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莱州湾生态环境治理规划刍议

2011-04-10谢恩年

海洋技术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莱州湾环境保护海洋

谢恩年

(中国海洋大学 环境规划与管理,山东 青岛 266003)

莱州湾生态环境治理规划刍议

谢恩年

(中国海洋大学 环境规划与管理,山东 青岛 266003)

尝试从行政规划角度入手,对莱州湾生态环境治理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指标体系、重要任务及保障措施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解决莱州湾生态环境问题,实现人与海洋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莱州湾;生态环境治理;规划

目前,莱州湾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突出表现在海洋环境基础条件逐年降低;陆域污染损害海洋渔业区、旅游区和自然保护区等重要类型功能区;围垦、污染、泥沙淤积及过度开发利用等因素导致黄河三角洲湿地破坏严重;随着环渤海经济快速发展及港口建设的加快,船舶流量进一步加大,同时伴随石油运量迅猛增加,船舶发生事故性溢油风险进一步加大;赤潮发生概率加大;近海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下降,生态系统脆弱等问题。

莱州湾是我国的重要海湾,对莱州湾的生态环境治理不仅有利于维护渤海生态健康,而且有利于建设新的区域经济增长点,最终实现莱州湾地区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同时还可以为山东乃至全国其他海域的综合治理提供有益经验和借鉴。规划是在研究事物现状基础上,通过科学论证,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工作安排。对于莱州湾生态环境治理的规划有利于从行政规划的层面为今后的工作指明方向。

1 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及目标、指标体系

本文探讨的莱州湾生态环境治理规划范围包括沿莱州湾的4个地级市及其所属的15个县市。规划坚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经济发展、海洋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统筹规划,综合治理,强化监管,使莱州湾海洋环境与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实现其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及人与海洋的和谐相处。

规划所坚持的基本原则:1.可持续发展原则,注重从环境和资源两方面同步设计,既为资源持续利用奠定基础,也为生态环境健康维护创造条件;2.海陆统筹、一体化治理原则,即综合从海域与陆域共同构成的大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角度考虑,制定陆源污染物总量削减措施;3.突出重点与示范先行原则,要求做到重点突出,以点带面,示范先行,整体推进;4.实用技术优化集成与高技术结合原则,提高科技对整治工程的支持能力,并通过工程带动高技术开发及其产业化,引导海洋环保产业的发展;5、生态示范工程与渤海保护总体规划有机结合原则,合理使用国家已开始实施渤海整治总体规划资金。

本规划以2008年为规划现状水平年,以2015年为规划近期目标年,以 2020年为规划远期目标年,分阶段、分轻重制定规划,以实现本地区生态文明建设。首先,2009-2015年初步建立流域污染控制和综合整治系统,达到入海COD总量削减至40万t,总氮总量削减至 4.5万t,入海水量增加 4亿m3,实现重要类型海洋功能区达标率90%等约束性指标。接下来在2016-2020年,致力基本形成从海洋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的一体化决策和管理体系,充分发挥海洋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陆域污染源控制和综合治理、海洋监测的作用,初步实现海洋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人与海洋和谐相处,达到入海污染物排放总量COD削减至20万t等更高指标。

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的指标体系是保障规划目标实现的必要前提,要从约束性指标、过程控制指标、绩效评价指标、基础能力建设指标等方面做出详细规划。第一,达到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减少20%,万元工业新增产值用水量减少30%的约束性指标。第二,实现海洋工程污染防治、湿地保护与恢复、水生生态修复与治理、船舶港口污染防治等过程控制指标。第三,对重要类型海洋功能区达标率、入海水量、入海污染物总量、赤潮灾害减少率做绩效评价。第四,保障海洋环境监测、监视、预警、应急系统,保护区建设的基础能力。

2 规划的重点任务

首先,加强重点环节和关键领域保护与防治,建立莱州湾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系统。在滨州、东营、潍坊、烟台等重要港口建设海洋污染跟踪监控信息系统,配备快速油份浓度计、红外摄像设备等便携式监视监测设备。此外,加快溢油应急反应基地和设备库的建设,将现有的航标船进行改造,加装溢油清除回收设备,增加应急清污功能,在制度上坚持“条块结合、属地为主、资源整合、共同应对”,完善应急反应管理机制,大力推进溢油应急技术发展,完善监视信息共享机制,从而构建完整的应急反应体系。

其次,加强海洋工程污染防治和保护区建设。进一步完善海洋工程生态和健康风险评估技术与方法,制定风险管理方案和对策,增加海洋工程环境风险意识,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加强在线监测,在海上油气田上设置 10个固定监测站位,在10个石油平台上设置溢油探测,以监测油气开发区的污染发生及处理状况。同时开展海洋倾倒区现状调查与需求预测研究,评价倾倒区的纳污能力,合理布局海洋倾倒区。通过对围填海历史进程、现状、社会需求、环境影响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等因素的综合分析与评价,根据海洋功能区划,制定“禁止、限制、适度”等不同的分区管理措施,加强围填海的管理。加强现有22处海洋保护区基础能力建设,新建29处海洋保护区(9处海洋自然保护区、11处海洋特别保护区、9处渔业种质资源保护区),逐步形成类型较为齐全、布局相对合理、功能趋于完善的海洋保护区网络。

再次,海陆联动,建立综合治理系统。对现有入海排污口进行归并整治,制定入海排污口综合整治规划。继续削减工业污染源排放总量,有效控制渤海南岸近海海域地区污染物总量。建立反映海洋环境综合管理需求的技术模型和海洋环境信息管理数据库,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在确立海洋环境综合管理理念和机制的前提下,评估建设项目的实际需求,建立项目评估指标,对项目的区域优先性、技术先进性、投资合理性进行排序,突出重点,列出清单,为实施行动计划做准备,重点开展莱州湾水体交换率定量评估、人类活动影响水体交换能力的评估。

此外,我们必须重视发挥技术的重要作用。建立渤海南岸近海海域环境保护科技支撑体系,开展环境容量陆海一体系统仿真技术攻关,提高赤潮、溢油灾害预测预报技术水平,提高海上溢油的监测和预警技术,探索海洋环境受损的修复、预防海岸侵蚀与海水入侵、湿地生态环境修复等方面的新技术等。

3 规划的重点工程建设

为了保障莱州湾污染治理取得良好的效果,需要针对当前莱州湾环境保护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从重点工程入手提出新的治理思路。

(1)建设陆源入海口排污口治理工程。比较全面地掌握莱州湾周边入海排污口的基本信息情况,建立各类入海排污口及其污染源档案、信息数据库。项目主要内容:①入海排污口检查;②入海排污口执法监督;③入海污水循环净化处理。

(2)莱州湾环境保护规划工程。主要做好调查分析、评价、预测,确定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及其指标,开展海洋环境保护重点工程建设,同时要进行海洋环境保护规划政策措施研究,从制度上保障规划的实施。

(3)莱州湾沿岸生态环境修复示范工程。通过工程技术、微生物处理技术与执法管理行动手段的综合利用,实施莱州湾生态治理与修复,恢复沿岸景观和资源,使之成为环境优美、休闲旅游的新景观点。

(4)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修复工程。加强海洋生物资源和效益评估,建设莱州湾海洋牧场,开展莱州湾生物多样性调查和监测,建设海上牧场。开展小清河滨海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大力开展海洋经济动物恢复性保护,同时落实芦苇湿地生态治理示范工程。

(5)海洋环境监测及灾害预警能力建设工程。提升沿莱州湾市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建设能力,完善沿莱州湾重点海洋环境监测机构建设,在溢油多发区域的长岛建立一处区域代表性和功能综合性强的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做好海洋灾害善后工作,灾害评估、赔偿救济。

(6)海洋环境信息动态管理工程。主要是建立海洋环境动态数据库及海洋环境信息分析系统,即结合有关部门已建立的管理系统,建立莱州湾环境信息数据库,建立莱州湾海洋环境信息动态图示网页。

(7)莱州湾环境容量研究工程。在对莱州湾污染物和陆源污染源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数值模拟技术CECOMSED模型,对莱州湾氮、磷、COD等主要污染物因子总量进行模拟,然后选择两条入海河对其容量进行验证,确定整个莱州湾环境容量。依此提出有关市、县、区向莱州湾排放污染物质的指标,尝试探讨污染指标排放配额制度和有偿申请方法的实施。

(8)莱州湾海洋环境承载能力研究工程。分析莱州湾地区环境承超载力基本情况,对沿莱州湾人口和经济超载情况进行分析。对环境综合决策机制、体制进行研究,提出提升莱州湾环境承载力的对策建议。

4 规划的保障措施

为了保证实现莱州湾生态环境治理目标任务的落实,必须要为其提供充分的保障。

首先,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沿莱州湾各市要加强领导,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逐级分解和落实主要目标和任务。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强化各相关主体对海洋环境保护治理的责任,建立符合实施情况的评估考核制度。成立莱州湾海洋环境保护统筹协调机制,政府牵头,有关部门参加,协调并督促《规划》及相关专项报告(规划)的制订及实施。

其次,加大投入力度,拓宽融资渠道,要建立政府引导,地方为主,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筹资机制。第一,逐年增加海洋环境保护投资资金。沿海有关市应因地制宜,根据财力可能和沿海环境保护的实际需要逐渐增加海洋环境保护资金,增加本级财政的海洋环保投入,探索水资源市场化配置。拓宽融资渠道,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认真落实方案项目建设资金,保障规划持续推进。第二,运用市场机制推进海洋环境保护工作。在沿莱州湾的城镇限期开征污水、垃圾处理费,并逐步将处理费调整到“补偿成本、合理赢利”的水平。推行海洋污染治理工程的设计、施工和运营一体化模式,鼓励排污单位委托专业化公司承担污染治理或设施运营。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第三,提高向海洋排污收费标准,完善排污收费制度,建立激励机制,改变“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状况,将“污染者付费”的原则落到实处,积极治理污染,减少污染物排放。

再次,创新体制机制,完善相关政策。第一,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研究海洋生态补偿整体框架,探索建立海洋生态补偿机制。第二,探索海洋资源的资产化管理新机制,明确界定海洋资源的权、责、利界限,坚持海洋资源使用权与所有权分离的原则。研究建立健全以产权约束为核心的海洋资源资产管理制度和海洋资源产权有偿转让的市场机制,促使海洋资源使用权合理转让和合理流动,实现海洋资源的高效利用与优化配置。第三,逐步健全海洋环境综合管理体制。根据海域资源、生态、环境管理的系统性要求,强化地方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按照改革和完善行政管理体制的大方向,通过合理的决策规则、规范的决策程序、高效的决策机构和透明的决策过程,强化综合管理体制。

[1]国家海洋局.渤海综合整治规划[M].北京:环境出版社,2001.

[2]国家海洋局.2006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7.

[3]屈 强.渤海海域环境问题及其综合整治的几点构想[J].海岸工程,2006,25(1):68-76.

[4]郝艳萍,等.渤海治理现状与对策[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5,3:79-83.

[5]房恩军,李文抗,苗军,等.渤海湾渔业资源开发及生态环境恢复的设想[J].现代渔业信息,2006,21(3):7-10.

[6]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等.渤海碧海行动计划[M].北京:环境出版社,2001.

Abstract:Laizhou Bay is suffering from different environmental problems.It is urgent to make overall management of the future planning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Laizhou Bay.The guiding ideology,basic principles,objectives,targets system,important tasks,and safeguard measures of Laizhou Bay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reatment are describ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dministrative planning.The work is devoted to solving 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of Laizhou Bay and provides reference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uman and oceans.

Key words:Laizhou Bay;ecological environment treatment;planning

Discussion on Laizhou Bay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reatment Planning

XIE En-nian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Qingdao Shandong 266100,China)

P76

A

1003-2029(2011)01-0106-03

2010-03-28

猜你喜欢

莱州湾环境保护海洋
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中水污染治理措施探讨
莱州湾沉积物粒度与大型底栖生物群落关系的初步分析
基于环境保护的城市污水处理
爱的海洋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山东莱州湾南岸典型剖面海(咸)水入侵过程的水文地球化学识别
莱州湾凹陷垦利6-A构造深部储层成岩作用研究
莱州湾南岸不同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下土壤盐分含量特征
不要恢复,要重建——未来自然环境保护之路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