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价值理念引领高校教育

2011-04-09周松青曾燕

关键词:客体价值观主体

周松青 曾燕

(西藏大学 政法学院,西藏 拉萨850000)

以价值理念引领高校教育

周松青 曾燕

(西藏大学 政法学院,西藏 拉萨850000)

价值通过客体作用于对象主体而形成,价值的大小受价值主体评价的影响。价值观体现出价值主体的评价。实现高校教育价值必然遵循价值体系各要素的关系,从价值要素的相互关系中获取实现高校教育价值的途径,通过价值理念引领高校教育,使个人价值、高校教育价值、社会价值达到和谐统一。高校教育的价值通过学生与实现社会目标而得到评价与展示。评价高校教育的价值是一个综合和长期的过程,必须通过高校教育价值对社会价值、学生个人价值满足程度的评价,才能形成完整、客观、公正的高校教育价值评价。

价值;价值观;价值理念;高校教育

1999年,中国高校开始大幅度扩招,告别高校教育的“精英教育”,迎来高校教育的 “大众化”,高校毕业生就业逐渐走向“市场化”。中国高校教育扩招后的毕业生要实现人生规划,必然面临就业选择。当职位有限、名额稀缺的时候,竞争与压力悄然而至,求职失败是大多数高校毕业生的必然结果。毕业意味着失业,引起社会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普遍关注。“到今年下半年,失业的高校毕业生,仍然可能超过300万”①。为拯救经济和缓解失业,中国政府根据国情,出台许多实际、有效的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刺激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是对于大量的高校毕业生,刺激经济产生的岗位难以消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2009年又将有610万应届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有人声称中国正经历一场“高等教育泡沫”②。难道高校扩招真的泡沫了?面对现实,“重庆上万名应届高中毕业生放弃高考”③引发新的读书无用论的探讨,高校教育的价值正在偏离人们预期的价值目标。

中国高校教育的扩招是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表现出改革创新的思想。面对市场变换、国际、社会环境的变更,高校教育不能毫无改变,必须选择改革。为了建设经济社会,高校教育应当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市场虽然能有效、合理地配置资源,对经济发展具有引导性,但市场也具有不完整性、不充分性与不稳定性。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当前市场衰退,高校教育如果要顺应当前市场的变化就必然是导致高校教育走向衰退。

任何理性的选择必然是要求高校教育来挽救危机,为市场解困解围。高校教育在提供满足市场职位需求的人才的同时,还需要对社会发展、对市场活动进行价值导向。进行价值导向,必然要求高校教育进行价值观念的选择,形成符合客观规律的满足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的价值观——价值理念。以价值理念引领高校教育、导向市场活动、倡导人生价值,不能把学生培养成只为满足市场职位需求的工具性的人,还应培养出引领社会进步、开拓市场、蕴涵社会价值的理性的人。要引领社会、开拓市场必须要求学生融入社会和进行市场实践与选择,否则,对市场将产生盲目的误导。高校教育必然把就业作为必须、主题、目标。当前许多高校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不能单独归结为某一方的错误,需要进行理性思考。理性思考可以全面客观地分析现象与问题,寻找合适的解决途径。纵观历史,人类社会的发展影响职业分工的种类与岗位数量。现实的市场岗位能够确定,但未来的职业岗位却会变化。只有以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促进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却是不变的。高校教育是以为人民服务,并促进社会不断发展来体现高校教育的社会价值。高校教育的为人民服务存在于传承人类的文明成果,让科学的理论为众多的高校学生掌握,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指出:“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④。这样,高校教育传授的技术、理论知识才能繁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高社会生活品质、满足为人民服务的需要,体现出高校教育的价值。

一、价值理念

(一)价值

马克思指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⑤价值通过满足需要成为一个表征主客体之间功利关系的范畴。这种功利关系是通过客体的功能和主体的评价来实现的。价值的功利关系表现为对主体积极的满足关系。价值是一个普遍的概念,是从满足人的自我需要的关系中产生的,是从主体需要和客体是否满足主体需要,以及满足主体需要的程度来评价价值的。满足人的自我需要是人的必然目的。卢梭认为:“人性的首要法则,是要维持自身的生存,人性的首要关怀,是对于其自身应有的关怀”⑥。维持人自身的生存,对人自身应有的关怀,产生人作为个体存在的需要。满足个体存在需要的客体具有价值。价值因此表现为人类实践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作为主体的人自身的行为、思想对个体、集体、社会的满足、意义也表现出价值,是人自身作为价值客体的价值。但价值的主体必然是人,价值成为人的主体性表现。主体性人的评价会表现出价值的尺度,价值的大小,表现出满足人的需要程度。价值的主客体关系表现为价值主体是价值的评价者,价值客体因满足主体的需要而成为价值的承担者。

高校教育的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功利关系。高校教育以是否对个人、群体、市场、国家、民族和社会有利,符合这些价值主体的需求而表现出功利关系。高校教育的价值存在于对个人、群体、社会的满足。因此高校教育必然面对个人、群体、社会对其价值大小做出评价。高校教育创造的物质、精神产品可以迅速得到个人、群体、社会对其价值做出的评价,但是高校教育培养的学生作为教育产品本身还需要其他价值主体对其价值做出评价的特点,因此,高校教育表现出其价值表现的间接性与时间的长期性。高校教育因其办学历史、理念、学科特色导致高校教育呈现多元的高校教育价值。但是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高校教育,其价值必然满足中国社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的价值需求、满足大多数人的利益,同时满足培养的学生的个体发展要求。

(二)价值观

价值观是对价值的看法、观点,是一种主观的思想意识,是作为价值主体的人对作为价值客体的价值的基本看法与基本观点。主体的价值观影响价值评价,价值客体作用于价值主体就会因个人、群体、社会价值观的不同做出对价值客体不同的看法与评价。价值主体的价值目标与价值标准是对价值客体的追求与评价。价值观的运动方向是由主体到客体。价值观常常因人而异,作为价值主体的人由于地位、经历、能力需求等不同,对客体价值的看法与评价也不同,其根本原因在于个人的需要和能力不同,包括个人精神生活的需要与能力的不同。对价值的评价也因具体的人的价值观而进行评判。

高校教育的价值观因作为主体的个人、群体、市场、国家、民族和社会对高校教育加以价值评价的一切因素而形成各自的高校价值观。高校教育具有价值判断,价值取舍。高校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高校教育的价值。高校教育必然满足多元的不同层次的价值主体需求。高校教育怎样满足和怎样对待多元价值主体的评价,表现出高校教育的价值,并在满足多元主体价值需求的过程中彰显自己的价值观。

(三)价值与价值观的关系

价值与价值观紧密关系又相区别的。首先,价值是价值观的基础,没有价值就不存在价值观。价值不能离开一定的价值客体或者价值物而存在,这些价值客体或者价值物是满足需要的前提;其次,价值与一定的价值主体的实际需要和能力直接关联并为之规定;再次,价值本身虽然具有客观性,是一种实际存在的而不以主体的评价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但价值与价值意识和评价紧密相连,即价值与一定价值主体的价值意识、价值观念分不开,离开了价值意识和价值观念来谈价值,也就没有价值存在;最后,价值主体缺乏一定的评价能力,就无法对价值客体或者价值物建立起评价对象的关系,也不会有价值关系的发生和存在。价值与价值观的区别在于:其一,价值具有客观性也具有抽象性,价值作为客体必然存在,这种存在是价值关系的基础。抽象性是价值满足主体需要,需要是主观的,具有抽象性的。如果离开现实中的人来谈论价值,价值就成为纯粹的抽象性,逻辑层面、理论层面的价值只是抽象的价值,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追寻真实存在的价值;其二,价值观具有主观性,价值意识和评价能力都属于精神方面的主观的东西,但价值观可以因现实生活中的人而具体。

高校教育必然表现出对社会中价值主体的满足。高校教育的价值与价值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高校因为自身是价值主体,必然具有自己的价值观,同时这种价值观还影响高校教育的价值。高校教育的价值必然根植于现实中的价值主体,只有这样高校教育的价值才不会抽象地脱离现实。高校的价值观因为关注现实价值主体的价值评价而具有现实性,但是高校教育是满足社会的发展、作为培养人这个意义上必然需要具有引领作用的着眼于未来的价值观。

(四)价值理念

价值观是与价值相关的观念,是一种思想意识。价值理念是价值观念范畴,是价值观念的细分,是具有理性、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价值、满足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的思想意识。每个人可以具有价值观念,但不是都具有价值理念。价值理念具有客观性、符合规律性和满足大多数性。价值因满足需要而具有满足性、符合性,价值理念更具有符合性,符合一定历史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价值观念,主要是符合社会价值发展规律的价值观念,这样的价值观念才可以称之为价值理念。在这种意义上,价值理念才可以通俗地称为价值理想,因为只有合符规律性才具有追求性,否则,不能称为价值理想,只能称之为价值目标或者价值幻想。价值理念的内容必然包含价值观中的个体与社会的结合。我们需要把价值观念发展到价值理念。只有不仅仅是满足个体需要的价值观念,没有割裂群体与个体的价值观念,满足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的价值观念,才能发展到价值理念,才能称之为价值理念。一旦割裂群体与个体的价值观念,表现出片面性,割裂了个人的存在是否定社会存在,对社会与个人的割裂都将产生社会矛盾。

二、个人价值

个人价值是作为个体的人具有的价值,是对其他价值主体需要的满足,通过社会中其他的个体以及社会群体的价值评价而形成。个人价值可以通过个人对价值评价体系的认知而形成自我评价的个人价值,认知价值评价标准使个人自身行为与标准结合,个人结合社会中的价值评价体系,以满足自我的需要而建构、发展个人价值意识,个人通过价值认知对自我形成价值激励作用。个人存在与社会紧密联系,个人意识到自我的价值与外部世界对自我的价值,就会产生欲望、目的、动机,对地位、名誉、权力、财产以及幸福进行追逐,表现为一种价值需求,在实践生活中表现为对价值的追求。对价值的追求而产生的行为以社会价值评价体系为标准,可以形成对社会的需要的满足,进而形成个人价值。个人价值通过个人行为而表现出来。现实具体的行为为价值主体提供可评价性。个人对自身需要的满足常常通过劳动来获得,个人对价值追求实现了马克思“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⑦个人价值也通过劳动这种行为而体现,通过劳动外化为一定具体的价值物。价值物使衡量个体价值的大小具有客观依据。生产劳动使人能够根据理性和技术日益深入和广泛地改造自然以满足人的需要,满足需要使生产劳动本身具有了价值。生产劳动创造了价值,其本身也具有了价值。人也通过生产劳动而外化为价值。

个人最终属于社会,个人的思维、价值理念必然经历社会实践的检验。因为马克思说“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⑧个人要使生活具有意义、人生具有价值,需要确立价值目标,在实现满足自身、关怀自身的过程中,寻求实现满足他人以及群体、社会的利益目标,通过为社会服务而展现个人的社会价值。

三、社会价值

人是作为类而存在,是社会的存在物,是社会的人,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⑨。

社会是集合体,具有综合性,表现出社会价值的整合性、统领性,从而使社会价值具有整合、统摄个人、群体价值的倾向,使社会价值具有价值导向的功能,为个人、群体价值提供发展方向和目的归宿。社会的个人、群体的价值表现为多元的价值。社会价值对多元价值具有引领作用,对多元价值进行定向和整合,规约人们的思想行为,调节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同时,社会价值必然具有包容性,这种包容性可以使个人、群体的多元价值保持合理的张力。

我们国家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社会以社会主义为价值主体,以价值为价值客体,其他价值满足社会主义评价标准的程度呈现出社会主义关于价值的基本看法、基本观点;又因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成员有个体成员和群体成员,社会主义以社会成员作为价值主体,以社会主义的价值作为价值客体,形成社会主义成员关于社会主义价值的评价。这两种价值都表现出社会性而成为社会价值。

社会价值体现于社会的制度、法律、道德之中,形成普遍的价值评价标准,形成价值规范。因此我们个人、群体既要遵循社会的制度、法律、道德,又要以其蕴涵的价值评价标准评价自己的价值目标、价值实现程度。社会主义的社会价值对个人价值、群体价值具有整合、统摄、引领作用。高校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群体成员,必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规范、引领自己的价值目标。高校教育则以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价值评价标准进行高校教育改革。

四、高校教育的价值

高校教育的价值必然通过满足价值主体的需要和价值主体的评价而表现出来。高校教育主要是凭借其教育的功能表现出对个人与社会的价值作用。

高校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群体成员,表现出社会价值的成员属性。同时,高校是汇聚了众多学生的群体,高校教育的价值不仅体现于社会主义价值标准的评价,还体现于学生个体作为价值主体的评价。高校教育要满足社会主义实现的价值目标追求又要满足学生的价值目标追求。这样,高校教育的价值目标既要以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为评价标准又要对学生的价值目标进行协调、整合、引领。高校汇集了人类社会的文明成果,分享这些文明成果是这个社会中每个人的权利,高校以其对文明成果的承载,具有引领社会价值而形成社会价值的关键。高校教育从事对人类社会文明成果的传承,文明的传递成为为社会与个人服务的核心。传承文明就是培养人才,但不是培养学历性人才,学历性教育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教育的价值,是对高校教育价值评价的一个方面。社会主义社会提倡为人民服务、以人为本、共同富裕,就要求高校教育必然以此为目的和标准。人民群众的要求是从根本上代表着人类整体的要求和利益,与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要求相一致的。高校教育必然为人民服务,必然为以人为本、共同富裕创造条件。以人为本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马克思说过“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⑩人的全面发展,是自由发展的基点和归宿,没有人在物质文化方面的发展就没有人自由发展的可能,只有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全面发展才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提供可能。自由发展的最终归宿又是人的全面发展。而社会主义社会需要使一切人自由发展,必然需要扩大教育规模,促进高校扩招。教育能迅速提高个人能力,成为促进个人的自由发展最有效的方式。因此,高校教育的扩招也是为实现更多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条件。个人能力愈高,创造的价值愈大,能让更多的人从具体的岗位劳动中解放出来,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实现对人的现实的解放,为实现人的自由发展提供条件,从而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可能。

高校教育的价值还要通过培养的学生的价值实现表现出来,即最终要让学生走向、回归社会,实现学生个人的价值和社会价值,社会是高校教育和高校学生的价值评价者。个人与高校教育都要融入社会,得到社会的评价,融入社会就是走向实践,因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⑪高校毕业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了解曾经所学的技术、理论、方法是否有用,是否具有价值而对高校教育进行评价。环境的改变、社会的变化对高校毕业生的适应能力进行实践检验。高校教育的价值通过高校毕业生融入社会的劳动实践中获得的评价表现出来。社会中的人不能摒弃劳动。恩格斯指出,劳动“它是一切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从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⑫劳动是我们生存的第一个基本条件,高校教育提升了个人能力,增强了个人价值产出。但是在劳动过程中,劳动又因为使人的意识与接受的教育符合实践创造了人本身。个人价值通过各种形式的劳动,为社会服务而表现出来,也展示出高校教育的价值。

注释

①《大学扩招易学生就业难》,2009-05-06 (2009-05-06)[2009-05-13].http://sh.sina.com.cn/citylinkedl2009-05-06/13171405.html.

②何英:《重庆上万名应届高中毕业生放弃高考》,2009-03-28 (2009-03-28)[2009-06-30].http://news.sina.com.cn/c/2009-03-28/015015379526s.shtml.

③⑦⑧⑨⑩⑪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第58页,第60页,第294页,第60页。

④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406页。

⑤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5页。

⑥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46页。

⑫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73-374页。

责任编辑 荣家

猜你喜欢

客体价值观主体
我的价值观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符号学视域下知识产权客体的同一性及其类型化解释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旧客体抑制和新客体捕获视角下预览效应的机制*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关税课税客体归属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