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内容详析
2011-04-11周红星
周红星
一、知识构建
课标的要求:“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环境承载力是指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环境承载力所指的人口规模应该是“该地区的资源环境为维持生存必需的最低生活标准所能承受的最大人口数量,即人口数量的极限。人口合理容量是指地球以及其各个部分对人口的合理负载能力。也可以表述为理想人口或适度人口,即在一定条件下,地球及其各个部分具有的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相互协调,能够带来最大社会效益的相对稳定人口。
辨析两个概念的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支持能力有一个限度,人类活动如果超越这一限度,就会造成各种环境问题。人类如果想可持续发展,就应该追求达到“人口合理容量“这一目标。整合人教版和湘教版相关内容,本节内容的知识结构整理如图1所示。
二、目标导航
知识与技能:能够说出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两个概念的区别;理解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及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各类图表,培养学生的读图、读表能力;结合“木桶效应”原理分析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通过对“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的三种观点的讨论与分析,理解人口合理容量概念提出的重要意义,在讨论过程中学会与同学分享学习成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理解我国人口政策的意义,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和环境观;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和态度辩证地看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消费观念,逐步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三、重难疑点
1.教学重点分析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是课标对本节内容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本条目知识的核心所在。在辨析和理解这两个概念的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人口观和环境观。不同的教材版本对概念的描述略有差异,表1以人教版和湘教版为例。
整合不同版本教材内容,可以发现两个概念主要有以下差异。
(1)研究的视角不同。环境承载力主要是从自然资源(淡水、土地等)承载能力的角度考虑,来确定地球可供养的最大人口数,环境承载力受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制约;人口合理容量从自然资源的承载力及经济、社会发展和消费水平等多个角度综合考虑确定最大人口规模。
(2)确定的标准不同。环境承载力强调生态系统供养人口的自然基础,体现人口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存”,它表示的是一个警戒值;人口合理容量较好地体现了人口在“发展”层面上的意义,体现了人口数量与一定经济、社会发展的相适应性。
(3)估算的数量不同。环境承载力从自然资源的角度,把人均消费水平压缩到最低所估算的最大抚养人口容量,估算的人口数量相对较大。人口合理容量根据现有的消费水平,参照可预见的生活及生产力水平、资源储量和消费量变动情况,来估算未来某一时期所能容纳的最适宜的人口规模。
☆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
一个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其中资源的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及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等因素,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最大。掌握影響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有利于学生对环境人口容量特点的理解。
2.教学难点剖析
☆环境承载力与环境人口容量的区别与联系(表3)
☆环境人口容量的特点
不确定性:①人口合理容量是指能够保证合理健康的生活水平,稳定增长的经济,并且不破坏生态环境的人口规模。合理容量对于地区发展来说是最适宜的人口容量。但是,人们对“合理”、“健康”的理解与对可持续发展的判定标准,具有相当大的主观因素,具有不确定性。②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如资源的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生活消费水平、地区开放程度等随着时间的发展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也具有不确定性。
相对确定性:在具体时期,假定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保持不变或变化很少时可以对环境人口容量进行定量的分析,即环境人口容量的相对确定性。
研究环境人口容量的意义:围绕环境人口容量这个核心概念,分析目前存在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可以引导学生认识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紧迫性,理解目前我国采取各种解决措施的必要性。
3.教学疑点解析
不同的研究者对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等概念的理解有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在不同的教材版本,对概念的表述也有一些细微的差异。如人教版对“环境人口容量”概念的描述和中图版对“人口合理容量”概念的描述是一致的;人教版对环境人口容量特点概括为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湘教版对环境人口容量特点概括为临界性、相对性、警戒性。在教学中要对教材进行适度的整合,并结合自己对概念的理解,进行清晰的表述,尽可能简化头绪。
四、教学建议
本节内容比较抽象,概念之间十分容易混淆,知识的逻辑性较强,在教学中应该结合各个教材版本的优势,同时考虑不同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符合学生的学习材料,采用比较法、材料分析法、讨论法等有效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理性的思辨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1.用“木桶效应”解析环境承载力和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
基本原理:当一个木桶的桶底面积确定后,木桶能容纳多少水,主要取决于组成木桶的桶板究竟有多长,如果各块桶板的长度并不相同,那么,木桶容纳水量的多少取决于最短的桶板(如图2)。
原理应用:环境承载力多用于研究一种资源与供养人口数量的关系。假如各块桶板代表不同的资源种类,如土地资源、水资源等,从某种资源的角度分析可以发现不同的资源承载力有很大的差异。而对于一个特定的区域而言,环境人口容量也就由短板代表的某一资源的数量来决定。如北京是个严重缺水的城市,预测2020年北京可供水资源量为54.2亿米3,水资源的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北京这个城市的环境人口容量。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分析,人均水资源量300米3/年是现代小康社会生活和生产的基本标准,按此标准,北京水资源可承载的人口为1 800万人左右。
活动组织:讨论教学法是新课程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此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启发学生的思维。教学中可以给学生提供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让学生讨论寻找出影响该国家或地区环境人口容量的短板,也可以讨论这些国家通过什么方法改变短板提高该国的环境人口容量。如日本的矿产资源、以色列的淡水资源等。
活动效果:通过“木桶效应”的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各种资源决定了大小不一的环境承载力,而最小的环境承载力决定了环境人口容量的道理,同时揭示了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的特点,揭示人类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说明有限的资源只能供应有限的人口。
2.用“自然资源概念的演变”解释环境人口容量的特点
环境人口容量的特点是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教学中可以选取“自然资源概念的演变”材料(湘教版)开展活动。
活动素材:“自然资源概念的演变”(选取部分,表4)。
方法运用:材料分析法是地理教学中经常应用的一种方法,此方法有利于学生获取信息和解读信息能力的培养,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分析材料的能力。该材料通过比较不同时期自然资源种类和数量的变化,帮助学生理解科技因素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帮助学生理解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的特点。
问题设计:①什么是自然资源?②随着时间的发展和人类技术水平的提高,自然资源的数量和种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③自然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
主要观点:①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必要条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与当时的科技水平密切相关。如在原始社会,人类的科技水平很低,获得的资源十分有限,因此环境人口容量很小。②资源的开发利用潜力是随社会生产力和科技水平的发展而不断提高,资源的消耗则与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消费水平紧密联系,这就决定了环境人口容量受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以及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消费水平等因素的影响。资源和科技发展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是正相关,人类的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是负相关。③不论是科技还是消费水平对环境人口的影响,都要建立在一定的资源基础上,所以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④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资源总数不确定,科技发展水平及人类的消费水平也在不断变化,决定了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
3.地球上到底能夠养活多少人
活动目的:要求学生知道环境人口容量是如何估计的,并要求学生了解地球环境容量的不同观点。三种观点条件各不相同,估计结果没有对错之分。通过图3的分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人口观和环境观。
活动方式:可以采用辩论的方式组织学习,让不同小组的学生代表不同的观点,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展开辩论,学会分析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和变化。也可以采用比较的方法,列举美国和中国的人口、资源、科技、生活水平现状等,让学生进行对比分析,明确环境人口容量的相对性。
主要观点:人们对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理解不同,在各自的研究中,使用的假定条件也不同,所以对于全球人口容量的判断,目前流行着多种说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见表5)。
拓展延伸:经国务院批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于2010年11月1日零时进行。此次普查的主要目的是清查十年来我国人口在数量、结构、分布和居住环境等方面的变化情况,为科学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安排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真实准确、完整及时的人口统计信息支持。人口普查能够为制定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提供科学的依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思考与练习
例题:图4反映的是人口与环境发展的一种关系模式。读图分析人口数量变化与环境诸要素的相互关系,并运用可持续发展观点对“如何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提出自己的看法。
解析:该图表可以清楚地说明人口数量与资源储量、粮食产量、工业产值、环境污染程度之间的关系,可以更加清晰地帮助学生理解人口合理容量的现实意义,并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和环境观。
答案:该模式显示,一个地区随人口增加,工业产值、粮食产量也随之上升,但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有所上升;当工农业生产上升,资源急剧减少,环境污染加剧,人口增长趋于平缓;当人口增长缓慢,资源的消耗与环境污染问题得到缓解。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应该与该地区的自然资源与环境、工农业生产水平等相适应,从而促进地区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