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北地区华文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2011-04-12成巧云
成巧云,施 涌
(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昆明650092;云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国昆明650233)
一、引 言
缅甸与中国毗邻,两国的共同边界绵延2,171公里。自古以来,两国人民就组成商队,跋山涉水,进行贸易活动。缅甸华人目前约有250万,华人以祖籍福建(闽)人最多,云南(滇)次之,广东(粵)第三。闽粵人主要聚居在首都仰光和俗称下缅甸的中南部,上缅甸的北部(缅北)曼德勒等地則以滇籍为主。因中缅边贸的需要,缅北地区对华文教育(主要是汉语教育)需求较为迫切,在地方政府的许可下,各类华文学校(以下简称“华校”)纷纷开办,不少缅甸人也将自己的子女送到华校学习。相比而言,“下缅甸”仰光地区华文教育的发展较为缓慢,至今只有少数几所华校,但是他们依然顽强生存,寻找发展空间。缅北还有一类果敢文学校,缅甸果敢族是明代汉人后裔,果敢文字与汉文字相同,区别是果敢文字的发音近似云南方言。这些学校作为教授少数民族语言的学校得到缅甸政府的许可,果敢文教育始终没有中断。目前这类学校约有十几所,且都颇具规模,在校生都在千人左右,有的还办初中和高中。缅北地区,交通不便,地处偏僻,与缅甸政治中心相隔太远,整个社会基本上都通用汉语(云南话),非但华人社会,就连非华人社会也会一些基本的汉语,但汉语仅限于日常交流,语言不规范,更谈不上对中华文化的了解与继承。2010年2-3月间,作者在缅北地区进行了为期1个月的实地调查,目的在于了解缅北地区华文教育存在的问题。调查地点:曼德勒福庆学校,腊戌果文学校,东枝东华学校。调查对象:2009级云南师范大学华文学院缅甸曼德勒、腊戌、东枝三地华校华文教师汉语文学教育专科班学员,调查方式:问卷、访谈调查。访谈调查127人,问卷调查122人,回收有效问卷97份,回收率为79.5%。
二、缅北地区华文教育的基本情况
(一)教师的基本情况
缅北地区教授华文课程的教师多为女性,占74%。教师的学历普遍是中专(高中),比例达到48%,而达到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的仅占5%。在参与调查的教师中,75%的教师没有参加过专门的华文教育专业培训,能够参加培训的教师也主要是通过函授教育进行,占25%。教师所属学校94%为私立学校,并且有49%的学校位于非华裔聚集地。
(二)学生与班级情况
当地学生日常使用的语言以汉语居多,但是他们的汉语水平却一般,36%的学生只会少量词汇,相当一部分学生听得懂说不出,此外还有4%学生是零起点,有26%的学生听说较好且认识汉字,只有42%的学生日常使用语言为汉语。华文教师一人担任多个班级的华文教学工作,42%的教师带两个班级,还有很大一部分教师带3个甚至4个班级。每个班级学生人数不是很多,基本控制在35人以下。
(三)华文教师对华文课程的态度
27%的华文教师认为华文课程在当地中小学教学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认为不重要和很不重要的分别占到17%与22%,可见在大部分华文教师心中,华文课程是非常重要的。并且教师觉得学生和家长也持同样意见,51%教师认为学生和家长也十分看重华文课程的学习。但是教师认为目前学校和教育部门对华文课程的态度却是很不重视的,只有11%的教师认为教育和教学管理部门重视华文课程。另外在关于影响华文教学的因素开放式问题中,教师们普遍认为目前的华文教学存在以下问题:资金不足、师资不足、办学条件差、教材陈旧、教具缺乏、时间不足。
(四)华文教育的基本现状与重难点
华文教师认为华文教育困难是因为缺乏先进教学理论与方法指导,98%的华文教师没有华文教学大纲。另外只有72%教师接触过两种华文教材,教师能够使用的教材很有限。有46%的学校只安排2个课时进行华文教学,课时安排不够,能够安排4个课时和6个课时的学校则很少。华文教师认为华文教学的重点应为听说课和写作课,识字写字课和阅读课则次之。68%的教师觉得华文语言教学中最难的教学内容是语法。
(五)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教学的影响
华文教学中语音教学受学生第一语言影响的程度呈现两个极端,35%教师觉得很大而38%教师认为很小。大部分教师觉得词汇教学受学生第一语言影响一般,而语法教学受学生第一语言影响的程度则很大。在写作教学中,第一语言写作对第二语言写作的影响一般。声调在口语教学中是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影响最大的内容。
(六)华文教师的教学语言和教学方法及对学生获得汉语能力的认识
68%的华文教师在进行华文教学时,大都采用汉语,尽量营造语言学习的环境氛围。教师多采用讲授法开展教学,比例占到调查教师的46%,有18%教师能够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关于学生获得汉语能力的认识方面,41%的华文教师在华文教学中都十分重视学生是否能够综合运用汉语的能力,他们认为最难培养的汉语能力就是写作方面的能力。并且教师们认为应从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综合能力方面评价学生的汉语能力。
三、缅北地区华文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缅甸华文教育地位尴尬
大部分教师与家长对华文课程的学习非常重视,有11%的教师认为教育和教学管理部门重视华文课程。缅甸华文教育没有取得合法的地位,大都以补习班的形式存在,缺乏法律和政策的保障。大部分华校所需的办学经费,大都由当地华人华侨和华侨社团资助。华侨社团的资金支持毕竟有限,办学资金来源的有限性直接导致了学校教学设施无法满足教学需求,很多华校的教学硬件一用就是很长时间,而新的教学设备、书籍等大部分都依靠华人社会、中国大使馆的捐赠。由于华校没有纳入缅甸国民教育体系,不能同当地国民教育接轨,学生在华校取得的成绩和学历得不到承认,出于对现实和将来的考虑,很多华校高年级学生都选择转学或退学,从而造成华校学生的大量流失。另外,缅甸华校不是全日制授课,上课时间一般在缅校上午上课之前和下午放学之后这两个时段。只是在缅甸学校暑假期间(3-5月),才实行全日制上课。在与华文教师的日常交谈中,发现他们对自己的未来非常焦虑,一方面出于对华文教育的热爱,一方面又是生活的压力和华文教师地位的低下。非常希望中国政府与缅甸政府加强协商与合作,早日使缅甸政府承认华文教育的合法地位,从根本上解决华文教育发展的桎梏。
(二)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水平低下
缅北地区教授华文课程的师资力量十分薄弱,教师的学历普遍是中专(高中),缺乏高等学历。75%的教师没有参加过专门的华文教育专业培训,能够参加培训的教师也主要是通过函授教育进行,并且教师负责的教学班级较多。缅甸高校华文教育师资力量十分薄弱。在一百多所高校中,只有两所外国语大学开设汉语课。虽然近年来中小学华文教师人数增长较快,但因开设的班级增多,学生人数增加较快,华文教师数量依然严重不足。缅北地区中小学华文教师多为当地华校毕业的初、高中毕业生,汉语听说读写能力普遍较低。方言比较重,大部分是云南方言,与普通话相比,最难教的就是语音和语法。再加上少数民族语言的影响,发音不准,语法不规范,15%教师觉得华文教学中最难的教学内容是语音,68%的教师觉得华文教学中最难的教学内容是语法,只有8%的教师觉得华文教学中最难的教学内容是词汇,他们认为最好学的是汉字。当然相对于缅语和英语,汉字是表意文字,即使不会读,也能知道它的意思,难度会相应小一些。
绝大部分教师由于没有受过系统的师范教育,教学基础比较薄弱,对教学的技能、教学的方法、学生的心理等等诸多教育问题理解不够深刻,教学方法单一,完全凭自己的想法进行教学,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部分教师都是一边教书,一边在从事其他职业,华校的工作仅仅是其工作的一部分而已,教师并不能也不会将全部精力放在华文教育上。华校的领导大部分都是兼职,或者是一些年老体弱者,投身华文教育主要是出于对华语的热爱和生生不息的血脉之情。
(三)缺乏优秀的汉语教材
缅北地区华校使用的汉语教材多为台湾、大陆所编教材,其中包括中国的中小学汉语(语文)教材。即便如此,也只有72%教师接触过两种华文教材,汉语教材严重匮乏。简体字与繁体字共存,教学没有统一的标准,严重制约了当地华文教育的发展。现在国际上使用的都是汉语拼音字母,台湾教材仍然用的是注音字母。大陆、台湾教材最大的特点是“本土化”不够,特别是地理和历史,跟缅甸国内的情况严重脱节。另外,很多教材都是运到缅甸境内翻印的,装帧、印刷比较粗糙。
缅北地区云南籍侨民比较多,成片聚居,地缘上又与中国接壤。中缅贸易往来十分频繁,汉语成为非常实用的语言,不仅是华人,即使是非华人也懂一些简单的汉语。因此,缅北地区的华人华侨子弟对汉语的学习没有年龄断层。缅北地区有比较好的汉语学习环境,汉语教育是以母语教育为主,汉语基础比较好。但目前使用的汉语教材,大多是初级教材和口语教材,为零起点学习者编写的。中高级教材十分缺乏,这对于有一定华文环境家庭的海外华裔子女、甚至其第一语言就是汉语的华裔子女缺乏吸引力。华文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听说问题都不大。66%华文教师认为最难培养的中文能力是写作能力。主要原因在于我们的华文教育还是从起始阶段开始,华文教材都是从最简单的日常用语开始。例如:你叫什么名字?你从哪里来?你家有几口人?等等,基本上不涉及华语教育的篇章教学。
另外,调查问卷中有一项“您最看重的是哪项中文能力?25%是口语能力;7%是阅读能力;27%是写作能力;41%是综合能力。其实写作能力也需要有很强的综合能力,不是识字写字教学,简单的句段教学就能解决的。培养华语能力的主要途径是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华文材料,在大量的实践中掌握汉语的规律。华文教材的严重匮乏,使缅甸华文教育举步维艰。我在东枝东华学校参加了一个华文图书室开馆仪式,看到的大部分是中国中小学图书室淘汰的书,其中一套《十万个为什么》,扉页上还印着毛主席语录。这样的书籍,与现代青少年思想、观念合拍吗?
(四)教师教学方式单一
根据调查发现,华文教师多采用讲授法开展教学,比例占到调查教师的46%,有24%的教师会有选择的运用谈话法和练习法,只有18%教师能够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特别是高段的汉语教学,仍然是重复低段教学的方式,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教学效果差。缅北地区的华文教育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成体系的,但都是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华文教育这几年停滞不前,没有明显的进步,与缺乏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不大有很大关系。由于受到资金等方面的限制,在华文学校中有现代教育设备的不多,更不要说是一个班的配备。有的学校只有一套,还是华侨或者中国大使馆、中国侨办捐赠的,教师很少采用或者不会采用多媒体的进行教学手段,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缅北地区的学生虽说有一定的汉语基础,由于缺乏相应的社会环境,学生对基本的汉语也缺乏语感,对汉语基础知识知之甚少。因而如何调动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创造练习汉语的语境就成了教师首要的任务。缅北地区华裔子弟是华校的主要教学对象,大都具有良好的家庭语言环境,家庭经济条件相对比较好。他们思维活跃,但对汉语兴趣不大,因此,调动学生学习华文的积极性也是华文教师必须具备的教学能力。
(五)汉语作为母语教学与第二语言教学并存
在缅北地区,汉语既可以作为母语也可以作为第二语言。按母语来进行教学,华文教育的水准并未体现,实际上社会重视的是缅语和英语,很多全日制华校实行的是双语或三语教学,除教授汉语课程以汉语为媒介,其他大部分课程同时也以缅语或其他语言为媒介。有的孩子的第一语言并不是汉语,通过调查发现有36%的学生只会少量汉语词汇,相当一部分学生听得懂汉语却说不出,此外还有4%学生是零起点,有26%的学生听说较好且认识汉字,只有42%的学生的日常使用语言为汉语。因此汉语教学就从第一语言教学转变为第二语言教学。汉语作为母语教学和第二语言教学并存,这无疑为教学增添了负担,对教师的要求也就更高。
由于缅北地区汉语作为母语教学与第二语言教学同时存在,母语教学内容是知识、文化教育;第二语言的教学,教学媒介语为缅语或其他语言,教学内容是语言、文化。因此缅北华文教师除了学习科学先进的汉语教学模式,增加汉语语法训练,注重用汉语文化去熏陶学生外,还要掌握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缅北地区的师资匮乏在更深层次上表现为教师对先进的汉语教学理论、方法等的缺乏。母语教学的理论和教学方法与第二语言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是不一样的。部分教师对母语教学都是一知半解,更不要说是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从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大致推测,缅北地区汉语教师的综合素质普遍不高,而掌握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汉语教师,更是少数。
四、结 语
近年来,缅甸在调整华文教育政策,不同程度地放松对华文教育的限制。在缅甸实行对外开放10周年之际,中文报纸《缅甸华报》在仰光出版发行,这是30多年来缅甸首次出版发行中文报纸。作为缅甸权力核心的“战略研究中心”向华人提出:“你们要有思想准备,要是把‘华侨中学’交还给你们,你们要做什么?”随着华文教育纳入国家教育体系步伐的加快,传统华文教育即华侨教育日渐衰落,华文教育必须考虑在这种体制中重新寻找自己的定位。缅北地区除了考虑工具性需要和生存发展的技能外,还应该在明确与凸显海外华人自身文化的特质时,强调做好全球人,强调不同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之间的发展与协调,强调作为缅甸的国民在参与世界现代化、全球化的过程中,与缅甸国家的发展寻求平衡。
黄耀东:《东南亚华文教育现状和出路》,《东南亚纵横》2010年第1期。
华霄颖:《海外华文教育师资的地区特点及培训模式初探》,《华文教育》2006年第3期。
廖新玲:《东南亚华文教育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八桂侨刊》2009年第1期,54-59页。
王焕芝:《东南亚华文教育的特点》,《上海致公》2007年第1期。
吴应辉、杨叶华:《缅甸汉语教育调查报告》,《民族教育研究》2008年第3期,95-99页。
杨刚:《东盟汉语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基金项目》,《中国教育与社会科学》2009年第7期。
禹志云:《对泰北华文教育的思考和建议》,《华文教育》2009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