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发展中的历史性因素

2011-04-11魏和永李兵园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臣民人治政治

魏和永,李兵园

(1.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武汉 430070;2.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武汉 430070)

浅析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发展中的历史性因素

魏和永1,李兵园2

(1.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武汉 430070;2.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武汉 430070)

政治文化主要是指政治关系的心理的和精神的反应,它是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对政治行为、政治系统的复杂感知。我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人治思想、臣民型政治文化以及民主的虚弱无力和强势政府等内容时至今日仍是影响我国政治文化现代化的重要因素。

传统文化;政治文化;历史性因素

各国政治文化的发展必然会受到各自传统的历史性因素的影响,传统的东方帝国官僚制农业社会原有的政治文化,以其自身的稳定性和潜在的积淀性,深刻地影响着今天我国政治文化的现代化发展。人治思维、民主思想的软弱、顺从的臣民心理和政府的强势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内容。这些消极因素在不同程度上阻碍了中国的政治现代化进程,从而使中国政治文化的现代化发展充满波折。所以,中国政治文化的现代化只有在彻底批判肃清消极的传统因素的基础之上才能健康发展。

一、浓厚的人治色彩

1.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治思想

中国历史上经历了上千年的封建社会,小农经济产生了宗法制度和君主制,而君主制和宗法制反过来又全力维护自己的经济基础,因此在最初的一段历史时期内这种制度有利于组织生产和维护社会的稳定。但是这种制度有着强烈的人治情结,它彰显的是个人的情感而压抑的却是大众的理性。封建社会中统治者大肆宣扬的就是“法自君出”、“朕即法律”,而被统治阶级所期望的也是“圣王出,河清海晏,天下太平”[1]的人治的理想境界,他们把生存发展的希望寄托于国王或皇帝的个人才智。手握权柄的人很容易被权力所腐蚀而对自身和社会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并最终用手中的权力毁掉整个王朝。中国历史上的“一治一乱”的周期律就是这种人治悲剧的鲜明体现。对于人治,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宣称:“谁让法律来统治,谁就是让神和理智来统治,但谁要是让一个个人来统治,这就在政治中混入了兽性的因素。”

2.中国政治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人治思维

20世纪初的中国面临着被列强瓜分豆剖的危机,几千年中华泱泱大国气势荡然无存,最终在辛亥革命的隆隆炮声中大清王朝缓缓落下了帷幕。但清朝的覆亡没有换来社会的稳定,革命后的中国依然是军阀割据战火纷飞。虽然一些先进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法治思想,却不能改变旧中国人治的现实。中国共产党建立后,苦难的历史终于翻过沉重的一页,中国的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的政治现代化有了很大发展,五四宪法的颁布是中国政治从人治走向法治的里程碑。但是在新的政治发展过程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到人治的影子。人治的这种影响不断压迫着法治的实施范围和效用。在现实中,法律体系中程序法发展滞后,使得法律执行存在困难。对于民众来说,他们坚信的是人情大于国法,关系可以越过程序,后门自然比前门好走;而对于官员来说,不能不说部分官员心中向往着个人权威的树立和对个人功德的推崇,而二者的有机结合就构成了推动个人迷信和个人崇拜的心理因素。这些都对中国政治文化的现代化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3.走向“法治”是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政治现代化的过程中,“法治”是“人治”发展的必然趋势。与“人治”强调统治者个人理性不同,“法治”强调的是社会的权威性公共规则—“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的一种普遍的平等的规约。“法治”的发展首先需要的是一整套完善的法律制度,即有法可依,同时“法治”的实施发展也需要形成一种有法必依的社会“法治”氛围。在这种氛围中,每个人都可以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捍卫自己的权利,而不惧任何外在势力的非法侵害。这相对与“人治”对个人权利的肆意侵犯来说是巨大的历史进步。但“法治”思想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既需要权力体系内部监督和制衡机制的发展,同时也需要人民懂法、守法、护法意识的不断提高。

二、普通民众的民主意识虚弱无力

1.传统封建社会中国家与人民关系的畸形发展

《尚书·多方》记载:“乃惟成汤克以尔多方,简代夏作民主”,是说只有成汤能用多方闲人,所以上苍简选他代替夏桀做人民的主人。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的“民主”是指“人民的主人”,或者是英明的主人。这从一个角度说明中国真正的“民主”思想的发展十分缓慢并且交织着“民本”思想的迷惑。也就是说,长期的封建专制统治造成了国家、社会和人民之间关系的畸形发展。

首先,封建社会实行愚民统治,以封建道德的纲常理念和宗族观念束缚人民,官民关系对应父子关系,这就催生了家长制和封建的专制王权的结合,也使广大下层人民对专制的反抗失去道德基础。同时官员“为民做主”的思想根深蒂固,王权以此为依据不断剥夺人民政治权利。

其次,大一统思想与平均主义的倾向十分明显。中国历代王朝无不以扫平天下“威加海内”为理想,这就要求对社会的严格控制和对人民自由思想的打击。同时这也产生了在封建社会中的中国式的平均主义。西方平均主义强调的是机会的均等,而中式的平均主义则强调的是结果的平均性,即“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所以西方人生存的口号是“不自由毋宁死”,而封建社会的中国人民只有在忍无可忍时才会发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反问。这种平均主义倾向时至今日仍深刻影响到我们的思维。人们思考的仍然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在比较得到的多少而非创造的价值。

最后,特权的正常化。中国传统文化中十分渴望平均主义的实现,但现实中的各种特权现象又由于人们的默许而逐渐正常化。人们幻想在大一统的社会中实现平均主义,而这种社会的建立和维护又需要秩序的维护。封建思想的“长幼有序”、“上下有别”、“尊卑有等”正是因此而得到了人们的认同。实际上这些内容正是特权合法化的最佳外衣。

2.传统思想对现代社会中政治亚文化的深刻影响

在今天,传统政治思想的余毒造成了大众政治亚文化(即不掌握公共权力的大众所信奉的政治价值导向)面对精英政治文化(即掌握公共权力的官员所信奉的政治价值)的强烈的无能感。传统的特权观念推动着精英政治文化与大众政治亚文化之间的激烈碰撞。在毛泽东时代,大众政治亚文化对政治领袖表现出强烈的崇拜心态,“党叫干啥就干啥”口号比较典型地反映出精英政治文化完全主导了大众政治亚文化,实际上取消了大众政治亚文化自身应该拥有的价值观,使其特有的独立性缺失。改革开放以后大众政治亚文化从80年代开始直到90年代末基本上都是沿着成熟方向发展,逐步摆脱了精英政治文化的控制,政治价值观和政治心态从纯粹意识形态向摆脱意识形态和世俗化方向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虽然大众政治亚文化一直保留着自身的孤立感,但是在这种政治文化的深处也依然保留着大众对政治参与的义务感和责任感,并且逐渐走向成熟。

三、从“臣民”到“公民”的艰难转变

1.中国封建社会中传统的“臣民”型政治文化

在《公民文化》一书中,阿尔蒙德和维巴根据政治取向在人群中的分布状况将其分为“村民”型、“臣民”型和“公民”型三种。而纵观几千年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便是典型的“臣民”型,其特点在于虽然能清晰感觉到中央政权的存在,但是臣民更多的只是政治行为的受动者,缺乏主动的参与性。

传统文化中宣扬的是“家天下”思想,历代王朝都强调“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并以此来维护自己对人民的主导和支配。这些臣民文化的灌输主要是通过封建社会的政治社会化来完成。封建社会的政治社会化以封建专制统治的合法性为主要内容和价值取向;以塑造适合封建等级制的政治人格为目的;以对全体社会成员的教化为主要形式;以封建宗法关系为自己主要的血缘媒介;以神权统治作为自己的基本哲学依据;以封建伦理道德为基本内容。这种社会化的结果是进一步巩固了“臣民”政治文化的体系,使它以政治文化特有的积淀性,沉积在人们的内心深处,潜移默化地形成人们的“臣民心理”或“子民意识”。

2.传统政治文化对政治现代化的影响及其原因

“臣民”心理造成的影响对于人民来说是形成对权力的膜拜,是对特权的顺从。而对于当权者来说,他们很容易以权力为依据,以自身有限理性为尺度来裁量一切,并最终走向人治的窠臼。在今天政治文化的发展中,“臣民”型政治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们法制观念淡薄,政治权利观缺失,这些因素最终导致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降低,动力不足。二是官员阶层自身发生的变化。在“臣民”政治文化之下,基层人民由于思想的局限,多把自身解放的理想寄托在所谓的“青天老爷”身上而忽略了自身的能动性,因此为民做主的思想在官僚阶层之中是一种正统文化。这些官员以压缩人民自治空间、剥夺人民自由权利的方式来迎合自身阶层的清官意识和清官文化,而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人民民主意识的消沉和权力运行危机的加重。至于现代社会政治生活中部分官员表现出这种异化的清官意识的原因,温元凯先生曾精辟地谈了两点:“第一,因为昨天的中国有这种政治文化的根子——愚民顺民教育深入人心,‘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思想在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已经达成了一种默契。第二,中国的今天有这种异化的土壤。人治色彩便证明了一切。”[2]

现代社会的发展迫切需要的是公民政治文化全面替代陈腐的臣民政治文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的政治现代化取得了显著成果,但政治文化的全面现代化是一个量变—质变的过程,彻底肃清“臣民文化”的残余,需要的是每一个充满责任感的合格公民的努力参与。

四、国家中的强势政府与社会中缺乏独立性的个人

1.社会与国家的矛盾发展

在谈到政府与个人之前,首先要弄清楚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社会是人的集合体,它的产生远早于国家。只是由于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由于社会矛盾的发展,为了调和矛盾使人们不至于在无休止的斗争中毁掉自己本身才产生了国家。国家产生的最初目的是维持社会秩序,规约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行为,以保证人类文明的延续。所以,在人类文明的历史上先是产生了社会,然后在社会的基础上产生了国家,国家反过来又不断加强对社会的渗透和控制。封建社会中的历代王朝无不是如此,这种发展的结果就是造成了强势的政府与社会中缺乏独立性的个人的对比。国家强势政府的触角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国家和社会全面融合在一起。同时,强势政府又衍生出了社会成员自身的无助感并最终取消自身独立性。在这样的政治文化氛围中,社会成员自身主体意识逐渐消弭,社会成员自身独立的社会价值和意义被否定。

2.全能主义的历史存在和发展

传统强势政府的历史加之近代中国社会政治所面临的全面危机,使中国共产党先后建立的工农民主政府、抗日民主政府和人民民主政府从一开始就蕴藏了全能主义政治的因素。全能主义政府之下政府全面干涉社会生活,控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于历史性因素积淀而出现的全能主义有其积极的一面,即在解决社会危机方面能够很快进行社会动员和社会整合;它也能够集中力量进行重点建设。这些积极方面在建国初期的恢复重建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它的消极影响也十分突出。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在“大跃进”等经济建设中,在政府体制的改革中,都可以清楚地看到全能主义的消极作用。特别是在社会管理中,它表现为政治上的高压政策,经济上计划统治一切,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被高度一体化,人的活动空间几乎被全部挤占了。总之,社会的各个阶层和各个领域都被政治化了。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文化的积极变革及对未来发展的启示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巨大影响力在改革开放以来有了显著的改观。从总体上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文化在走向现代化过程中全能主义逐渐减弱,现代化的因素正在增加,人们正在不断地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中国的传统政治文化的消极方面进行着批判。正是在这种批判的基础上,中国政治文化走向了新的发展道路。

传统文化中既包含了古老民族哲学式的思维火花,同时也有被历史车轮抛在身后的陈腐教条。但不可否认的是,每个国家发展无论如何都无法隔断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因此,在改革开放走过30多年的今天,用审慎的眼光探寻现代政治生活中的历史性因素,无疑会对我们把握现实、前瞻和勾画中国政治文化发展的未来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1]王惠岩.政治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温元凯.中国传统文化潜结构的改造——温元凯谈改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K02

A

1008-8520(2011)04-0089-03

2011-04-16

魏和永(1987-),男,河南周口人,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孙 霁]

猜你喜欢

臣民人治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从“臣民”到“国民”:清末民初袁世凯的身份认同
“利维坦”中臣民自由的实现
从人治与法治的结合谈农村治理现代化
由“人治”走向“法治”是实现教育家办学的关键一环
“人治”“法治”结合,促进和谐发展
新常态下的法治与人治之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