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语泛读课教学目标选择与效果研究

2011-04-12

王 英

(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初等教育系,山东 淄博 255100)

英语泛读课教学目标选择与效果研究

王 英

(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初等教育系,山东 淄博 255100)

在高校的泛读教学中,教师既要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技巧,又要注意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而泛读课教学目标的选择将直接影响上述效果。文章通过在教学实践中对两个平行班泛读课教学目标的研究,证实不同教学活动下隐藏的教学目标直接对学生的词汇、阅读效果、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等有显著的影响。因此泛读教学中,教师应制定恰当、有效、多元的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英语泛读;教学改革;教学目标的选择;教学效果

一、引言

近年来,高校英语专业泛读课程在实际教学中没有达到其目的,不少专家和教师分析了各种原因,为泛读课堂的教学改革提出了宝贵的意见,然而,以前的研究大多从宏观的角度出发,系统分析问题原因,给出的建议也缺乏操作性,如何在传统泛读教学的基础上进行积累与创新,具体而有针对性地实施课堂教学改革,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笔者根据自身的泛读教学经验,以研究英语泛读课教学目标的选择与效果为突破点,试图探索更微观的课堂改革元素,从而解决当今英语泛读课堂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英语泛读课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

当前有些高校的泛读课堂上,无非是翻译课文,讲讲语法和难句,做做练习,对对答案,一学期十八单元的教学任务却往往只能完成五到八个单元。[1]少得可怜的阅读量是远远达不到培养学生的阅读及其他综合能力的效果的。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也明确指出,英语教学应“注重各项语言技能的全面发展,突出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2]虽然现在新的教学理论不断涌现,全国也兴起了研究教学理论和实践科研的热潮,但很多泛读课教师依然抱残守缺,懒于探索创新,沿用着自己过去泛读课堂上的教学方法。难怪一些学生反映,泛读课根本不必开设,不如上语法课或精读课,学习毫无激情。现在一些院校的外语教学只注重听、说、读、写以及语法、词汇的单项知识技能训练,反映在泛读课上就是教师过分强阅读技巧的训练,一味加大阅读量,以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能力。由于 Rumelhart(1957)的图式理论和 Krashen(1985)的输入理论均强调大量阅读对综合英语能力提高的作用,因此一些教师不厌其烦、连篇累牍地让学生做快速阅读练习。的确,通过这种反复的、长期的强化训练,一些对英语特别感兴趣、毅力特别强的学生,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会有很大提高。Krashen的输入理论认为输入 (input)能否被理解、被接受,最终被学生习得并成为吸收(intake),必须要减轻学习者的情感过滤机制。[3]krashen&Cho发现阅读对二语学习者的语言能力产生直接和间接双重影响,并断言阅读是发展学生读写能力的最佳工具。[4]而上述强化式的阅读训练实际上与我国早期“填鸭式”灌输教学如出一辙。它势必会打消学生的学习兴趣,扼杀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和交际欲望。Krashen的输入理论在二语习得研究中一直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强调大量阅读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确实值得肯定。阅读的量不足,效果必然不明显。然而其反例也显而易见:即使进行了大量的阅读,学生英语能力也并不一定有明显提高,因此怎样使阅读真正被理解、被接受,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综合英语能力的目的,这才是泛读课应解决的根本问题。

因为泛读是一个认知和言语交际的过程,也是极为复杂的生理心理过程。[5]2-3因此影响阅读成效的因素必然是多种多样的。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教学目标的选择对于学生阅读效果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也是克服上述阅读课问题的有效途径,现予以详细分析。

三、泛读课教学目标选择的研究

本文将通过对两节英语专业泛读课进行对比,讨论并试图回答下面的问题:两堂课的教学内容反映了什么教学目标?不同教学目标又可能导致怎样不同的教学效果?为此,笔者选择了两个平行英语班 (即两个班学生英语水平相当,以下分别简称“一班”和“二班”)进行对比教学。其中一班为对照班,二班为实验班。这两个班的期末测试结果、四六级通过率在四个相邻学期内差别不大,以这两个班作为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一)教材介绍

以下是两个英语泛读教学案例,同一位英语教师在一班和二班教授同一节泛读课,使用的教材是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泛读教程》(2005年 8月,第一版)。教学内容均为第十单元节假日里的阅读文章 Christmas,课文包括以下部分:

(1)Section A Word Pretest:为句子中的斜体单词从下面选项中选出最合适的释义,这些单词多为有可能阻碍阅读理解的生词。

(2)教师简单介绍节假日,学生分组讨论西方的圣诞节。

(3)课文阅读。学生阅读题为 Christ mas大约660词的文章。主要内容为:介绍单词 Christ mas的来历及其中隐含的意义,在这一天西方人都做什么,圣诞树和圣诞老人的由来,人们赋予圣诞节的希望。

(4)读后有两个阅读练习,要求写下给出句子的核心部分,在主句下画出横线完成阅读理解题——对错题。文章以介绍圣诞节及由来为主线,叙述了圣诞节的历史;圣诞树、圣诞老人的传说;介绍了圣诞节历史上被清教徒控制时的黑暗,到今天圣诞节的主题“快乐到人间”已传遍全世界。阅读后,学生一般能自主找到这条主线;而隐藏在文章里面的,圣诞节里传递的西方文化和西方精神,以及“快乐来到人间”的圣诞节精神却需要老师从多角度帮学生在阅读中进行挖掘。

(二)主要的教学内容及反映的教学目标

1.一班教学过程。

(1)教师出示 PPT图片,让两位同学做游戏,用英语猜出节日的名称;

(2)教师讲解西方几种最主要的节日特色,鼓励学生列举西方其他节日;

(3)播放圣诞歌曲《平安夜》,引导学生讨论圣诞节文化;

(4)学生听录音找出与圣诞节有关的词汇;

(5)让学生自主发言,阐明对圣诞节的了解及感受;

(6)教师讲解课前 word pretest里的生词;

(7)学生阅读课文,做课后的对错题;

(8)老师订正答案并讲解文中的词汇或长句的语法等知识点;

(9)老师总结所学知识并布置作业。

2.二班教学过程。

(1)教师介绍本单元主题“节假日”,介绍中国的新年和西方的圣诞节;

(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讨论中西方节日的不同;

(3)教师通过举例,引导学生理解文化对节日形式的影响,讨论节日中蕴含的文化;

(4)教师通过讲解除夕夜的来历,让学生讨论圣诞节的由来;

(5)教师要求学生根据句义猜测 word pretest里的生词的含义;

(6)略读课文回答问题:In what way is christmas similar to or different from the Chinese New Year?

(7)学生寻读课文相关段落,找出与圣诞节的来源的相关信息,并组成一条线索;

(8)教师按难易程度对课后的判断题进行分层,并引导学生通过不同阅读方式找到答案;

(9)学生阅读,列出圣诞节来源地等一系列信息,再次解释 Christmas中隐含的意义。

(三)课堂教学总结

通过分析列举两堂泛读课的主要教学活动,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教师在两个班均制定了详实的教学目标。

1.一班教学目标。

(1)语言技能目标:“说 ”,用英语做游戏,猜名称,并用简单英语描述节日特色;“听”,听录音,找相关单词。

(2)知识目标:掌握圣诞节有关的词汇,学习word pretest里的生词。

(3)情感目标:学生积极参与节日的讨论,对本课产生学习的兴趣。学生通过对圣诞节的深入理解,加深对它的热爱。

(4)学习策略目标:认知策略——在听的过程中总结句子中的关键词;交际策略——互相讨论,用英语表达自己思想。

(5)文化意识目标:了解西方节日的特点及西方的节日历史。

2.二班教学目标。

(1)语言技能目标:“读”句子猜测 word pretest里的生词的含义,快速阅读及査读、寻找课后主旨问题的答案。

(2)知识目标:学生掌握与圣诞节来历有关的词汇。

(3)情感目标:学生思考中国新年与西方圣诞节的异同,总结节日的文化渊源,探索圣诞节的由来,对文章感兴趣。学生对“圣诞老人是谁?圣诞树是什么树?”等问题有争议,带着寻求答案的动机去读,产生阅读动机。

(4)学习策略目标:认知策略——在听的过程中总结句子中的关键词;交际策略——互相讨论用英语表达自己思想。

(5)文化意识目标:了解西方节日的特点与西方的节日历史的关系,体会圣诞节的精神是什么,这种精神又与西方社会的人有着什么联系?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教师在两个班内都设定了具体而明确的目标,但是也存在很大差别:在一班,教师注重词汇的学习而且以灌输式方式教授,注重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注重课堂气氛;在二班,教师的目标以引导学生阅读为主,要求学生在阅读中猜测词义,引导学生用多种阅读方法,解决不同难度层次的问题,强调学生通过阅读活动思考隐含在文中的深层含义,以寻找圣诞节来源这条主线,探寻西方人赋予圣诞节的精神和意义。

四、结果与讨论

(一)两种目标下的不同教学效果及原因分析

将两个班学生的当堂表现及复习课上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后,我们看到,仅仅一次课,由于不同教学目标的影响,学生已经在词汇、阅读效果、对文章的深层理解上有了不小的差别。

1.词汇。

在一班,Word pretest的词汇在当堂复习时,学生只能说出 2~3个词汇大概的汉语意思;在二班,学生能把大部分单词记住,并明白它们与文章的关系。

原因分析:Word pretest所列词汇选自课文,大多为有可能妨碍理解课文的生词或阅读常见词,且在文中复现率较高,这一部分代替了生词表,其目的是帮助学生顺利阅读课文。在一班,教师采用传统讲授单词的方法,将词汇信息灌输给学生,所以学生还是被动接受,记忆单词的效果自然不好;而在二班,教师要求学生根据句意猜测单词意思,这无形中就引导学生进行寻读,练习了假设和预测的阅读技巧,学生在文中遇到同一个单词也会去比较在前面句子中词义的异同。实践也证明,去单纯记忆一个词汇,远不如在阅读中多次遇到它的记忆效果好。

2.阅读任务的完成情况有差距。

两个班学生在做课后的 T or F题时,答案有明显的趋向性。其中在文中能直接找到答案的题,两个班的答对率相当;而另外 4个推理题和主旨题,二班比一班的答对率要高很多。

原因分析:这与教师的教学目标设定有关,在一班,教师先讲解单词,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了理解文中生词上来,学生在阅读中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在教学环节上虽也涉及背景知识、语言训练,但热闹过后,学生似乎忘记了阅读任务是什么。读完课文,教师开始逐句翻译课文和处理知识点,课堂成为一言堂。教师把阅读目标定位在语言点的教授上,学生自然很难从全文的角度思考主旨题。在二班,教师通过层层问题设置,像剥鸡蛋,层层落实,逐步挖掘课文的内涵及作者的原意。如:每 2~3段,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并不是把一篇文章一下子扔给学生读,在问题引导下学生不自觉地进行略读 (skimming)、跳读 (scan-ning)、精读 (intensive reading),甚至品读 (apprehensive reading)。

3.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课后作业为:简述课文内容,列举现在在中国流行的西方节日并阐述原因。一班学生的答案主要来自原文的内容,如:中国人现在喜欢过圣诞节,因为圣诞节的种种热闹及新奇,因为中国人的盲目崇拜等。二班学生的作业呈现多元化,主观思想多一些,很多同学还对比了清明节与万圣节的不同,分析了节日差别背后的人文因素,通过情人节与七夕节的对比透视中西方爱情观的异同;更难得的是有同学分析了因文化差异,在阅读中英文材料时的方法差别。

原因分析:虽然教师在两个班都进行了阅读前的背景介绍,但教师在一班主要以介绍西方节日的名称及特点为主,反复组织学生讨论节日本身的东西,互动也没脱离这个主题,之后学生又进入文章的阅读和词汇的学习。在二班,教师在引入课题时用两个简单却符合实际的问题,难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且介绍课文前,先对作者和圣诞节做了很好的铺垫,激活了学生原有的背景知识和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教师让学生自己寻找要点,训练了分析、归纳及总结的能力,鼓励学生自己寻找、梳理知识点,培养的不止是学生的语感,还有发散性思维。一个简单的主观题就体现出了同一堂泛读课带给两个班学生思想上不同的冲击。

教师的引导作用是如此明显,长此以往,不难想象,不同的泛读课堂将培养出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而培养更全面的学生正是素质教育努力的方向。泛读课教师在确立教学目标时,不是要确定教授什么知识点、完成多少阅读题,更主要的是要根据大纲要求和对学生的了解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难点重点、教学方法。

(二)对泛读课教师的建议

第一,教师做一个协助者、促进者,居于从属地位,让学生居于首要地位,永远不要越俎代庖,本末倒置。杜绝教师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台下“养精蓄锐”的现象。教师可以提供和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泛读材料;给予学生合理科学的阅读方法的指导;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来完成阅读,并鼓励他们对所读的内容进行思索和反馈;以参与者的姿态和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组织读书交流发表会等,从而激发他们对英语泛读课的热情。

第二,教师要有计划、有步骤、有系统地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技巧和能力,这是长期坚持才能做到的,不可能一蹴而就。

第三,教师应利用对外国语言和文化了解较多的优势,自觉地担当起外语课堂探索和改革的重任,有意识地创造条件,让学生成长为勤于动脑、善于思考、敢于挑战权威、勇于发现的一代新人,成为建设现代化强国的栋梁。

五、结语

第一,英语专业的学生虽掌握了较全面的阅读技巧,而他们仍很难从阅读目标的层面把握文章,需要泛读课教师通过制定多元的教学目标有效引导学生的阅读。

第二,实验课结束后,实验班的大多数受试认为,此次课堂教学改革对自己英语阅读帮助大,希望教师长期继续下去。这证明了此次实验课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第三,教师在教学目标方面的引导与学生阅读效果呈正相关,教师在备课中和教学中应注重教学目标的合理制定,泛读教师应在教学的其他微观领域进行长期的研究以期实现突破性的改革。总而言之,教师制定合理有效的教学目标有着积极的影响,有助于教学对象自发培养好的阅读习惯并提高阅读能力。

[1]杨英军.Outside ReadingMade Compulsory[A].中国英语教学[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3.

[2]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3]詹朋朋.语言辅入:学习者的主动建筑 [J].外语界,2001,(3).

[4]Krashen S,Cho.Becoming a dragon:Progress in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 through narrow free voluntary reading[J].California Reader,1995,(29):9-10.

[5][美 ]Neil J.Anderson.Active Skills forReading3[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H319

A

1672-0040(2011)02-0105-04

2010-11-20

王 英 (1981—),女,山东淄博人,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初等教育系教师、英语语言学硕士,主要从事大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责任编辑 李逢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