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北文化产业转变发展方式刍议

2011-04-11谭安洛

湖北社会科学 2011年10期
关键词:湖北文化产业湖南

谭安洛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经济所,湖北 武汉 430077)

湖北文化产业转变发展方式刍议

谭安洛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经济所,湖北 武汉 430077)

广东、浙江、湖南等省份,其文化产业已跨入我国先进行列。文化产业以其鲜明的特质,助推整个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湖北文化产业需要转变发展方式,锐意改革,集约经营,激发市场活力;文化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并实现制造业方法向现代文化产业方法的转型;内容与平台并重,内容创意价值增值;培养文化消费型和人力资源增値型文化产业。

湖北;文化产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文化产业是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欧美和日本的文化产业已达到其GDP的20%左右。文化产业是高技术化和高文化化的统一体,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有力抓手。

文化产业也须转变发展方式。湖北文化产业转变发展方式,助推整个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任重道远。

一、比较

1.广东。

广东文化产业规模总量居全国之首,占比超过1/4;连续五年年均增长率为14.6%,列各省市之首;文化产业产值占全省GDP的7%左右,已成为其核心支柱产业。[1]

广东已初具较完整的产业体系,包括新闻出版业、广电服务业、文化娱乐业、会展业、广告业、旅游业、电子信息业、文化产品、设备制造业等。产业门类日益齐全,产业链不断延伸,传统文化产业得到改造提升,新兴文化业态蓬勃发展。

金融危机使众多投资者关注文化产业,充裕的资金保障随之而来。文化需求的扩大使文化产业动力强劲,图书、电影、文艺演出的销售量均有大幅增长。

广东产业基础坚实,文化交融,多样性文化元素成为市场繁荣和文化发展的基础。经济带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其他产业也拉动文化的注入。

2.浙江。

文化产业成为浙江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引擎。浙江制定了文化产业项目投资指南,提出了优先发展的32个门类138项重点领域。出版发行、广播影视、动漫游戏等核心文化产业效益稳中有升,浙江文化产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15.4%。浙江出版联合集团全年实现销售总额97.2亿元,同比增长7%。浙江广电集团全力打造“中国蓝”品牌。出版、广电、演艺等10家国有文化集团,已成为主导力量和战略投资者。[2]

浙江调整文化产业结构,推动业态转型升级。

重点发展动漫产业,逐步形成动漫产业链,5个创作团队入选文化部“原创动漫扶持计划”,居全国第二位;突出抓好广播影视业,实现“浙产”电影、电视剧获奖的重大突破;创新发展数字内容产业,大力发展有线数字电视增值业务,以华数数字电视公司为互动节目平台,全省统筹发展的数字电视运行格局基本形成。

整合文化产业资源,壮大文化竞争实力。浙江已有民营文化企业4万余家,投资总规模1300亿元以上。全省影视节目制作机构540家,民营企业占90%以上;印刷企业15000多家,民营企业占99%以上。

3.湖南。

湖南2009年文化产业产值超过1800亿元,年均保持20%以上的增速。湖南的文化生产力得到迅速的发展,产生了“湖南文化现象”,令人瞩目。[3]

湖南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与经济同步发展,文化产业在某些领域先于经济发展,如湖南广电、湖南出版、湖南动漫等。

在全国性的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湖南不是第一批试点单位和试点地区,但创新创造,自学成才,这同样又是不易的。湖南创新机制体制,1996年湖南经济电视台成立,开始走上自学成才的道路。2004年,湖南出版集团从省新闻出版局分离出来,发展一直没有停步。

经营性的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湖南出版集团整体转制成企业,它底下的新华书店、出版社一步到位。组建湖南演艺集团,把文艺院团的整体改制推向前进。重点的新闻网站转企改制也全面推动,湖南报业集团的“华声在线”被确定为中央改革试点单位。

广播电视网络整合,网络中心转企改制,全省14个市州和122个县都实现有线网络的整合。三网融合已经启动,试点地区在长株潭城市群展开。

报刊改革。湖南报业集团成立发行总公司,发行体制改革也见到了效果。组建湖南日报报业集团有限公司,把其他媒体、实体整合进集团公司。非时政类的报刊,既有退出的,也有停办的,也有划转重组的,转企改制的有13种。

电影体制改革。潇湘电影集团的转企改制已经全面完成。

4.河南。

河南设立了3000万元的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并成立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中原出版传媒集团、河南文化影视集团、河南电影电视制作集团、河南有线电视网络集团已成为全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生力军。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所属《大河报》进入世界日报发行百强、中国报业四强,日发行量超过100万份。中原出版传媒集团子报《中学生学习报》每期发行量突破1000万份,是全国发行量最大的教育类报刊。

重视大郑东新区建设和“中原城市群”的进程,发挥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文化经济发展试验区的引导作用。抓紧把开封和登封打造成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重视八个“文化发展试验区”和五个试点改革城市的发展,引导各地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发挥文化产业的集聚作用,培育龙头产业和优势文化产业,强调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的构建。

二、文化产业发展助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文化产业是一种创意产业,以内容和平台为核心,其内容为文化需求与市场所接受,使自己不断推陈出新。文化产业的创新特点使经济主体的自主创新意识得到强化。

文化产业的平台是传播媒介,媒介的创新带来文化流通模式的创新,引发文化产业领域的革命。网络电视、电子图书等媒介创新,使文化产业获得利润空间和消费群体的同时,推动整个产业的进步和经济创新能力的提高。

文化产业具有综合性,有助于催生新型高端业态。文化产业内部的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让传播途径空前丰富,融合发展,催生众多新的行业门类;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相互促进,催生新型产业形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非公资本比重上升,新兴文化服务业发展迅猛。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文化产业非公有资本已超越公有资本,内资单位私营数量占2/3,资产占近40%。网络文化服务等新兴文化产业发展迅猛,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30%,占文化产业资产的34%。

文化产业有助于生态经济发展。文化产业使生态增值,提升生态经济的文化内涵,与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等的结合成为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如,文化产业与生态旅游业相结合,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和合理开发,提升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和附加值。

文化产业大多是低碳经济,不消耗或较少消耗自然资源,改变传统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有利于低碳经济的发展。

三、湖北文化产业转变发展方式

1.锐意改革,集约经营,激发市场活力。

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等早已发展在前,中部的湖南已领先一步,河南、安徽有些方面也已超过湖北。

湖北应更加解放思想,锐意改革,向湖南学习,加强市场和经营意识,减少对政策的过于依赖,增加内生增长动力,尽快转型政府的管理方式和企业的发展方式。

将文化企业的“小舢板”打造成“航母”,实现规模化与集约化、专业化的有机统一,这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时代主题。通过政策引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转企改制和联合重组相结合,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让企业真正成为市场主体,在竞争中激发活力,逐步提高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增强湖北文化产业的规模和实力。

2.文化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并实现制造业方法向现代文化产业方法的转型。

湖北是传统制造业大省,文化产业的制造业发展倾向和色彩浓厚。文化产业创意丰富,创新意识强烈,具有带动提升的作用,能增加湖北制造业产品的精神文化价值,加大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提高制造业的文化因素与附加值,为传统产业升级增值。同时创造跨界性新兴产业,立体发展,整体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

融合的同时,湖北文化产业实现由传统制造业方法向现代文化产业方法的转型。现代文化产业方法摒弃硬件思维,发挥创意思维,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及数字技术,强调文化与科技双驱动,注重创意成果转化,尤其是将它们注入传统制造业,实现高附加价值增长。应持续降低文化产业中的制造业比重和物质化产品规模经济的比重,持续提升产品和产值中的附加价值,且以品牌经营带动附加价值的持续提升。[4]

3.内容与平台并重,内容创意价值增值。

文化产业内容为王,本也无可厚非,但平台的作用和地位日重。中央电视台、中国移动音乐平台、腾讯、百度等,都是以平台为主吸纳内容创新的增长。音乐与体育是最好的例证,平台的地位胜于内容的地位。最好的方法显然是内容产业与平台传播的资源整合,这又须向湖南学习。

同时,注重内容原创向内容创意资源多样化开发,即价值增值产业链的方法转型。文化产业原创内容或创意的价值在于,是否有效成为市场价值,同一内容的多样化价值是否挖掘,内容产业资源是否充分跨界利用。文化内容向多种行业和产品延伸使用,产生的价值增值产业链开发,是文化产业最本质的属性。

4.培养文化消费型和人力资源增値型文化产业。

资金不足制约着湖北文化产业的发展,加大投入、拓宽融资渠道刻不容缓。但立足湖北实际,培养文化消费型和人力资源增値型文化产业同样重要。

构建文化产业服务体系,引导和培育文化消费。文化消费是文化产业链的终端,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动力,对扩大湖北内需和拉动产业升级作用重大。文化产业的投资者和经营者,须根据对文化产品的需求量和供给能力的分析预测,进行文化产品的供给创新,引导居民文化消费不断增长,开拓新的文化消费领域和消费项目,促进消费结构的换代升级。加强农村文化设施的设立,抓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使分布更加合理。

文化产业竞争是人才竞争,拥有一批既懂文化又懂市场运作的人才是现代文化产业成败的关键。湖北是人才资源大省,湖北文化产业所需人才是多元的,专业化人才、信息技术人才、经营人才、管理人才、资本运作人才、市场人才,等等。在现阶段,应首先抓好文化企业家队伍、市场经营队伍和政府文化管理人才队伍,盘活湖北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是湖北的新兴产业、朝阳产业,充满盎然生机和活力,对于中部崛起至关重要。

[1]刘国军.以文化发展加快广东经济增长方式转变[EB/OL].深圳新闻网,2010-08-05.

[2]茅临生.推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N].光明日报,2010-10-20.

[3]路建平.发展文化生产力[N].人民日报,2010-09-19.

[4]陈少峰.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方法转型[N].人民日报,2010-10-26.

F127(263)

A

1003-8477(2011)10-0061-02

谭安洛(1963—),男,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 周 刚

猜你喜欢

湖北文化产业湖南
The rise of China-Chic
Indoor orchids take the spotlight
驰援湖北
湖北武汉卷
三线建设在湖南
湖南是我家
湖北現“最牛釘子戶” 車道4變2給樓讓路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