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毛泽东“说服教育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运用

2011-04-11陈石研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受教育者教育者态度

陈石研

(1.海南师范大学,海南 海口 571158;2.琼州学院人文社科学院,海南 三亚 572022)

试论毛泽东“说服教育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运用

陈石研

(1.海南师范大学,海南 海口 571158;2.琼州学院人文社科学院,海南 三亚 572022)

毛泽东“说服教育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充分运用“说服教育法”,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毛泽东“说服教育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运用

毛泽东多次在其重要论著中提出过“说服教育”,这种教育方式诞生于革命战争年代,其实施效果非常有效、实用。在现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说服教育法”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运用得最为广泛的一种形式。

一、毛泽东“说服教育法”的基本内涵

1949年6月,毛泽东在其《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指出,解决人民内部的问题所“使用的方法,是民主的即说服的方法,而不是强迫的方法”。他又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强调:“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而不能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368)”。

他还反复强调:“企图用行政命令的方法,用强制的方法解决思想问题、是非问题,不但没有效力,而且是有害的(《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368)”。鉴于思想斗争是复杂的,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艰巨的,毛泽东又谆谆告诫我们:“思想斗争同其他的斗争不同”,“思想改造的工作是长期的、耐心的、细致的工作,不能企图上几次课,开几次会,就把人家几十年生活中间形成的思想意识改变过来。要人家服,只能说服,不能压服。压服的结果总是压而不服。(《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368)”。

从毛泽东说服教育思想的内涵来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深刻的道理、丰富的知识、诚恳的态度去说服人、教育人,这是毛泽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基本点。这种教育方法适用于革命战争年代,而其思想精髓同样适用于今天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二、“说服教育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

毛泽东说服教育思想在革命战争年代确实产生了非同寻常的效果,在社会主义新的发展时期,毛泽东说服教育思想同样适用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我们仍然可以借鉴毛泽东“说服教育”思想来对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是一个极为特殊的群体,他们有自己的群体特征,对其进行思想教育如果讲不出道理,或者理由不充分、缺乏说服力,那么大学生不仅不会接受,反而对施教者嗤之以鼻。如果采取强硬的手段强制要求大学生循规蹈矩,则会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其结果适得其反。而说服教育则利用大学生的特点,对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做到以理服人,以德服人,让大学生心甘情愿接受管理,自觉养成良好的习惯,自觉培养自己健康的人格。因而,说服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三、“说服教育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运用原则

毛泽东的说服教育法包含了以诚开路,以情感人,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等基本原则。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原则依然适用于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高校的时代特点和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说服教育工作中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一)平等性原则。“说服”不是压服,压服是指信息接受者没有发挥的权利,只能按照信息的要求去做,其结果是非常有害的。“说服”的本意是使接受者感化,心悦诚服,是一个平等的互动的过程。这就要求教育者要充分尊重受教育者,在说服的过程中坚持发扬民主,不以势凌人,不以理压人,不以教育者自居,不对受教育者横加指责;要与受教育者处在同一平面上,并且给受教育者说话的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说服过程;逐步引导受教育者提高认识。当然,尊重不等于迁就,发扬民主不等于任其放纵,它是有限度、有分寸的,发扬民主的最终目的是说服对方,并且使说服者与被说服者都充分发挥主动性,增强说服效果。

(二)坚持针对性原则。针对性是说服的前提与基础。所谓针对性,并不是纯粹指针对受教育者的缺点和错误。它的基本精神是实事求是地从受教育者的思想实际、年龄特点、个性差异及心理状态的实际出发进行说服,既不“放空炮”、“唱高调”、“隔靴抓痒”,也不搞“模式化”,“一刀切”。为此,教育者不仅必须充分掌握教育对象的内心需要、年龄特点、个性差异,而且还要及时地调查他们思想上的新动向、新问题,然后选择恰当的方式,把道理真正说到受教育者的心坎上。

(三)坚持可信性原则。要使说服达到最终目的,说服必须要有信服力,即具有可信性。在可信性问题上,具体又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求教育者具有可信性,即教育者要做到客观公正,言行一致,以身作则,带好头,作表率,动机纯正。二是要求说服内容具有可信性,即做到内容的正确性、真实性、全面性。所谓正确性,恩格斯在《致康·施米特》的信中提出:“只有清晰的理论分析才能在错综复杂的事实中指明正确的道路。”所谓真实性,即提供的说服内容是来源于生活实际,并非杜撰与歪曲事实。所谓全面性,即向受教育者既提供正面材料,又提供反面材料,既说明改变态度的意义所在又讲明坚持原有观点的严重后果。

(四)坚持感染性原则。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就是说,在说服过程中,教育者要对受教育者多关心,多支持,多理解,多尊重,使之产生“亲密无间”的“情感效应”,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架起一座信任与沟通的桥梁。这样,对于受教育者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必将产生重要作用。所谓“通情达理”就是这个意思。为此,教育者要善于以自己充沛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唤起受教育者情感上的共鸣、激起思想上的波澜,从而转化为他们内心的信念。但要使说服富有感染性,关键还在于教育者对讲解的内容应有深刻的体会和理解及对受教育者真诚的关心和爱护,如果言不由衷或装腔作势、矫揉造作只能引起受教育者的怀疑与反感。

四、“说服教育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运用过程

“说服教育”是一种复杂的活动过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说服教育”的过程是由诸多环节构成的。总的来看,包括以下环节:

(一)目标确定。在一定条件和环境下,人们行为所期望达到的结果就是目标。思想政治工作者进行说服教育的目标,是希望得到对方赞同、理解,付诸行动并得到效果的大学生。说服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围绕目标进行。所以确定明确的目标,是说服获得成功的关键。具体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某一个说服目标的确定,一定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说服目标要有共同性。确定目标时,不仅要考虑“己方”——说服者,还要考虑“彼方”——被说服者。如果一味考虑怎么改变对方的态度和主张,将对方置于对手的地位,则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只有当说服的目标是双方共同的目标时,才有利于说服的实施,有利于说服目的的达到。二是说服目标要有适度性。这就是说,确立的说服目标的大小、高低要恰当,既不能把目标订得过高,这样会加大说服的难度,有时甚至会适得其反,产生逆反心理;又不能把目标订得过低,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总目标相距太远,这样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说服行为控制。三是说服目标要有层次性。目标有大小之分,主次之别。一般情况下,宜从小目标切入逐渐引向大目标。确定目标的层次性,有利于着眼于大目标,着手于小目标,在劝说中避害趋利,最终实现目标,达到劝说目的。

(二)对象分析。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说服中,说服者要了解对方的需要,分析对方的态度。只有了解被说服者的真实需要、目前的态度,才能在说服中“知已知彼”,引导对方分析利弊,舍弊求利。按照说服的心理和社会学依据,我们应该关注被说服者的三种人格需要,有针对性地做好说服教育。一是满足自我防卫的需要;二是关注价值观表达和自我满足的需要;三是满足人们实现社会期待、符合社会理想角色的需要。在说服的过程中,要力图让被劝者知道:一旦改变了目前的态度和行为,会有助于满足他们的需要。在了解被说服者的需要后,还要分析被说服者的态度。态度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结构,是对行为起准备作用的倾向,是形成政治思想观念的心理依据。一般情况下,被说服者的态度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敌对态度,要想说服对方,难度相当大;二是怀疑态度,说服难度相对较小;三是友好态度,说服难度最小。只有分析了被说服者目前的态度状况,才能有针对性地去实施说服,使之具有实效性。

(三)进行说理。确定目标,了解了被说服者的需要和分析了被说服者的态度之后,就进入了实施劝说的关键阶段。由于被说服者的态度不同,实施劝说的难度也不同,采用劝说的内容和方法也应有所区别。在针对敌对态度而进行说服时,说服者首先要赢得被说服者的信任,承认双方的分歧,听取对方的说明,然后阐述己方的观点,实施劝说;在针对怀疑态度而进行说服时,说服者首先要找出“怀疑区”,再针对“怀疑区”解释疑团,阐述观点,补充论据,消除对方的怀疑;在针对友好态度而进行的说服时,说服者关键要注意引导被说服者从态度到行动的转变,适当地给予被说服者一点外力,尤其是进行多方激励,比如对被说服者采取强化激励、期望激励和逆反激励等方式,从而使他们积极行动起来。

(四)反馈跟踪。实施劝说后,说服者还必须要观察和收集被说服者的反馈信息,注意巩固和发展说服成果。其主要方法,一是坚持要求的一致性;二是建立严格的约束机制;三是坚持持久性。只有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说服的成果不断巩固、发展,而不是短期行为,暂时的效果。

[1]毛泽东选集(第5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

[2]董艳.毛泽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探析 [J].运城学院学报,2004, (4):89-91.

Abstract:Mao Zedong’s Persuasion and Education Method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Correct application of this method will enhance the teaching quality.

Key words: Mao Zedong; persuasion and education law;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n the Application of Mao Zedong’s Persuasion and Education Method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hen Shi-Yan
(1.H ainan N orm alU niversity,H aikou H ainan,571158;2.Q iongzhou U niversity,Saya H ainan,572022)

A84

A

1008—6772(2011)01—0025—02

2010-12-28

陈石研(1 9 7 9-),男,海南儋州人,琼州学院思想政治教育讲师,海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2 0 0 8级在职研究生,研究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教育者态度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态度
别人对你的态度,都是你允许的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态度决定一切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