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翻译的美学思考

2011-04-12戴炜华

关键词:水浒传原文译文

江 华, 戴炜华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翻译的美学思考

江 华, 戴炜华

(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 上海 200093)

翻译是语言审美的过程,其艺术性可以通过美学的观点来认识。作为文学翻译的审美客体文学作品存在于审美主体译者和读者的阅读活动中,并依赖接受者的理解传导,从而产生美感。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承载,具备独特的审美功能和精湛的语言艺术,因而具有重大的美学意义。从文学翻译的美学角度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的两个译本进行研究,从词美再现、句美再现及辞格再现3个方面着手,评析两个译本所传递的美学效果。

古典文学名著; 审美; 文学翻译;《水浒传》

一、文学翻译审美的主客二体

美学在中国和西方的发展源远流长,因涉及角度不同,其定义繁杂众多。根据《辞海》(1999年版)定义:美学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和审美意识,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美学的研究对象是美,更明确地说,美学是研究主体和客体、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审美关系作为客体和主体的相互联系而存在。审美主体是审美活动中的人,而审美客体是审美活动中的审美对象,美为主体而存在,而主体在审美中既认识、接受、评价美,又能动地创造美。

美学的审美存在分为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 美。语言艺术属于艺术美范畴,而涉及语言艺术的翻译活动,是一个语言审美的过程,其艺术性可以通过美学的观点来认识。从翻译与译本接受整个过程来看,翻译审美存在着主客二体,翻译中的审美主体有两个:译者和读者。译者是原文的审美主体,读者是译文的审美主体。与此同时,翻译审美客体有两个,即原文和译文。译者从作品中所反应的感性信息,建构与作者相近的审美意象。在充分认识翻译审美客体(原文)和翻译审美主体(译者)基本属性的基础上,剖析客体的审美构成和主体的翻译能动作用,明确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关系,提供翻译中审美再现的类型和手段。

作为文学翻译的审美客体文学作品,存在于读者的阅读活动中并依赖接受者的理解传导,同时引起欣赏者种种复杂观念的联想,从而产生强烈的美感。茅盾曾为文学翻译下过一个定义:“文学的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像读原作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罗新璋也指出:“文学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创造艺术价值和相等的美学价值。”这就告诉我们,译者只有从文学作品中了解作者且与作者共识,进而将原文作品中的美感传递出来,使译文读者的生理体验带有原文读者所拥有的文化及精神内涵的美感。

二、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美学意义

文学名著是人类独特的精神创造,也是语言艺术和典型形象的结晶。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是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形成的文化遗产,是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经典的文学作品,它们体现的美学意义自不待言。

(一) 民族文化的承载

美学意识是由其文化土壤所培植、文化精神所孕育出来的,经过有机的整合和融化,产生出特定的审美格调。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经常打上深刻的文化烙印。中国的古典文学名著是珍贵的文学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饱含着中国文化的精髓。多半文学名著真实、生动、全面而又深刻地呈现中国传统伦理生活,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要义。名著的产生与发展历程证明了中国文化自我调解机制的效率,是对历史的体认和体现。人们看名著,看翻译名著都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

(二) 独特的审美功能

审美是文学的重要功能。王东风先生说过“文学之所以成其为文学,是因为它具有审美和诗学的功能”。审美价值在于形成人们一定的价值定向,在于创造最高价值——全面和谐发展的个性。“艺术美予人情趣,扣人心弦,启人遐思,发人深省,有着不可抗拒的巨大魅力”。文学名著所描绘的客观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一种艺术境界。它们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以其永恒的主题、典型的人物形象、极高的艺术价值、丰富的思想内涵及对人生社会的深刻思考给人以心灵的导航、智慧的启迪,使人们得到精神的增益,心灵的升华,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达到了完美的结合,具备高层次的认识价值和独特的审美价值。所以说,阅读古典名著的过程是一个审美的过程。

(三) 精湛的语言艺术

文学以语言为介质,思想以语言为载体,因此文学作品的语言是重要的审美对象。语言形式上的美,在美学上称为物质存在的形态美。它通常直观可感,一般诉诸于人的视觉和听觉,是一部成功文学作品的重要依托。优美的文学作品,首先让读者感受到的是其文字,是作品的遣词造句,表现在行文的风格、音韵、节奏上。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语言纯熟,魅力无限。如《论语》、《老子》,用娴熟典雅、言简意赅的古汉语写成,精练的文字阐释着人生哲理,更是中国儒家哲学和道教思想的丰碑著作。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红楼梦》语言古朴典雅、简洁庄重、明快灵动;《水浒传》语言简洁,用老百姓的语言塑造了一个农民起义军的群像;《三国演义》精练畅达,利用浅近的文言向读者描绘了波澜壮阔的历史战争场面;《西游记》语言幽默诙谐,想象丰富奇特,向世人展示了光怪陆离,色彩斑斓的神话世界。四大名著的作者用生动、鲜明、传神的语言刻画人物,灵动地、创造性地驾驭白话,垒筑起现代汉语的华美。

将这些魅力无穷的古典名著翻译成英文,是一个寻找美、展现美的审美过程。原文的审美价值和语言形式要求译者在原内容和新语言形式之间找到完美的结合点,再现原作的整体美。

三、《水浒传》译本中的美学传递

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是第一部用方言写成的小说。作者利用底层人民的语言描写了反抗统治阶层的农民英雄,在人物描写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与《三国演义》一起被看作中国古典小说的性格美学的丰碑,历来为众多文学家所称道。正如金圣叹所论:“《水浒》所叙,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著者用精湛的语言成功塑造了几百名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物,使得这部小说具有光辉的艺术生命力。几个世纪以来,许多学者都在研究和翻译这部小说,在《水浒传》诸多英文译本中,沙博理和赛珍珠的译本是岂今为止最具影响力的译本。本文将通过《水浒传》两个译本比较,来讨论中国古典名著翻译的美学传递。

《水浒传》的语言风格非常接近日常所说的口头语言,金圣叹曾这样赞扬小说的语言:“字有字法,句有句法,章有章法,部有部法”,《水浒传》的作者灵活运用了白描手法,文字简练单纯,不加任何渲染。在描写人物和场景时,语言简洁直接。整部小说文字流畅、遣词精当,大量单音节字的使用将单音节字的优势发挥到了极致,句式灵活多变,流泻铺排,大量的修辞格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著名翻译家蒂里特说:“翻译贵在发幽掘微,穷其毫末。在造词与造句方面,要译出其文;在性格与风格方面,要译出其人;在褒贬与爱憎方面,要译出其情;在神调与语感方面,要译出其声。”以下将从词、句和修辞格角度讨论译本中艺术风格的审美再现。

(一) 词美再现

翻译中最基本、最直接的问题就是对词的处理。《水浒传》的语言特色之一就是用词优美得当,正是有了这些“不妄词”,人物行为得以生动描述,人物性格得以完美体现,人物活动背景才得以巧妙地被烘托。大量的单音节词让小说人物生动有力。当李逵被一卖唱女激怒,作者这样描写:“跳起身来,把两个指头去那女娘子额上一点。”“跳”和“点”这两个词精确地给出了李逵性格暴戾形象。除了动词,作者也使用了大量的形容词和副词来表现人物外貌和动作,如“急急”“黑凛凛”“气愤愤的”“漾漾地”等许多重叠词,使得人物栩栩如生。请看下面的例句。

例1:当时林冲扳将过来,却认得是本管高衙内,先自手软了……林冲怒气未消,一双眼睁着瞅那高衙内……

沙译:When Lin Chong saw that he was Young Master Gao,…Lin Chong rage hadn’t fully abated, and hethe rake…

赛译:Even as Ling Ch’ung jerked him over and recognized him as the young lord Kao,…But Ling Ch’ung’s wrath had not yet gone down, and heandKao…

原文“软”“睁”“瞅”3个词精湛地描写了林冲得知侮辱妻子的人是高衙内时那种敢怒不敢言的心理变化,反映出林冲性格中软弱的一面,同时也预示着人物命运发展方向。沙博理巧妙地将这几个字分别译为“the strength left his arms”、“glared at”、“with burning eyes”。译者的译文是非常地道的英文表达方式,又很好地保留了原文的形式,形象地展示了林冲的内心活动、传达了作为武教头林冲忍气吞声向权威阶层妥协的软弱形象。而在赛珍珠的译文中,将这几个词直译为“his hand grew weak”、“make his two eyes round and stared at Kao”、“stare at”的意思是“目不转睛地盯着某人”,表达的含义太过中性,不能体现林冲怒火中烧的心境,从而不能贴切地传递林冲的性格和爱憎。

例2:武松把左手紧紧地揪住顶花皮,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

沙译:Stillthe beast by the ruff with his left hand, Wu Songhis right hand, big as an iron mallet, and with all his might began to

赛译:Thus Wu Sung with his left hand held its scruff and he slipped his right hand out and he made his fist into a very hammer of iron and with all the strength he had struck and struck again.

原文中“揪”“偷出”“提起”“打”4个动词描述了武松打虎的动作,别看这几个动词简单,却生动地反映了武松打虎过程中的小心谨慎粗中有细的性格特征,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对这几个动作的选择直接影响译文的效果。沙博里通过对句序的调整,词语的精确选择“relentlessly clutching”、“free”、“pound”使得译文简洁流畅,武松打虎的动态画面跃然纸上,与原文的风格极为贴近。而赛珍珠的翻译就背离了原文风格,使原文美感尽失。

(二) 句美再现

句子也是翻译的重要单位。英语以形制意,而汉语以意驭形。汉语是意合语言,句与句的关系一般是由句子意思来体现,采用重复和骈偶形合手段;而英文是形合语言,分句之间的关系通常需要关系词等词汇手段来说明。《水浒传》的语言很好地折射了中文的意合之美,句子短小精悍、简洁易懂,大量四字句使整部小说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

例3:两个在阵前来来往往,翻翻复复,搅做一团,扭做一块。鞍上人斗人,坐下马斗马。

沙译:Back and forth they clashed, to and fro, wheeling, circling, man against man, horse against horse.

赛译:As the two met on the field of battle, dashing to and fro, attacking and feinting, they seemed locked in a knot of combat, and they were inextricably mingled together and from the saddles of the horses man fought man and horse fought horse.

原文中作者仅用了31个汉字,就将两位英雄不分胜负的打斗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通过4个四字短语和2个五字短语,打斗之迅猛、场景之激烈得到完美体现。沙博里用短语甚至是单个的词将此句译出,“back and forth”被置于句首以示强调,将“搅做一团”“扭做一块”分别译成两个进行式动词“wheeling”、“circling”,这些词不仅译出了原文意思,也再现了原文简洁的风格,译文读者能够体会到打斗的激烈和迅速。而赛珍珠采取直译的方式,整个译文冗长拖沓,原文的简洁已荡然无存。

例4:有分教林冲:火烟堆里,争些断送馀生;风雪途中,几被伤残性命。

沙译:Fire and flames nearly put an end to his life. In the wind and snow he narrowly escaped suffering mortal wounds.

赛译:From this it came about that he must pass through the midst of flames so that it seemed he would die there, and on a stormy snowy road he almost had his life taken from him.

作为章回体小说的《水浒传》,每一章都以评论性的诗句结尾,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些诗句通常用两个对偶句构成,句式相同、词性相对,很好地增强了语势,提高了表达效果,使得整部小说结构严密,连贯流畅,显出错落有致的形式美和音韵美。这些句子翻译是否到位将直接影响小说的艺术美感。以上的例句中,两个介词短语“火烟堆里”与“风雪途中”点明了事件发生的地点,“争些”和“几被”是两个相对的副词短语,“断送馀生”和“伤残性命”是两个动宾短语。两个分句平行对称,达到了视觉上的平衡,听觉上的悦耳。在沙博里的译文中,因考虑到英汉语言形式的不同,译者将第一个分句中介词短语“火烟堆里”译成“fire and flames”并利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使得句子生动活泼,第二个分句的形式得以保留,亦不失原文表达效果。而赛珍珠将两个对偶句译成一个英语复句,整个译文冗长累赘,使得原句语势和美感大打折扣。

在翻译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原文和译文的语言差异,利用各自语言优势适当对句子加以调整,尽量保证原文的句子风格,使得译文自然流畅,再现原文句美。

(三) 辞格再现

《水浒传》整部小说除了用词精炼得当、句子简洁明了之外,还使用了大量的修辞格,如明喻、拟人、移情、双关及夸张等,尤其是双关和夸张这两种修辞手法在小说中反复出现。翻译中修辞手法的处理也是再现原文美感的重要因素。请看以下例句。

例5:那妇人见他不应,劈手便夺来火箸,口里道:“叔叔你不会簇火,我与你拨火。只要一似火盆常热便好。”

原文中潘金莲意欲勾引武松,但武松却以冷淡的态度回敬,恼羞成怒的她夺过火箸开始挑火。她所说的话表面上是针对挑火把火烧旺,实际上她口中的“火”不仅指火盆里的火,同时也指欲火。通过使用双关语,她向武松发出了更多的情欲信号。沙博里将“簇火”译为“stir up a fire”。在英语中“fire”碰巧也有欲火的引申义。加上合适动词短语“stir up”的选择,因为“stir up”也可指激发他人感情和欲望之意。沙博里灵活地利用英文中的多义词来处理中文中的双关语,不仅译出了表面意义,也译出了内涵意义,再现了双关的辞格。赛珍珠的译文“mend the fire”仅译出了表面意思,丢失了内涵意义。因此,翻译中要合理地处理修辞格,再现原文修辞风格。如修辞格翻译不当,不但丢失原文风格,也势必削弱原文的表现力、感染力和审美诉求。

例6:见了武松,吃一惊道:“你……你……你……吃了犭忽貄心,豹子胆,狮子腿,胆倒包着身躯!如何敢独自一个,昏黑将夜,又没器械,走过冈子来!你……你……你……是人?是鬼?”

沙译:“Have you eaten a crocodile’s heart, or a panther’s gall, or a lion’s leg, that you’re so full of courage?”…

赛译:“You–you–you must have eaten a water –wolf’s heart–a leopard’s liver–lion’s legs–your gall is great enough to cover your whole body!…

原文中当猎夫们知道武松酒后准备赤手空拳过井阳岗时非常吃惊,便说下了这番话,其中“吃了 犭忽貄心,豹子胆,狮子腿,胆倒包着身躯”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语言通俗且诙谐幽默,反映了老虎的凶猛、猎夫的恐慌,颇有“一虎在岗,万夫莫行”之气势,衬托出了武松高大威猛的英雄形象。在沙博里的译文中,他采用直译手法保留了“犭忽貄心,豹子胆,狮子腿”的本义,“而胆倒包着身躯”却是体现整个句子意义的重心。译者采用意译的手法译为:“you’re so full of courage.”而赛珍珠却将整个句子直译为:“your gall is great enough to cover your whole body!…”,意义不明确,将使得译文读者不得其义、不达其情,自然失去了原文应有的表达效果和 美感。

对于文学翻译来说,译文词句的选择必须与原文的艺术风格相切合,最大程度地再现原文的词美、句美和修辞格,从而使译文有与原文同样的审美诉求。

四、结束语

作为中国珍贵文化遗产的古典名著,它们代表着中华五千年的文化传统,将这些名著翻译出来展现在世人面前,让更多的人了解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为丰满世界文化作出其应有的贡献。多年来,无数翻译大师一直在不懈地改译和复译着这些作品,试图使译文达到原文同等的美学高度。然而,语言文化差异的存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审美诉求的不同,使得这项工作任重而道远,但对美的事物的追求是全人类的共同目标。笔者深信,会有更多的有志之士投身这项工作,将宏大的文化叙事推向更高的美学高度。

[1] 毛荣贵. 翻译美学[M].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5.

[2] 吴文安. 试论翻译与美学[J]. 山东外语教学, 2003, (5): 11.

[3] 刘宓庆. 翻译美学导论[M]. 台北: 书林出版社, 1995: 15-22.

[4] 茅盾. 为发展文学翻译事业和提高翻译质量而奋斗[M]. 翻译研究论文集(1949—1983).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4: 10.

[5] 罗新璋. 中外翻译观之“似”与“等”[J]. 世界文学, 1990, (2): 21.

[6] 王东风. 译家与作家的意识冲突: 文学翻译中的一个值得沉思的现象[J]. 中国翻译, 2001, (5): 5.

[7] 奚永吉. 文学翻译比较美学[M].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1: 20-21.

[8] 汪德羞. 千姿百态出神入化的语言: 《水浒传艺术论之二》[J]. 昭乌达蒙师专学报, 2001, 22(2): 23-27.

[9] 施耐庵, 罗贯中. 水浒传(上、中、下)[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5.

[10] Shapiro, Sidney. Outlaws of the Marsh. Trans. 施耐庵&罗贯中《水浒传》[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s Press, 1980: 3 vols.

[11] Buck, Pearl S. All Men Are Brothers. Trans. 施耐庵&罗贯中《水浒传》[M]. New York: The John Day Company, 1933(2).

Aesthetic Thinking on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ry Works

Jiang Hua, Dai Weihua

(,,,)

As a bilingual and bicultural activity, translating is also defined to be a process of aesthetic appreciation. Its artistic value can be realized by aesthetic viewpoint. The aesthetic value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lies in the reading and understanding process of translators and receptors, in which aesthetic appeal and aesthetic beauty are produced.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ry works bear great aesthetic meaning due to its culture-loaded factors, special aesthetic function and unique linguistic art. This paper is mainly focused on analyzing and comparing the translations of Outlaws of the Marsh, so as to find out whether the translated versions can give the same aesthetic value and appeal as the original version.

;;;

H059

A

1009-895X(2011)01-0010-05

2010-11-18

江 华(1979-),女,讲师。研究方向:文学翻译。E-mail: julianajiang@usst.edu.cn

猜你喜欢

水浒传原文译文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译文摘要
读《水浒传》,看北宋社会风俗
真正的好汉——读《水浒传》有感
I Like Thinking
试论《水浒传》的道教思想
Performance of a double-layer BAF using zeolite and ceramic as media under ammonium shock load condition
《水浒传》(节选)教学案例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