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成语内涵分类研究
2011-04-10张香竹
张香竹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 人文科学系,河南 濮阳457000)
《论语》中成语内涵分类研究
张香竹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 人文科学系,河南 濮阳457000)
《论语》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儒家经典著作,也是我国古代语言宝库的精品。《论语》中的语言既明白易懂,又蕴含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和说理性。其中有许多内容被后人频繁使用,逐渐发展为成语。本文从修身养性、学习、教育教学、人生哲理等方面对《论语》中成语及其内涵进行粗浅的分类研究。
《论语》;成语;内涵;分类
《论语》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儒家经典著作,也是我国古代语言宝库的精品。《论语》主要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语言,基本是口语,既明白易懂,又蕴含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和说理性。其中有许多内容被后人频繁使用,逐渐发展为成语,影响和规范着人的各个方面。据笔者初步统计,源于《论语》的成语有270余条。本文尝试从修身养性、学习、教育教学、人生哲理等方面对《论语》中成语及其内涵进行粗浅的分类研究。
一、修身养性方面的成语及其内涵
三省吾身 语出《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①省:检查、反省;身:自身。原指每日从三个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
言而有信 语出《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说出话来算数;有信用。
知过必改 语出《论语·学而》:“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和《论语·子罕》:“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认识到自己错了就一定要改。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语出《论语·为政》:“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信:信用;其:那;可:可以,行。一个人不讲信用,真不知道怎么能行。指人不讲信用是不行的。
见义勇为 语出《论语·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看到正义的事,就勇敢地去做。
乐而不淫 语出《论语·八佾》:“《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快乐而不过分。指表现的情感有节制。
哀而不伤 语出《论语·八佾》:“《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哀:悲哀;伤:伤害。忧愁而不悲伤。比喻做事没有过头也无不及。
既往不咎 语出《论语·八佾》:“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既:已经;往:过去;咎:责备。已经过去的事不再追究责任。
见贤思齐 语出《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贤:有才德的人;齐;看齐。见到有才德的人就要向他看齐。
讷言敏行 语出《论语·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讷言:说话谨慎;敏:敏捷。指说话谨慎,办事敏捷。
三思而行 语出《论语·公冶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三:再三;表示多次;思:考虑;行:行动。经过反复考虑,然后再去做。指做事慎重。
不念旧恶 语出《论语·公冶长》:“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念:记住;旧:过去的;恶:恶劣的行为;指怨恨;仇怨。不记住或不计较过去和别人的仇恨。
安老怀少 语出《论语·公冶长》:“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尊重老人,使其安逸;关怀年轻人,使其信服。
行不由径 语出《论语·雍也》:“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径:小路,引伸为邪路。从来不走邪路。比喻行动正大光明。
文质彬彬 语出《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文采。质,朴实。彬彬,配合和谐的样子。原义为人的文采和本质都很适宜。后形容言谈举止斯文闲雅。彬彬:配合谐调。
先难后获 语出《论语·雍也》:“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难:艰难,劳苦;获:收获。先付出劳动然后再取得收获。比喻不坐享其成。
博文约礼 语出《论语·雍也》:“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广求学问,恪守礼法。
中庸之道 语出《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博施济众 语出《论语·雍也》:“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博:广泛;济:救济。给予群众以恩惠和接济。
能近取譬 语出《论语·雍也》:“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能就自身打比方。比喻能推己及人,替别人着想。
富贵浮云 语出《论语·述而》:“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意思是不义而富贵,对于我就象浮云那样轻飘。比喻把金钱、地位看得很轻。
犯而不校 语出《论语·泰伯》:“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犯:冒犯;校:计较。别人冒犯了,也不计较。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语出《论语·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担任这个职务,就不去过问这个职务范围内的事情。
岁寒松柏 语出《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比喻在逆境艰难中能保持节操的人。
侃侃而谈 语出《论语·乡党》:“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地说话。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语出《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论语·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欲:欲望;意愿;施:施加。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给别人。
言必行,行必果 语出《论语·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指说话一定要守信用,做事一定要果断。
和而不同 语出《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和睦;同:苟同;无原则地附和。意思是指与人和睦相处,但在原则问题上不能苟同。
危言危行 语出《论语·宪问》:“邦有道,危言危行。”危:正直。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
见利思义 语出《论语·宪问》:“见利思义,见危授命。”意思是指见到有利可图的事就想到道义。形容人无贪欲,廉洁自守。
没齿无怨 语出《论语·宪问》:“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比喻永无怨言。
以德报怨 语出《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拿恩惠报答仇恨。形容对人宽容,不仅不记仇,反而给以好处。
以德报德 语出《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德:恩惠。用恩惠报答恩惠。
君子固穷 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有教养、有德行的人;固穷:安守贫穷。指君子能够安贫乐道,不失节操。
杀身成仁 语出《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身:自己;杀身:舍生;成:成全;成就;仁:仁德;儒家道德的最高准则。原指牺牲生命,成全仁德。后指为了正义事业而牺牲。
群而不党 语出《论语·卫灵公》:“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群:合群。与众合群,不结私党。
直道而行 语出《论语·卫灵公》:“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比喻办事公正。
当仁不让 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当仁,不让于师。’”碰到应该做的好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托;不谦让。当:面对着;仁:原指正义的事;现泛指应该做的好事。
磨而不磷,涅而不缁 《论语·阳货》:“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涅:矿物名,古代用作黑色染料;缁:黑色。用涅染也染不黑。比喻品格高尚,不受恶劣环境的影响。
惠而不费 语出《论语·尧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惠:给人好处;费:耗费。给人好处,自己却无所损失。
二、学习方面的成语及其内涵
学而时习之 语出《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过的内容要经常复习它。
贫而乐道 语出《论语·学而》:“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意思是家境贫穷,却以获得知识、懂得道理为乐事。
温故知新 语出《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语出《论语·为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意思是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
多闻阙疑 语出《论语·为政》:“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闻:听;阙疑:有疑问的地方要保留。虽然见多识广,有不懂之处,还应存有疑问。指谦虚谨慎的治学态度。
朝闻夕死 语出《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早晨闻道,晚上死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
敏而好学 语出《论语·公冶长》:“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敏:聪明;好:喜好。天资聪明而又好学。
不耻下问 语出《论语·公冶长》:“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不耻:不以为耻辱;下问:降低身份请教别人。不以向比自己学识差或地位低的人去请教为可耻。形容虚心求教。
学而不厌 语出《论语·述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学习总感到不满足。形容好学。厌:满足。
举一反三 语出《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反:类推。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相似的许多事情。比喻善于学习,能够由此及彼。
发愤忘食 语出《论语·述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努力学习或工作,连吃饭都忘了。形容十分勤奋。
笃信好学 语出《论语·泰伯》:“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笃信:忠实地信仰。指对道德和事业抱有坚定的信心,勤学好问。
下学上达 语出《论语·宪问》:“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指学习人情事理,进而认识自然的法则。
博学笃志 语出《论语·子张》:“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笃:忠实,一心一意。广泛学习而意志坚定。
切问近思 语出《论语·子张》:“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既要多问问题,又不要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空想,而要多想当前的事情,与自己的实际情况密切相关的事情。
学无常师 语出《论语·子张》:“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学习没有固定的老师。即凡有点长处、学问的人都是老师。
三、教育教学方面的成语及其内涵
诲人不倦 语出《论语·述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诲:教导;诱导;倦:厌烦。指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
不愤不启 语出《论语·述而》:“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心里想弄明白而还不明白。启:启发。指不到学生们想弄明白而还没有弄明白时,不去启发他。
不悱不发 语出《论语·述而》:“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悱:心里想说而说不出来。发:启发。指不到学生想说而说不出来时,不去启发他。
循循善诱 语出《论语·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指善于引导别人进行学习。循循:有次序的样子。诱:引;指。
有教无类 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类:类别。不分贵贱贤愚,对各类人都进行教育。
四、人生哲理方面的成语及其内涵
而立之年 语出《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三十岁的代称。
不惑之年 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惑:迷惑;年:年龄。不迷惑的年龄:人到四十岁,称“不惑之年”。意思是人到此时已掌握知识,能明辨事理而不致迷惑。
耳顺之年 语出《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六十岁时听别人言语便可判断是非真假。指60岁的代称。
临事而惧 语出《论语·述而》:“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临:遭遇,碰到。惧:戒惧。遇事谨慎戒惧。
择善而从 语出《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选择好的而遵循;依从。择:选择。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语出《论语·泰伯》:“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人到临死,他说的话是真心话,是善意的。
后生可畏 语出《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后生:青年人;后辈。畏:敬畏、佩服的意思。指青年人很容易超过他们的前辈,是可敬服的。
勇者不惧 语出《论语·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惧:害怕。有胆量的人无所畏惧
过犹不及 语出《论语·先进》:“子曰:‘过犹不及。’”事情做过了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好的。指做事要恰如其分。
驷不及舌 语出《论语·颜渊》:“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驷:古时由四匹马拉的车;舌:指说的话。一句话说出口,四匹马拉的车也追不回。比喻一句话说出来,再也无法收回。
名正言顺 语出《论语·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原指名分正当,说话合理。后多指做某事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
欲速不达 语出《论语·子路》:“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欲:想要。一味性急图快,主观要求违背客观规律,反而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思不出位 语出《论语·宪问》:“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思:考虑;位:职位。考虑事情不超过自己的职权范围。比喻规矩老实,守本分。也形容缺乏闯劲。
深厉浅揭 语出《论语·宪问》:“深则厉,浅则揭。”厉:连衣涉水;揭:撩起衣服。意思是涉浅水可以撩起衣服;涉深水撩起衣服也没有用,只得连衣服下水。比喻处理问题要因地制宜。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语出《论语·卫灵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锋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虑:考虑;忧:忧愁。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出现眼前的忧患。表示看事做事应该有远大的眼光,周密的考虑。
小不忍则乱大谋 语出《论语·卫灵公》:“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小事不忍耐就会坏了大事。
不相为谋 语出《论语·卫灵公》:“道不同,不相为谋。”指彼此观点不同,不宜共同谋划事情。或者,两者之间处事哲学不同,则不要为对方做一些自以为是的设想。
既来之,则安之 语出《论语·季氏》:“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既:已经;来之:使之来;安之:使之安。原指已经使他来了,就要使他安心。现指已经出现了某种现象或问题,就应该安下心来对待。
血气方刚 语出《论语·季氏》:“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血气:精力;方:正;刚:强劲。形容年青人精力正旺盛。
割鸡焉用牛刀 语出《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杀只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办小事情用不着花大气力。
允执其中 语出《论语·尧曰》:“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允:诚信;执:持;其:代词,那个;中:不偏不倚。真诚地坚持中庸之道。比喻真正做到恰到好处。
注释
①以下引文均来自张帆编著《论语》,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
责任编辑 王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