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例急性脑血管病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的临床观察
2011-04-12周燕利
周燕利
(湖北省麻城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湖北麻城438300)
急性脑血管病(ACVD)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MOF)是神经内科的急危重症,是造成急性脑血管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对笔者所在医院神经内科2005年2月~2007年11月收治的50例急性脑血管病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0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男36例,女14例;年龄35~82岁,平均66.5岁,其中年龄≤61岁12例,年龄>61岁38例;脑出血并MOF患者29例,占58.00%;脑梗死并发MOF患者18例,占36.00%;混合型中风3例,占6.00%;既往有高血压病30例,冠心病12例,风心病6例,糖尿病9例,消化性溃疡6例,慢性支气管炎并发阻塞性肺气肿3例。
1.2 MOF的脏器分布
50例并发MOF患者中共有107个脏器出现功能损害至衰竭,其中肺功能衰竭31例,占62.00%;肾功能衰竭29例,占58.00%;胃肠道功能衰竭27例,占54.00%;代谢系统衰竭15例,占30.00%;心功能衰竭3例,占6.00%;肝功能衰竭2例,占4.00%。
1.3 治疗方法
50例患者主要以脱水、降低颅压、降血压等治疗。20%甘露醇反复使用,并应用抗生素防治感染。
1.4 诊断标准
脑血管病的诊断以第4次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脑血管病诊断标准为依据,且全部经颅脑CT/MRI证实;MOF的诊断参照刘氏1988年提出的诊断标准[1],并依据关氏的方法对MOF的严重程度进行评分[2]。
1.5 统计学处理
统计分析采用SPSS统计软件。计数资料的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脑出血与脑梗死并发MOF的发生率及病死率
脑出血并发MOF患者29例,发生率为58.00%,病死率79.31%;而脑梗死并发MOF患者18例,发生率为36.00%,病死率为38.89%。由此可见,脑出血并发MOF发生率及病死率均明显高于脑梗死,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
2.2 年龄与并发MOF及死亡的关系
本文≤61岁的12例患者中,死亡3例,病死率为25%;>61岁的38例患者中,死亡26例,病死率为68.42%。临床资料表明,急性脑血管病合并多脏器衰竭者年龄越大则更易并发MOF,死亡率则明显增高(P<0.01)。
2.3 死亡率与脏器衰竭数目的关系
死亡30例,占总数60.00%。见表1。
表1 死亡率与脏器衰竭数目的关系
3 结论
MOF是指机体遭受到严重的创伤、休克、感染,大面积烧伤,外科手术等急性损害24h之后,同时或相继出现的2个或2个以上器官或系统渐进性地功能衰竭,其患病率为14.00%[3]。它是良性疾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4]。以往在临床工作中认为ACVD患者死亡的原因是急性脑功能衰竭或脑疝,再者是病程长者死于呼吸和循环衰竭。但近年来经过大量统计数据表明MOF才是急性脑血管病的主要死因。
急性脑血管病并发MOF的临床特点:(1)多为老年人,由于老年人器官功能减退,免疫功能下降,既往又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史。本文61岁以上患者38例,占总数的76.00%;(2)病死率高:急性脑血管病一旦诱发MOF;预后不好,病死率常明显增高,有文献报道达67.30%~89.00%[5],在急性脑血管病的死因中相当数量的患者死于并发的MOF;(3)病情重:并发MOF的患者均为较重病例,多患有意识障碍,出血量或梗死面积较大;(4)本文患者多以脏器衰竭为主,以呼吸衰竭为最多,多与ACVD意识障碍、颅压呕吐加之临床累及双肺有关;其次为肾脏受累与不适量的用药,特别是使用不适量的甘露醇及抗菌素为主要因素;(5)死亡率与脏器衰竭的数目成正比。
急性脑血管病并发MOF是一严重的临床综合征,其病情险恶,严重的影响AVCD患者的预后,增加病死率。预防是防止出现MOF的最好办法。治疗前应评估重要脏器功能,注意用药时加强重要器官的保护,合理化用药,及时纠正各器官的功能失调。特别是老年患者并发ACVD后应积极治疗。总之,对于急性脑血管病并发MOF的患者,应做到正确全面的了解认识疾病的关系,及早做评估,进行干预和治疗,才能有效的降低AVCD病死率。
[1]陈德昌,刘大伟.多器官功能障碍的定义与标准[S].中华医学杂志,1988,68:226-229.
[2]关则望.实用外科危重病急救[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5:63-65.
[3]赵性泉,龙洁.急性脑血管病与多脏器衰竭[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0,17(4):227-229.
[4]王今达.关于多脏器功能失常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治疗问题[J].中国危重急救医学,1988,10(10):578-579.
[5]朱根法,张小亿,朱燕,等.498例老年人脑出血并发多器官衰竭临床分析[J].急诊医学,1999,8(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