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大地震的政治、经济影响分析
2011-04-11冯昭奎
■ 冯昭奎/文
日本大地震的政治、经济影响分析
■ 冯昭奎/文
2011 年3 月11 日, 日本东北和关东地区发生了里氏9.0 级的强烈地震,地震合并海啸,造成灾区哀鸿遍野,满目疮痍,地震海啸又引发了核危机,导致氢气爆炸和核泄漏,对周边的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据日本共同社消息,截至当地时间3 月29 日上午10 时,强震及其引发的海啸已确认造成11063 人遇难,17258 人失踪。有分析认为,此次地震给日本带来的经济损失或许超过1000 亿美元,而后续的负面影响还难以评估。3 月29 日,日本首相菅直人表示,这是日本自二战以来最严重的危机。
地震对日本政局的影响
正当菅直人内阁的支持率不断下降,在2011年2月创下了16.2%的低点,其执政地位岌岌可危的时候,3月11日日本发生了大地震。面对此次地震,民主党菅直人内阁总的来说行动迅速,对应稳妥,可圈可点,特别是官房长官枝野幸男一直坚守岗位,每天大约举行五次记者会,105小时不睡觉,亲自说明目前的救灾状况,得到不少日本网民支持。但是,日本的有关官僚机构墨守成规,对国内外的救灾团体要求参加救灾行动的“许可证”,对海外捐助的药物要求获得相关单位的“批准”,甚至对一些震区的物流公司运送援助物资的批准时间也太长,缺乏“特事特办”的灵活性。其结果,一方面是灾区缺乏食物、汽油和药品等必需品,另一方面是成箱的救援物资(有些是在地震发生几小时后就送来了)一直躺在东京的仓库里,众多的志愿者和救灾团体因为无法得到日本政府的许可证而难以全力投入抗震救灾。
从菅直人内阁的角度看,对福岛核电站放射性物质泄漏事故也有应对不当之处。特别是作为内阁府的审议会之一、统辖日本核能安全的总负责人、日本“原子力安全委员会”委员长班目春树在发生核泄漏问题以来十几天居然没有举行过一次记者招待会,直接出面向国民发表有专业依据的意见(有媒体讥讽这位日本核能安全权威“去向不明”),从而导致人们怀疑日本政府对核电站安全危机的形势评估是否以高度专门知识作为依据。
不过,福岛核电站隐瞒事故问题早在多年以前就已经发生过,如果要彻底追究责任,当时作为执政党的自民党也难辞其咎。此外,菅直人内阁婉拒了一些外国的救援申请,甚至对作为“亲密盟友”、这次求援的最主要对象美国的部分救援行动也不接受,成为菅直人内阁在这次抗震救灾中的败笔。
总的来说,日本政府对这次空前灾难的应对还是不错的。日本富士电视台在地震发生六天后对东京及周边七县进行的民调结果显示,菅直人内阁的支持率回升到35.6%,虽然还远远比不上该内阁在2010年9月创下的63.2%的记录,但至少可以使岌岌可危的菅直人内阁“苟延残喘”了。日本老百姓支持菅内阁,一方面反映了日本老百姓对菅直人内阁在震灾后的基本良好表现给予一定的评价,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日本老百姓以抗震救灾的大局为重,认为在大灾大难之前不宜轻易更换政权,只要这个政权还是努力领导抗震救灾的,而且大多数民众能够理解灾后重建需要巨额资金,支持取消儿童补贴和高速公路免收费制度,将这两项财源用于重建,但是,这次震灾能否成为政府敢于提高目前仍然只有5%的消费税率的契机,将是对日本国民的一个重要考验,因为对于日本已经难以为继的财政困境,多提高一些消费税率恐怕是不二选择。
至于民主党、自民党等不同政党之间,及民主党内部不同派系之间,在地震发生后都自觉地进入了“政治休战”,出现了“大难当前,让政治走开”、举国一致抗震救灾的局面。但是,当菅直人要求有丰富执政经验的自民党政治家参加“救国内阁”的时候,却遭到自民党的拒绝,自民党的考虑是,如果自民党人进入内阁,当灾后人们对政府有哪些应对失误进行问责的时候,自民党也会落得个“陪绑”下场,同时也失去了站在问责方进行“秋后算账”的主动地位。这反映了“大灾过后,政治还会回来”,日本政局持续动荡的局面或可能故态复萌。那么,“政治休战”持续到何时,“政治复战”开始于何时,还要看核泄露危机在什么时候得到控制。
2011年3月30日,东京股市日经股指收于地震以来最高值。
地震对日本经济的影响
对于刚刚显现复苏迹象的日本经济而言,这次灾难无异于当头一棒,致使日本国内生产总值(GDP)短期内会大幅缩水,而作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的日本经济缩水,势将拖累全球经济增速。据债券评级机构穆迪的分析报告称,日本大地震及其后续影响完全可能将日本经济拖入衰退。也有专家分析预测,灾害可能使日本2011年出现零增长,如果从核泄露危机对日本旅游业的打击来看,长期的损失将可能超过目前的预测。
在日本国内,灾区物资运输不畅的问题将可能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得到解决。而更大的问题是电力供给。核电站事故对电力供应的严重制约也将可能延续较长时间。东京电力公司和东北电力公司由于受到严重损害,不可能在短期间内得到恢复,火力发电和水力发电或可能在几个月内复旧,但是占日本电力供应约三分之一的核电前途堪忧。福岛第一核电站很可能被废弃,福岛第二核电站以及位于灾区的其他核电站能否恢复运行,将可能在国民之间引起激烈的争论,为了平息国民中间的反对声浪和完善各方面的条件,将可能需要相当长时间才能让这些位于灾区的核电站重新开始运行。至于灾区以外的核电站,对部分已经陈旧的反应堆要求其停止运行、加强严格检查甚至废弃的意见会越来越多。
由于上述情况,日本将可能面临长期性的电力供应不足问题,从而对国民的日常生活,产业的生产活动、物流运输等等造成很大影响。
对核泄漏导致的放射性物质扩散的善后处理或将需要5—10年甚至更长时间,因为要对受到放射性物质污染的各个城市进行全面的除污处理,对含有放射能微粒子的尘土需要用除尘器吸走或以高压水流冲掉,对放射性物质渗透较深的场所或者用沙子进行研磨、或者使用酸液溶解,而且,对沾染放射性的混凝土、沥青、植物、土表层必须去除并废弃。
抗震救灾所需的巨额资金将使当今日本经济最突出的问题——财政困境雪上加霜。根据日本财务省发布的统计数据,截至2010年12月底,日本政府债务余额已高达919万亿日元,人均债务负担已增至721万日元;预计在2011年4月1日开始的财年中,政府债务还将增长5.8%,达到创纪录的997.7万亿日元,占GDP的比例达到230%。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则预测,日本公共债务相对于GDP的比例到2012年和2016年将分别达到232%和277%,日本将成为发达国家历史上财政状况最恶化的国家。在此背景下,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纷纷采取了对日本不利的评级举动。然而,此次震后日本政府不得不采取与1995年神户地震后相似的财政扩张政策,大幅增加举债以应付额外的财政支出,从而对日本的财政状况进一步产生负面影响。
除了财政债务恶化,日本制造业也遭遇很大打击。此次震中附近的东海岸集中了大量钢铁、石化、汽车制造、核电工业等重点支柱产业,同时还是电子制造业集中地,包括富士通、东芝、索尼等多家知名电子产品制造商,其多家品牌的工厂已经遭到地震海啸重创,岩手县新日铁公司的钢铁生产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汽车零部件的短缺导致日本汽车行业当时损失了至少12.5万辆的产量。地震导致的NAND闪存芯片推迟交货可能会在世界范围引起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产品的生产计划。有专家分析,此次地震很有可能造成全球产业链的严重断裂。
但是,日本这次地震的重灾区算不上是经济核心地带,所在区域GDP占全国的比重大约为6%至7%,汽车生产约占全国的10%,因此并没有引起日本全面瘫痪。包括东京在内,大部分地区的经济活动和居民生活依然基本照常,并不是日本全面地遭受了震灾冲击。而且日本拥有超过GDP一半以上的庞大海外资产,目前已经出现日元回流情况。
估计地震对GDP增长的影响会持续不到一年。因为GDP反映的只是每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部分(流量),不会把物质财产存量的损失计算在内,并且地震反而会促进旨在弥补物质财产损失的经济活动。有专家估计这次大地震灾后重建至少需要1800亿美元,这在一定程度上将成为GDP增长的巨大拉力。其次,大地震使日本政府不得不加大财政支出,而为了避免引起财政危机,日本政府或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优化财政系统,尽力削减各种不必要的开支。特别是国民可能会支持政府提高消费税率,这次震灾或可成为政府下决心采取这个可望有效改善财政状况的增税措施的契机。
历史上,日本经历过多次灾难,但都迅速站了起来。1995年阪神大地震后的实际GDP在下降后出现了超乎预料的迅速反弹,导致震灾后的经济增长与尚未发生震灾时所做出的预测大致相同。这一次,由于强震合并海啸,又引发了核泄漏问题,地震中道路交通网络、电力设施和其他公共设施被毁坏的范围更广,对经济产生的短期冲击将大大超过阪神大地震,而且当前日本的财政状况比阪神大地震时糟得多,政府债务总额对GDP之比相当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大约两倍。 “多难兴邦”,也许日本人能够再次创造阪神大地震后迅速复兴的奇迹,但是,鉴于日本已经进入“超高龄社会”,人口红利期早已成为历史,因此当今的“复兴”不可能重现战后经济复兴和高速增长,也不大可能出现V形强劲复苏,估计明后年日本GDP增长能缓慢恢复到2%左右。
地震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这次日本特大地震,是人类的灾难,是世界级的灾难,灾害无情人有情,救灾不分国界。大地震发生以后,全世界超过50个国家向日本提出了救援申请。中国领导人向日本人民表示了慰问,对在地震、海啸中死亡的受害者表示了哀悼,中国政府派出了救援队并提供了紧急人道主义援助物资和燃料,中国大多数网民也向日本人民表示了慰问,很多网友还把自己友好善意的表示发到了日本驻华大使馆网站上,引来日本驻华大使通过电视向中国人民表示感谢。
在日本,当灾难来临之际,一位叫佐藤充的日本人为了安排中国研修生撤退而被无情海浪吞噬;许多日本国民为灾民无偿提供食物、住宿,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大爱无疆的真谛。灾害的影响虽然还在持续和扩大,但大多数日本国民沉着应对,没有慌乱,各项救灾工作正紧张有序地进行。重灾区的中国灾民也得到了与日本人同样的救助。这种良好的社会秩序和一视同仁的品格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众所周知,如何改善两国人民之间的感情已成为改善中日两国关系的关键。而这次灾难为两国人民相互认识对方提供了一个敞亮的窗口,面对灾难,中日两国政府和人民相互支援,相互慰问,共同哀悼死难者,体现了超越国家、民族的人道主义精神,也显示出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和宽广胸怀,增进了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和心灵沟通,使中日两国人民在自然灾害面前拉近了心理距离。
中国是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日本则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也是中国引入外国直接投资的重要来源国。近年来中国对日本的投资也在迅速增长,仅2010年一年就购买了194亿日元的日本蓝筹股,其中就包括了受到地震灾害、股票价格下跌的一些公司。由于余震和海啸威胁未消散,核电站爆炸和核泄漏事故仍在发酵,灾情进展仍难以预计,导致全球金融市场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
2011年3月16日,中国国际救援队在日本灾区实施救援。
日本作为全球第三大能源消费国以及主要的粮食和金属消费国,这次震灾也必将在能源和大宗商品市场引发动荡,并波及中国,因为中国36%的煤炭出口和21%的原油出口输往日本,而44%的钢铁产品进口和27%的铝产品进口来自日本。有分析机构预计日本大地震造成的总损失(包括建筑、厂房等)将达到16万亿日元。灾难之后,日本会立即启动地震、海啸之后的大规模重建工作,“一衣带水”的中国必将成为向日本重建工作提供所需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重要来源,日本拥有一系列世界顶级的高精尖技术产业,且来自世界各地的订单如潮,有的交货期甚至排到了一年半以后。由此可见,哪怕是少数高技术产品的生产厂家受到震灾影响,也会对全球一部分产业的供应链造成明显影响,进而影响到世界经济的增长,中国经济也难免受到波及。因此,期待日本一些半导体、汽车零部件、数控机床部件、化工、高级钢材等企业恢复正常生产,也是保证中国从日本进口重要电子器件及原材料、汽车零部件、机床部件、化工产品等高技术产品的需要。例如,全球最大的硅晶片厂商日本信越化学的一家重要工厂正位于本次核泄漏事故严重的福岛县,该工厂的硅晶片产量占全球产量22%,也是中国电子生产企业的重要原料提供者。世界各国的电子和汽车产业都期待受到灾难影响的企业能够尽快恢复正常生产以防跨国产业链的关键部位出现断裂。
可以预计,中日经贸关系将可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深化。此次核泄漏事故及其引发对日本正在运行的50多座核电站的安全问题的担忧,以及对未来日本(包括东京附近区域)可能再次发生大地震的担忧,将可能对日本能源安全、粮食安全、工业生产力外移、人口减少等带来雪上加霜的负面影响。日本将可能进一步回归亚洲,将可能需要向包括中国在内的近邻国家转移一些不适于建在地震多发地区的生产据点,特别是中国大陆可望成为日本某些高技术企业转移生产据点的一个重要方向。
此次核泄漏事故需要中、日等东亚国家就如何应对核安全问题加强合作,如何吸取日本大地震的教训,应对核安全问题,成为中、日等东亚国家共同课题,因为相互邻近的国家万一发生核事故,不仅会影响本国也会影响邻国,这是一个不分你我的共同安全问题。
这次日本大地震显示出自然力的无比强大,警示人类要加强团结合作,共同应对毁坏人类共同家园的大灾难。可以说这场灾难也有教育作用,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在环境利益上命运相关、休戚与共的邻近国家解决彼此之间的矛盾提供有益启示。
(作者系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中日关系史学会副会长)
(责任编辑:李瑞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