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越数字鸿沟——从公共图书馆做起

2011-04-12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南省湘潭市411105吕亚娟

河北科技图苑 2011年1期
关键词:鸿沟数字图书馆

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湖南省湘潭市 411105〕 吕亚娟

数字鸿沟是从 20世纪 70年代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授 Tichenor、Donohue与Olien提出“知沟假说”演化而来的。1998年,美国国家电信和信息管理局发布《在网络中落伍Ⅱ:数字鸿沟中的新数据》,在副标题中使用了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这一术语,被认为是数字鸿沟概念的正式出现。《在网络中落伍Ⅲ:定义数字鸿沟》(1999)的报告中,对数字鸿沟进行了定义[1]。笔者认为,数字鸿沟是在社会数字化进程中,不同主体在获得信息通信技术的机会上,以及在数字信息的利用上所存在的差距造成的信息贫富分化问题。数字鸿沟导致了信息公平的缺失,成为社会和谐发展的重大障碍。而作为公益性文化教育机构的公共图书馆,急需进行相应的担当为缩小数字鸿沟、实现信息公平承担应有的责任。

一、我国数字鸿沟存在的现状、原因

(一)存在现状

我国整体信息化水平比较落后,数字鸿沟问题令人堪忧。其现状主要表现:(1)信息技术及其互联网的发展失衡。以互联网的发展为例,我国互联网发展在地区之间、省份之间、城镇之间存在差距。地区之间在网民数量、注册域名数量和WWW站点等方面也存在差异。东部较发达地区的互联网发展已有一定规模,发展势头较好,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互联网发展水平较低。省份之间在网民数量和普及率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城乡之间在网民数量上存在着巨大差距。(2)网络利用主体之间存在差异。互联网在我国的普及率不断上升,但是网络利用主体之间在性别、年龄、学历、职业以及数字信息资源的能力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

(二)数字鸿沟产生的原因

1.贫富差距拉大了数字鸿沟。贫富差距导致富裕者与贫困者、富裕家庭与贫困家庭以及富裕地区与贫困地区,在获得信息通信技术机会和使用网络信息资源的能力出现差异。这是因为:一方面,信息产业建设需要巨量的资本支持,富裕地区有能力投资并获得更多更好的信息技术硬件与软件,而贫困地区由于投入能力不足,因而硬件与软件的开发能力相对落后,这些地区的人们没有条件普遍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另一方面,富裕者有条件接受更高更好的教育,而贫困者因教育投入不足,接受教育的机会较少。教育的差距直接影响到人们文化程度、知识水平的差距。文化程度与知识层次较低的人,对新知识、新技术较为冷漠,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较差,他们不但缺乏通过网络自由获取信息的技术能力,也缺乏通过产业化的信息服务机构获取信息的实力。

2.垄断的存在扩大了数字鸿沟。技术、科技资源和人才的垄断使发达地区垄断了知识所有权,因此产生了知识媒体的统治现象。其后果是信息分布和流向的不平衡,信息、资料和其他精神产品主要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流动,而后者还必须支付高额的使用费。其次,垄断者为追逐利润,致力于开发和满足富人群体中的绝大部分信息市场,因为那些富人提供了具有最大利润的机会,导致社会经济状况较差的人可能找不到与他们的价值观和能力相协调的信息,因而干脆对信息失去兴趣。此外,在发展中国家,电信产业一般都由大公司垄断,缺乏竞争的环境,致使这些国家电信建设的费用、通信及上网费用偏高,经济状况较差的人群缺乏接触、使用信息技术的条件。由垄断造成的技术鸿沟和信息鸿沟加剧了已经存在的信息不平等,造成了更大的数字鸿沟。

3.信息弱势群体的漠视加大了数字鸿沟。国家内部制定的公共政策并未给一些信息弱势群体,如残疾人、老年人、社会经济底层的人士等,提供特别的接触、使用数字技术的机会。例如,减免上网费用,提供免费的或廉价的信息技术教育培训等。在技术和信息资源上,既缺少为阅读或书写困难的残疾人和其他人使用计算机和网络而设计的灵活的、廉价的、方便获取的本土化软件,也缺乏适合他们的信息内容[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9年1月份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年度分析报告》显示,我国上网用户在地域、年龄、性别分布上的差距虽比前两年有所缩小,但仍然存在:北京、上海和广东三地的用户加起来就占了全国的相当一部分;10岁~29岁的强于其他年龄段;男性强于女性[3]。实际情况是,绝大部分贫困地区的弱势群体还没有真正接触网络,更别说上网享受新生活了。这种在信息社会所存在的不能接触网络等弱势群体,加大了数字鸿沟。

二、公共图书馆缩小数字鸿沟的优势探讨

(一)公共图书馆精神是缩小数字鸿沟的核心支撑

早在1943年,美国的《公共图书馆标准》中就确定了公共图书馆向所有人免费提供服务的原则。1949年联合国发布的《公共图书馆宣言》提出:自由地、不受限制地获取知识、思想、文化和信息是个人行使民主权利和获得平等发展机会的基础;公共图书馆是知识之门,应不分年龄、种族、性别、宗教、国籍或社会地位,向所有的人免费提供服务;必须使社会上所有的人都能真正享受到图书馆的各项服务,包括向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利用其正常服务和资料的人,如语言上处于少数的人、残疾人或住院病人及在押犯人等提供特殊的服务和资料[4]。由此看来,公共图书馆精神就是要消除因经济、社会地位、生理等方面的因素而使社会成员在获取图书馆服务方面的不平等。公共图书馆精神的实质是公正、公平,尊重人的价值与生存发展权,给社会各成员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公平的机会[5]。

在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十分明显,城乡差距一直存在,农村经济发展比城镇落后是不争的事实。相对城镇居民而言,城乡差别使农村居民获得图书馆服务的权利与机会存在较大差距,相对交通便利的城镇和郊区农村居民而言,偏远山区居民获得图书馆服务的机会与权利也不平等。然而,公共图书馆精神理念的宣扬,势必是消除这种不平等现象的利刃。尤为值得提出的是,弱势群体的关注和提供服务应是公共图书馆人文关怀精神在 21世纪的极大发扬。早在 1836年,原英国大不列颠博物馆图书馆馆长安东尼◦潘尼兹,他在向议会提交的特别报告中就指出:“我要使穷苦的学生和最有钱的富翁在使用图书馆藏书的问题上,拥有同样的手段去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请教同样的权威,提出最复杂的咨询。我相信政府一定会在这方面给予他们最大的自由和无限的帮助。”[6]

据统计,深圳图书馆 70%的读者是外来打工人员,正是需要扶助的一群。真正有稳定收入、在深圳安居的人士,除非因为考试、做学位论文或工作上需要才会到图书馆来。弱势群体显然比普通公民更需要公共物品,而主流社会的公共空间一般都门禁森严、无法“准入”,以无证阅览为标志,最具公益性的公共图书馆便成为最后的一方净土,公共图书馆以社会最具精神感染力和道德感召力的心灵圣地,成为弱势群体的精神家园,成为能够以民主、法制、人权的原则,维持主流社会与弱势群体间至少是最低限度的,即公民权利意义上平等的主流社会公共空间。故此,扶助弱势群体更应是公共图书馆责无旁贷的责任,也是跨越数字鸿沟的关键举措。

(二)公共图书馆的基本职能是缩小数字鸿沟的重要手段

公共图书馆被称为“公众终身教育的学校”、“没有围墙的大学”等等,其基本职能之一是开展社会教育。其教育的目的与内容并不限于传统的文化知识或专业技能的传授,而是注重培养人们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和提高整体素质,并使这种教育贯串于每个社会成员的一生[7]。今天,在以科技高速发展、网络信息资源总量急剧增长为标志的信息时代,一个人除了获取文化知识之外,还要提高信息素质(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伦理)。而公共图书馆作为“全能大学”和社会信息与知识保障体系的一部分,在提高全体社会成员基本的文化知识、培养信息素质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独特优势,也能够有效地弥补数字鸿沟。

(三)公共图书馆丰富的资源是缩小数字鸿沟的基础保障

公共图书馆拥有丰富的资源,保存着人类文化遗产,是社会发展的见证人和人类文化宝库。其不仅为公民提供丰富的文献资源保障,而且可以为公众提供所需数字化信息资源。数字化信息资源的便捷性,具有不受时空限制、易获取性等特征更能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充分地发挥公共图书馆的丰富资源,可以为缩小数字鸿沟做出突出的贡献。

三、我国公共图书馆缩小数字鸿沟的措施

(一)提供上网的物质条件

经济收入的差异,导致一部分社会成员既无法在工作场所上网,也无力购置个人上网设施。因此,为这部分社会成员提供公共计算机上网或因特网公共接入服务,已成为各国政府与社会团体消除数字鸿沟的重要举措。调查显示:低收入者中使用公共图书馆计算机的比例不仅明显高于其他收入阶层,他们中将公共图书馆视为唯一计算机资源的比例是其他收入阶层的2倍~4倍。家中无法使用网络的人们主要通过学校和公共图书馆,成为日益增长的全球交流网络和经济市场的一部分[8]。公共图书馆中公共计算机的使用范围相当广泛,如浏览因特网、收发电子邮件、文字处理、找工作、娱乐、教育。随着近年来伴随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的发展导致的数字鸿沟问题的显现,公共图书馆提供的免费公平的上网条件,让社会公民能够廉价地或免费地使用计算机连接网络、查询信息,获取信息资源,对缩小数字鸿沟势必会起到重要作用。

(二)多层次、全方位地提供普遍服务

徐引篪将图书馆普遍服务定义为:“任何人在任何地方能够以合理的方式和公平的标准获得图书馆服务。”并指出对我国来说,西部地区、农村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弱势群体获得图书馆服务的情况尤其落后,故应该成为图书馆普遍服务的重点发展对象[8]。

在信息时代,公共图书馆提供的普遍服务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普遍性。尽管所处地理位置、身份、地位、种族、宗教信仰不同,但每个社会成员都能接受公共图书馆的服务。第二,平等性。每个用户在所接受的服务和服务质量等各方面都应得到平等对待。第三,公益性。用户得到的服务应是廉价的、免费的。第四,促进信息技术的普及,使每个公民都有机会享受到信息技术的益处。然而,公共图书馆提供的普遍服务并非千篇一律,而是按需进行的,既保证不同层次的人群享有平等的信息利益,又关注不同用户的个性需求。

提供多层次、全方位普遍服务,如下举措值得借鉴:(1)呼吁政府重视解决“数字鸿沟”问题,完善图书馆事业组织管理体制,科学界定各级政府的责任;(2)以“流动图书车”为纽带,建起一个覆盖城市、社区、乡镇三级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3)服务弱势群体(我国传统意义上的弱势群体主要指老弱病残等,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今这一群体有了改变,并有不断扩大的趋势,他们一般是由农民、进城的打工者、城镇失业下岗人员、残疾人等构成),把关怀送到每位读者的身边[9];(4)鼓励和支持多种办馆形式,例如民办图书馆、民办官助、联合办馆、收费服务、委托管理、特许经营以及“建设——运营——转让”(BOT)模式等,并将其纳人法制化轨道;(5)依托互联网和文化共享工程延伸图书馆服务工作。

(三)开展社会教育,提高信息素质

CNNIC中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表明,非网民不上网的主要原因是不懂计算机和网络。在信息社会中,无法得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资源的人群往往是缺乏信息意识、信息技能的人群,因此各国政府与社会团体非常关注并帮助信息弱势人群了解如何获取网络信息资源以提升自己经济与社会地位,以及怎样使用计算机上网获取信息。开展社会教育,提高信息素质便是公共图书馆实现这个职责的强有力的手段。

开展社会教育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开展形式多样的用户教育。通过报告会、讲座和培训班,介绍图书馆的馆藏布局和服务以及如何使用图书馆的设施。其二,开展文化科学知识的培训。目前,许多公共图书馆为下岗工人开展再就业技术培训,对农民工开展法律知识培训,以及为老年人开办计算机扫盲班、健康知识养生培训等[10]。通过公共图书馆对全民,尤其是信息弱势群体开展免费的或廉价的多种途径的信息教育,加强对他们的信息意识、网络使用、计算机操作、信息检索能力的培养,提高他们的信息素质,从而缩小不同层次的人群使用信息技术的技能差距。

(四)发展资源共享

资源共享包括技术、管理思想、人才和信息资源等的共享。对资源的联合开发与使用,不仅能带来良好的成本效益,避免重复建设造成的资源浪费,还能丰富信息的开发利用,显著增加信息的价值。更重要的是资源共享能以先进带动后进,以较低的成本弥补后进的不足,缩小地区之间、各省份之间,以及城镇之间的差距。我国图书馆界历来重视资源共享,但主要是馆际互借、联合采购、文献提供等方面。今后应加强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不同领域图书馆、信息机构之间的协作共享,将共享的领域扩充至数字资源建设、人才培训,并强调中心馆对中小型馆(如大力推进总分馆制,构建完善的图书馆公共服务网络)、边远地区图书馆的支持,提倡先进的大馆多承担义务与贡献。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图书馆大胆走出国门,与发达国家的图书馆和信息机构合作,汲取先进的技术、信息、管理思想,以快速提高实力,缩小地域间数字鸿沟。

四、结 束 语

总之,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信息与知识时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数字鸿沟问题不容忽视。公共图书馆应充分发挥自身所具备的众多优势,积极采取相应措施,担当缩小数字鸿沟的历史使命,实现社会信息公平,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地发展。

[1]任贵生,李一军.“社会均衡器”:公益类基础设施的存在与价值——公共图书馆在美国缩小数字鸿沟中作用的考察 [J].中国软科学,2006,(2):158~160.

[2]余春.公共图书馆缩小数字鸿沟的研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5,25(4):14~18.

[3]第 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 [EB/OL].[2009-11-09].http://research.cnnic.cn/html/1247710466d1051.html.

[4]尚海永.《公共图书馆宣言》之人文精神阐释 [J].图书馆建设,2006,(3):19~21.

[5]罗剑丽.普遍服务的经济思想与图书馆精神 [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5,23(5):78~81.

[6]张俊玲.面向“信息弱势群体”的公共图书馆人文关怀[J].图书馆 ,2007,(6):68~69.

[7]陈艳红.我国数字鸿沟问题的理论分析与应对策略[J].档案学通讯,2005,(6):59~62.

[8]徐引篪.图书馆普遍服务的理念及其实现 [J].图书情报工作,2005,49(12):75~78.

[9]王新利.公共图书馆为弱势群体服务的探索 [J].图书馆杂志,2003,22(10):48~50.

[10]王军.公共图书馆构建和谐社会之实践[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7,(1):67~69.

猜你喜欢

鸿沟数字图书馆
婚姻不是用来填补鸿沟的
图书馆
答数字
鸿沟为界
数字看G20
真实:作文难以逾越的鸿沟吗?
让学生都跨过说话的“鸿沟”
去图书馆
成双成对
数字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