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之光
2011-04-10徐金炼
_徐金炼
半个世纪前,我那上小学的哥哥和他的小伙伴黑旦晚上围着一张简陋的旧桌子看书写字时,点的是用墨水瓶做成的煤油灯。因为经常买不起煤油,他俩就把蓖麻籽那迷彩服似的外壳剥去,串在一根从高粱秆上剥下的薄篾上,再插在一块红薯中点起来照明。虽说会有异味产生,人却不会被熏黑鼻孔。
解放前,凡是没有月亮的晚上,村子里到处都是漆黑一片。一个刚过门的媳妇曾因不熟悉道路,晚上出来摔伤了胳膊。解放后村里有了马灯,不久又出现了汽灯。小孩儿们最希望村里开会,因为一开大会,从南京部队复员回村的保安叔就会往汽灯里添煤油,再在汽灯中间拴上个石棉线织的网罩,并将网罩点燃,接着赶紧打气。非常奇怪,随着快速打气,火焰将网罩烧红后就自动熄灭,而发红的网罩会越缩越小、越来越亮,最后变成一个发出强烈白光的鸡蛋大小的硬壳。正式开会前,一群群小孩子是可以在灯光里跑来跑去,随便嬉闹玩耍的。
那时父亲在村学教书,常在饭市上向端着碗在街边墙脚下吃饭的乡亲们宣传未来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远景,像什么“犁不用牛,点灯不用油”,“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等。当时乡亲们听了有的憧憬,有的则说父亲是在说梦话。
1957年春节,在宝丰县城那还耸立着一座座高大石牌坊的十字街口,破天荒地亮起来5个小小的白炽灯泡。可别小看了这5盏灯,这可是宝丰县有史以来第一次用上的用电点亮的街灯。灯光虽然昏弱,且时明时暗,却是不折不扣的时代之光。它给小城这一年的春节增添了前所未有的节日氛围和欢乐景象,不但城里人喜气洋洋,就连许多乡下年轻人也特地在晚上跑到城里来看十字街口的白炽灯。
这5盏街灯的电能来自一座刚刚投运的小电厂。所谓小电厂,其实就是一间两米来高的青砖石灰小瓦房,里面装有一台60千瓦的老旧发电机。虽然条件简陋,宝丰电力却是从这里热身起步的。那时,小电厂总共才架设了1200米低压线路,主要向政府机关输送电能。
1962年元旦,宝丰用上了上网电。1965年,故乡的村子通了电,全村第一次安装了3盏路灯,就是那种拥有锅盖形灯罩的马路弯灯。一到晚上,路灯亮起,灯下就热闹非凡:孩子们在灯下嬉戏,妇女们在灯下纳鞋底、拉家常,老农们在灯下抽着“一头拧”粗烟卷谈古论今,青年男女则在灯下眉目相悦地说着悄悄话。更甚者,有几家竟把纺车搬出了门,放在路灯下纺起棉花来。不过,那时村里的变压器容量很小,供电半径又过大,电压低而不稳,灯光昏暗不说,还经常停电。
农村电气化的步伐是在改革开放后迈开的。1985年,宝丰全县已有变压器625台,通电村288个,全年供电量达到了8000多万千瓦时。县城主要街道上,322盏莲花灯、玉兰灯一到晚上就会发出温馨柔和的橘黄色光芒。华灯之下,车来人往,伴侣对对,小小县城初具了现代化气息。
岁月如梭,转眼到了2000年。这一年,宝丰县境内的所有自然村全部都通了电。此后,随着“户户通电”工程的开展,全县十几万户家庭也全部都用上了电。“家电下乡”政策的实施,则让彩电、冰箱、电磁炉、微波炉、电动车、电暖器、洗衣机、电脑等纷纷进入寻常农民家。在宝丰县城,数千盏路灯、彩灯、广场灯、园林灯、投射灯将100多条街巷装扮得漂漂亮亮。临街商家的各种彩灯管、彩灯串、彩灯柱亮起来时五光十色,令人眼花缭乱,如身处都市。
2010年,宝丰县全年供电量达6.9亿千瓦时,是1957年的10000多倍。半个世纪里,宝丰电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着、嬗变着,折射出的是河南乃至全国的电力变迁史。时代之光,将永远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