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市场化进程中的“国退民进”与“国进民退”

2011-04-11钟秉盛

湖北社会科学 2011年11期
关键词:国有经济私有化市场化

钟秉盛

(暨南大学 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2)

中国市场化进程中的“国退民进”与“国进民退”

钟秉盛

(暨南大学 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2)

近年来,中国市场化改革进程中所出现的国有私有经济的此消彼涨即“国退民进”、“国进民退”现象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大讨论。事实上,通过理论与实践分析,“国退民进”并不意味着私有化,“国进民退”也并不是在市场化改革路上“开倒车”。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化改革中,国有经济和私有经济之间存在辨证统一的关系,国家既要进一步深化国有经济改革,也要大力发展私有经济,使一切经济主体都成为符合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为增进社会福祉作出各自的贡献。

市场化;国退民进;国进民退

近年来,伴随着中国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国退民进”与“国进民退”的话题再次引起了国内各方面的关注,因为它涉及市场竞争的公平性、国有企业存在的合理性以及企业的社会责任等问题。对改革的探索和深层次思考,是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必要准备。但是,在市场化改革过程中,不少人以市场经济的天然优越性及部分国有经济的低效为由,主张“国退民进”,完全将国有经济私有化;而面对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结合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国有经济引发的产业布局与战略调整,又提出“国进民退”是否认市场化改革的举措、排挤私有经济发展的观念。事实是否如此,本文结合中国市场化改革进程的现实,就“国退民进”和“国进民退”现象作简单的分析,以加深对中国渐进式的市场化改革进程的认识。

一、“国退民进”是否意味着私有化?

在中国,宣扬通过私有化对国有经济实施所谓彻底的市场化改革是不具合法性的,但是伴随着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深化,私有化事实上已成为一种影响广泛的潜在方案,它在部分公众、理论家、一些亏损严重地区的政府官员中均可找到市场。如中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有人就鼓吹公有制与市场经济不相容,要搞市场经济就必须实行私有化;中央提出可以利用股份制作为公有制的一种实现形式,以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地位,增强公有经济的主体地位,有人就通过股份制将国企化为私企;中央提出国有经济战线过长,要作战略调整,以增强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有人就把“有进有退”的战略调整篡改为“国退民进”,“让国有经济退出竞争性领域”;面对国有经济改革中出现的种种困难及相关社会矛盾的出现,如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大量下岗工人的出现及必要社会保障的忽视等,使大多数人对国有经济产权改革的基本方向也产生了质疑。透过这些闪烁其词的改革构想和隐约可见的现实,可窥见改国有为私有的底蕴。毋庸置疑,在我国的市场化改革中,借鉴私有经济的某些经验,把部分国有经济改为私有也属必要,但主张完全化国有为私有的市场化改革,则有几个问题要弄清楚。

(一)完全“国退民进”的私有化改革是否具备足够坚实的理论基础。

经典的经济学教义中最为关键的一条就是市场机制可以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这不仅在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对“看不见的手”的经典论述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而且在后来的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如不完全契约、交易费用、委托代理、财产权和公共选择等理论框架下,国有经济被认为存在软预算约束、弱监督激励、政治干预等问题,私有化能包治一切国企顽疾。然而,围绕私有化改革,无论是实证还是规范分析,西方主流经济学在一些问题上不能给出令人满意的解释。现实经验也告诉我们,市场并不总是有效,市场失灵在一定范围内总是存在。在现实社会,新古典经济学中可以零成本地界定、实施与交易的私人产权纯属子虚;同为主流的凯恩斯主义理论也并不认同私人经济可确保高效运行的假设,否则就不会有宏观经济学之创立,马克思经济学则更透彻地剖析了私有经济的局限性。另外,在任何国家,国有经济也有存在的必要性。关于为什么要存在国有经济,伍伯和席春迎、[1](p28-30)宗寒、[2](p5-10)约瑟夫·斯蒂格利茨、[3](p17-19)陈宗胜、[4](p52-57)徐传谌、[5](p37-45)严汉平[6](p73-77)等学者对此问题曾进行了研究,认为国有经济存在的理由在于弥补市场失灵、提供公共产品、保证社会公平、保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等。

(二)完全“国退民进”的私有化改革是否为提高经济效率的充要条件。

关于与市场最切合的只能是私有制,最有效率的经济只能是私有经济的论点几乎成为某种信条,但是无论是理论演绎或经验归纳,都不能证明该信条的可靠性。历史地看,我们可以发现并无足够的证据证明私人企业必然与微观经济“高效率”密切相关。Vickers和Yarrow研究表明,与所有权相比,市场竞争程度和政府管制政策对企业效率的影响更为显著;私有化部分企业可以提高市场竞争度;但并不充分表示私有化能改善企业业绩水平。[7](p111-132)Ehrlich、[8](p1006-1038)Kole和Mulherin[9](p1-22)等发现企业效率的高低与所有制以及市场竞争程度的高低无关,而与宏观经济是否稳定、政府对企业是否实行硬约束等其他条件相关。MarKin&ParKer对英国各类企业私有化后的经营成效做了综合广泛的比较分析后,认为企业效益与产权的归属变化没有必然的联系。姚洋、支兆华的研究证明了乡镇企业改制的绩效内生于政府对产权的保护程度。沃尔斯顿针对200个国家的分组调查数据研究结果表明,规制框架的确立应先于企业的私有化。

以上研究说明,规制框架、市场竞争和政府管制等因素都能对私有化绩效产生影响,并且制度因素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要强于产权因素,产权并非是经济效率的最终决定因素。

(三)“国退民进”是否意味着国有经济完全退出竞争性。

国有经济是否应该从竞争性领域退出,这涉及到对国有经济发展前途的基本看法。主张国有经济应该从竞争性领域中退出的观点,实际上暗含着国有经济在竞争性领域中是没有前途的,因而不适合在这一领域中存在这一看法。我们从上面对私有化经济理论及实证研究结果的角度可以清醒地认识到私有化并不是最佳的市场化改革路径。实践中,我们也不可否认,中国经济经过30年的改革和发展,各种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总的看,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其他所有制经济所占的比重呈上升趋势。但并没有意味着改革的最终结果将导致国有经济进一步退出竞争性领域。十五大报告就规定,“在其他领域(主要指竞争性领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以加强重点,提高国有经济的整体素质”。十六届三中全会也讲到,在增强国有经济控制力以外的其他行业和领域(主要也是竞争性领域),国有企业通过重组和调整,在市场经济中“优胜劣汰”。并没有规定国有经济一定要退出的意思,而是说可以在竞争性领域参加市场竞争,“提高素质”,“优胜劣汰”,“加强重点”。“十七”大报告指出,“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并进而提出“深化垄断行业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加强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这些都是对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进行战略调整的总体方针和具体指引。所以,我们也绝不能把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理解为国有经济从一切竞争性领域退出。

固然,我国国有企业在总体上存在效率不高的事实,但对此应作具体分析,例如国有企业中均有相当的公益性企业,或充当社会成本的主要承担者(确保就业、社会稳定),[10](p1-6)对它们就不宜用单一的效率标准,而与主要追求盈利的私有经济做简单化的类比①刘国光(2008)指出,夏小林在人民网理论频道《中华工商时报》撰文将国有经济的社会责任分为两种,一是帮助政府调控经济,一是保证社会正义和公平的经济基础。这个意见很值得注意和研究。。综上所析,笔者认为:在中国要完全放弃国有经济为代价来建立市场经济的私有化主张,缺乏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理由,不足取;“国退民进”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私有化的市场化改革”。

二、“国进民退”是否意味着否认市场化改革、排挤私有经济的存在和发展

近来,为应对金融危机对经济的负面影响,中国政府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对宏观经济政策作了调整,出台了一系列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包括中央推出的4万亿投资计划、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要求银行大规模扩张信贷。在这些政策影响下,出现了钢铁、民航、煤炭及乳品等行业的一些私有企业被国有企业兼并、收购和重组,进而引发了所谓“国进民退”现象的广泛讨论。不少论者提出“国进民退”会降低资源配置效率,是中国在市场化改革的道路上“开倒车”。

当前世界性的金融危机,给大多数国家的经济带来不少负面影响;各国也出台了不少经济刺激政策,其中也不乏“国进民退”的案例。如美国以往自认为最崇尚私有化经济的国家,为挽救国内经济,打破了意识形态的障碍,将部分银行、房地产等私有化的企业收购兼并为国有。在中国很多人都认同这样一种观点:中国经济要走出本轮经济危机,首先必须靠固定资产投资以及大型国企来发挥作用;而要让“热”起来的经济持续下去,就必须依靠社会消费和广大私有经济的蓬勃发展。实际上,这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是发展进程中的先后步骤,本身并不对立矛盾。当前所未有的国际性经济危机发生时,要保国计民生,任何国家都必然在战略上进行部署,只有快出拳出重拳抢占先机走出困境后,才能更好更全面地谋划全局。当然,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体、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它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所起的带头作用应当是多方面的,诸如,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开拓市场、创造需求、节能节耗、扩大就业、上缴税收以及社会公益事业等方面,都应发挥积极主导作用。

况且,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私有企业这一现象,难道就有违市场竞争的规律?就扭曲了资源配置?就违背了国有企业及市场化改革的方向?实际上,除了煤炭行业出于安全生产等方面考虑而推行的兼并收购之外,迄今为止,其他行业所发生的数起重大并购重组案例,不能否认通过优化相关公司的产业链布局和区域布局,增强了企业竞争力,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例如中粮集团收购蒙牛的案例中,蒙牛利用中粮重铸品牌的市场化信用、利用中粮的网络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力,产生良好的协同效应,难道不可以说是市场选择的结果。如果市场经济是公平的竞争体制,那么就应该承认任何市场主体都有进退的自愿性。

再进一步分析,加快和促进私有经济健康发展始终是国家坚定不移的基本国策,党的十四大首次明确私有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党的十五大进一步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了所有制理论的历史性突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2005年2月,国务院制定《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有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非公36条”),明确提出了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7个方面36条的重要政策措施,在市场准入方面取得了根本性突破,更为非公有制经济提供了保障。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明确了物权 “平等保护”、经济“平等竞争”的制度安排,也拓宽了非国有经济实现更大发展的新空间。

何况在当前制定发展大局的前提下,政府也并没有忽视私有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发展。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中小企业受影响是首当其冲的,融资难、贷款难、资金短缺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为此,政府主管部门给予了高度重视,为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仅2009年,中央财政就拿出10亿元,建立并扶持300多个担保机构,通过担保为中小企业提供了2500多亿元贷款;国家还积极推动对于中小企业的经营服务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各金融机构把对中小企业贷款倾斜作为优化信贷资产结构的一个具体举措,加大授信力度,推动建立多层次的直接融资体系,形成创业板市场。

综上分析可知,“国进民退”的局部现象若通过兼并收购其他所有制企业,能提高其市场竞争力,提高企业效益,则反而有利于提高国有经济的整体素质,这符合国有企业改革的大方向,自然就不存在排挤私有经济的存在和发展,也谈不上市场化改革“开倒车”的问题,更不存在否认市场化的改革方向的逻辑。

三、几点认识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协调发展,主张把效率和公平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这并不是否定渐进式市场化改革道路,而恰恰是对渐进式市场化改革道路的完善和发展。随着政治体制改革力度的加大和社会管理的进步,渐进式市场化改革道路获得了源源不断的支持和发展动力,从而更加健康、持续、快速地发展。但在现实的改革进程中,笔者认为仍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认识:

(一)在市场化改革进程中,要打破就国有论国有,就私有论私有的思维框架。

纵观中国市场化改革30年来的历史进程,[11](p2-4)将期间存在的国有私有经济此消彼涨的现象,放入历史长河中进行动态研究分析,通过考察社会生产,尤其是社会再生产过程,通过考察社会财富的分配,尤其是再分配过程,就不难看出国有私有经济的关系的复杂性。试想,当国有企业中发生了大量的“工资侵蚀利润”的现象时,你能够承认这企业是国有经济吗?而私有经济中,出现了大量的“利润转化为积累”,“积累用于投资”所形成的商品及劳务实际上已转化为社会财富、公共物品时,你还能说它是剥削了工人阶级血汗的私有经济吗?所以,从经济学的原本意义上讲,国有与私有并不是在任何条件下都是绝对的,彼此的关系也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对立的,彼此的作用更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相反的。中国市场化改革实践表明,国有经济与私有经济在改革和发展中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当前,既要充分发展私有经济,以减轻国有经济的沉重社会负担,又要充分借鉴私有经济的长处,推动国有经济实现符合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机制转换和体制创新,实现国有经济、私有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有效兼容。

(二)在市场化改革进程中,国有经济与私有经济可以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动过程中,出现的国有经济和私有经济之间的相互参股、购股、兼并、重组等现象,或多种混合经济形式的存在,都充分表明了彼此间的相互渗透相互转化。正如笔者前面所提到的,只要彼此间的相互渗透相互转化是在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中,通过竞争规律、优胜劣汰机制而形成的正常经济关系的渗透和转化,我们大可不必引发“国退民进”、“国进民退”的担忧,或对市场上企业间的相互参股、购股、兼并、重组等现象引发质疑。但是,也要高度重视这些经济活动中的政府干预和国有资产流失问题。要知道,如果政府有意直接推动其辖区内企业进行并购重组,则并购重组市场上就会出现 “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导致资源的浪费,效率低下,为避免这一现象出现,各企业间参股、购股、兼并、重组等经济活动,要依靠市场力量来实现,政府不应该干预企业间的符合市场竞争规律的交易活动。另一方面,在所有权和控制权相分离的现代公司中,委托-代理问题既是公司治理的核心,也是导致所有者利益受损的关键原因。在国有企业公司治理问题尚未彻底解决之前,尤其要重视其并购私有企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国有资产流失问题,所以,要未雨绸缪,通过完善体制、创新机制来解决这些问题,确保参股、购股、兼并、重组活动是增进而不是损害所有者利益,最终增强国有经济的竞争力和控制力。

(三)在中国市场化改革的最终完成有待于政府职能的转变、保护公平与效率,增进整个社会福祉为目标的法律体系构建。

经济理论和实践告诉我们,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确有比政府更高的效率。因此凡是市场能调节且比政府调节更有效率的,都应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减少政府的干预和作用,政府的职能只能是限定在弥补“市场失灵”上。为了保证市场机制充分地发育和运行,政府就应大踏步地从目前过多过滥的微观干预和直接控制中走出来,履行起政府应有的职责,即主要加强经济调控、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培育好市场竞争环境,进而实现政府职能由缺位、越位、错位向正位、归位转变,形成“小政府、大社会”的和谐格局。[12](p1-5)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法制经济。理查德·波斯纳在其《法律的经济学分析》著作就关于经济、法律的研究中认为:一个致力于提高效率的法律体系,提供了一个成本更低的机制来调整产权、契约的权利与义务,从而保证了以契约与效率为特征的市场的大致正确性。可见,中国在推进市场化改革进程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加快与市场化进程相一致的经济法制建设,建立完备、规范、公正、保护公平与效率的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从法律上保证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成果和政策的落实,使政府依法行政,规范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以确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序、高速运行。

中国发展意义上的市场化进程的全面完成,有待于全体中国人民富裕安康的基本实现。我们也要认识到,市场化进程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市场化的推进,既受制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也有赖于社会生产力、城市化、工业化等方面的发展以及个人观念的转变,社会意识的认同和适应。当然,政府职能的转变和法治经济的建设是市场化问题中的应有之意。因此,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我们不但不应放松国有经济改革,放松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更不应将深化国有经济管理体制和国企改革、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和应对国际金融危对立起来,产生激进的市场化改革立场或否认市场化改革路径,要从“国退民进”“国进民退”的讨论中,更加认识到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国有经济和私有经济之间的辩证统一的关系,在现阶段既要进一步深化国有经济改革,也要大力发展私有经济,让一切经济主体都成为符合市场经济体制,为增进社会福祉作出各自的贡献。

[1]伍柏麟,席春迎.西方国有经济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宗寒.西方国家发展国有经济说明了什么[J].江汉论坛,1999,(6).

[3]斯蒂格利茨.社会主义向何处去——经济体制转型的理论与证据[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4]陈宗胜.简论把所有制作为资源配置手段[J].天津社会科学,2000,(3).

[5]徐传谌,张万成.国有经济存在的理论依据[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5).

[6]严汉平,白永秀.国有经济存在的逻辑及边界的确定[J].社会科学辑刊,2003,(4).

[7]Vickers,J.and G.Yarrow.Economic Perspectives on Privatization[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991,(5).

[8]Ehrlich,I.,G.Gallais-Hamonno,Z.Liu and R.Luther.Productivity Growth and Firm Ownership: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4,(102).

[9]Kole,S.R.and J.H.Mulherin.The Governmentas a Shareholder:A Case from the United States[J].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97,(40).

[10]刘国光.“国退民进”争论的实质与发展私营经济的正确道路[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11]李晓西.中国市场化改革三十年回顾[J].决策管理,2009,(3).

[12]胡伯项,钟长明.中国渐进式市场化改革道路的发展与反思[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

F120.2

A

1003-8477(2011)11-0084-04

钟秉盛(1973—),男,暨南大学管理学院2009级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姜凤玲

猜你喜欢

国有经济私有化市场化
国有经济改革实现中国宏观经济平稳增长
国有经济推进新中国工业化的成就和经验
试论二人台市场化的发展前景
Q7 私有化后市场潜力还有多大?
苏富比私有化10问
Q1 私有化的好处?
离市场化还有多远
解读玉米价格市场化改革
“泛市场化”思想根源及其治理:评《泛市场化批判》
国有经济对居民收入差距的非线性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