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科学化、时代化
2011-04-11祝福恩林德浩
祝福恩,林德浩
(1.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哈尔滨 150080;2.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学院,哈尔滨 150001)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科学化、时代化
祝福恩1,2,林德浩2
(1.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哈尔滨 150080;2.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学院,哈尔滨 150001)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概念,其实质是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执政任务和执政目标。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亦首次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应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并举,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布局由“四位一体”提升为“五位一体”。这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与时俱进和伟大创新,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深刻认识,是我们党落实和践行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实践,是对全球气候变暖及发展低碳经济的前瞻性回应,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高超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时代化、科学化。
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执政能力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1]的概念,这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和理性把握,标志着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我们党的执政理念和执政实践。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也第一次提出五个建设,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及生态文明建设”[2],这既是中国共产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又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与时俱进和时代化、科学化。
一、生态文明建设深化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解读的最新成果,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必然要建设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高级阶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及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在要求决定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能否做到可持续发展则是任何执政党、任何社会制度都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难题。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显示了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从理论层面看,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内在包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蕴涵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从实践层面看,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某一段历史时期,个别社会主义国家曾丢掉过马克思主义中关于生态建设的思想,忽视过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生态建设。当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先发展后治理的观念影响下,已经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并严重威胁了人类的生存以及社会的进步。譬如 1930年比利时的马斯河谷事件、1948年美国的多诺拉事件、1952年英国伦敦的烟雾事件以及 1943—1970年美国洛杉矶的光化学烟雾事件等等。这些惨痛的教训使人们重新开始回归到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中去寻找解决的答案。实践亦证明,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既能回答人类社会生态环境危机产生的原因,又可以作为解决现实问题的对策指导。而中国共产党在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在推进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将工作重点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开始探寻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在这个过程中,邓小平同志最先提出了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两个建设”理论,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和路径。“两个文明建设”在改革开放初期有力地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随着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江泽民同志在 2000年 1月 10日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的讲话中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概念。这样,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史上就形成了三个文明,即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丰富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发展,推动了理论上的创新和实践上的深化。科学发展观作为全党战略指导思想得到了全党的高度认可,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点,而以人为本则成为中国共产党鲜明的执政理念。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同志明确地提出了社会建设的新理念。社会建设概念的提出把社会主义建设新布局由过去的“三位一体”提升为“四位一体”,极大地深化了社会主义的建设,并把以人为本通过社会建设落到了实处,为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和理性的把握。
目前,世界的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变得越来越严峻。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生态环境已不是一国和某种制度问题,而是任何一个执政党在执政实践中不能回避的难题。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入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作了科学的阐释。尽管此时没有把生态文明建设与其他四个建设并列提出,但其已经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的创新成果,这是对人类社会成功超越“黄色文明”、“黑色文明”,走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绿色文明”的历史性把握,是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在解决中国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上的实践提升。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五个建设,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布局由“四位一体”提升到“五位一体”,充分说明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我党在新时期的执政理念和价值选择。
二、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时代内容
中国共产党在执政理念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五个建设”,其中,经济建设是解决人与物的关系,文化建设是解决人与精神、文化的关系,政治建设是解决人与社会上层建筑及制度的关系,社会建设是解决人自身的生存、发展和保障问题,生态文明建设则是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问题。“五个建设”的提出反映了我们党执政能力的提高及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生态文明建设客观上要求执政党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尊重自然和社会发展的规律,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使党的执政理念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愿望。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时代内容,是我们党现代化的标志。
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的自觉实践。践行科学发展观的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并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坚持可持续发展为根据,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和谐共生。同时,我们党也把这些执政理念转化到执政举措上。如 2006年,中共中央发布《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加大了环境保护指标在绩效考核中的分量。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首次把“五个建设”并举,其中突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指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功能,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有助于增强各级领导干部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责任感、使命感,有利于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发挥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有利于化解由于生态环境灾难所带来的执政风险,把党的执政理念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有机结合起来,着力解决关系民生的突出环境问题。与此同时,人们也开始自觉关注生态文明建设,从 1994年我国第一家从事环保宣传的草根组织“自然之在”的成立到 1996年地球村、绿家园和 1998年中国第一个发源于互联网的环保组织“绿色北京”的成立,无不说明人们对于自然环境的关注和珍视。到目前为止,我国环保组织的数量估计已超过 3 000多个。这是党的执政理念与人民群众的智慧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充分展现和尽情发挥,也是党的执政理念与民意的有机结合。
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党的执政理念和执政目标,执政党作为特定的政治工具,其活动的基本目的是通过依法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来控制政治过程,贯彻政治纲领,实现一定阶级、集团或阶层的根本利益。党的十五大曾明确指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生态文明建设不是孤立的,而是涉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各个方面的关系,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因而,党在领导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应遵循法治原则,依法治理环境。我国从 200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到 2008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期间相继颁布了约 30余种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并完成了“十一五”环保规划执行情况中期评估,召开了“十二五”环保编制前期工作会议,在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重点工程和政策保障等方面形成了规划的基本思路。
三、生态文明建设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
温家宝总理在 201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突出强调了要“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和技术战”[3],并明确了工作任务和目标,特别强调发展低碳技术,发展低碳经济。要把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机遇,把加强环境保护作为调整结构的重要举措,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内容。为此要把党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转化为党员干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动性、能动性、自觉性。由于以往我们对领导干部考核标准的偏颇,过重强调经济的 GDP,忽视了对环保 GDP的考核,从而使部分领导干部在头脑中和工作中忽视了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证明,生态文明建设对于提高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和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党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关注民生价值的意义。现阶段,我们党把生态文明建设与关注民生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体现了我们党执政理念的现代性。执政党以何种态度对待民生问题,是执政党以什么样的姿态和面貌出现在人民群众面前的问题,它直接关系执政党能否保持在群众中的崇高威信。从现实的生态文明建设看,执政党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什么位置,也是对待民生的态度问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实践告诉我们,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增强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密切党群关系。党在领导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要时刻倾听群众呼声,及时排解生态环境恶化给人民群众和民生带来的灾难。面对各种环境灾难和挑战,如果党和政府能够迅速反应、应对有力,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那就不但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而且也能赢得世界政党和人民的广泛赞誉,充分体现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并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哥本哈根会议后,全球环境变暖和生态环境问题全面考验着不同性质政党的执政能力。欧盟宣布将在 2013年前投资 1 050亿欧元支持绿色经济发展,保持欧洲在“绿色技术”的领先地位。日本推出“未来开拓战略”,将低碳革命上升为国家战略,强调把太阳能发电、普及环保型汽车、推动家电节能作为解决经济发展和气候变化双重危机的“新三大神器”。我国作为处在工业化进程中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严峻的生态资源环境问题。现实告诉我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但这种高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换来的。据 2005年发布的《国家环境安全战略报告》表明,我国水环境安全形势危急,水资源紧缺且污染严重,全国七大江河均遭不同程度的污染,流经城市的河段 90%受到严重污染;大气环境安全也比较突出,二氧化硫排放量超过环境容量 80%;生态安全令人担忧,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 37.1%;草地、森林、湿地生态功能衰退,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物种资源流失问题突出,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2004年,世界经济论坛公布了 144个国家和地区的环境可持续能力排行榜,我国排在第 133位。以上数据说明,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威胁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存和发展,影响了对民生问题的解决,也对我们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
中国共产党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执政理论的同时,已从战略高度确立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国策,把生态文明建设与“四个建设”并举,又转化为政府的政策和规定,用法治手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是制定并实施了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国家财政部、环保部和税务总局联合完成了征收环境税报告,组织制定并向经济综合部门提供 290余种“高污染、高环境风险”产品目录。国家环保部与中国人民银行联合推进绿色信贷,中国保监会联合推进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积极推进排污权有偿和交易试点工作。二是环境保护法规不断完善,相继出台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和《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监督管理条例》。三是环保科技标准进一步强化。发布我国首个《环境保护技术发展报告》,制定 (修订)了 140余项国家环保技术标准,国家环保标准目前已达 1 200项。涉及火电厂氮氧化物、重金属污染和农村污染防治的多项技术标准的制定,工作进展情况良好,已有力地推进了生态文明建设。
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执政理念和依法治国的内容,能够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发展低碳经济,把中国共产党与世界各国联系在一起,显示出我们党高超的执政能力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是与时俱进的现代化的政党,是代表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政党。
[1] 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0.
[2]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
[3] 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学习问答[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9:15.
D2
A
1007-4937(2011)01-0013-03
2010-10-25
祝福恩 (1955-),男,黑龙江青冈人,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和党建研究;林德浩(1990-),男,海南海口人,硕士研究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
〔责任编辑:王雅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