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共产党人“小康社会”的目标追求

2011-04-11陈树忠

关键词:小康小康社会建设

陈树忠

(总参通信训练基地政治理论教研室,河北宣化075100)

小康是一个充满传统文化色彩的概念,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为之追求的梦想。“小康”一词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的《诗经·大雅·民劳》中:“民亦劳止,汔可小康。”[1](P349)这里的“小康”有小休、小安、小息的意思,指的是老百姓希冀过上有劳有逸的好日子。在封建统治者丧权辱国、社会战乱不断、国家积贫积弱、人民饥寒交迫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中,“小康”只能停留在国人的梦想之中。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协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日渐成真。

一、“小康社会”成为当代中国人民的重大价值理念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了“文化大革命”带来的社会动乱,全党全国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国民经济全面恢复和发展。1979年12月,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说道:“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概念,而是‘小康之家’。所谓小康,就是到本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800美元……如果按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就可以使全国人民普遍处于小康状态。”[2](P237)这是中国现代社会第一次使用“小康”这个概念。5年后的1984年,中国农村改革已取得明显成效,当时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时提出了小康社会的概念:“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起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中国式的现代化……”[3](P64)随着形势的发展,邓小平同志又进一步提出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1987年10月,中共十三大正式将实现小康确定为“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二步目标。

邓小平在认真反思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时,古为今用,借“小康”一词形象地描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大致目标,提出了“小康社会”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概念。他把千百年来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与中国的现代化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并赋予其崭新的时代内涵,既便于人民群众形象生动地理解和接受,又有利于发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成为深入人心并付诸伟大实践的新航标。到20世纪末,从总体上看,中国摆脱了绝对贫困,千百年来困扰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得到解决,开始进入小康社会,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成为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吹响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新号角

进入21世纪,中国虽然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是党中央清醒地看到,当时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002年11月召开了中共十六大,其报告的题目开宗明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报告指出,21世纪头20年,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和奋斗目标,使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报告描绘出未来中国“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4]的美好蓝图。由经济发端的“小康社会”概念,不仅向更新的高度发展,同时向更宽的广度延伸,成为涉及社会各领域的全新体系。

为完成这个奋斗目标,中共十六大对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建设和改革,以及党的建设等重大问题作出了全面部署。党中央提出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要求各地各部门从实际出发,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集中力量,努力实现这个目标。中共十六大之后的实践证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符合中国国情和现阶段发展要求、反映人民意愿的目标,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极大地凝聚了社会各方面力量,极大地引领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正是在这一目标鼓舞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又迈上了一个大台阶,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迈出了坚实步伐。

三、进一步调整完善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反映出中国发展战略举措的深入推进

2007年10月,在中共十七大召开时,中国国力有了新的大幅提升,取得了比预想更好的成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群众已不满足于物质生活的“小康”,而是越来越注重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小康”,越来越注重素质提高和精神追求,越来越注重政治参与和权益维护,越来越注重全面生活质量的提高和人文生态环境的改善,越来越关注食品安全、收入差距拉大、教育不公、环境污染等问题。

中共十七大主动适应形势发展变化,进一步调整完善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出要把中国建设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社会管理体系,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在经济建设上,从“增长”到“发展”,从“加速发展”到“又快又好发展”再到“又好又快发展”,把“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调整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政治建设上,把人民民主上升到社会主义生命的高度。在文化建设上,提出了围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社会建设上,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5]。同时提出全面小康既要“全民共建”,也要“全民共享”。生动描绘了科学发展、和谐社会的美好景象,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和热切期待。

在十七大之后的几年间,国内外环境的复杂性和重大风险挑战的严峻性历史罕见。全国人民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办成了一系列大事;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隆重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和改革开放30周年,办好了一系列喜事;有效应对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夺取了抗击南方雨雪冰冻灾害、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和舟曲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斗争的胜利,妥善处置拉萨3·14事件和乌鲁木齐7·5事件,办妥了一系列难事。各项建设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迈上新的台阶,国家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奠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格局的历史性基础。

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宣示,彰显出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发展的高度自信和不懈追求

2010年中国人均GDP达到4 000美元,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社会发展已经站在了又一个新的起点上。同时,国际国内形势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发展道路上还将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与挑战。特别是西方敌对势力加紧遏制围堵中国,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周边不安全不稳定因素增多,国内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更加复杂。但是,从国际环境看,中国同各个大国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总体上持续平稳发展,经济技术合作的意愿进一步增强。从国内情况看,中国有改革开放30多年的雄厚积累,有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有广阔的消费市场和内需空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得到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高度认同,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显著增强,实现新的更大发展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强大的精神力量。还要看到,当代科技发展也为中国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难得机会。中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存在的基本条件没有变,机遇大于挑战的基本面没有变,中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完全有条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再上新台阶。

2010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七届五中全会,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准确把握国内外环境新变化新特点,对中国发展面临的形势做了全面、科学、准确的分析,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6],根据这个建议,2011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确定了“十二五”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目标任务、重大举措,明确提出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7]。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扎实的基础和良好的前景。

中国共产党制定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新目标,以及一系列针对性强、操作性强、力度大的政策措施,反映了改革发展的新趋势和新要求,回应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发展的关切和期盼,是中国共产党为全国各族人民谋福祉的郑重承诺,是共产党人推动中国建设事业科学发展的庄严宣示。

[1] 吴树平.点校十三经[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1.

[2]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 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2-11-19(1).

[5] 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7-10-20(1).

[6] 中共中央.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N].人民日报,2010-10-19(1).

[7] 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N].人民日报,2011-03-17(1).

猜你喜欢

小康小康社会建设
我家的小康
我家的小康
《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以非常之功,赴小康之路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小康之路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