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011-04-11朱令之段中余杨宇缨杨霰霜
杨 津,朱令之,段中余,杨宇缨,杨霰霜
(1.河北工业大学化工学院 ,天津 300130;2.清华大学 研究生院 ,北京 100084)
在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杨 津1,朱令之1,段中余1,杨宇缨1,杨霰霜2
(1.河北工业大学化工学院 ,天津 300130;2.清华大学 研究生院 ,北京 100084)
研究性学习是近年来我国教育界极力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本文介绍了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并对其课程设计进行了分析。
研究性学习;创新能力;素质教育
研究性学习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创造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根本出发点,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相一致,因此可以说研究性学习是高校教育教学方式的回归[1]。它具有深刻性、专题性、主体性、广泛性、创新性的特点。因此,实施研究性学习对培养学生学习专业的能力及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2]。
1 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1.1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特点
1.1.1 具有开放性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形式不拘泥于课堂上的从授到受的过程,在课堂上教师处于主导地位而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师要精心地设计彼此关联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并预示新课题,借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非常企盼“探个究竟”,自觉不自觉地启动自己的思维,而后层层递进阐述有关的知识点,使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思维去发现、去理解新知识 。如此反复,可使学生巩固 、拓广旧知,发现、掌握新知。同时,知识结构应是开放的,思维也应是开放的,知识更应是全面的。当然这种开放并不是随机性地确定研究对象,而是有一定的研究目标与目的。
1.1.2 具有探究性
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问题,既包括学科前沿问题也包括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给学生锻炼独立思考的机会,鼓励学生多思考,启发学生巧思考。同时,对学生的见解给予分析,充分肯定正确的见解,对错误的要善于诱导。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形成简洁而有效的科学思维方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创新性的思维火花一旦点燃或者发现,对研究性学习实践的活动开展,将起到积极的作用,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发现并予以肯定。
1.2 运行过程的特点
1.2.1 运行过程具有亲历性
有研究表明[3],讨论式、质疑式的教学有利于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要让学生丰富想象,积极探索求异,坚持独立见解,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通过设疑创设情境,给予每位学生参与的机会。让学生积极运用所学的知识,大胆进行发散创造。每一位学生必须亲自参加并融入到学习过程中来。亲身体验问题的选取、课题的确立,以及材料的选取、论据的确立、论证的进行、研究成果的完成等。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1.2.2 在运行过程中要注意差异性
研究学习的主体都具有差异性,每个学生的知识储备、逻辑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都有所不同,教师要注意“因材施教”,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调动学生进行学习性研究。同一班级可以同时展开不同的研究课题,教师要辨认不同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认知方式和学习风格等,合理确定其“最近发展区”。做到人人有课题,时时有研究,组组有创新。
1.3研究性学习主体的特点
1.3.1 教师的指导性
①教师要指导研究内容。在课题的选择上,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内容,进行广泛选取,结合学生个体的特点进行重点选取;并考虑学生兴趣和学校的具体情况,根据课题选择的价值性原则、经济性原则、创造性原则和可行性原则选择适宜的课题。在材料的选择上,要帮助学生“去粗取精”,学会选取材料;在论证的过程中,教师要在逻辑上进行把握。②教师要指导研究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的、逻辑的方法去研究,而在写作上要运用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去阐释问题。③教师要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进行合理评价[4]。制定各种评价研究成果的标准,在学生完成研究成果后,给成果一定的认同。我们评价的基本目标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评价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尊重和体现个体差异。进而激励学生在研究实践中,积极进取勇于创新。
1.3.2 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为主体,就是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者向主动探索者转变。教师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就是既要教给他们理论知识,同时又要教他们如何运用理论知识。要引导学生“学中用,用中学”,做到学用结合。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学生只有成为自主、能动、创造的主体,才能真正提高各方面素质。
2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设计
2.1 了解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般步骤
适当地使学生了解研究性学习课程开设的背景、目的、意义是很有必要的。在学生选题之前介绍当今我国教育改革动向及开设研究性学习的重大意义,介绍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般步骤。具体如下:常用于社会科学的研究步骤:确定研究课题→制定研究计划→收集资料→分析加工所收集的资料→提出论点或假说→撰写研究报告。常用于自然科学的研究步骤:确定研究课题→制定研究计划→做出假设→设计实验以验正假设→实验并记录数据和现象→处理和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撰写研究报告。
2.2 在课堂上精心创造研究性学习的氛围
①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采取引导的方法实施教学,语言尽量实际而中肯,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和学习中的困难。并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穿插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创造一种活跃的学习气氛。②一改以往不准学生打扰教师讲课的做法,学生有问题可以当场提问,把课堂上学生的质疑挖掘出来,便于教师掌握学生思想。③给学生课下思考的空间。学习完一个单元后,教师选择适当的有争议的题目,开设“专题点评”,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提挑战性问题,敢于向权威人士的理论挑战。学生的不同观点和认识又反馈给老师,老师有把这些观点在以后的教学中进行梳理、辨析,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5]。
2.3 走出课堂,在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中,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提高研究性学习的针对性
学生可以走出课堂,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做实验、搞调查、实地考察记录、体验学习、上网等方式收集有关信息。教师与学生共同研究,定期检查课题研究的情况,及时总结,使课题逐步深入,落到实处。然后把收集到的原始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分析与概括,以小论文、图表、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等形式得出自己的结论,提出个人的建议。
3 结束语
培养学生的能力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学生在学习上和事业上是否会有创新,主要由学生是否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所决定。因此,除了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外,教师还要积极参加各种教研活动,深钻教材,研究教法,更新观念,提高自身素质,使自己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不断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引导学生来发现、探究、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逐步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1] 冯 洁.无机化学实验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与思考[J].实验室科学,2005,6(3):132-135.
[2] 牟新利,陈明君,张丽莹,等.研究性学习在无机化学教育中的尝试[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9,(5):81-82.
[3] 沈 峥.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J].江南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7(4):75-77.
[4] 曹秀菊.树课改新理念 探学习新方法[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3,19(3):26-28.
[5] 王彦玲,朱绍清.浅论研究性学习[J].中国教育理论杂志,2003,33:64.
G424.1
B
1003-3467(2011)01-0060-02
2010-12-15
杨 津(1967-),女,实验师,从事无机化学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E-mail:yangjin@hebu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