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经济利益多元化背景下的人民内部矛盾
2011-04-11张哲
张 哲
(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北京 100091)
·科社新探·
论经济利益多元化背景下的人民内部矛盾
张 哲
(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北京 100091)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各种利益的冲突和碰撞。在经济利益多元化的背景下,人民内部矛盾表现出许多新的特点,而利益矛盾成为当前人民内部矛盾中的核心问题。因此,能否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利益多元化背景下的人民内部矛盾,是化解社会危机、协调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安定团结的根本保证。
经济利益多元化;人民内部矛盾;利益冲实;化解途径
关于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一直是我国政治生活领域的主题。能否把这个问题妥善地解决好,直接关系到我国发展稳定的大局。所谓人民内部矛盾,指的是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基础上的矛盾。一切社会关系的核心是社会利益关系,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的社会结构、利益关系格局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表现出经济利益多元化的形势。在经济利益多元化的背景下,利益矛盾成为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主要问题,这将直接影响着新时期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加剧思想的混乱、阻碍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因此,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经济利益多元化背景下人民内部矛盾所呈现出的新特点,及时、妥善地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为改革发展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一、经济利益多元化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利益是社会发展的本原,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历程来看,它的结果潜在地存在于作为根据的开端之中。恩格斯认为“政治改革首先宣布,人类的联合今后不应该再通过强制,即政治的手段来实现;而应该通过利益,即社会的手段来实现。它以这个新原则为社会的运动奠定了基础”[1]663。恩格斯认为利益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基础。利益范畴,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它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开端,社会历史的演进、发展都是在利益的基础上展开的。
对于人的切身利益来说,最根本的就是人的生存需要,即首先要解决衣、食、住、行等生存需要的问题。当人满足了基本的生存需要后,自然而然地要追逐更高的需要,在不断解决需要,追逐更高需要的过程中就推动了社会历史的不断发展。而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就使得社会分工日益细化,源源不断地创造出许多新的工作岗位,人们由此也就被区分为不同的职业群体。这样,就产生了个人利益与所有相互交往的个人的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未来社会应以“按需分配”来代替“按劳分配”。自人类由于分工和私有制的出现而进入阶级社会以来,在生产力发展的低级阶段,人们的发展形式只能是“一些人靠另一些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因而一些人(少数)得到了发展的垄断权;而另一些人(多数)经常地为满足最迫切的需要而进行斗争,因而暂时(即在新的革命的生产力产生以前)失去了任何发展的可能性”[2]。这就是说在人类社会中,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是主要的决定性因素,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就是围绕物质利益而产生的。所以,人们对利益的追求、向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推动着社会历史的不断进步。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实现了由革命到建设的伟大转变。毛泽东同志敏锐地抓住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及时地分析人民内部矛盾日渐显现和突出的问题,创立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标志着根本利益相冲突的阶级对抗消失了,而由职业分化而形成的各利益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差别必然要显现出来。我们本应该采取妥善的方法合理地解决这些人民内部矛盾,但是在八大以后的很长一段时期,由于受“左”的思潮的影响,我们并没有认真贯彻这一理论,甚至背离了这一理论,仍然用处理阶级斗争的方法来处理大量的人民内部矛盾。随着这种“左”的思想愈演愈烈,最终酿成了十年“文革”的严重动乱。在这种极“左”的思想影响下,我们长期以来都非常忌讳讨论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利益群体、利益分化问题,而过于强调利益的共同,忽略利益的差别。这一极“左”思潮的泛滥,严重扭曲了正常的社会关系,阻碍着社会历史的进一步发展。
我国在经过那一段灰色岁月的阵痛之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废除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对当今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做出了正确的论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而要促进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就必须打破过去的平均主义、大锅饭的制度。恩格斯说过,人们“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愿望的动机”[3]。只有充分焕发出人的积极性才能带动和促进生产力的快速提高。邓小平在改革之初就明确指出,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可以说,这是对劳动人民内部的利益分化、利益差别的承认和肯定,由此才释放出了被平均主义压抑的巨大积极性,使人们产生了相互竞争的动力,使社会发展充满了活力。因此,经济利益多元化的形成绝不是表现为对社会主义的否定和社会的倒退,而正是对社会主义的肯定和社会发展的进步。
二、经济利益多元化背景下人民内部矛盾的新变化
1957年2月,毛泽东在扩大的最高国务会议上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要讲话,在该文中提出人民内部矛盾是在全体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所谓根本利益一致,指的就是全体劳动人民的各种利益之间没有根本对立的利益矛盾。受当时生产力水平和单一所有制的限制,人民之间的各种利益差别很小,处于相对均衡的状态。但在当前经济利益多元化的背景下,我国社会生活中的人民内部矛盾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和以前相比都呈现出一些全新的变化。
(一)物质利益矛盾成为人民内部矛盾的核心
马克思曾明确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1]82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每一个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是作为利益表现出来的。虽然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人民内部的物质利益矛盾也同样存在,但由于个人利益的实现由集体和国家直接调控,分配形式实行的是平均主义,加上整个社会生活的主旋律都围绕着阶级斗争,所以使得人民群众之间的物质利益矛盾一直处于隐性的状态。改革开放以来,打破了过去的平均主义,大大激发了多种利益主体的竞争力和活力,促进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利益格局不断调整,利益主体不断增多,经济利益多元化已成为必然的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在资源分配、生产经营、收入分配等方面的利益矛盾必然凸显出来,使经济利益矛盾由隐性转变为显性。经济利益多元化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使我国人民收入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社会阶层分化日益明显。而且,由于政策和管理的疏漏,又使得各种灰色收入、不合法收入、行业垄断性收入的数量日趋加大,从而引起了群众的不满情绪,加剧了群众之间在物质利益上的摩擦和矛盾,使得人民内部之间的物质利益矛盾日益突出,成为人民内部矛盾的主导和核心,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二)干群关系矛盾成为人民内部矛盾的焦点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我们党在党章中就明确写道,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领导干部是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者,担负着保持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职责。从总体上说,改革开放以来,干群关系的主流是好的,但在经济利益多元化的背景下,干群之间的矛盾却日益增多。首先,由于经济利益多元化而产生了众多不同的利益群体,这些不同的利益群体为了实现各自的利益必然会带来不同的政治诉求。而各个利益群体参与政治,获得政治资源的需求却与现行的政治体制水平和既得利益群体的权利之间产生了诸多的摩擦和冲突。其次,在经济利益多元化的背景下,有些领导干部抵制不住物质利益的诱惑,表现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贪污腐败等问题。主要体现为有些地区的领导干部对群众的利益漠不关心,甚至以损害群众利益为代价盲目追求不切合实际的GDP,以为自己捞取政绩。一些领导干部利用手中的权力谋取个人私利,搞权钱交易,贪赃舞弊。在社会生活中是非不分,甚至与黑恶势力相互勾结共同侵害群众利益,对群众的疾苦不闻不问,管理方式简单粗暴。这些行为都使干群矛盾不断加深,令广大群众深恶痛绝,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从而严重影响了党的执政基础,动摇了社会稳定的根基。
(三)思想文化领域中的矛盾成为人民内部矛盾的关键
经济利益多元化形式的出现和进一步发展,必然会反映到思想文化领域,使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表现出多元化和认识差异,亦不可避免地会引起种种矛盾和冲突。在经济利益多元化的背景下,一方面由于利益的驱动和相互之间的竞争而逐渐形成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等与自私自利、金钱至上、唯利是图的功利主义价值取向产生激烈的矛盾。由于文化体制改革的滞后以及经济利益多元化所具有的一定盲目性,都会触动每个人的利益神经,使人们的思想上、心理上造成某种程度的波动和失衡,导致伦理道德与行为规范差距的矛盾不断发生。另一方面,经济利益多元化使中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交融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这不仅促进了经济的互补与交融,也带来了各种思想观念的相互交织和碰撞。虽然有利于我国吸收一切外来优秀文化成果,但也必然会引入西方的一些腐朽文化,对极端物质的享乐和追求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出现空虚和危机,非常容易引起人们的思想混乱、行为失范,使人民内部矛盾呈现复杂的局面,进而制约着社会的发展。
三、经济利益多元化背景下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途径
经济利益多元化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使我国的社会面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同时也使人民内部矛盾产生了一系列全新的变化,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状况。因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采取有力措施,妥善处理各种利益矛盾,以形成新的利益和谐关系,促进社会的稳定和有序运行。
(一)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是法宝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也是我们党战胜各种艰难险阻,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有力手段之一。毛泽东曾明确指出,对待人民,要用民主的方法,就是说必须让他们参与政治活动,“不是强迫他们做这样做那样,而是用民主的方法向他们进行教育和说服工作,这种教育工作是人民内部的自我教育工作,批评与自我批评方法就是自我教育的基本方法”[4]。他指出,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于人民内部争论的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只能用讨论、批判的方法和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而绝不能用强制的方法、压服的方法去解决。企图用行政命令的方法、用强制方法解决思想问题、是非问题,不但没有效力,而且是有害的。针对经济利益多元化发展的新时期,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无产阶级政党夺取政权不容易,执掌好政权尤其是长期执掌好政权更不容易。……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5]由于受传统观念和思维定式的影响和束缚,往往使得一些人不能正确认识和理解由改革而带来的利益变革,甚至产生出抵触情绪。而单靠市场经济自身的利益驱动机制,是不可能自发地使人们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和价值观的。因此,当前就更加凸显出思想政治工作对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作用。在大力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同时,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的可承受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的稳定。要善于把思想政治工作和物质利益相结合,从群众最关心的利益问题着手,认真分析产生利益矛盾的根源,多做说服、调解、疏通的工作,引导群众正确认识、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努力寻求不同社会阶层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均衡点。帮助群众树立正确的政治思想和崇高的理想信念,倡导积极的价值取向和人生态度,把群众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转变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从而在源头上有效遏制利益矛盾的产生,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真正做到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保持社会的稳定发展。
(二)建立健全利益调节机制是关键
社会实践表明,当利益矛盾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会变成导致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在经济利益多元化的背景下,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更加复杂,由利益关系引发的矛盾成为人民内部矛盾的关键所在。邓小平曾说:“每个人都应该有他一定的物质利益,但是这绝不是提倡个人抛开国家、集体和别人,专门为自己的物质利益奋斗…… 我们从来主张,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如果有矛盾,个人的利益要服从国家和集体的利益。”[6]所以,能否有效地调节好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找到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平衡点,直接关系到能否正确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市场分配机制确实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提高效率。但与此同时,也伴随着种种缺陷和弊端,形成因社会地位和利益差别而产生的两极分化,加剧各利益群体之间产生的不公平感,使社会利益矛盾的对立与冲突恶化。因此,我们必须构建一个能够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利益协调机制。
首先,要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在经济利益多元化的背景下,为了弥补市场分配机制的缺陷,调节社会利益矛盾,保障社会公平,必须在坚持效率优先和强调发展速度的同时,把公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让各利益主体的所得与应得能够尽可能的相称,而不是无限的扩大。更不能让一部分人利用社会制度的某些不公正之处,在谋取自己特殊利益的同时,排挤和侵害其他人的利益。而应当按照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原则,调节过高收入,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从而真正做到统筹兼顾,利益均衡,切实解决改革发展中所出现的各种利益冲突。
其次,要健全社会保障机制。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经济利益多元化趋势的进一步深化,积极建立与经济发展和改革相适应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已成为新时期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大计。为此,要突破传统的“救灾救贫”的格局,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功能,加快养老、失业、工伤和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逐步形成社会保障、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保障相结合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的需要,缓解需求矛盾。同时又要高度重视低收入人群的实际生活问题,进一步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高度重视解决农村困难人口的生活困难问题,积极发展各种社会救助和慈善事业,努力健全社会安全网,以从根源上缩小社会各阶层和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收入差距过大现象,从而积极化解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和冲突问题,以进一步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最后,要完善利益的表达机制。没有利益矛盾和冲突的社会是不存在的。在现实的社会利益协调过程中,不可能在所有方面都达成普遍的一致意见。但没有大多数成员的基本一致,要实现利益的协调又是不可能的。所以,问题的关键就是如何在经济利益多元化的背景下把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协调好、实现好、维护好,以达到新的和谐。这就要使各利益主体的利益要求能够明确、清晰、及时地表达出来,妥善协调不同社会阶层和利益主体的利益关系。如果各利益主体之间缺乏必要的、通畅的表达机制,那不仅会使不同的利益主体之间可能因为对彼此利益要求缺乏准确的认识而发生激烈冲突,而且容易将党和政府直接推向各利益冲突的风口浪尖,从而引起各利益主体与党和政府之间的矛盾。因此,尽快完善利益的表达机制,赋予社会中介组织应有的利益表达功能,建立各利益主体能够顺畅充分地表达自身利益要求的新机制,从而能够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促进社会的公平与确保社会的稳定,有效化解各利益矛盾。
(三)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是保证
在经济利益多元化的背景下,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关键是如何在这样的形势下协调好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把他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化解矛盾,实现各利益主体的均衡发展。任何一种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有序,无一不是依靠法律和约定俗成的道德规范来维持的。而进行利益协调的关键和核心就是进行制度的协调。如果利益实现制度本身不合理,那么任何道德规范的效用都是微乎其微的。只有在制度协调完善的基础上,才有可能通过道德的微调而最终实现利益协调,道德规范在利益协调中所发挥的效用才能显现出来。
首先,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运用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是我们党的一个优良传统。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就是人民当家作主,就是要保证人民群众直接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参加国家和社会管理,维护自身利益。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采取措施大力提高广大干部的民主意识与民主观念,坚决纠正压制民主、强迫命令等错误行为。建立和完善民主选举、管理和监督等各项民主制度,让每个社会成员都有权利来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同时要做到政务公开,推行“阳光政务”,让群众参与国家的决策和管理,使群众减少猜疑和误解。进一步健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民主参与制度,使每一个合法的群体、阶层、集团、行业和团体都能够有他们的代表,来为其利益进行公平竞争和相互协调。同时,还应逐渐改变有关政策的决策程序,让各个集团、阶层、群体的代表都能参与决策过程,以充分表达社会各方面的利益要求和意见,让人民群众在参与社会事务的过程中实现相互之间利益关系的协调。实践证明,只有充分发扬民主,才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措施和对策。
其次,要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人民内部利益矛盾的解决,不仅需要用民主的方法来调解,更重要的是要健全法律法规,运用法制的方法来解决。法律手段与民主手段相比有强制性、规范性、平等性、稳定性等特点,是社会矛盾的调节器。任何一项法律制度的出台和执行,都不仅仅是对现实的规范与约束,要求现实的人们不去做什么,而且对未来具有不可忽视的引导作用,指引着人们应该去做什么。同时,法律作为一种规范,它不仅规范了社会主体的行为,也调节着社会主体的各种利益关系。因此,在经济利益多元化的背景下,我们应大力加强法制建设,建立起一整套化解利益矛盾,营造社会公平环境的具体制度。要加强法制宣传和教育。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民内部矛盾往往就是因为人们法制观念淡薄、不懂法、不执法、乱执法而引起的。为此,法制部门应把法制宣传工作向农村和社区延伸,使广大人民群众培养起法律意识,学会运用法律,从而规范不同利益群体的行为,实现社会财富分配、转移机制法制化,杜绝社会利益的不合理获取。同时,还应强化公正执法,坚决克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加大惩处和执法力度,对任何损害公众利益,非法获取私利的行为作坚决斗争,根据相关法律进行严惩,绝不姑息。从根本上杜绝任何社会财富的非法转移,最大限度地减少侵害群众利益现象的发生。只有用法律的方式来规范人们对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的追求,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提供法制保证,才能从源头上最大限度地减少人民内部矛盾,避免因矛盾激化而引发的对抗性冲突,为促进社会公正公平,确保社会和谐稳定提供前提和基础。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663.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07.
[3]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345.
[4]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12.
[5]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4-09-27.
[6]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7.
D616
A
1008-8520(2011)05-0019-05
2011-07-01
张哲(1982-),男,河北石家庄人,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梁桂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