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抗震问题研究综述
2011-04-10孟凡亮冯黎娜
孟凡亮 ,冯黎娜
1山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200000) 2河南省建筑工程学校(450007)3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450007)
关于我国抗震问题研究综述
孟凡亮1,冯黎娜2,3
1山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200000) 2河南省建筑工程学校(450007)3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450007)
针对我国长期以来执行的“预防为主”的方针和防震减灾工作的具体实践,评价“预防为主”方针在防震减灾工作中的执行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如:地震区划、地震预报等现行防震减灾技术一时还难以彻底解决的前提下,如何贯彻防震减灾工作中的“预防为主”方针。
防震减灾;地震预报;地震危险性
0 引言
我国城市发展的“节地、节能”政策和土地利用的集约化要求促使城市居住区空间向高层化、紧凑化发展。城市居住用地的土地开发强度和人口密度不断增加,加之当代城市生活对公共交通、能源、通信以及社会公共服务(如交通、消防、医疗)的依赖不断提高,因此从某个角度讲,城市居住区遭受自然灾害损失的“风险系数”呈不断增大的趋势。因此许多发达国家越来越重视城市社区抗震防灾应急系统的研究和建设。
1 建国以来地震发生概述
建国以来我国境内多次发生强烈地震,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严重创伤。产生这些灾害的原因都是遭受地震袭击的那些地方的建筑物抗震能力低下或根本不足。而造成建筑物抗震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是设防不足,或者根本就没有设防,除此以外当然也有设防技术和工程质量的问题;而这一现象在我国的许多地区,特别是在许多强震危险区还大量存在。迄今为止,我国农村基本上还属于抗震设防管理的空白区域。
2 抗震方法综述
2.1 预防为主
“预防为主”的宗旨是要将一切可以减轻灾害的有效措施做在灾害发生之前,一旦发生灾害性的自然现象时能尽量减少甚至杜绝损失,特别是人民的生命和健康的损失。防灾措施一般有灾前措施和灾后措施两类,要防止和杜绝灾害损失就是要突出做好灾前措施,灾前措施做好了,自然灾害的损失就会大大降低,甚至可以不用或少用灾后措施。灾害发生后采取的救人、救援和救济等行动都是灾后措施,这无疑是十分必要的,但灾后措施只是一种补充措施,一种因万一没有实施好灾前措施或灾前措施未能收到应有效果时才无奈采取的措施。绝对不能将灾后措施替代灾前措施,那就是本末倒置了。如果我们不能首先做好灾前措施,就很难减轻灾害带来的损失。
2.2 提高学校、医院等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在汶川地震中得到的一个重要的教训是,必须提高地震区学校,特别是中小学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一方面,中小学学生在紧急情况下逃生能力比较低,而且面对这群弱势群体,我们的社会没有为学校提供足够的抗震能力,确保学校必要的地震安全性;另一方面,在地震灾害中,学校可以作为临时的避难场所以及震后的学生复课应该是震后恢复工作的重要内容等等,我们的社会应该为我们的学校提供更安全的校舍,使我们的校舍比一般建筑物有更强的抗震能力。除了学校还有医院,一方面也是弱势群体治疗疾病的场所,同时也是地震灾害中对受伤的群众进行生命抢救和救治的必不可缺的重要场所,作为医院的建筑物也应该有比一般建筑物更高的抗震能力。我们还应该从汶川大地震中的教训中懂得,不仅是学校和医院,幼儿园、敬老院、疗养院以及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生活和工作的场所都应该有比一般建筑物更强的抗震能力。
2.3 正确认识地震预报在防震减灾工作中的作用
众所周知,地震预报是一个世界科学难题。一方面是因为绝大多数地震发生在人类目前还无法到达的地球深部,以致我们所能观察到的有关地震的现象或测量到的信息,几乎都是间接地经过层层传递得到的,在获得的间接信息中既有与地震直接有关的信息,也包含了大量的、千变万化的与地震无关的信息。另一方面,一个破坏性的地震震源都是在地壳深部的一个要达到几十甚至上百公里大小的范围内,当地震在地壳中发展和孕育过程中产生的信号传到地球表面上时,也会在一个非常大的范围内有所反映,而且不同部位的反应都会有很大的差异,而我们目前观测的范围还是十分有限的。
3 结语
在抗震设防区设建筑时,应选择对抗震有利的地基和合理的基础形式,按抗震要求进行建筑平立面设计。结构体系适宜选用现浇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框-剪结构、剪力墙结构、钢框架结构及采用基础隔震等现代技术。设计者可根据抗震设防烈度大小、地基土质情况、当地可提供的结构材料、施工队伍的管理及技术水平及当地经济实力进行方案的选择。我们相信通过加强抗震概念设计,严格执行我国现行抗震规范的要求和规定,建筑不仅能达到预期的抗震设防目标,而且在遭受罕遇地震时有可能达到“大震不坏”的高水准,成为当地最安全的抗震避难所。
[1]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工作总结报告[R].北京: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2008.
[2]《汶川地震建筑震害调查与灾后重建分析报告》编委会.汶川地震建筑震害调查与灾后重建分析报告[R].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3]CECS160:2004,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建筑工程抗震性态设计通则(试用)[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