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支持与实践证明:“两个必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011-04-11寇清杰冯德军
寇清杰,冯德军
(1.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天津 300071;2.黑龙江科技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哈尔滨 150027)
理论支持与实践证明:“两个必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寇清杰1,冯德军2
(1.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天津 300071;2.黑龙江科技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哈尔滨 150027)
“两个必然”原理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理论,它指明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为实践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支持。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特别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影响了人们对“两个必然”的信念,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曾面临巨大的压力。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则为“两个必然”原理提供了实践证明。
“两个必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依据;实践证明
“两个必然”原理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即“无产阶级的胜利和资产阶级的灭亡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该原理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趋势,即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在当代,科学地理解这个理论,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一、“两个必然”原理的系统阐释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恩格斯在实现了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两大转变”后,把实现包括工人阶级解放在内的全人类的解放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雇佣劳动和资本》与《哲学的贫困》等一系列著作的发表,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理论准备。1848年 2月发表的《共产党宣言》科学地论述了“资本主义的灭亡和社会主义的胜利都是不可避免的”核心思想,这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运用唯物史观科学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一方面充分地肯定了资产阶级曾经发挥的历史作用,特别是它在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另一方面,正是因为生产力的巨大发展,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已经不能再容纳它本身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了,原来资产阶级用来推翻封建制度的武器,现在却对准了资产阶级自己。在同资产阶级对立的一切阶级中,只有无产阶级是真正的革命阶级,它只有消灭现存的占有方式,摧毁至今保护和保障私有财产的一切,炸毁“文明社会”的整个上层建筑,才能获得自身的解放。所以,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两个必然”原理第一次明确地展现在世界无产阶级面前,推动着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进程。
在《共产党宣言》中得出“两个必然”的科学结论时,马克思恩格斯只是刚刚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虽然“不仅已经非常清楚地知道‘资本家的剩余价值’是从哪里‘产生’的,而且已经非常清楚地知道它是怎样‘产生’的”[1]。但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剩余价值理论体系,因此,对“两个必然”理论的论证要随着革命实践斗争的发展和对政治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在后来的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又从不同的角度深化了这个原理。这里,我们着重分析马克思的《资本论》。在本书第一版序言中马克思就指出: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在这部贯穿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伟大著作中,马克思研究的角度与《共产党宣言》不同,宣言是通过对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产生、发展及其相互间斗争过程的分析,得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是不可避免的结论;而《资本论》则是以分析剩余价值学说为主要线索,研究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历史发展趋势。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分析,指出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即生产的社会性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日趋激化,“而日益壮大的、由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的机构所训练、联合和组织起来的工人阶级的反抗也不断增长”,表明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合生产力的性质了。因此,“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2]这也科学地论证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只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个暂时的阶段,其必然被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新社会所代替。恩格斯指出:“科学社会主义就是以此为起点,以此为中心发展起来的。”[3]列宁也评价《资本论》是一部“叙述科学社会主义的主要的和基本的著作”。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用更加通俗的概括性的语言,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运动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并把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矛盾的基本特征概括为“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的不相容性”。这个矛盾“已经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而越来越加强其统治地位,“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的不相容性,也必然愈加鲜明地表现出来。”生产力要求在事实上承认它作为社会生产力的那种性质而突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系统地论证了资本主义转变为共产主义的客观必然性。并对当时刚刚出现的垄断组织及其本质进行了富有远见的分析,指出垄断资本加速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资本国有化将为社会主义革命提供直接的物质前提,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入口。恩格斯对于这部分内容自己曾经说过,它是我所主张的观点的“一个核心问题的表述”。
马克思恩格斯考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趋势,展望了人类解放的光辉前景,阐明了高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更美好的社会制度一定能实现,论证了“两个必然”原理是建立在严密的科学论证基础上的必然逻辑。“两个必然”原理为实践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有利于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更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两个必然”原理面临的严峻挑战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时代压力
“两个必然”原理在现实中表现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斗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作为矛盾的统一体是在批判和斗争中演进的,二者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在 20世纪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主要面临了两次严峻挑战。
一是 1871年巴黎公社失败到 19世纪末 20世纪初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的时期。资本主义出现了相对平稳的发展状态,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迅速发展,生产关系和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在这一背景下,伯恩斯坦的修正主义出炉,对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个基石进行了全盘否定。他把唯物史观比作宗教的教义,试图用折中主义的庸俗唯物论取而代之;对剩余价值论这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石进行了否定,认为它是一种主观的“纯粹的思想的幻想”、“思维的公式或科学的假设”,认为剩余价值只是一种“道德的命题”,不能从理论上说明资本主义的剥削,试图从根本上推翻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伯恩斯坦否定马克思的资本积累学说、否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否定资本主义时代出现的新变化、否定由自由竞争向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时代特征,在此基础上,否认了经济危机的现实可能性,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是一种“过时”的理论,错误地指出信用制度的发展就能够自行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个别企业中出现的生产过剩并不是普遍的危机,试图证明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理论是“毫无根据的”。反对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要通过合作经营形式,“和平”地嵌入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运动的任务就是积极地发展资本主义民主、自由制度,而不是借助于暴力、专政达到建成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目标。这种思潮实质上是改良主义。针对世纪之交马克思主义面临的挑战,列宁承担了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责任,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列宁主义阶段。列宁长期研究资本主义,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中对帝国主义的产生、实质、基本特点和发展趋势做了全面的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分析,提出了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时代的著名论断,提出了经济和政治发展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并由此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突破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多国同时胜利”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重大发展和创新。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后来欧亚其他国家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证实了列宁这一思想的正确性,社会主义由理论转化为实践,证明了“两个必然”原理的科学性。
二是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和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平稳发展的时期。其间发生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是波澜壮阔的,欧亚一系列国家也由此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但在后期特别是六七十年代后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即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考验。依据本国国情探索适合本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对于一切现实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正如后来邓小平所总结的那样:“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4]259当然,在探索中既有成功也有失败,苏联和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了严重的失误,没有顶住资本主义“和平演变”的压力,发生了苏联解体、东欧剧变,造成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最严重的挫折。与之对应的则是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充分利用战后和平的国际环境和新科技革命的历史机遇,积极调整内外政策,使资本主义的渡船暂时撑出了覆灭的漩涡,使它得以在喘息之后又一次得意扬扬地面对世界。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可以说是这些国家在同资本主义的斗争中失败了,由此,一些人对于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和资本主义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怀疑,即对“两个必然”的发展趋势产生了怀疑。
必须承认,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最严重的挫折,特别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剧变更是引起人们深思,究其原因,根本在于苏联传统社会主义体制的弊端,限制了社会主义作为制度优越性的发挥,且从未有得到根本性的变革。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也使一部分人对现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怀疑,甚至丧失信心;还有人认为要回到改革开放前的老路上去,害怕对外开放会“引进”资本主义。对于这些“提问”,邓小平明确指出,中国必须走新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不能走“故步自封”的老路,更不能走“和平演变”的邪路,这样中国才能有希望。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是对“两个必然”原理的实践证明
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之时,中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不断探索着。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界点,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伟大的“历史转折”,就是实现了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和工作重心的转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也受到了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冲击,但中国顶住了压力,坚定地沿着邓小平开辟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邓小平曾经告诫人们:“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4]371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也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深刻的值得借鉴的教训,恩格斯曾经指出:“伟大的阶级,正如伟大的民族一样,无论从哪方面学习都不如从自己所犯错误的后果中学习来得快。”[5]邓小平也指出:“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挫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沿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4]383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我们逐步突破了苏联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和传统观念的束缚,认真总结我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既坚持老祖宗,又敢于讲新话,紧紧围绕着当代中国发展和巩固社会主义这个中心命题展开理论思考,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这个理论体系包括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改革开放动力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等一系列原创性重大论断。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和全面深化,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与时俱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改革开放三十年我们就实现了由解决温饱到基本实现小康的飞跃,现在又在逐步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迈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显示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取得的成就,“不仅影响中国,而且会影响世界”,“如果成功了,可以对世界上的社会主义事业和不发达国家的发展提供某些经验。”[4]16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胜利,“不但是给占世界总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条路,更重要的是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4]225可以肯定地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对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在低潮中勃兴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对于树立“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坚定信念具有重要的意义。另外,对于“不战而胜”、“终结论”等论调也给予有力的回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成功是对“两个必然”原理的强有力的实践证明。
在这里,我们还要记起马克思的另一个重要思想,即“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6]我们要看到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就能科学地分析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带来的挫折,正确应对暂时的压力,在更高的层面上认识“两个必然”原理。
“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4]383,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当前,人类社会面临两种制度并存、共处、竞争和斗争的局面,“一球两制”、“敌强我弱”的境遇在可以预见的短时期内还不能改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为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中最基本的“两个必然”原理提供了坚实的实践证明,但在实践中我们也要长期保持清醒的头脑,“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绝不能掉以轻心。”[4]380在全球化发展的时代,我们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就是要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扩大对外交流和合作,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发挥我国的经济比较优势。目的在于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但这个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发生“和平演变”危险的存在,“我们与国内外各种敌对势力的渗透与反渗透、颠覆与反颠覆上的斗争将是长期的复杂的”[7]。只要自觉地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这样,“我们的制度将一天天完善起来,它将吸收我们可以从世界各国吸收的进步因素,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为科学社会主义开辟了新的发展境界,因此,要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两个必然”原理的信念。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4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2.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831-832.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48.
[4] 邓小平文选:第 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2.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
[7] 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61.
[8] 邓小平文选:第 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7.
D1
A
1007-4937(2011)01-0009-04
2010-11-05
寇清杰 (1962-),男,山东潍坊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研究;冯德军(1971-),男,黑龙江海伦人,副教授,博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
〔责任编辑:王雅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