重用,使工作不思进取、作风漂浮的干部受到惩戒,真正让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的人才脱颖而出,形成一个崇尚实干、恪尽职守、勇于奉献的良好氛围。
2.转变作风是抓好落实的重要途径
任何工作,如果只说在嘴上、写在纸上、停留在会议上,其结果只能反映在虚假的数字上。“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是千百年来人们从历史经验教训中总结出来的治国理政的一个重要结论。思路能否贯彻、目标能否达到、蓝图能否实现,关键在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领导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进行组织和引导,组织和引导的关键就是要带头转变作风、带头真抓实干、带头抓好落实。各级领导干部在抓落实的实践中,必须转变思想作风,力戒不负责任、无所作为的思想观念,强化事业心、责任心和进取心;力戒坐而论道和形式主义,强化真抓实干、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力戒贪图安逸,强化艰苦奋斗的精神;力戒弄虚作假,强化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要做到调查研究在一线,检查指导在一线,解决问题在一线,切实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影响和带动干部群众。领导干部首先要带头学习、带头执行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驾驭市场经济、应对复杂局面、依法执政和总揽全局的能力,在思想上、政治上和行动上自觉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政令畅通[7]。愿不愿抓落实,是一个工作态度问题。各级领导干部要始终保持革命战争年代的干劲、革命热情与拼命精神,自觉克服浮躁情绪,抛弃私心杂念,扑下身子察实情、讲实话,鼓实劲、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真正把心思用在干事业上,把精力集中在抓落实上,创造实实在在的工作成绩。要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基层,深入到农村第一线、企业第一线、灾区和贫困地区第一线,多到困难大、矛盾多的地方去解决问题,多到群众意见大的地方去理顺情绪。要切实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在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生活上关心群众,多办顺民意、解民忧、聚民心的实事,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
3.强化责任是抓好落实的关键所在
明确责任是抓好落实的重要方法,也是抓好落实的关键。责任不明、相互推诿,必然贻误时机、贻误事业。抓落实关键在领导,各级领导干部要强化权力就是责任、责任重于泰山的意识,无论职务高低、权力大小,都要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责,以责无旁贷、舍我其谁的精神,主动抓落实、带头抓落实,充分发挥领导表率作用,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逐级负责的工作格局。特别是在发展遇到困难和问题的时候,领导干部要不怕“鬼”、不信“邪”,做到讲真理不讲面子、讲党性不讲关系、讲感情不违背政策、讲团结不放弃原则,勇于触及矛盾,敢于捅“马蜂窝”。同时要认识到,一个人不可能包打天下,抓落实需要形成合力。对一些全局性的重点工作和难点问题,可以打破分工界限,由有关领导负责,组成专门班子来抓,使人人肩上有担子,从而凝聚起广大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立健全工作责任制度,制定主体明确、层级清晰、科学细化的机关及岗位目标任务,做到部门责任法定化、岗位责任具体化、责任链接无缝化,明确哪些工作由主要领导负责,哪些工作由分管领导负责,哪些工作由部门领导负责,要明确职责,责任到人。与此同时,要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奖罚制度,使目标、权利、责任相统一,推进抓落实走向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人是具有惰性的,没有压力也就没有动力,没有激励,也就没有进取,因此,抓落实要强化目标责任,进行科学考核,对按时完成任务的,及时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对不落实、不完成任务的,追究责任,真正做到奖罚分明,调动工作积极性,提高落实的成效。
4.提升素质是抓好落实的基本功夫
领导干部能力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工作质量的好坏。能力强的干工作得心应手、事半功倍;反之则力不从心、事倍功半。一个人即使工作热情再高,如果缺乏抓落实的本领,也会因为“能力恐慌”而抓不好落实。因此,要努力增强抓落实的本领。提高抓落实的能力和水平,既要在实践中锻炼,也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总结。一要提高学习力。学习是提升一切能力的根本方法。一方面要加强理论学习。理论素质是领导干部的核心和灵魂。当前,各级领导干部要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尤其是科学发展观的学习,要紧密结合实际,真正使科学发展观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加快发展的有力措施,转化为正确的政绩观和狠抓落实的优良作风。另一方面要加强知识学习。当前全国进入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阶段,对各级干部的理解力、操作力、执行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需要领导干部广泛学习文化、法律、科技、管理等一切有益知识,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二要提高判断力。“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些领导干工作存在“走一步,看一步”的思想,接受任务后不假思索就“开刀”,执行过程中难免就会出现纰漏,执行效果也很不理想;相反,有的干工作是认真谋划后再做,执行过程轻松,执行效果也好。可见,事先做充分的准备与谋划是抓好落实的前提条件。一方面,要“吃透上情”,准确理解、全面把握上级的路线方针政策。另一方面,要“摸清下情”,深入实际进行细致的调查研究,掌握群众的愿望、要求和呼声。三要提高推行力。工作的落实必须有很强的推行力,就是要有能力去执行,也就是如何做正确的事、正确地做事。(1)要有组织领导能力。一个组织能否取得好的发展业绩,关键看其是否有一个出色的领导者。领导干部要注重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充分用其所长,各尽所能,形成工作合力。(2)要讲究工作方法。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面面俱到平均使力,要突出重点,紧紧扭住事关全局、事关长远的大事不放,集中主要精力,一鼓作气抓到底。(3)要有团结协作能力,要以主人翁的精神看待集体,一切以事业为重,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遇事多沟通、多谅解、多换位思考。这样,工作一定会得到很好的落实。
[1]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442.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习近平.关键在于落实[J].求是,2011,(6).
[4]刘玉瑛.领导是门大学问[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8.
[5]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50-151.
[6]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4.
[7]胡伯俊.抓落实是领导干部的基本功[J].学习与研究,2010,(10).
D261.3
A
1008-8520(2011)06-0052-05
2011-08-29
王永华(1973-),男,湖南冷水江人,党史与党建教研部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历史学博士。
[责任编辑:赵延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