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学》课程教学方法刍议
2011-04-12陈娟
陈 娟
(闽江学院,福建 福州 350011)
1 《审计学》课程的特点
《审计学》课程是会计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的核心课程,也是其他经管类同学的重要专业选修课之一。教师难教、学生难学已成为广大师生的普遍共鸣。这门课的主要特点有:(1)综合性,它是集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经济法、税法甚至数理统计等为一体的课程。作为会计学的一门后修课程,它是对学生全面知识的大检阅。(2)实务性极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深入理解和领会比较依赖于实务。对审计的基本概念、审计技术和方法、审计程序和各业务循环的讲授如果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层面,学生就会感到晦涩难懂,更谈不上如何运用,如何做审计。
2 《审计学》课程的教学目标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国际化进程的加速,审计行业越来越需要业务能力强、技能高、综合素质全面、能直接从事监督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审计复合人才。在这个大目标指引下,《审计学》课程教学目标具体可细化为以下几点:
(1)帮助学生理解和领会《审计学》课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为指引后续的审计实务奠定基础。
(2)帮助学生了解审计的整个工作程序,掌握重要的审计流程,让学生对审计工作有个总体的认识。
(3)结合具体的审计项目,帮助学生学会应用具体的审计技术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审计技能。
(4)拓展学生知识面,激发学生学习审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把学科理论的学习融入实践的研究和认识之中,切实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审计专业判断能力。
3 《审计学》的教学方法
结合多年的审计教学经验,笔者认为,根据《审计学》课程特点,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是实现《审计学》教学目标、提高《审计学》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1)归纳总结法。《审计学》课程内容多、而且细,教师可以有效地把《审计学》的内容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使之变得有系统性、逻辑性;同时,重难点突出。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主要运用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审计学》的第一节课上,我对《审计学》的整体授课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把它的总体内容串成一条线,列成一张表,使之形成完整的、内在相互联系的内容体系。让学生对本学期《审计学》的授课内容有个整体认识,做到心中有数。二是在每个具体章节的开始和结束时,笔者都采用归纳总结法。在每一个章节开始的多媒体页面上归纳出本章的知识点,并用颜色标识出重难点。同时,在每个章节结束后对所授课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2)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将源于实践的具有典型性、有代表性、实用性的案例作为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让抽象的理论走向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运用主要有以下3种形式:①课前导入案例。在课堂讲授之前,教师先精心设计好例子,起穿针引线作用,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这些案例必须是精简的、趣味性的、有代表性的。例如,在讲授职业道德之前,可以以反映美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的一个真实的小故事——莲里沃克为例子,来引出诚实守信是最基本的职业道德。由于故事的主人公与学生相仿,同是即将毕业的具有远大抱负的会计专业的同学,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情,激发学习的兴趣。又如,在讲述审计的发展历程和概念之前,可以精心设计案例,并设问为什么需要审计?审计能帮他们解决这些问题吗?让学生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②课堂中应用与授课内容相关的案例,使理论教学与案例分析讨论相互融合在一起。这种案例具备实用性和针对性,与审计某个知识点联系在一起,注重某个具体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例如,在讲授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时,以真实发生的案例追溯我国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演变历程;再以厄特马斯公司审计案例来剖析注册会计师应负具体的法律责任。这种案例教学过程中,通常以教师为主,教师应当多设问题,多提问,课堂上形成良好的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引发学生自主思考,从而真正能够理解并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③学生讨论案例。通常在每一章的授课内容结束之后,安排学生讨论案例的环节。这种案例可以是大型的、典型的、综合型的案例。它通常按照 “案例准备——案情介绍——提出问题——案例分析讨论——学生分组回答——教师点评——案例归纳总结”的顺序过程。其中案例准备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教师准备案例,事先把要讨论的案例发给学生;第二种是让学生围绕着要讨论案例的主题自行去搜集和准备好相关资料。例如,我在讲授完有关内控系统的相关内容之后,通常会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围绕内控的主题搜集关于国内外有关良好内控和内控失败的案例,然后针对学生的案例提出问题,进而进行案例的分析和讨论,为后续的审计实务内控的测试埋下伏笔。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使学生巩固审计理论的理解,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3)综合实训法。审计实务综合模拟实训的目标主要包括让学生了解审计程序、熟悉审计主要流程、学会运用审计技术方法。审计程序是指从业务承接计划审计工作、了解被审单位的情况、风险评估、评价内控、进一步的审计程序(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搜集证据、编制工作底稿到最后的出具审计报告的整个过程。在这个大的程序的引领下,结合具体的审计业务循环环节,要求学生熟悉风险评估和内控测试流程,学会运用实质性程序的主要审计技术方法,提高审计技能。
它通常是在审计课堂讲授内容结束之后进行的综合性模拟实验。教师事先要编好实训大纲和实训指导书。实训大纲主要是安排好实训项目和每一项目的时间分配。实训指导书是按照实训大纲展开,对每一实训项目的具体实训内容作规划和安排,包括实训目的、实训要求、实训任务、实训内容与步骤。
(4)情景模拟法。现代审计整个过程充满专业判断,审计职业道德规范也明确了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和在审计过程中应保持的关注,即职业的怀疑态度。为了让学生充分地理解职业判断在审计工作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审计执业能力,我们安排了典型个案情景模拟环节。教师创设情景,提供证据和相关的审计背景资料,让同学扮演审计人员,设计审计线索,发现疑点,进行自主地独立判断。例如,在“科龙事件”审计个案情景模拟中,我们为学生提供了科龙公司2001年、2002年至2003年度的财务报表和2001~2003年电冰箱和空调行业价格的走势状况。学生很明显得看到科龙公司这三年利润的巨大变化,从2001年亏损15亿到2002年调整后盈利1亿到2003年盈利2亿多。 从中发现线索,追踪到具体的会计报表项目,查找这种利润巨变的原因。教师进而从造成德勤公司的审计失败的若干方面来引导学生,如没有进行有效的存货监盘、应收账款函证方法不当、对虚构的收入没有执行充分的分析程序和最后发现的科龙公司内控重大缺陷。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主要的审计程序方法的重要性,认识到为什么专业判断贯穿于审计的整个过程,让学生切身体验了审计的具体流程。
(5)比较分析法。在审计教学过程中,比较分析法是应用较多的方法。它通过不同事物对比,达到认识事物本质,把握事物内在规律的方法。在讲授审计实务时,五个循环环节——销售与收款、购货与付款、生产与费用、筹资与投资和货币资金可以列一张大的表格,把它们的内控、重大错报风险、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全部列出来,让学生一目了然,通过对比分析,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另外,一些具体的审计方法在不同审计项目上的运用,也可采用比较分析法。比如,“应收账款”、“应付账款”、“银行存款”函证在运用上的区别,具体表现在函证对象选择、函证方式的不同。又如,“库存现金”的突击盘点与“存货”监盘的区别,通过对比分析,学生知道各个审计项目的内在特点决定了它运用审计方法的不同,加深他们对不同审计方法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