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洛陀文化传承视野中的特色歌圩建构
——广西田阳县实地调查
2011-04-11李萍
李 萍
(百色学院 中文系,广西 百色 533000)
广西田阳县敢壮山布洛陀古居遗址于2005年被发现以后,引起了海内外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2006年,布洛陀文化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布洛陀是传说中壮民族的创世始祖,专家们指出:人类文明的发祥地多在江河流域,布洛陀文化遗址的发现,填补了珠江流域无始祖的久憾之缺,为“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起源提供了一个早期文明的生长点。布洛陀文化由始祖布洛陀文化遗存(作品信息源)——布洛陀创世史诗(口承文学作品)——敢壮山(作品传播场)——敢壮山歌圩(作品传播活动)等四大元素共同构成,包含着宗教信仰、口承文学、民俗活动等多种独具特色的内容。[1]因源远流长、内涵丰富、特色鲜明而备受社会关注,近年来布洛陀文化成为了当地文化产业开发的热点,相应地,其保护和传承问题也成为了文化领域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本文将以特色歌圩的建构为切入点,在对田阳县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该问题进行相关论述。
一、歌圩是传承布洛陀文化不可替代的理想载体
自古以来,尽管人类是文化传播最活跃的媒介,但文化传播却更多是“假以物”而进行,通过一个有效媒介达到事半功倍的传播效果。[2]综合歌圩与民歌的民众影响力及其文化传播功能、歌圩与宗教文化的历史渊源关系及广西田阳县自身资源情况分析考虑,笔者认为,歌圩是传承布洛陀文化的理想载体。
(一)歌圩和民歌具有非凡的民众影响力
我们都知道,广大民众是民俗文化的创造者和主要传承者,因此,作为民俗文化的有效传承载体必须具备一定的民众影响力。歌圩是壮族传统歌唱活动的特定形式,也是壮族最具代表性、最具影响力的传统习俗之一,自古以来倍受壮族人民的喜爱。宋人著的《太平寰宇记》中就有记载:“壮人与谷熟之际,择日祭神,男女盛会作歌”这说明当时的歌圩已经很兴盛了。宋元以后,壮族山歌和歌圩的发展尤为突出,《龙州县志》关于“歌圩”的叙述中就提到“每场聚集人众不下千人”,“唱和竟日”。清朝道光年间朝廷以踏歌“有伤风化”为由下令禁歌,但无法禁止。20世纪20年代,官府也出过告示禁歌,但也只是一纸空文。解放以后,“四清”运动、“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歌圩、民歌亦面临着强大的政治压力,但结果是公开的歌圩虽被迫消隐了,然山间地头、偏街陋巷老百姓的歌声仍活跃其间。粉碎“四人帮”后,尤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新政策的感召下,山歌大放异彩、屡唱不绝。步入现代社会,在市场经济强烈冲击传统文化的社会背景下,歌圩仍然没有停止其发展的步伐,以民众自发产生或民间约定俗成为形式的原生态歌圩生生不息,与此同时,社会上还出现了以专业化的舞台为场所、以官方或某些社会团体的组织为形式、备受世界瞩目的现代化歌圩,如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由此可知:歌圩在历代虽累遭统治者的禁止,在解放初期也曾一度被禁止,如今步入现代社会后,她与其他传统文化一样,也难免遭遇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但尽管如此,她依旧生机勃勃,这足以显示出歌圩和民歌的顽强生命力和非凡的民众影响力。
(二) 歌圩和民歌具备特殊的文化传播功能
歌圩和民歌不仅生命力顽强,而且还是传播壮民族文化不可替代的有效媒介。历史上,壮族原先并没有属于自己的文字,但却盛行着自幼习歌、以歌代言、以歌传情的习俗,生活的歌唱化和歌唱的社会化构成了他们社会人生的基本特征。因此,壮族许多民族文化都依靠歌圩和民歌得到了有效的传播。翻阅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壮族歌圩从其产生、发展到形成,无不与外界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不仅推动了壮族文化在民族内部的世代传承,还使壮族文化实现了跨民族、跨区域的有效传播。因为集交际性、观赏性、竞技性、娱乐性及商业性于一体的壮族歌圩除了让壮族百姓乐而忘返外,也深深地吸引了其他民族、其他地区的广大民众,在歌海中,壮族文化得以不断传播、不断推广。在交通便利、信息畅通的现代社会这一点体现得尤为明显,如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就是一个精彩的写照。从1999年首次举办至今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已历经了12个春秋,在这个以打造新民歌、弘扬民族文化、扩大中外文化交流为宗旨的“现代化歌圩”里,其他民族的兄弟姐妹以及众多国外的游客、商人、艺术家纷纷汇集南宁并在盛会中欣赏壮族的民歌、壮族的服饰,了解壮族的礼仪、壮族的饮食,参与壮族抛绣球、抢花炮等民间游娱活动,使壮族的文化在喜庆的气氛中得到了有效推广。尽管在现代社会,人们可以通过广播电视、书籍报刊、电子网络等了解异民族、跨区域的文化,但耳闻目睹的收获远不及身临其境的感染,所以在社会发展进步、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仍不能否认歌圩与民歌在壮族文化传播上所起的特殊作用。
(三) 歌圩与布洛陀文化存在文化契合点
寻找文化传承载体,其重要依据之一就是传承载体与传承文化之间必须存在契合点,这是将文化融入载体的前提条件。经分析比较,我们不难得出布洛陀文化与歌圩都和壮族宗教文化存在密切的关系。历史上,壮族地区曾盛行一种壮语叫做“麽”的民间宗教,其从教人员布麽把布洛陀奉为麽教的祖神,使布洛陀在壮族民众心目中成为了集创世始祖、麽教创始人、麽教至上神于一身的角色,是一个专为人类驱神赶鬼、消灾除难、化解冤仇、保佑赐福的至尊至上至圣神。因此,浓厚的宗教色彩是布洛陀文化的重要特色。而歌圩文化也与壮族宗教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我们可从以下材料中洞悉一二:其一,古籍记载,当结花楼祀生育之神即圣母时,“亲族男妇数百千人歌饮号叫”,形成歌圩;其二,关于三月三歌节的来历,有的地方传说是为了纪念特屈举行的。特屈是一条短尾五花蛇,因孝顺一位孤寡老妇而为人所尊崇。这反映了三月三和母权制有关,而五花蛇不过是壮族某个部落的图腾;其三,有些地方的歌圩仍伴有祭神、抬神像游行、抢花炮等宗教活动,如平果、马上的歌圩中就有抢花炮求神赐子的活动;其四,不少歌圩的地点仍和宗教仪式的地点相同,如贺州歌圩地点在浮云山庙,东兰、凤山的地点是传说的祭蛙地点[3]。这一切无不说明歌圩与宗教活动曾有着密切的关系,为布洛陀文化与歌圩的自然融合提供了理想的契合点。
(四) 布洛陀文化发祥地文化资源情况使然
广西田阳县敢壮山是传说中布洛陀古居遗址,也是布洛陀文化的发祥地。建构布洛陀文化传承载体,田阳县歌圩文化资源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歌圩是田阳县最具群众基础,也是最赋吸引力的传统文化资源。当地的歌圩历来盛行,历史悠久,全县有春晓岩、朔柳、坡洪、古美、新美、洞靖、桥业、巴别、五村、琴雷、加旭等十一个歌圩,圩期固定在每年农历二月至五月初举行,圩与圩之间没有日期的重复且活动各有不同。春晓岩歌圩即敢壮山歌圩,形成于隋唐之前,是广西最古老、最大的歌圩,辐射周边10个县。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七至初九,方圆数百里的壮族同胞自发来到敢壮山,祭祀始祖,三天三夜众人放歌,2004年赶圩人数就达15万之多,2005年甚至高达28万。此民俗活动数千年来从不间断。因此,我们可以利用田阳县这一颇具震撼力、凝聚力的传统文化资源优势将歌圩打造成保护传承布洛陀文化的理想载体。
二、特色化发展是建构歌圩载体的必然选择
作为布洛陀文化的传承载体,歌圩必须重视创新、强调发展、开创个性,走特色化的发展路线。从文化哲学的视角看,文化的内在精神及其个性是其生生不息向前发展的最持久动力。《论语·子路》中也有提到,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有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其中,“和而不同”的价值取向在于:要承认“不同”,在“不同”的基础上形成和谐才能使事物得到发展;如果一味追求“同”,不仅不能使事物得到发展,反而会使事物衰败。众所周知,歌圩文化在壮族地区流布是相当普遍的,在左、右江一带和红水河流域尤为盛行。歌圩是壮族人民在特定时间、地点里举行的传统歌唱节日活动。一般情况下,在春节、农历三月初三、四月八、中元节、中秋节以及婚嫁、满月、新房落成等喜庆吉日都会有规模不一的歌圩出现,有时甚至在赶集的路上也会有临时歌圩产生,因此几乎可以说有壮族人民的地方就有歌圩的足迹。所以作为布洛陀文化传承载体的歌圩要想持续发展、经久不衰就必须勇于创新、开创特色、展示个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其区别于其他歌圩形态而展示出独特的魅力,从而更广泛地凝聚壮族民众、吸引中外游客,提升其文化影响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文化传承功效。
对田阳县而言,建构特色歌圩是必要的,同时也是可行的:首先,布洛陀文化发祥地的确认和布洛陀文化的挖掘为当地特色歌圩的建构开创了文化机缘。特色歌圩的建构需要当地特色文化的支撑,而敢壮山布洛陀文化就是地道的本土特色文化。过去由于缺乏遗物佐证,一直未能确定布洛陀文化的具体发祥地,2005年经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民族大学、亚洲民族学会、广西壮学会、广西社会科学院等的专家学者深入考察后一致认定:敢壮山是布洛陀文化的发祥地,是壮族人民的精神家园。经专家考证,敢壮山现存一批文物、如蛙纹石础、雷纹女像、古壮字残碑、古钟等等,为敢壮山是布洛陀文化遗址的认定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学术界一直都非常重视布洛陀文化的挖掘与研究,目前全区收集到的《布洛陀经诗》版本28个,其中有14个版本在田阳县境内收集到。近年来,《布洛陀寻踪》、《百越僚人的始祖图腾布洛陀》、《布洛陀与敢壮山传说故事》、《布洛陀与敢壮山祭祀歌》等研究著作先后出版,使布洛陀文化研究又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其次,具有优美自然景观和独特人文底蕴的敢壮山为特色歌圩的建构营造了理想场所。敢壮山位于田阳县城东面约8公里,坐落在广西田阳县百育镇六联村那贯屯,山高326米,由于周边一马平川,敢壮山在这里颇具几分王者之气。敢壮山山体从地貌上看,由下、中、上三部分组成,山上植物的分布很有规律,凡是有土质的地方都长满了没人的杂草和灌木,偶尔间杂一两株木棉,而在石质结构的表面上则长满了高大的乔木和榕树,远远望去,就像一处处天然的盆景。敢壮山又名“春晓岩”。相传,明朝年间,江西地理先生郭子儒为皇帝探寻风水宝地来到此地。清晨登上山顶之时,正值旭日初升,只见四周林密花香,蝴蝶漫天飞舞。郭子儒脱口吟出一副对子:“春曰初升漫道霞光催燕舞,晓风微动满山花朵伴莺啼。”吟罢手书“春晓岩”三个大字。从此敢壮山就有了“春晓岩”的雅号。传说山上是布洛陀、姆六甲居住的地方,有布洛陀、姆六甲居住的岩洞姆娘岩、布洛陀守护神居住的岩洞将军岩、祭祀布洛陀的场所祖公庙、布洛陀为一对恋人点化而成的鸳鸯泉、姆六甲的圣乳池、布洛陀关锁蝗虫的蝗虫洞、望子台等多处遗址,还有穿天洞、石臼洞、连理树等奇观异景,景点繁多。
第三,当地丰富的民歌文化资源为特色歌圩的建构奠定了扎实的艺术基础。田阳县居住有壮、汉、瑶等民族,其中壮族约占百分之九十。壮族是一个在歌声中生活的民族,壮乡被诗人称为“铺满琴键的土地”,因此民歌是田阳县广大民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艺术形式。据清代编撰的《广西通志》记载:奉议州(今属田阳县)土民有“春日杂坐答歌相戏”的习惯。由于民歌能够充分表情达意,故成为了当地人在一些重要社交场合的首选交流手段。田阳民歌按内容划分有情歌、绣球歌、问巾歌、换鞋歌、哭嫁歌、结义歌、孝义歌、花歌、拦路歌、排歌、春牛歌、末伦歌、娘衷歌等。按地域和方言划分有田州山歌、古美山歌、巴别山歌等。当地的民间传说认为,田阳民歌文化的起源与始祖布洛陀密不可分,相传布洛陀和人们对话,很多情况下都是用民歌的形式来表达的。受布洛陀的感染,人们也学会用歌声来对话和交流感情。目前,田阳县已收集到与布洛陀文化相关的20多种民族民间山歌调式,其中包括田州调、巴别调、古美调、唐皇调、师公调等。
第四,优越的区域环境为特色歌圩链接特色文化提供了便利条件。田阳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部,隶属于广西百色市,地处右江中游,北界广西河池市巴马瑶族自治县。百色市既是革命老区,又是边境地区,同时也是少数民族聚居地,拥有着异彩纷呈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而临近的巴马瑶族自治县也是民俗文化资源相当丰富的县。优越的区域环境便于田阳县将周边区域的特色文化融入特色歌圩当中。
三、“三位一体”创意建构特色歌圩
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就是财富。田阳县建构特色歌圩,必须更新观念、讲求方法、注重实效,以发挥歌圩作为载体的重要功能,实现布洛陀文化的有效传承。笔者认为,基于布洛陀文化传承基础上的特色化歌圩应该是一个以民歌文化为基础、以布洛陀文化为核心、融合适当创新元素的开放型、多样性的歌圩。建构特色歌圩应“三位一体”的开展,具体如下:
(一) 首要前提:忠于歌圩文化主题
当前,不少地方为了招徕游客,不惜投入重金将传统文化改头换面,重新包装,使文化被庸俗化、简单化、形式化,失去了原有的神韵,有些甚至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伪文化”的泛滥不但降低了人们的审美水平,使人们的文化追求变得廉价和肤浅,而且对真实的文化失去了一种自我维护的抵抗能力,最终必然导致文化资源的枯竭。因此,建构特色歌圩其首要前提就是要忠于歌圩文化主题,以引导人们体验真实的歌圩文化内涵,在真实的文化情境中深入了解壮族的布洛陀文化。
1.以歌唱为主导旋律。歌圩是壮族地区定期聚会唱歌的活动,又称歌节。《龙州县志》“风俗”条云:“四月间,乡村男女指地为场,赛歌为戏,名曰‘歌圩’”。显而易见,民歌文化是歌圩的主导文化,唱歌是歌圩最基本、最主要的内容形式。近年来,在当地举办的布洛陀民族文化旅游节中,组织者为了最大限度的吸引游客、增添节庆的热闹气氛,在歌圩中设置了名目繁多、异彩纷呈的民间文艺表演、游戏竞技及商品贸易活动,这些项目开展得热火朝天,大有喧宾夺主的气势,相比之下,对歌活动则显得冷清。我们必须意识到长此以往,歌圩将会被集市或庙会所取代,而歌圩的传承载体功能也将无法得到发挥。为此,组织者应该适当控制商贸活动的规模或另设商贸活动的场所,可考虑与对歌地点分离;同时减少民间文艺表演和游戏竞技活动的数量,且举行民间文艺表演和游戏竞技活动的时间段应与对歌时间错开,这样既能为对歌者、节目表演者及游娱活动参与者创造良好的环境,又使八方来客不错过任何一处精彩。
2.设立聚会交际场所。歌圩不仅是壮乡男女聚会对歌的圣地,也是广大民众会亲访友的场所。在壮族传统社会,每逢盛大歌圩,附近的村庄几乎家家户户都会扫房设铺,蒸煮五色糯米饭,备好酒菜,热情接待远道而来的亲朋好友。都安棉山还有这样的习俗:各村各户拿出自家染织的新布条,联成杂色彩帐,在村头旷野搭起“歌棚”,设置桌凳、茶水,让来赶歌圩的人们歇息、聚谈[4]。为此,组织者可以在歌圩中设立老百姓聚会交际的场所,搭个帐篷、备上简单茶水,一方面便于赶圩的人会亲访友,突显歌圩文化原貌;另一方面,也便于外地游客休息交谈,体现组织者的人文关怀。
3.融入适当文化活动。民间传统文化活动是壮族歌圩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朱辅著的《溪蛮丛笑》中记载的 “土俗节数日,野外男女分两朋,各以五色彩囊豆粟,往来抛接,名日飞紽”就是对歌圩中抛绣球活动的描述,其中的“飞紽”即绣球。将民间传统文化活动融入歌圩应严格遵循适当原则,所谓“适当”,其一要控制好活动的数量和规模,切忌影响对歌活动;其次,要选择恰当的活动项目,一方面活动要有特色,组织者可从本地或附近区域的代表性传统文化活动中挑选,如田阳的舞狮、靖西的抛绣球等活动,另一方面活动必须要与歌圩有一定的文化渊源,以便自然和谐地融入歌圩。
4.整合相关集市贸易。顾名思义,歌圩的“歌”指的是歌唱文化,“圩”即集市贸易,它们分属人类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领域。歌圩是以歌为主、定期聚唱、歌与圩结合的节日,它与壮乡的经济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5]。为此,组织者应在歌圩中整合相关集市贸易活动。整合集市贸易活动应注意以下三点:首先,所设立的集市贸易活动应控制好数量、规模并落实好相应的场所,以迎合歌圩的主导旋律;第二,选入歌圩的商品应具备区域特色或民族特色,以迎合歌圩的特色建构;第三,以书籍和音像、影像制品等为形式开发与布洛陀文化有关的文化产品或纪念品并将其融入歌圩贸易,以迎合布洛陀文化的传承需要。
(二)关键因素:融合布洛陀文化精华
融合布洛陀文化精华,即重现传统敢壮山歌圩中的布洛陀文化,其中包括对布洛陀创世史诗、布洛陀古歌、布洛陀宗教仪礼的吸收,这是突显歌圩地域特色与民族特色的重要举措,是特色歌圩建构的关键步骤。
1. 融合布洛陀创世史诗。布洛陀创世史诗是布洛陀口承文学中的典型代表,其形象生动、情调壮丽,是一部震人心魄的文学巨篇。它以诗歌的形式和语言,叙述了天地日月的形成、万物万事的来历、人类的起源以及远古时代人们的生活图景,上下千万年,横跨天界人间,歌颂了壮族创世始祖布洛陀创造天地万物和人间世界的伟大业绩,被称为壮族的历史和百科全书。在壮族传统社会,传唱布洛陀创世史诗是祭祖活动和敢壮山歌圩活动的重要内容,不少壮族地区的青年男女在歌圩中常常借用史诗内容来比智慧、斗才华,往往是男女双方各唱其中的章节,每方要唱一整夜,如能顺利唱完,则皆大欢喜;如有一方唱不下去,则要接受另一方的惩罚。由此可见,布洛陀创世史诗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化传承意义和学术研究价值,而且还与壮族歌圩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所以我们可以让当地文化部门出面组织熟悉布洛陀创世史诗的民众,如在敢壮山附近的村庄,就有一位七代祖传的壮族老者,能将洋洋万行的布洛陀创世史诗一句不落地唱下来,以他们为主导,以集体群唱或借鉴传统歌圩男女分组竞唱为形式,在歌圩上通过传唱布洛陀创世史诗,将布洛陀口承文学融入广大群众,以达到传承布洛陀文化的目的。
2. 融合布洛陀古歌。在过去,参加敢壮山歌圩的壮族男女在对唱情歌、谈情说爱之前都要先唱布洛陀古歌,可以说,传唱布洛陀古歌是传统敢壮山歌圩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布洛陀古歌包括祭祀歌和创世歌,祭祀歌包括巫调、经调和唐皇调,一般由民间宗教人士及各村长老演唱;创世歌是以布洛陀开天辟地,创造人类万物、婚恋爱情及歌唱文化为内容的古事民歌,此类古歌有自己的套路和体系,其句式韵律和音乐旋律以田阳排歌为主,形式灵活,既有单独自唱的叙事排歌,也有男女对唱的问答歌,是广大民众都会唱也都可以唱的民歌。当前,布洛陀古歌已经成为一笔有待抢救和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的创世歌目前只有在田阳县敢壮山一带才可以采录得到。因此,在歌圩建构中,组织者要做的前期工作之一就是联合官、学、民三个阶层对布洛陀古歌进行搜集整理归档,在此基础上,可以考虑邀请当地的麽公、巫婆及敢壮山附近村庄德高望重的老人在歌圩中演唱布洛陀祭祀歌,邀请民间出色的古歌手演唱布洛陀创世歌,以此借助歌圩的平台使布洛陀古歌得到有效的宣传推广。
3.融合布洛陀宗教仪礼。布洛陀信仰是壮族的民间传统信仰,是南方少数民族信仰中比较典型的宗教文化。在壮族传统社会,在布洛陀宗教信仰的影响下,敢壮山歌圩形成了诸多布洛陀宗教仪礼,其中最有特色、最具有代表性的要数民众的布洛陀祭祀活动和“布麽”(巫师)的道场仪式。在敢壮山歌圩中人们在唱歌、对歌之前都要先到敢壮山姆娘岩和祖公庙烧香祭拜布洛陀,每人一束香,一路插香一路登山,从山下到山上,约一公里长的曲折山道,两侧都插满了香火,场面颇为壮观。布洛陀信仰在古壮字诞生后,由民间口耳相传的古代神话变成了麽教经书和巫师进行法事活动所喃诵的经文,在壮族传统文化理念中具有为人消灾免祸、赎魂驱鬼、驱邪祈福、安定社会、匡正伦理的神气效力,具有着深厚的民众根基。因此,在过去,“布麽”(巫师)设场进行请神念经、祈祷祭祀、许愿还愿等一系列宗教仪式活动也是敢壮山歌圩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在特色歌圩的建构中组织者可以通过专业策划再现上述宗教仪礼,让歌圩中的人们能进一步领略布洛陀宗教文化内涵,感受布洛陀文化的魅力。
(三)重要保障:整合适度创新元素
众所周知,民族传统文化是在过去相对封闭环境中形成的人类财富,因此在对外开放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就避免不了要遭遇市场经济的影响与外来文化的冲击。所以,传统文化要想持续发展就必须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适度创新,只有这样才能融入社会,经久不衰。因此,特色歌圩整合适度创新元素也是非常必要的。如何创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开展。
1. 建构模式创新。(1)经营主体企业化。采取“公司+政府”的协同运作式和“公司+剧团”的独立运作式两种模式;(2)投资体制多样化。建立政府投入为导向、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机构投入为支撑、外资和民间投入为重要组成部分的投资机制,确保特色歌圩建构所需的资金;(3)形式发展链条化。歌圩的建构将链接旅游业、节庆业、出版业、演艺业等多方面进行,以形成特色歌圩文化经济循环链条,实现联动化发展。
2.管理方式创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是关乎整个国家建设、民族发展的大事。因此,凡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抢救、传承、开发、研究等工作都应以政府为主导。在管理上,政府应该把握好大方向,建立健全有效的协调机制,比如政府管理部门与特色歌圩经营主体之间的协调,特色歌圩建构和宣传教育之间的协调、特色歌圩建构的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之间的协调、歌圩文化保护传承与歌圩文化开发利用的协调、外来投资收益与当地社区利益之间的协调,等等。
3. 宣传对策创新。对外宣传是特色歌圩赢得社会各界关注、进而和谐融入现代社会的重要前提举措。对于特色歌圩的宣传可采取“立体化”的方式开展:在宣传内容上,组织专家学者对壮族歌圩文化、敢壮山布洛陀文化、田阳民歌文化等有关内容进行更进一步的挖掘与研究,使宣传内容丰富多样;在宣传活动上,通过“启动名人”、“走进社区”、“融入校园”、“亮相会展”、“组织论坛”等形式多样化地开展;在宣传介质上,我们可以将宣传内容转化文字、图片、影像、音像等形式,以纸质与电子为介质进行双管齐下的宣传。
4.展示形式创新。特色歌圩的展示应是原生化、风情化、时尚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综合性展示。为满足受众多样化的视听需要,特色歌圩要突破传统歌圩单纯以自然田野为展示平台的局限,将现代舞台融入歌圩,让受众既可以深入感受传统田野中的原生态民歌、原生态歌手、原生态民俗活动,也可以充分领略专业舞台上现代民歌的魅力、专业歌手的实力及各类特色民俗节目的风采。
参考文献:
[1] 覃乃昌.布洛陀寻踪[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3.
[2] 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3] 潘其旭.壮族歌圩研究[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
[4] 潘其旭.壮族“歌圩”的起源及其发展问题探讨[J].民族研究,1981(1).
[5] 王光荣.歌谣的魅力[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