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二语习得中自动性争议焦点研究

2011-04-09霄,陈

关键词:二分法研究者自动

高 霄,陈 梦

(1.河北经贸大学外语教学部,河北石家庄 050061;2.河北大学新闻学院,河北保定 071002)

二语习得中自动性争议焦点研究

高 霄1,陈 梦2

(1.河北经贸大学外语教学部,河北石家庄 050061;2.河北大学新闻学院,河北保定 071002)

二语习得中自动性研究涉及范围广泛,研究者从不同视角、不同方面对二语习得中的自动性现象展开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做出不同诠释,得出不同结论,分歧较大,主要有三大争议焦点:一是自动性现象有哪些特征;二是自动性与非自动性是自动化过程严格意义的二分法模式还是处于变化连续体的两端;三是自动化过程是量变过程还是质变过程。自动性研究中的这些争议一方面给研究带来一些麻烦,但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自动性研究的发展。

自动性;自动性特征;自动化过程

一、引言

自动性研究在认知心理学、心理语言学等领域具有长久历史。Bialystok首先明确提出自动性概念,其理论基础为现代认知心理学中的信息加工理论[1]。研究范围涉及判断与决策、文本处理与理解、感知、记忆、社会认知、学习、动机与情感等。

自动性概念提出以后,相关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语言习得中的自动性现象展开了众多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提出不同的诠释,得出不同的结论。所有这些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自动性研究的发展,同时也反映出研究者在很多方面有分歧,这种分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对自动性特征、自动性与非自动性概念界定和自动化过程的不同认识与争论上。笔者将从这3个方面对语言习得中有关自动性研究的争议焦点做详细论述。

二、自动性研究争议焦点

(一)自动性特征

文献中涉及诸多自动性特征。据不完全统计,1971年到2008年研究者共提到23个自动性特征,其中涉及较多的是无意识处理、高速处理、不占记忆容量、注意、强制性和不费力等。

研究者所关注的自动性特征有很大的差异,分歧较大,没有一个被广泛接受的论述,对子特征的理解也不同。事实上,文献中存在着概念上的迷惑性与复杂性,对某些特征的理解甚至完全相反[2]125-151。

第一是无意识处理。很多研究认为自动处理为无意识处理[3-4]。Bargh[5]基于某些研究[6]认为应该视无停顿性为自动处理的一个属性,而无停顿性不需要有意识监控。有研究则认为高级心智处理中的自动性为心理处理与行为处理中的无意识处理,没有意图性或目的性[7]。Browning通过研究限时阅读,认为阅读中自动化实现的标志是对所阅读内容的内在理解,也就是无意识反应[8]。Wigley也预设自动性明显缺乏有意识控制[9]。

针对无意识处理这一假设前提,很多研究者提出质疑。如,指出自动性并不意味着自动处理不能控制,因为即使在占用了注意力的情况下,某些处理也是自动化的,而人们却可能意识不到这种处理占用了注意力资源。这既有理论上的理据,也有实证数据的支持,这种情况部分原因在于混淆了控制与监控两个概念,也就导致了自动处理对控制不敏感。还有研究指出自动性并不是说自动处理总不占用资源,其实自动处理对资源限制很敏感[10]。

有研究则将自动性进一步划分,明确自动性有意识处理的存在。凯瑞理论认为人的价值构建中既有自动成分,也有有意识成分,两种处理方式间的界面交互是一种理想的处理方式[11]。其中自动处理是从记忆中读取信息的结果,有意处理可能是如何将读取结果整合及实施而做出的决定。有研究者则明确认为存在两种自动性:无意识自动性与有意识自动性。有意识自动性指习惯性动作被有意识地激活,而动作的执行过程却是无意识地处理。如在拳击比赛中,拳击手攻击对手所采用的技巧方法是有意识的,破解对手的进攻也是有意识的,这一系列有意识的动作在瞬间完成,但整体看来全部任务的完成却是自动处理。也有研究指出在自动处理中,存在有意识监控,即对处理目标的意图背景的监控与对结果的意图性评价。处理过程一旦具有了自动性特征,就能够实现自主处理或意图性处理。自主处理指处理任务不是整体任务的一部分的处理,如斯杜颇(Stroop)效应中对词汇的阅读,意图性处理指有目的地完成整体任务中的一部分任务时,如读整个句子时对个体单词的处理,这时更多地是对整个句子的处理过程进行监控。还有研究进一步区分了自动处理中有意识处理的两种模式:内隐的处理(即引起回忆或感情的处理)与外显的处理(即慎重的,深思熟虑的处理)[12]179-212。总之,诸多研究认为是否有意识不应成为自动处理的特征,也不是区别自动处理与控制处理的标志,两者既可以是有意识的,也可以是无意识的。正如王初明指出的,多数自动化过程速度极快,很多环节一般觉察不到,但某些控制过程处理速度也很快,也可能意识不到[13]138-168。因此可以说自动处理并不等于无意识处理。

第二是高速处理。一般认为,某机制一旦实现自动化处理,其处理速度就会变快,甚至难以压制与改变。比如高水平阅读者可以在约275毫秒内识别简单的或常见的词汇,那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自动化处理,因而速度也就成为是否能够快速理解文本最好的指标[14]。因此很多研究者指出自动化处理的主要标志是速度,即快速处理。如Magiste发现生活在瑞典的德国人生活时间越长,母语测试反应速度越慢,认为这是自动性减弱的结果[15]97-122。但也有研究者认为将速度视为自动性的特征,无论是理论上,还是操作上都存在问题,指出自动处理可以说为快速处理,但未必所有快速处理都是自动处理。Wingfield等就发现得大脑萎缩症的病人即使阅读速度与颜色命名速度一样,也显示出斯杜颇效应,此发现很明显向自动性与速度的传统关系提出挑战[16];Lindfield等也通过研究失智症认为在斯杜颇任务中应该将速度与自动性分离,因为速度快并不表明自动化的实现[17]299-313。Saling和 Phillips就明确指出,可以将自动性视为高效的、典雅的与省时的,但绝不是快速的[18]。Segalowitz也没有简单地在速度与自动处理间划等号,而是利用“反应时”概念代替“快速”概念的模糊性,认为时间上的变化只是反映出速度的加快,或仅仅是由于内部机制处理速度加快,并不表明自动性的实现,因而Segalowitz认为速度是个相对概念,而非绝对概念,将其视为自动性的外部特征更合适[19]382-408。

第三是注意容量观。很多研究认为自动处理不消耗或消耗最少的注意力资源,这至少可以说自动处理可以部分地或相对地独立于注意。但Tzelgov指出自动处理应该是没有监控的处理,而不是没有注意的处理,自动处理与注意具有不可分离性[20]。这点被McCann等证实,他们发现词汇识别要求中心注意的参与,即当中心注意集中完成另一项任务时,就不能完成词汇识别任务[21]。形态观则指出,自动处理等同于前注意处理,因为注意的早期过滤理论认为,事物的物理特征不需消耗注意力就可得到处理。然而这又有些不大可能,因为无注意处理可能是由前注意处理导致,也可能是由于注意力的逐渐减少或偶然降低。自动处理肯定依赖注意,因而他提出记忆观,即新手的自动输出利用的是算术运算,而专家只需从记忆中提取问题的解决方法,因此可以将自动处理视为后注意处理。这种观点有三个假设:(一)对刺激的注意足以用来进行记忆编码,即将所注意的事情进行编码;(二)对刺激的注意足以从记忆的刺激中提取信息;(三)每遇到一次刺激,都会作为范例分别予以编码、存储、提取。有学者则认为不同阶段自动处理要求的注意容量不同,如早期阶段(感知分析阶段)不要求注意,后期阶段则会要求较多的注意;还认为大量的、持续的练习会减少对注意的要求,换句话说,自动性的发展被解释为在练习的作用下,对注意的逐步减少[22]。

第四为文本处理中的自动推理处理。阅读的文本处理研究中,会形成哪些自动推理处理成为争论焦点,尤其成为构建派与最简派最具争议之处。构建派认为阅读过程中会自动生成多种潜在的推理,且具有速度快(通过发生在处理的前几百毫秒)、强制性、无需努力、无意识等特点。但最简派却发现某些自动推理不具强制性,且某些自动推理速度相对较慢,如需要1000毫秒或更长时间才能完成任务,因为推理时间会受到语境中诸多可能干扰信息的影响。

由此可以发现,尽管自动性研究的内容比较清晰,但研究者对自动性特征仍未取得一致意见。这种不一致,带来很多麻烦。其一,很难比较有关自动处理的不同理论并对之做出评价。其二,实证研究结果与有关理论相关度不大,因为实证研究测试的是某种特征,而理论研究可能根本就不考虑那种特征。其三,导致理论上的争论,使某些理论至今无法定论。但正是这种不一致,推动着自动性研究向前发展。

(二)自动性与非自动性:两极还是变化连续体

自动性与非自动性概念,是自动化过程中严格意义上的二分法模式,还是从极端非自动性到极端自动性这一连续体的两端,研究对此有不同看法。

有研究者倾向二分法观点[23]。认为控制处理要求较多的认知资源与意图性,人能够随意启动与终止,且能明显意识到此种处理过程。经过重复练习之后,能够实现自动处理,这种转化过程一旦完成,就不再需要注意资源,对认知资源几乎不提出要求,且能够实现并行处理,这样处理过程也就具有了进行更高层次处理的条件。技能一旦启动了自动处理,将很难中止、消除与修正。因此可以说这两种处理方式有着很多行为与神经方面的不相联,甚至是高度异质,对这两种处理方式的区分至今在心理学的很多领域起主导角色。二分法观点也指出连续体观点有个逻辑,即自动处理增加,则控制处理减弱,反之亦然,但这却无法解释两种处理方式共同起作用时的情况。Ellis也认为自动处理与非自动处理间有一个清晰的界面[24]203-252。

但更多的研究批评自动性的这种双模式模型,即信息不是全部提取就是全不提取的观点。20世纪70、80年代的研究在措词上也不用“controlled processing”,而用“effortful process”“control process”“conscious process”“attentional process”“deliberate process”“strategic process”。很多文献后来多采用Logan的说法,用非自动化处理来统称。这类研究认为二分法站不住脚,因为控制处理与自动处理两种方式具有质的不同,而这种二分法隐藏了其中重要的区别[4],甚至认为二分法的自动性概念内部不一致,应该放弃这一概念,进而提出连续体概念。这一概念强调自动化过程由训练的数量决定,自动性的每一特征都会随着练习的作用而发生变化,所以应该从自动性的各个特征入手来分析处理的心理过程,而不用将特征综合起来考虑。

有些研究认为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动性,并对其进行细分。如Favreau和 Segalowitz通过实证研究发现,能够流利讲法语与英语的双语者在二语阅读速度方面的差别归因于词汇识别中不同的自动性程度[25]。而有研究根据所需注意力资源情况,区分了3种不同程度的自动性:完全自动性、部分自动性和偶然自动性。这与Segalowitz观点一致,认为几乎所有技能学习都会经历一个从非自动化到自动化的过程,自动性程度高意味着完成任务的效率更高、更准确、更稳定,这实际上也反映出其连续统一体的观点。也有研究明确指出信息处理过程是个连续体——自动处理到控制处理。自动处理一端依次是前意识自动性、后意识自动性与目标自动性;然后是自发处理,这种处理是无意识的处理,但需要付出努力;再次是沉思默想处理,属轻微控制处理,为有意识处理,但并没有明确的目标;控制处理一端为意图性思想,有着明确的选择,尤其当面临艰难的、需付出努力的选择时。Hastie也认为这一连续体是从全部自动性与几乎无意识到几乎有意识处理与完全控制处理[26]。

但总的看来,无论是二分法,还是连续体,这种认为自动化过程是线性发展过程的观点有缺陷,自动化过程应该是一种螺旋型发展过程。具体到二语习得的不同阶段,可以发现,在词汇层面,通过经常接触、频繁地辨认某些词汇,会逐步实现词汇信息的自动化读取与处理。到短语结构构建层面,却需要控制处理的介入,但通过依赖词汇知识的逐步丰富,加上练习的作用,提取语法信息或进行句法分析的处理速度就会逐渐加快,很多表达法的熟练程度会逐步提高,注意资源的消耗渐渐减少,自动化程度随之提高。随着更多练习的巩固加强,处理过程要求更少的、甚至不占用注意资源,从而利用剩余的或腾出的注意资源做更多的、更高层面的语言信息处理,如语篇层面或语用层面,从而实现更高程度的自动化,最终使语言规则变得没有必要。

(三)自动化过程:量变还是质变

持自动化过程是量变过程观点的以Shiffrin和Schneider为主,他们认为自动性处理不受加工容量的影响。在练习作用下,完成任务的速度加快,占用注意资源减少,因而任务要素间的这种量变也就成为自动性的主要特点[23]。

而Segalowitz等认为自动性发展不是简单的加速过程[27]。他们通过研究由练习导致任务的多种变化的实验,发现任务要素的量变不是其主要特点,质变才更体现自动性特点。研究发现在练习初期,学习者的表现体现出多样性和低效性特点。随着练习的巩固与加强,学习者处理效率提高、出错率降低,由此他们提出质变的操作定义,即反应时的平均值与标准差的低相关,平均值与变量系数的高相关(即用反应时的标准差除以平均值),显示出反应时间(刺激与反应之间的时间差)对某潜伏水平的多变性。据此可知处理效率越低,可变性越强。质变加速会减少变异的可能性,这可根据变异系数进行测量。因此,反应时平均值降低,变量系数也降低,二者间的相关性比反应时与标准差间的相关性更高。

Segalowitz后来认为量变、质变之争根本就不是问题[19]382-408。他认为在复杂的语言技能习得过程中,大脑内部机制呈现多量化、多样化特点,其运行机制,如序列结构或并行处理,毫无疑问很复杂。不同要素机制,在练习效果作用之下,处理速度会发生变化,某些要素速度加快,处理时间减少,这有助于言语心理加工的进行。这种要素机制经过练习之后,可能会不同于最初由速度决定的情况,因为练习之后的机制运行速度明显提高,慢的处理机制甚至有可能显现不出其相应的作用与效果,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处理过程实现了自动化。相比而言,其它心理机制速度阈值太高,实现不了自动化。因此可以说,不同的机制有不同的速度极限,信息在不同机制间处理的顺序会被改变,因而整个处理机制会发生改变。这样,量变与质变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处理方式的差异上。

但无论是哪种变化,都要注意,质变未必都会使信息处理得更好。如某些言语表达没完全把握,以至于在达到目标语水平之前,就实现了自动化,读取速度很快,说话者甚至意识不到言语表达的错误,导致错误形式的流利表达。

三、结 语

研究者对自动性现象采用的研究视角有着较大的分歧,因而做出不同的解释,得出不同的结论。分歧焦点主要集中于3个方面。首先,自动性现象的特征有哪些;其次,自动性与非自动性是自动化过程严格意义上的二分法还是处于自动化过程这一变化连续体的两端;最后,自动化过程是量变过程还是质变过程。

这些不一致给自动性相关研究带来一些问题。如,一方面,实证研究实验测试的是其中某种或某些特征;另一方面,自动性特征并不是理论研究的焦点,实证研究涉及的特征理论研究可能根本就不考虑,这样就造成实证研究层面与理论探讨层面间存在隔阂,也就较难评价有关自动处理的不同理论。但正是这些不同与分歧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自动性研究的发展。

[1]BIAL YSTOK E.A theoretical model of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J].Language Learning,1978(28):69-84.

[2]DEKEYSER R M.Automaticity and automatization[C]//.ROBINSON P.Cogn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instructio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3]BARGH J A,MORSELLA E.The unconscious mind[J].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2008(1):73-79.

[4]SHERMAN J W,GAWRONSKI B,GONSAL KORAL E K,etc.The Self-Regulation of Automatic Associations and Behavioral Impulses[J].Psychological Review,2008(2):314-335.

[5]BARGH J A.The ecology of automaticity:Towards establishing the conditions needed to produce automatic processing effects[J].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1992(2):181-199.

[6]LOGAN G,COWAN W.On the ability to inhibit thought,and action:A theory of an act of control[J].Psychological Review,1984(91):295-327.

[7]BROWNINGJ.Why teachers should use timed reading in ESL classes[C/OL].//The InternetTESL Journal,IX(6),2003:23[2009-2-20].http://iteslj.org/Articles/Browning-TimedReading.html.

[8]BROWN T L,GORE C L,CARR T H.Visual attention and word recognition in Stroop color naming:Is word recognition“automatic”?[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General,2002(131):220-240.

[9]WIGL EY S.Automaticity,Consciousness and Moral Responsibility[J].Philosophical Psychology,2007,20(2):209-225.

[10]KAHNEMAN D,CHAICZYK D.Test of automaticity of reading:Dilution of the Stroop effect by color-irrelevant stimuli[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1983(9):497-509.

[11]JOHNSON EJ,HAUBL G,KEINAN A.Aspect of Endowment:A Query Theory of Value Construction[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Learning,Memory,and Cognition.2007(3):461-474.

[12]DULANY D E.Consciousness in the explicit(delib-erate)and the implicit(evocative)[C]//.COHEN J,SCHOOL ER J.Scientific approaches to consciousness.Hillsdale,NJ:Erlbaum,1996.

[13]王初明.应用心理语言学——外语学习心理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

[14]CAVANAUGH T.PowerPoint and Automaticity[EB/OL].[2009-2-14].http://www.flreads.org/Publications/quarterly/samples/PowerPoint_and_Automaticity.htm.

[15]MAGISTE E.Selected issues in second and third language learning[C]//.VAID J.Language Processing in Bilinguals:Psycholinguistic and Neuro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Hillsdale,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1986.

[16]WINGFIED A,GOODGLASS H,LINDFIELD K C.Separating speed from automaticity in a patient with focal brain atrophy[J].Psychological Science,1997(8):247-249.

[17]LINDFIED K C,GOODGLASS H,WINGFIED A.Dissociating speed from automaticity in the Stroop task:Evidence from a case of progressive posterior cortical atrophy[C]//.CONNOR L T,OBL ER L K.Neurobehavior of language and cognition:Studies of normal aging and brain damage.Boston,MA:Kluwer,2000.

[18]SALING L L,PHILIPS J G.Automatic behavior:Efficient not mindless[J].Brain Research Bulletin,2007,73(1-3):1-20.

[19]SEGALOWITZ N.Automaticity and Second Languages[C]//.DOUGHTY C J,LONG MH.Handbook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alden,MA:Blackwell.2003.

[20]TZEL GOV J.Automaticity and Processing Without Awareness[EB/OL].1999.[2009-3-9].http://psyche.cs.monash.edu.au/v5/psyche-5-05-tzelgov.html.

[21]MCCANN R S,REMINGTON R W,VAN SELST.A Dual-task investigation of automaticity in visual word processing[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2000(26):1352-1370.

[22]MOORS A,DE HOUWER J.Automaticity:A theoretical and conceptual analysis[J].Psychological Bulletin,2006(132):297-326.

[23]SHIFFRIN R M,SCHNEIDER W.Controlled and automatic human information processing:II.Perceptual learning,automatic attending and a general theory[J].PsychologicalReview,1977(84):127-190.

[24]ELIS 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25]FAVREAU M,SEGALOWITZ N.Automatic and controlled processes in the first- and second-language reading of fluent bilinguals[J].Memory and Cognition,1983(11):56-74.

[26]HASTIE R.The Mechanisms of Unconscious Judgment[EB/OL].[2010-08-30].http://www.coll.mpg.de/sites/www.coll.mpg.de/files/text/gloeckner erfurt 2008.pdf.

[27]SEGALOWITZ S J,SEGALOWITZ N S,WOOD A G.Assessing the development of automaticity in second language word recognition[J].Applied Psycholinguistics,1998(19):53-67.

Controversial Issues of Automaticity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GAO Xiao1,CHEN Meng2
(1.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 Studies,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Business,Shijiazhuang,Hebei 050061;2.College of Journalism,Hebei University,Baoding,Hebei 071002,China)

Automaticity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covers a variety of topics,which results in different explanations and conclusions in terms of different perspectives.Most studies focusing on automaticity differ at three controversial issues.The first one is the properties of automaticity;second is the definition of automaticity and nonautomaticity,that is,the clear-cut dichotomy or two ends of a continuum;third is the process of automaticization.On one hand,these controversial issues result in some difficulties in related studies;on the other hand,the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automaticity to a great degree.

automaticity;property of automaticity;process of automaticization

H08

A

1005-6378(2011)03-0142-05

2010-09-20

2010年度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文化对我国影视文化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HB10G J021)

高霄(1971-),男,河北邢台人,河北经贸大学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

[责任编辑 王雅坤]

猜你喜欢

二分法研究者自动
高等教育中的学生成为研究者及其启示
基于二进制/二分法的ETC状态名单查找算法
“二分法”求解加速度的分析策略
自动捕盗机
基于深度学习的数学教学思考——以“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为例
研究者称,经CRISPR技术编辑过的双胞胎已出生。科学将如何回应?
研究者调查数据统计
估算的妙招——“二分法”
让小鸭子自动转身
自动摇摆的“跷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