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我国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资源构成

2011-04-11刘灿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实力国家政治

刘灿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武汉 430072)

论我国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资源构成

刘灿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武汉 430072)

文化软实力是一国国家软实力的基础要素,而各式各样的文化形态又是构成文化软实力的资源要素。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今天,我们应增强文化的“资源意识”,理顺当前我国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资源构成,积极涵育政治文化、推广主流文化、改造传统文化、取舍群体文化、引导流行文化、迎纳外来文化,优化各种文化资源配置,从而促进我国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整体提升。

文化软实力;资源;构成

文化软实力是一国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和基础要素,而各种文化形态又是构成文化软实力的资源要素。自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传入中国,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主流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碰撞。与此同时,在市场经济大潮和全球化浪潮裹挟下,以网络等新兴科技为载体催生出的具有时代特征的流行文化则更令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在当代中国,各种文化相互交流、交融、交锋,构成了一幅纷繁复杂而又日新月异的文化图景。因此,在“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一战略目标指引下,了解当前我国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资源构成,优化各种文化资源配置使其形成一种文化正合力,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

虽然一些西方学者,如马丁·怀特(Martin Whyte)早在上世纪就提出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的三种文化资源形态,即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西方文化,但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变革更为深刻,党和国家理论创新的力度也进一步加大,再加上网络、手机等新兴载体在更为广阔的时空内运用,我国的文化资源更为丰富和复杂。而且,在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一新的分析范式下,并不是所有文化资源都必然地构成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资源。因为一国统治阶级总会根据自身需要对各种思想文化资源加以取舍,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那样:“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1]98。此外,有些文化资源是潜在的或过时的,如果不加以开发利用和改造更新,它们对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便是没有意义的。

基于此,当前我国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资源应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政治文化中符合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的价值体系

政治文化属于社会精神范畴,它主要包括一国政党的执政理念、执政方式,公民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信仰等内容。政治文化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基础性资源,忽视政治文化的培育是十分危险的。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忽视了对人们政治信仰和政治信心的培育,从而导致“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软实力完全丧失”[2]。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强政治文化建设,党的执政能力不断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理念正逐步得到贯彻落实,公民的政治参与热情和规范程度也得到提升。但与经济领域的深刻变革相比,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文化建设仍是滞后的。当前,我们仍需进一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涵育新的先进政治文化,在完善党的执政理念、执政方式的同时,着力培育公民的政治信心和政治认同感,提升政治文化对公众的吸引力,从而在实践层面确立党执政地位的合法性,并以此奠定我国文化软实力增长的资源性基础。

政治文化的核心是核心价值体系,它决定着政治文化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性质、特点与方向,它也是一国文化软实力资源的核心和灵魂所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表明,任何国家要想把公民的意志和全社会的力量持久地调动起来,都必须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集中了我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建设者、爱国者的共同利益和愿望,是保证全体人民在政治上、道义上、精神上团结一致,凝聚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各界人士的智慧和力量,克服任何困难、创造美好未来的强大精神纽带和动力”[3]。建设我国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牢牢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中心资源,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凝聚力,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其他文化资源的整合力和引领力,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政治文化资源乃至整个文化资源中的主导地位。

二、主流文化中大众化为人民群众思想观念的理论体系

“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1]292因而,在每个国家、每一时代,代表统治阶级思想的主流文化总会被统治者所推崇而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主导要素。在我国,马克思主义作为主流意识形态,以其科学性、真理性和与时俱进性,创造性地回答了中国革命和实践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并成功实现了中国化,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先进理论成果。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先进的思想理论体系不仅能够正确反映世界,而且能够指导人们改造世界。但理论指导实践的前提是:实践主体——人必须掌握和运用先进的思想观念。马克思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9列宁指出:“思想一旦掌握群众,就变成力量。”[4]毛泽东也指出:“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5]江泽民也认为:“在一定条件下,精神可以变物质,精神的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的力量。”[6]这里的“一定条件”最重要的就是理论掌握群众。一种理论资源再先进,如果不能为广大人民所接受和掌握,那么它充其量被称为“潜在的力量资源”,而“潜在的力量资源并非总会转换为能达到预期结果的现实力量。如果要成功转换,潜在软力量的客观手段必须对特定观众有吸引力”[7]37。

当前,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我国主流文化的中心内容,只有同人民群众结合,大众化为人民群众的精神营养和自觉行动,才能发挥其应有作用。倘若这些理论资源漂浮在半空,游离于大众视野之外,仅仅为少数书斋学者所津津乐道,那么它们对于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又能有多大帮助呢?正如美国学者约瑟夫·奈(Joseph S.Nye,Jr)指出的那样,作为中国软实力重要内容的“主流文化”,只有获得中国各阶层民众共鸣才能赢得真正认同。因此,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等方式推进主流文化的大众化,促进我国主流文化资源从应然状态走向实然状态是提升我国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由之路。

三、传统文化中彰显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精粹思想

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与美国等历史较短的国家相比,传统文化是我国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优势资源。“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传统文化中所体现的中华民族品格早已深深融入每个中国人的血液;“和而不同”、“以德服人”、“仁者爱人”、“和合”等精粹思想也已成为提升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然而,任何一种文化都有精华与糟粕之分,纯之又纯的文化形态是不存在的。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取舍、改造和更新,既是每一代人的权利,更是义务。二战后,亚洲四小龙等新兴东方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将传统儒家文化与现代西方文明相结合,使传统文化吐故纳新,为各自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支撑,这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此外,中华民族经历几千年而创造的传统文化之所以经久不衰,并且能在新的历史时期体现出其时代价值,也正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涵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互调节,对内适应千百年来的时代变迁,对外表现出对外来文化强大的消化吸收能力和抗衡能力。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得以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也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我们只有振奋民族精神才能有效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而民族精神来源于历史深处,如果我们将传统文化看做包袱轻易甩掉,其后果必然是否定民族自身,国家也会因此陷入涣散甚至瓦解的境地。当然,我们也不能不顾及时代的发展而抱残守缺,不思进取。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弘扬和培育相结合,将“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作为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加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采掘、借鉴、发展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资源。

四、群体文化中展现良好社会风尚的优秀元素

马克思曾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56人们凭借不同的社会关系结成不同的社会群体,进而形成不同的群体文化。如凭借地缘关系与血缘关系形成的乡村文化、社区文化,凭借业缘关系形成的企业文化,凭借一定宗教信仰形成的宗教文化等等。一定的群体文化一旦形成,便会将个体凝聚成为比单个人更有力的社会行动单位,并对群体成员产生强大约束力。无论是乡村文化、社区文化,还是企业中自发形成的非正式群体文化,它们都具有很强的草根性、非正式性,它们由于贴近群众的实际和日常生活,因而对人们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是巨大的。

在中国,“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8]1,在成千上万个“乡土本色”浓厚的乡村群体中,风俗习惯、伦理道德、人情关系等文化因素成为维系社会秩序“看不见的手”,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每一根绳子都被一种道德要素维持着”[8]48。此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等对人们的人际关系、思想观念、日常生活等影响也是巨大的。而当前中国又“特别是缺乏像美国那样为数众多的非政府组织所创造的丰富文化软实力”[9],因此,在建设区域文化软实力和国家文化软实力进程中,加强对不同群体文化资源的引导和开发,充分发挥各种群体文化资源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召力,对于提升我国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大有裨益的。当然,这些文化形态中既有与主流社会风尚相一致的优秀元素,也有许多封建的、保守落后的因素,在开发利用时须加以仔细甄别。

五、流行文化中体现社会主导价值观念的积极因素

与其他文化形态相比,流行文化因“往往包含个人主义、消费者选择和其他具有重要政治效应的价值的潜意识形象和信息”[7]49,而成为一国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资源。当今世界,美国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不仅在硬实力上无人能比,在文化软实力上也无人能及。而美国文化软实力强大的重要原因是美国以“三片”(薯片、芯片、大片)为主要载体,其流行文化横扫世界。法国《世界报》曾发文指出,美元、导弹、网络和好莱坞是支撑美国强国地位的四根支柱。据统计,美国控制着全球75%电视节目的制作,美国电影已多年占据全世界电影收入的近80%;美国文化产品每年的出口额在700亿美元以上,并已经超过其汽车、航空等行业;美国全国篮球锦标赛用42种语言,向224个国家的7.5亿家庭播放[7]49。再以互联网为例,目前互联网信息资源80%来自美国,访问量最大的100个站点中有94个在美国,13台世界顶级域名服务器有10台在美国[10]。至于肯德基、可口可乐等包含美国流行元素的产品更是遍布世界各个角落。

在亚洲,韩国虽然在1998年才提出“文化立国”的战略,但不到10年的时间,韩国的文化娱乐产业规模已扩大了5倍,韩剧也已席卷包括中国在内的诸多亚洲国家。而港台文化更是在大陆改革开放的初期,便以让同胞口瞪口呆的新奇浪潮扑面而来并且独领风骚。

西方发达国家依靠其在网络、影视等流行文化上的制高点,向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倾销其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并以此夸耀他们的民主、自由、人权,宣扬他们的生活方式,这极大冲击和解构了它国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消解了它国的文化软实力。2010年上映的3D大片《阿凡达》在赢得全球一片掌声的同时,更让全世界看到了美国用其流行文化输出其主流价值观的能力。

除了受西方流行文化强势冲击外,中国由于文化产业体系尚不健全,文化市场尚不规范,再加上缺乏有效的监督,诸多流行文化资源不仅未得到有效利用,相反,以网络等新兴科技手段为载体却滋生出许多与主导价值观相背离的“反文化”,甚至某些流行文化以有意识的戏谑、对抗社会主导价值观念为荣。流行文化又由于不受政府直接掌控,对不同群体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因而治理难度较大。

因此,中国应该借助传统文化积淀下来的优秀品质,借鉴吸收西方、港台以及其他国家、地区流行文化中积极方面的因素,并将其整合消融,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监督和管理,做大做强自身文化产业,出产一批受广大人民群众欢迎的影片、图书等。同时,还要加大对流行文化的引导力度,对与主导价值观和主流社会风尚相符的流行文化要积极进行扶持,对与主导价值观和主流社会风尚相悖的思想、言论则要进行坚决批判、堵塞,以促进融民族性、思想性、趣味性于一体的、健康的文化洪流的形成。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筑起抵御外来流行文化对我国主导价值观和主流意识形态冲击的钢铁长城,流行文化中正面的积极的元素才能真正纳入我国国家文化软实力资源库。

六、国外文化中能够被吸收借鉴、为我所用的先进要素

美国人类学家格尓兹(Clifford Geertz)曾指出:文化是一张地图。每个国家和民族都会站在一张以自己为中心的文化地图上去观照其他地区的异文化,并以本民族文化价值标准去审视它、利用它。由于环境给人类提出许多共同问题,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也有其共性和普遍的规律性,因而,在千姿百态的文化中也必然会存在着共性,这就为不同国家间的文化相互借鉴提供了可能。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我们所面临的诸多问题早已不是一个国家可以独立解决的,各国间相互交流与合作已然成为一种常态,这其中就包括各国间文化的交流与相互采借。如中俄、中法互办文化年,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国建立等等。

在当代中国,加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我们既要强化本民族的文化认同,又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在求同存异中积极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先进要素;我们应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充分利用好国内和国外两种文化资源,在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同时,加快对外来先进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和我国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当然,我们在吸收借鉴他国文化资源时,应防止“全盘西化”的倾向。因为任何一个国家由于历史和现实的不同,只能以本国文化为主体,即使吸收借鉴外来文化,也必须实现外来文化的本土化。以纯粹外来文化作为自己的文化主体,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行不通的。

总之,构成一国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资源是多样、多变的。除以上所列之外,还有许多其他资源,如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等等。在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今天,我们应增强文化的“资源意识”,着力开发能够为广大人民群众普遍认同的政治文化和核心价值体系;应淡化对主流文化生硬和空洞的宣传,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推进主流文化大众化进程;应深入发掘传统文化的精髓及其时代价值意蕴,重视群体文化的巨大作用,加强对各种流行文化的监督和引导。此外,我们还应调整对外文化交流的方式,大胆吸收借鉴国外文化资源,将涵育政治文化、推广主流文化、改造传统文化、取舍群体文化、引导流行文化、迎纳外来文化相结合,优化各种文化资源配置,从而促进我国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整体提升。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美]约瑟夫·奈.美国霸权的困惑—— 为什么美国不能独断专行[M].郑志国,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28.

[3]秋石.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求是,2006,(24).

[4]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1.

[5]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839.

[6]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思想政治工作[G].北京:学习出版社,2000:14.

[7][美]约瑟夫·奈.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M].吴晓辉,钱程,译.上海:东方出版社,2005.

[8]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9.

[9]Joseph S.Nye,Jr.The Rise of China Soft Power[J].The Wall Street Journal Asia,December 29,2005.

[10]巴忠倓,等.文化建设与国家安全——第五届中国国家安全论坛论文集[C].北京:时事出版社,2007:65.

G0

A

1008-8520(2011)04-0092-04

2011-04-02

刘灿(1987-),男,山东济宁人,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孙 霁]

猜你喜欢

实力国家政治
见证创新实力的跃升
软实力致胜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实力抢镜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当务之急
把国家“租”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