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问题
2011-04-11董波
董 波
(三峡大学 化生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3)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问题
董 波
(三峡大学 化生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3)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在于对被教育者进行马克思主义政治思想和政治理论的宣传和教育。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在科学确立目标的基础上,创新教育内容和教育模式,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大学生在掌握现代科学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肩负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重任。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问题
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性质不仅体现在教育内容、教育目的及合格人才思想政治素质等方面,而且还体现在为党和人民培养自己所需要的合格人才上。胡锦涛同志深刻地提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正确认识和切实解决好这个问题,事关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事关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1](p632)高校担负着向国家输送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伟大任务。大学生是否合格,首先要看思想政治素质是否合格。新时期,我们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健康成长,教育引导大学生努力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入学习者、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实践者。与此同时,要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贯穿到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建设、教材建设和课堂教学中,使其成为帮助大学生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干课程、重要阵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抵御各种反马克思的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侵袭,使大学生真信、真懂、真用马克思主义,培养出在政治信仰、理想信念、道德修养上都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从而确保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
一、关于思想政治教育
1.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针对大学生这一特定对象而进行的,它既承载着灌输统治阶级意志的政治目的,同时也是一种以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活动。学校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必须坚持育人为先,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化育”功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特点。但同时它也具有以人力资源开发和精神文化创造为主的品格,即育人功能。良好的思想政治品格能够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可以使大学生的潜在素质和能力得到发挥,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在服务社会的同时实现自身的价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要坚持育人为先,通过对大学生内在精神的塑造来“化育”其行为,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2.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效能。
实践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实践不仅是检验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重要标准,实践的过程本身也是实践主体思想认识不断提高的过程。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环节。一方面,实践活动生动、丰富和多样性的特点符合大学生群体富于激情、追求创新、张扬自我的成长特点。另一方面,实践的过程不仅是大学生认识和了解社会的过程,同时也是大学生体验世界、感悟自身的过程,正是这种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体验和感悟,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得以内化,使大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得以提高,使教育的目的得以实现。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要坚持学生的主体性、体验的拓展性、形式的多样性和方法手段的现代性。要改变传统的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实现由灌输式语言向沟通式语言、独白式语言向交流式语言的转变,从而凸显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要积极开展素质拓展和体验式教育,通过体验式教育来打通思想政治教育由外达内的“心智通道”,使学生能够在拓展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以人为本”作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效能的良方,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地位、价值和诉求,尤其是加强对大学生个体的了解和研究,紧贴青年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需求开展工作,使育人工作在教育的过程中更具有针对性,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3.“尊重差异,包容多样”。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在强调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这个重大原则时,明确提出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增进思想共识。社会思潮呈现差异性和多样性是一种客观存在。善于包容是先进思想文化发挥主导作用、走向兴旺发达的必由之路,对于多样性的社会思潮,如果采取简单压制,排斥的态度,那就只能把它们推到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对立面,从而也就不可能引领它们前进。任何时候,我们都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社会思潮的引领作用建立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之上。但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不是放弃对错误思想的斗争。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3](p98)因此,决不能允许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泛滥,更不允许动摇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同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想进行旗帜鲜明地斗争,才能正确地引领社会思潮。要坚持贴近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通过校园文化以及学风、班风和宿舍文化等建设活动,塑造符合时代要求的大学精神,并以此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
4.重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
邓小平曾经指出:“我们政治工作根本的任务、根本的内容没有变,我们的优良传统也还是那一些。但是,时间不同了,条件不同了,对象不同了,因此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同。”[2](p119)这就是说,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是会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不断变化而不断发展的。实现不同的思想政治工作目标和任务也会要求有不同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与之相适应。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背景、目标和内容都有了变化,这就相应要求有新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与之相适应。首先,要坚持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和发展。思想政治工作方法,也是一种文明形态,同样有一个发展过程,同样不能割断历史,需要继承。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特别是那些反映了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和特点的基本方法和一般方法,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实践中总结概括出来,并经过了长期教育实践的检验,证明它是科学的。因而,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有利于我们掌握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水平。其次,坚持在改革的过程中赋予传统方法新内容。思想政治工作方法作为自然历史的发展过程,是同特定的历史条件分不开的。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原来服务于特定历史任务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有的尚有继续存在的价值,有些将会丧失存在的理由而被新的经验和新的方法所代替。改革和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是在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的历史条件下,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深入实践,深入群众,总结经验,加强研究,创造出切实可行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
二、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问题
1.教育内容创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创造性极强的活动,教育内容的政治性、思想性和人文性特点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不能“照本宣科”教育内容,又不能“天马行空”的自由发挥,教育者必须准确把握教育对象、教育主题和教育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科学理解和组织教育内容,切实有效地把大学生的“三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劳动教育、生态教育、审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荣辱观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等内容融入到教育实践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又是现实性和实践性很强的活动,教育者既要密切关注国际国内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新形势和新变化,及时把学生普遍关注的社会现象、时政热点和民生话题等引入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又要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教育功能,带领学生走进厂矿、企业、社区和乡村,增强教育教学内容的鲜活性、时代感和说服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具体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素质和能力。总之,要努力在抽象的政治思想理论与学生的思想生活实际、社会发展实际之间寻找一种载体或中介,通过这种载体或中介形式,一方面有效地消解科学理论知识的抽象性,为科学理论知识能动地作用于大学生的生活铺平道路,另一方面唤醒大学生的认知需要,正确引导他们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认识水平,变抽象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教育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的养成教育,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行为为师生交流互动、共同参与的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创建行为。
2.教育模式创新。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模式创新上要努力实现三大转变:一是实现从灌输教育模式向人本教育模式转变。灌输教育模式是以受教育者为手段,把学生简约化为知识接受者的教育模式,与之不同,人本教育模式则是把促进学生人格的自我完善与发展作为教育的目的本身,试图通过一系列教育教学实践,即通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共同参与和互动,帮助受教育者完善人格、培养素质、提高能力,促进受教育者素质和能力的自我完善与提高的教育。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相统一,彻底摈弃传统灌输教育模式,逐步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本教育模式,满足大学生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实现人生价值的强烈愿望。二是实现从知识化教育模式向人格化教育模式转变。知识化教育模式重在知识的传授与获得,人格化教育模式重在受教育者健全人格的塑造与培养。与知识化教育模式不同,人格化教育模式中的教育实践是教育者利用自己的学识、智慧和高尚人格能动地作用于受教育者,不断提高受教育者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人格修养水平的过程。鉴于当前我国高校德育片面知识化的发展现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更加重视对知识背后的文化、精神和思想的系统阐释,要在充分重视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同时,切实加强对大学生的情感和意志培养,努力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科学化和人本化。三是实现从单一化、专门化教育模式向多样化、社会化教育模式转变。多样化、社会化教育模式是一个面向社会的开放式教育系统,它是由学校内部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学校与社团、社区、群体、家庭交互贯通,规章制度、大众传媒、报刊图书、校园网站、文化体育整体联动,专家教授、政工人员、社会化教育机构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的。这也就是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只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形势政治课教师、政工干部和学生辅导员的事情,也不只是学校的事情,而是全社会的事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彻底改变科学主义的片面追求知识化、专门化的教育思路,树立大教育观念,充分挖掘与整合学校与社会、现实与网络等诸多教育资源,努力创建一种多渠道、多层次、立体化、全覆盖的社会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总之,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立足于我国社会发展实际和高校育人实际,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整体优势,充分利用校内校外两种教育资源,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大学生在掌握现代科学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肩负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重任。
[1]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G641
A
1003-8477(2011)11-0185-03
董波(1972—),男,三峡大学化生学院党委副书记,工程师。
责任编辑 周 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