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地方高校图书馆新生入馆教育的创新
2011-04-12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图书馆湖南省娄底市417000刘时容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图书馆〔湖南省娄底市 417000〕 刘时容
一、前 言
当前,对大学新生进行入馆教育已经成为了各个高校图书馆的一项常规性工作。入馆教育的方式也因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而不断创新,清华大学图书馆的网上“新生专栏”就是一个创新典型。通过该新生专栏,学生可以阅读专栏里的电子图书《读者指南》,学习“利用图书馆初步”网络教程,观看介绍图书馆基本概况的视频节目“走进图书馆”,学习图书馆馆藏资源检索和借阅方法及规则,查看新生“常见问题”,并通过“自测题”了解自己对图书馆资源及各项规则的掌握程度[1]。这无疑是新生入馆教育网络化的一个典范。但是,无论是电子图书、网络教程,还是视频节目、在线自测,都离不开网络终端——电子计算机。然而,地方高校大都处于二三线城市,不仅在经济实力、人力资源和发展空间上无法与地处一线城市的“985”、“211”大学相比,而且学生大都是来自农村,素质参差不齐,图书馆认知水平也有显著差异[2]。再加上城乡贫富差距,使得地方高校拥有电子计算机的学生寥寥无几,致使网上入馆教育推行困难。因此,如何针对生源特点开展个性化的新生入馆教育是值得每所地方高校图书馆思考的一个问题。
二、目前新生入馆教育特征
尽管各高校图书馆都意识到了新生入馆教育的重要性,但由于受时间、场地、资金、人才等因素的限制,入馆教育内容陈旧、方法单一,效果也不甚理想。笔者通过访问高校图书馆网站,结合文献调研与现实观察,发现现行的新生入馆教育具有“三固”特征:
第一,时间固定。每年一度的新生入馆教育,大都安排在9月份或10月份,与新生军训、环境熟悉及其他的入学教育掺杂在一起,课程密集,图书馆只好见缝插针地抢夺学生时间与授课场地。
第二,内容固定。军训期间,学生时间安排紧张,加上授课场地不足,使得入馆教育每次授课时间固定为 90分钟。在有限的时间内,授课老师只能就学生急于想了解的“馆藏布局、书目查询、借阅流程、规章制度”等固定内容进行讲解,对图书分类与排架、数据库检索与利用、科技查新与文献传递等专业内容往往是蜻蜓点水、一句带过,更别说对大学新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与学习兴趣的激扬了。
第三,方法固定。现行的入馆教育,大都采用“集中上课+实地参观”的方式进行。各馆根据自身特点,事先制作好课件,选拔好资深图书馆工作人员担任主讲,在固定的时间就固定的内容进行宣讲,之后再带领学生实地参观。只要图书馆的各项工作没有大的变动,图书馆员工没有流动,讲课内容与主讲人便是年复一年地循环,来年的入馆教育往往只是上一年的简单重复,毫无新意与特色可言。
三、新生入馆教育创新
新生入馆教育是一件非常烦琐的事情,要想使入馆教育工作取得理想的效果,就不能将其定位在一两周内完成的简介式教育层面上,而应是一个正规化、系列化的阶段性教育,其教育时间应延续至新生入学后的半年[3]。除了放宽入馆教育的时间期限外,还应在入馆教育的内容、方法、管理等方面进行创新,才能保证入馆教育的质量与效果。
(一)入馆教育内容的创新
传统的大学新生入馆教育内容包括“常识性知识”与“专业性知识”两个方面。馆藏布局、书目查询、借阅流程、规章制度等就属于常识性知识,此类知识没有多少深奥的道理,稍加介绍就能懂。专业性知识则需要经过专门的讲授学习才能掌握,如图书分类与排架、数据库利用、文献检索与传递、科技查新与定题服务等就属于此类。笔者认为,除了这些常识性知识与专业性知识外,对于肩负教育职能的高校图书馆来说,帮助刚入大学校门的新生尽快实现由“中学生”到“大学生”角色的转换,“学习方法的指导”与“学习兴趣的激扬”也应该成为入馆教育的新内容。笔者在今年的入馆教育实践中,以一些具体实例代替呆板的说教,对于激发学生利用图书馆的热情,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实例 1,我校 2005级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一位学生,在 2009年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考出了该专业湖南省第一名的好成绩,被中南大学优先录取。当老师与同学问起他的学习秘诀时,他这样说:“大学学得好不好,关键是看你有没有经过图书馆长时间的浸泡。大学4年,我所有的业余时间都是在图书馆里度过的。”
实例2,我校 2006级外语系的一位学生,毕业时考取了汉语言文学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她坦言:“我的中文功底来自两个途径:一是到中文系旁听相关课程,二是到图书馆索取相关知识。”
有了这两个实例做铺垫,再加上适时的点拨,中学阶段的应试教育使得许多学生隐藏了自己的兴趣与爱好,对大学专业的不了解使得不少学生所读的并不是自己的优势项目。因此,大学学习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发现自己的长处”,并充分利用大学开放的教学资源和图书馆温馨宁静的学习环境及丰富的馆藏文献信息资源,在“长处”上不断挖掘深入,持之以恒,就能成就一个出类拔萃的“自我”。在接下来的入馆教育讲解中,同学们的学习热情高涨,丝毫没有了往昔的“消极怠工”与“被动应付”。在课后进行的“入馆教育满意度”调查中,学生对承担入馆教育课老师的讲课满意度权值达到 4.2分(非常满意为 5分,满意为 4分,基本满意为 3分,不太满意为 2分,很不满意为 1分)。
由此可见,学习方法的指导与学习兴趣的激扬,不仅可以提高大学新生入馆教育的质量,还将在大学生未来的学习生活中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入馆教育方法的创新
入馆教育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同时完成学习方法指导、常识问题解答、专业知识讲授三项内容,没有方法的创新是不可能实现的。传统的入馆教育方法如集中授课、发放读者手册、实地参观、迎新美化等,让大学新生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图书馆的初步利用技能,树立图书馆的美好形象,无疑有着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作为大学“文献信息中心”和“学习研究中心”的图书馆,更应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即信息素质的培养与学习方法的指导。
2009年,西南大学的陈靖、郑宏二人提出了“入校前入馆教育法”[4]。他们建议把入馆教育内容做成光盘,与录取通知书一起邮寄给学生;或者把入馆教育内容系统地做好之后,挂在图书馆主页的醒目位置上,由图书馆发出信函,告知新生可以进入图书馆主页进行入馆学习。显然,对有条件的高校和学生来说,该方法不失为一种好的策略。但是,对于条件不成熟的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来讲,我们不妨来算一笔经济账:目前市场上的空白光盘价格为 3元 /张,加上制作成本,估计最低也得5元 /张。像我校这样处在三线城市的地方高校,每年招收大学新生约 4千人,合计每年仅发放光碟一项,成本就达 2万元,而且招生人数越多、成本越高。在当前许多高校负债运行的情况下,此方法不具有可行性。若把它挂在图书馆主页上,发函告知新生自学倒是经济实惠,只是地方高校的生源大部分来自农村,网络传输体系还未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而且绝大多数农村学生都没有电子计算机。因此,“入校前入馆教育法”无论是从学校还是从学生来看,都不具有可操作性。倒是提醒我们思考,既然传统的入馆教育内容包括“常识性知识”与“专业性知识”两个大块,那么我们就可以区别对待之。
一方面,把“图书馆机构设置、馆藏布局、书目查询、借阅流程、规章制度”等一看就懂的常识性内容的讲解录制成光碟,分发给新生班级(每班一套),以班为单位灵活选时(军训期间,尽早为好),利用教室内的专用电视机组织学生观看,看完后光盘回收,来年循环利用。这样一来,光盘成本大大降低,利用效率成倍提高,“小班制”组织方式保证了学习效果,既经济、环保,又优质、高效。
另一方面,对于“图书分类与排架、数据库利用与文献检索、科技成果查新与定题服务”等需要面授的专业性知识,如能把它们设置成公共必修课程在各高校院系开设是上策。但是,现实的情况是:许多高校尤其是处于三线城市或边远地区的地方高校,因认识不到位、专业人才缺乏、领导不重视等诸多因素影响,尚未开设与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利用的相关课程。因此,图书馆集中人力与财力,举办专题知识讲座也不失为一个弥补的良策。讲座集中在大一上学期进行,不必局限于军训期间,给主讲人以充分的准备时间,以保证讲座的质量。新生则根据已有知识结构自由选择聆听讲座主题,取长补短。也可以同时把“讲座”做成光盘,供读者借阅。
(三)入馆教育管理的创新
当下,绝大多数地方高校都新建或扩建了图书馆,也使得图书馆的管理与服务上了一个新台阶。门禁系统被广泛安装在各高校图书馆的大厅入口处,学生必须凭借阅证刷卡入馆,并派有专门的保安监督。而新生必须等到入馆教育结束后才能拿到借阅证。因此,入馆教育前的那段时间,新生是没办法利用图书馆的。为了弥补以上缺陷,我校今年的入馆教育在管理上进行了创新。
首先,特为入学新生开辟了绿色通道。从入学第一天起,新生就可以在代理班主任、迎新志愿者、学长(多为老乡)的带领下参观图书馆,既可以以班级为单位集体参观,也可以个人自由参观。在大开放的存取环境下,未办理借阅证的新生只要出示能证明本校学生身份的有效证件,如身份证、校园卡、就餐卡等,就能进入图书馆,现场自由阅览图书、报纸、期刊等文献资料,随意利用自习室看书学习。一句话,除了必须要用借阅证登记的服务外,如图书外借等,其他一切服务与库室,新生都可以享受与出入。这样做,虽然此段时间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加大了,但是现场观摩使新生获得了对图书馆的美好感知,再结合光碟的观看,图书馆的初步利用技能便已形成。
其次,借阅证发放后的 1个月~2个月内,设置“新生借书日”,派专人“专机”(计算机)为新生读者服务。同时,每周举办一次专题讲座,供入学新生读者聆听。高效、优质的授课加上馆内工作人员周到的参考咨询与实践指导,能使入学新生的许多专业问题迎刃而解,入学新生图书馆利用技能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深化与提高。
四、结束语
总之,各高校图书馆应该根据本校的生源情况、经济实力、人才特点,选择富有自身特色的方法进行新生入馆教育;大学生学习方法指导与学习兴趣激扬应该成为入馆教育的新内容;管理方式的创新是提高入馆教育质量的有力保障。特别是像我校这样处于三线城市的地方高校,简单方便、经济实用而富有个性的入馆教育新模式将成为他们的首要选择。希望本文的研究对此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与意义。
[1]王苗.网络环境下的新生入馆教育[J].晋图学刊,2009,(6):20~21.
[2]李雪仙.浅论公众图书馆意识的培养[J].河北科技图苑,2010,23(3):30~31.
[3]马桂艳.高校图书馆新生入馆教育模式研究[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2):144~145.
[4]陈靖,郑宏.普通高校新生入馆教育方法新探[J].图书情报工作,2009,53(23):95~9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