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术期刊编辑规范化探析

2011-04-11张振元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文后光盘版参考文献

张振元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河南 开封 475001)

0 引言

编辑规范化是学术期刊特有的现象。20 多年以来,学术期刊规范化始终编辑出版界的是一个热点议题,有关的争论从未止息,但是编辑规范化这个过程已经不可逆转。 从编辑实务的角度探讨这一问题,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此前已有作者对此进行过较为全面的论述[1-2],本文试主要以引文著录为切入点,对学术期刊规范化问题进行探讨。

1 关于编辑规范化的理解

1.1 关于编辑规范化的回溯与前瞻

寻根溯源,编辑规范化无疑是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领域起源的,因为自然科学、工程技术领域特别讲究标准规范,其标准、规范往往具有国际通用性,而且标准、规范还会随着有关专业、学科的发展、变化修订、变更,需要专业技术人员不断学习、不断适应。 这种频繁变化的状态与相对稳定而又具有鲜明国家、民族和历史特色的社会科学领域迥然不同。 所以,在这股“风”面前,社会科学领域期刊总体上处于被动状态,普遍有抵触情绪。 有些顶尖级的名刊大刊甚至基本上没有怎么理会[3-5]。 而由于规范推行者开始没有注意到这种关切,所以规范的推行可谓一波三折。“1987 年5 月,国家技术监督局曾下发一个强制性标准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却由于过分繁琐、呆板而最终未能采行”[6]。 因为长期以来一直采用的注释方式仍被广泛采用,并且深人作者、读者之心。 但是规范化的浪潮并未止息,而是继续推进,并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7](以下简称“光盘版规范”)出台为标志取得重大突破。 因为按照有关协议,我国出版印刷业(包括印刷品页面尺寸等)最迟将于2000 年与国际标准接轨[8]。 《光盘版规范》的出台,正是顺应了这一潮流。 而且在此后规范化推进的过程中,规范推行者也吸收了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学术期刊界的意见和建议, 使规则尽可能合理、稳定。所以,尽管至今也没有采用强制性标准“GB”,而仅仅是采用推荐性标准“GB/T”[9],但是在学术期刊界却已经被广泛采用, 并影响到整个出版界,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潮流。

认真观察,可以发现,《光盘版规范》的推行过程,其实是一个不断修改、不断完善的过程,一些不合理的生硬的地方(如对于国际标准等效采用做法、对“夹注”无视和取消态度、参考文献多次引用问题规定的缺乏,等等),在期刊编辑界的大力推动下,逐步被提出来,并加以合理解决,从而使我国编辑规范化的进程并未由于《光盘版规范》出台而止步,而是持续向前推进。这里特别值得提出来的是1999年之后国家有关部门发布的两个规范和标准(这两个标准均以期刊编辑为实施主体)。

1.2 新世纪以来编辑规范化的两个指导性文献

进入21 世纪以来,我国先后颁布了两个不同层面的编辑规范化指导性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2000 年元月发布的《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 该规范针对《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的有关缺陷,提出并解决了“一种文献在同一篇文章中被反复引用”的问题,规定在这种情况下,“用同一序号标示”,并规定“需要表明引文具体出处的,可在序号后加圆括号注明页码或章、节、篇名”[1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该标准于2005 年3 月23 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于2005 年10 月1 日实施,代替GB7714-1987。 它适应信息时代编辑著述事业发展的需要,积极吸收国内外有关成果(特别是由国家新闻出版署1999 年1 月2 日印发、1999 年2 月1 日试行的《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中的有关成果),在尽可能与国际标准保持一致的基础上,尊重我国的有关传统习惯,非等效采用ISO690《文献工作文后参考文献内容、形式与结构》和ISO690-2《信息与文献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电子文献》两项国际标准,是GB/7714-1987 和《光盘版规范》之后的又一部著述和编辑规范,层面更高。

该标准有多处创新点,主要表现在:(1)为了满足知识经济时代电子文献的著录需求,依据国际标准ISO 690-2,在“著录项目与著录格式”部分中增加了“电子文献”一节,并在该部分各节中增设了“引用日期”和“获取和访问路径”两个著录单元;(2)在“术语和定义”部分,增加了主要责任者、专著、连续出版物、析出文献、电子文献、顺序编码制、著者-出版年制、合订题名、并列题名等9 个名词解释;(3)为了便于读者利用文后参考文献查找原文献,增设了“文献类型标志”;(4)根据文后参考文献著录的实际需求,简化了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删除了专著、连续出版物等有关内容中的4 个供选择的著录项目;(5)在参考文献标注法中解决了多次引用同一著者的同一文献的著录问题,规范了标注方法;(6)明确了著录用符号为前置符,规范了标志符号的使用方法,等等。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在著者姓名的标注方面,充分尊重我国作为主权国家的民族传统,不屈从于西方国家名前姓后的范例,保持了我国姓前名后的习惯。 国外作者文献的译著,其姓名标注也遵循我国的姓名著录顺序,名前姓后,解决了困扰我国多年人名译读不一致问题。 所以,这部文献的颁布,是我国学术规范发展、进步、完善的一个里程碑。

2 学术期刊编辑规范化的两个方面

2.1 论文写作的规范化

2.1.1 写作规范化是编辑规范化的基础

论文稿件是学术期刊之源。 实现学报编排规范化的基础在于作者撰稿的规范化。 如果作者投寄的文稿普遍不规范,不仅会影响稿件的采用,而且采用了也很难编辑加工,出版周期比较短的学术期刊,往往来不及处理完善, 这必然影响学术期刊的编辑出版质量。 这就要求作者在撰写论文时就要按照规范化要求写作,写出合乎规范的论文。 但是受“重文轻技”思想的影响,长期以来,许多作者撰写论文时,只注重内容而忽视形式,把写作规范化看成是无关紧要的事。以致代代传承,形成习惯。 不仅一些老先生是这样,一些年轻的同志也是这样。

笔者认为,面对这样的局面,要打好写作规范化的基础,编辑部应当努力摆脱被动局面,把“关口”前移,努力扭转作者中轻视规规范化的倾向和态度,不宜妥协和迁就。 只要长期这样坚持,就会形成既具有基本学术素养、又掌握论文写作规范的基本作者群,营造出适应信息时代精神的良好著述风气,为信息时代期刊编辑规范化和期刊的全面、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1.2 编辑应当帮助作者实现写作规范化

编辑在帮助作者扭转轻视规范化的态度和倾向的同时,还应当尽力帮助作者实现写作规范化。 这是编辑的职责,也是保障编辑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 有些作者本来就有实现规范化写作的愿望,只是对具体规则不太了解,对这些作者,编辑应当给予热情的帮助;有些作者原来轻视规范化,经过扭转后愿意学习规范化写作,也需要编辑及时拉一把,帮助他们掌握规范化写作的要领。 对于校刊、学报之类的学术期刊,这样做尤为重要。 因为作者大都是本校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如果能从学校内部开展好这项工作,就能够从规范化方面建立起比较稳定的作者群,并由此在某种程度上带动学风的改良,为期刊编辑规范化提供动力源泉。

当然,这也是一项比较严格、细致、繁琐的工作,会遇到来自关方面的阻力。 比如,习惯的力量(传统写作方式,学校的校风、学风、文风等),专业、学科的反差,职称稿、任务稿、关系稿、人情稿的压力等等。这就要求编辑部和编辑人员做大量艰苦、细致、耐心的工作,并且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适宜的方法和手段。我院原来是一所中专、职大综合学校,并含有技工学校成分(升格为职业技术学院后并入一所技工学校),此前教师们很少撰写和发表学术文章。 后来逐步进入一些青年教师,虽然均为本科以上学历,近几年门槛还逐年提高,进了大量硕士生和一些博士生,但是受学科、专业、师承渊源、导师治学方式等因素的影响,这些青年教师在学术论文撰写的规范化方面也有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而作为学报编辑部,我们坚持规范化要求的工作始终都在坚定不移地进行。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和严格细致的要求,使广大中青年教师得到了良好的学术训练,也为学报培养了一个比较厚实的学术群体。

2.1.3 编辑帮助作者实现写作规范化的途径

编辑帮助作者实现规范化写作的途径有许多条,但是从基本方式来说,主要有“广”和“专”两种方式。 “广”就是广而告之,“专”就是进行专门的辅助。 一般来说,各种学术期刊都是综合使用两种方式,但是侧重有所不同。 有的期刊出版周期短、来稿量大、容量也大,主要采用广而告之的方式;有的期刊出版周期长、来稿量小、容量也小,主要采用专而辅之的方式;还有些期刊这方面做得很平衡,既作广泛的宣传,也对每一篇用稿的作者进行详细的指导和帮助。

(1)广而告之:发布征稿启事、投稿须知等

有些期刊出版周期短、来稿量大,主要采用广而告之的方式(如《编辑学报》)。 该刊每期都在封底主体位置登载《征稿简则》,刊物论文的基本规范、编辑部的各种新的要求都在简则中体现出来,广泛告知读者、作者。 在稿件处理上,该刊采用专家网上审稿方式(一般在一个星期内就可以告知投稿人审稿结果,淘汰率较高)。 通过审稿程序的稿件退回修改(发表时既登载收稿日期,也登载修回日期),通不过审稿程序的提出简略的否定意见。

(2)专而辅之:提供写作模板、讲解示范等

有的期刊出版周期长、来稿量小、容量也小,主要采用专而辅之的方式(我刊属于此类)。 我刊为季刊,104 页,大16 开(A4)页面。 年载文量在150 篇左右,每年来稿量400 多篇。 大部分为本校教师稿件。编辑部对登门投稿的作者,一律进行专门辅导。 编辑人员电脑的桌面上,有《投稿指南》文件包,内含详细的稿件撰写要求、文稿自审函、论文写作模版等。 在编辑人员详细讲解的基础上,作者完全清楚之后,可以用编辑的电脑将文件包发送到自己的电子信箱。

(3)兼而用之:既发布征稿启事,又精批细改

还有些期刊这方面做得很平衡,既作广泛的宣传,也对每一篇用稿进行详细的指导和帮助。 这类期刊来稿量比较大,有严格的稿件评审序,编辑人员也具有很高的敬业精神。 纵观我国当下的期刊界,这类期刊是很少见的(《中国科技期刊研究》可谓这方面的典范),因为这样办刊,确实太累了,同时文章的发表周期往往也比较长。 如,《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一般文章都有经过三次以上的审核处理,每次都有详细修改意见,用挂号信寄出,周期一般在两个月左右。 笔者曾经在该刊发表两篇文章,每篇都三次以上的修改,从投稿到发表,分别历时10个月、12 个月。其中一篇题为《试论学术期刊的原创助推使命》的万字论文发表后几个月被《复印报刊资料》“出版业”卷全文转载。

2.2 编辑加工的规范化

学术期刊的编辑规范化的范围很宽广,既包括刊名、封面、开本、卷期、书脊、页码、目次表、版权页,也包括正文版面、摘要、关键词、作者单位、语法、标点、数字、计量单位、简化汉字、图表设计、引文注释、参考文献著录等的规范化。

编辑加工规范化的范畴主要指后者,而长期以来问题的焦点就是文献注引问题,具体来说就是参考文献和注释问题。 以下专门谈这个问题。

2.2.1 注释

注释为中国传统的文献注引形式。 我国产生最早、流传时间最长的文献注引方式为夹注(即“夹在正文中间的注解”或注释),古代文献均为夹注,流传至今的善本古籍,如《十三经注疏》《诸子集成》等都采用夹注方式。 夹注往往还分为好几级, 有注、疏、正义等名称,形成比正文多几倍的文字。 正文短短一句话、几个字,跟在后面的注释文字就可能多达几行。

现代汉语产生后,注释逐渐衍生出页下注(脚注)、尾注等新的形式,在汉语出版物中形成“三注并行”的局面。 上世纪90 年代,在出版物规范化的推进过程中,夹注逐渐式微。 页下注和尾注则与光盘版规范相融合,广泛应用于学术期刊、专业期刊的编辑加工之中,并影响到书籍等出版物的编辑加工工作,形成文献注引的新格局。 其中尾注与参考文献同化,成为信息项齐备、与国际标准接轨的主流文献注引方式;页下注也保留下来,主要用来作某种解释之用。

2.2.2 参考文献

是国际通用的文献注引方式。 我国于1987 年开始推行参考文献的标引方式,如前所述,其过程一波三折。1998 年,《光盘版规范》印行后,参考文献标引方式在学术期刊领域打开突破口,在整个出版界迅猛推进,已成为文献标引方式的主流。

需要指出的是, 如今的参考文献已不是20 多年前发端于自然科学界、强制性地向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推行的半边性规范,它吸收了人文社会科学界的许多认识和研究成果, 并且还在不断完善之中,因而其磨合期也将是较长的。 它是文理两大著述系统在与国际接轨的时代背景下相互妥协的产物,是一种通用性的公共著述体例。

2.2.3 注释与参考文献的异同

2.2.3.1 注释与参考文献的共同点

(1)二者都属于学术性附文。

注释与参考文献二者都是正文的一种辅助性文体,依附于学术性、专业性文献的正文,是学术论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术规范的有机组成部分。(2)作为文献标注方式,二者标引目的有一致性。 二者标引的目的均在于标注学术线索、 提供学术论据、辨析学术源流、反映学术动态,并使行文简洁、方便阅读。 (3)二者有交叉、重叠现象。 注释和参考文献虽然有所区别, 但是在实践中也常有交叉、重叠的现象。 如,注释所列引文,有些包括在参考文献之中;参考文献的有些篇目,注释中也会提到。

2.2.3.2 注释与参考文献的不同点

(1)分工不同。 参考文献的作用在于标注学术线索,标明引文的详细信息项;注释的作用在于进行某种解释、说明。 (2)位置不同。 与文中标引标志相对应,参考文献用参考文献表的形式集中排列与文后,注释则排列于当页之下脚注位置。 (3)标序不同(以顺序编码制说明)。 注释对应的是需要解释的问题,可以“多题一解”,即一个以上的注释归入一个出处(多个序号对应一个文献);参考文献对应的则是文献,一个文献只能有一个序号,多次引用同一文献,在文中和文后也只能用一个序号。

2.2.3.3 参考文献自身的分类

在辨析了注释和参考文献的异同之后,还必须明确,参考文献还有一个自身分类的问题。 这种分类的标准主要是文后参考文献表的标注方式,根据标注方式的不同, 形成顺序编码制和作者-出版年制两种不同的文后参考文献的标注体系。 GB/T7714-2005 规定:“正文中引用的文献的标注方法可以采用顺序编码制,也可以采用著者-出版年制。 ”

(1)顺序编码制。 即引文按正文中出现的顺序采用序号标注,参考文献表按引文的序号排序的文后参考文献标注体系[9]。 采用这种标注体系,全文参考文献按正文中引用的文献出现的先后顺序连续编码,并将序号置于方括号中,与文后参考文献表对应标注。 这种方式简洁明了,易掌握和辨识,绝大多数期刊采用这种方式。

(2)著者-出版年制。 即引文采用著者一出版年形式标注,参考文献表按著者字顺和出版年排序的一种文后参考文献的标注体系。 采用这种标注体系,参考文献在正文全文中引用中没有明显的顺序,而用括号在引文后注明作者和出版年;文后参考文献表也不用数字标明序号,而是按照“作者名.文献出版年.文献题名.文献出处(期刊的期次、起止页码,书籍的出版地、出版社等)”方式著录,按著者字顺和出版年排序,与文中引文对应标注。 采用这种方式,文献作者和发表年代的信息非常明确,但是不易掌握和辨识,绝大多数期刊不采用这种方式。

(3)参考文献著录格式应注意统一性

一家期刊究竟采用哪一种参考文献著录格式,必须做到统一。 不能既采用顺序编码制,又采用作者-出版年制。 现在一些期刊和作者往往依违于两者之间,文后用顺序编码制排列参考文献表,文中引文处则时而采用作者-出版年制(如“何自然-1997”“金提-1998”等等),致使看起来很不协调、很难对应起来。 为了便于编辑和作者掌握、便于阅读,建议尽可能采用顺序编码制,注意修改文中与此不适应的作者-出版年制标注方式,消除其痕迹。

3 结语

学术期刊编辑事业是学术事业和编辑出版事业的有机统一体。 我国的期刊编辑事业正在经历着由传统向现代的巨大转型期,许多问题有待深入探讨。以上所言,只是笔者作为一个普通的学术期刊编辑的一些个人认识和体会,其中难免有悖谬之处,恭请各位学本期刊同仁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 陈华. 学术期刊论文编辑规范化浅析[J]. 武警学院学报,2001(3):93-96.

[2] 胡雯君. 也谈学术期刊编辑规范化问题[J]. 甘肃社会科学,2006(5):82-84.

[3]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J]. 2007(1)-(2).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2007.

[4]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历史研究[J]. 2007(1)-(2).北京:《历史研究》编辑部,2007.

[5]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文学遗产[J]. 2007(1)-(2).北京:《文学遗产》编辑部,2007.

[6] 郭洁. 编辑加工规范再思考[J]. 中国出版,1998(8):32-34.

[7] CAJ-CD B/T 1-1998[S].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

[8] 《印刷质量与标准化》编辑部. 致读者[J].花税印刷质量与标准化,1994(1):4-4.

[9] GB/T 7714-2005[S].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10] 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EB/OL]. [2011-01-28].ku.baidu.com/view/db7c61c48bd63186bcebbcbe.html.

猜你喜欢

文后光盘版参考文献
本刊文后信息与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细则
本刊文后信息与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细则
《史志学刊》入编《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中国知网”的声明
American Families
The Muted Lover and the Singing Poet:Ekphrasis and Gender in the Canzoniere*
本刊文后信息与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细则
Study on the physiological fun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γ—aminobutyric acid and its receptors
The Review of the Studies of Trilingual Education in inghai
《中国糖料》编辑部启事
《中国糖料》编辑部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