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膜炎中医病名源流考
2011-04-09朱晓林
朱晓林
角膜炎为现代医学病名,是角膜病中最常见的一类疾病,临床表现角膜混浊,属中医黑睛翳范畴。中国医学源远流长,古今文献对黑睛疾病有大量记载,主要据其临床体征、自觉症状、病因病机等而命名。因历代医家对疾病认知程度及侧重点不同,在历代文献中有诸多不同称谓,载有“眼生花翳”、“花翳白陷外障”、“气翳”、“风热不制之病”、“聚星障”、“凝脂翳”等病名。虽病名繁杂,但据其临床特征辨析,均类似于现代医学角膜炎。现据其病名所属疾病类别不同及出现年代先后,对角膜炎中医病名发展源流进行考辨梳理。
1 角膜溃疡
1.1 目肤翳覆瞳子
最早对黑睛翳障有明确记载的,首推隋代巢元方所著《诸病源候论·目诸病》,书中首次提出“黑睛”一名,并载有“目肤翳覆瞳子候”,谓:“此言肝脏不足,为风热之气所干,故于目睛上生翳,翳久不散,渐渐长,侵覆瞳子。”[1]首次简要描述了角膜炎基本症状。“黑睛”一名一直沿用至今。
1.2 眼生花翳、花翳白陷外障、花翳白陷、白陷鱼鳞
“眼生花翳”一名首见于北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治眼生花翳诸方》,曰:“夫花翳初发之时,眼中发歇疼痛,泪出,赤涩,睛上忽生白翳,如枣花,砌鱼鳞相似。”[2]简述该病症状为目涩痛流泪,体征为睛上生翳,如枣花、似鱼鳞堆砌,最早对角膜溃疡临床特征加以描述。
对角膜炎疾病的详细载述,始于宋代《秘传眼科龙木论·七十二证方论》。该书列举了多种黑睛翳障病名,并界定其为外障眼病之属性。依据翳的形态特点不同,分别命名为“花翳白陷外障”、“钉翳根深外障”等[3],这种分类方法较过去的按方剂分类法明显不同,为角膜炎的认识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元代危亦林撰《世医得效方·眼科》命之为“花翳白陷”[4],此病名一直沿用至今。
“白陷鱼鳞”系出《银海精微·白陷鱼鳞》,该书虽托名为孙思邈著,据考证疑为宋以后著作。书中指出:“白陷鱼鳞者,肝肺二经积热,充壅攻上,致黑睛遂生白翳,如鱼鳞铺砌之状,或如枣花,中有白陷,发歇不时,或发或聚,疼痛泪出,……甚至白陷钉入黄仁,引血相授,渐成大患,额头兼痛。”[5]详细剖析了该病的病因病机、症状体征及预后,认识更为全面。
至明代《证治准绳·杂病·七窍门》更为系统完整地阐述了“花翳白陷证”症、因、类、治,已基本符合现代中医对花翳白陷病证的认识。书中云:“花翳白陷证……凝脂从四围起而漫神珠,故风轮皆白或微黄,视之与混障相似而嫩者。大法其病白轮之际,四围生漫而来,渐渐厚阔,中间尚青未满者,瞳神尚见,只是四围高了,中间低了些,此金克木之祸也。或有就于脂内下边起一片黄膜,此二证夹攻尤急。……亦有不从沿际起,只自凝脂翳色黄或不黄,初小后大,其细条如翳,或细颗如星,这边起一个,那边起一个,四散生将起来,后才长大牵连混合而害目,此木火祸也。”[6]将该病与“混障”加以鉴别、并详述其分类及病因病机。
上述四种病名虽称谓略异,但据其临床特点,均类现代医学之角膜溃疡。
1.3 冰瑕翳深外障、冰虾翳深
“冰瑕翳深外障”一名首见于宋代《秘传眼科龙木论·七十二证方论》,书中指出本病特点:“此眼初患之时,或痒或疼,发歇不定,作时赤脉泪出,眵漫,致令黑睛上横立似青眼,多少不定,久后为患,全损眼目。”[3]据其眼赤痛生翳、眵多流泪等临床特点判断,当属角膜炎;不同于《证治准绳·杂病》所载“色光白而甚薄如冰上之瑕”之冰瑕翳,后者属角膜瘢痕。
《银海精微》中称之为“冰虾翳深”,书云:“黑睛上生翳,如冰虾形状,因而名曰冰虾也,大抵与鱼鳞白陷同也。亦因肝经有热,微微小小,点在眼之风轮,黑睛含糊,清眵填粘于翳之低处,乍时赤涩泪出,眵满,矇蔽瞳人一重如鼻涕,或黄或白,看则如膜遮障一般,蘸却又生,日久能致损眼,发歇来往。”[7]进一步指出该病类似于鱼鳞白陷症,具有黑睛生翳低陷、眵多如膜、拭之又生的特点。
以上两病名皆类现代医学之角膜溃疡。
1.4 涌波翳
涌波翳一名首见于《证治准绳·杂病·七窍门》,指出其主症为:“障从轮外自下而上,故曰涌波。非黄膜上冲从内向上之急甚者可比。白者缓而不变,赤者急而有变。亦有激犯变发他证者,就于此障之内,变出黄膜。治宜先去上冲,后治此证,则万无一失矣。”[6]类今之角膜溃疡。
2 角膜基质炎
“混睛外障”首见于《秘传眼科龙木论·七十二证方论》。书中概述此疾特点为:“混睛外障,此眼初患之时,先疼后痒,碜涩泪出,怕日羞明,白睛先赤,发歇无定,渐渐眼内赤脉横立遮睛,如隔纱看物,难以辨明。”[3]
随着对黑睛翳障认识的不断深化,至明代王肯堂所著《证治准绳·杂病·七窍门》对黑睛病已有了更为完整、准确地认识,论述极为详尽,几乎收集了肉眼所能观察到的所有症状、体征及病情变化、转归。“混障证”、“混睛证”即源于此书,书中系统地阐发了其症、因、变、治。其主症有二:“混障证,谓漫珠皆一色之障也。患之者最多,有赤白二证。赤者易治于白者,赤者怕赤脉外爬,白者畏光滑如苔,有此二样牵带者,必难退而易发。”“一云混睛证,白睛先赤而后痒痛,迎风有泪,闭涩难开,或时无事,不久亦发,年深则睛变成碧色,满目如凝脂赤络,如横赤丝。”其成因:“若先因别证而成混障,则障去而原病见矣。若无别证,到底只是一色者。”其变证:“若混障因而犯禁触发者,则变证出。”其治疗:“先治变证,后治本病。……此毒风积热,宜服地黄散,外点七宝膏。”[6]
“混睛障”一名出自《审视瑶函·外障》[8],并一直沿用至今。
至清代《目经大成·八十一证》则据其睛“若混镜呵气”及“风轮光滑,无障可去”特点,将之命名为“气翳”,曰:“此症目赤痛、眵泪都可,但青睛如浊烟笼罩,色泽欲死。甚者若混镜呵气,不能照人面目。从侧面视之,始隐隐微见金井。其自视虽近能见物,然亦何啻隔帛。”并清楚地认识到该病变仅累及深层,而浅层光滑无恙,曰:“分明是外障,而风轮光滑,无障可去,故曰气翳。”[9]
以上诸病名,皆类现代医学之角膜基质炎。
3 病毒性角膜炎
《原机启微·风热不制之病》以病因病机立论阐述疾病。“风热不制之病”源于此书,曰:“翳如云雾,翳如丝缕,翳如秤星。翳如秤星者,或一点,或三四点,而至数十点。”[10]即为本病早期临床体征的描述。
“聚星障”病名的确立,源自《证治准绳·杂病·七窍门》。该书对此病有了更完整、准确地认识,论述极为详尽:“聚星障证,乌珠上有细颗,或白色,或微黄。微黄者急而变重。或联缀,或团聚,或散漫,或一同生起,或先后逐渐一而二,二而三,三而四,四而六七八十数余,如此生起者。”认识到其变证有二:“能大者有变。团聚生大而作一块者,有凝脂之变”、“联缀四散,傍风轮白际而起,变大而接连者,花翳白陷也。”即易变生凝脂翳及花翳白陷证,符合现代中医学对该病认识。对其预后判断为:“若兼赤脉爬绊者,退迟。若星翳生于丝尽头者,亦退迟进速且有变,盖接得脉络生气之故。”[6]王肯堂的论述发展和丰富了“聚星障”内容,对后世影响深远,病名亦沿用至今。
风热不制之病、聚星障类似现代医学病毒性角膜炎。
4 细菌性角膜炎
4.1 凝脂翳
凝脂翳首见于《证治准绳·杂病·七窍门》,书中对其病因、症状、发生发展及预后均作了详细论述,谓:“凝脂翳,此证为病最急,……风轮上有点,初起如星,色白……渐长大变为黄色,……有初起便带鹅黄色,……后渐渐变大者。或初起便成一片,如障大而厚,色白而嫩,或色淡黄,……或有障,又于障内变出一块如黄脂者。……后变出凝脂一片者。所变不一,祸则一端。大法不问星障,但见起时肥浮脆嫩,能大而色黄,善变而速长者,即此证也。”其发展转归为:“初起时微小,次后渐大,甚则为窟、为漏、为蟹睛,内溃精膏,外为枯凸。”[6]论述全面且符合临床实际,后世多尊此说,该病名一直沿用至今,该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细菌性角膜炎。
4.2 星月翳蚀
星月翳蚀一名首见于《目经大成·八十一证》,书云:“星月翳蚀,……此症甫病,目既赤肿痛泪,不敢近火向日,风轮生白翳,状如大星,星中有一孔,宛若锥钻。甚者如新月,月上亦有一痕,俨指甲深掐,故曰星月翳蚀,凝脂症之小者。”[9]指出该病类凝脂翳轻型。
5 结语
历代医籍中收录有大量关于角膜炎的记载,历代医家据其症状、体征、病机不同,赋予其不同病名。虽病名繁杂,但据临床特点辨析均属现代医学角膜炎范畴,其中“眼生花翳”、“花翳白陷外障”、“花翳白陷”、“白陷鱼鳞”、“冰瑕翳深外障”、“冰虾翳深”、“涌波翳”类今之角膜溃疡;“混睛外障”、“混障证”、“混睛证”、“混睛障”、“气翳”类今之角膜基质炎;“风热不制之病”、“聚星障”类今之病毒性角膜炎;“凝脂翳”、“星月翳蚀”类今之细菌性角膜炎。特别是“聚星障”、“凝脂翳”、“花翳白陷”、“混睛障”等病名,一直沿用至今。通过对上述病名的梳理,为角膜炎病名规范化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并为临床医师查阅古代文献,提供有益借鉴。
[1] 高文铸. 医经病源诊法名著集成·诸病源候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373-375.
[2] 王怀隐,陈昭遇,等. 太平圣惠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8:961.
[3] 葆光道人,等. 秘传眼科龙木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8:23,24,20.
[4] 危亦林撰,王育学点校. 世医得效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558.
[5] 孙思邈原辑. 银海精微[M].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出版,1986:12.
[6] 王肯堂. 证治准绳[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81,283,285.
[7] 徐又芳. 中医五官科名著集成·银海精微[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23.
[8] 傅仁宇. 审视瑶函[M].上海:科技卫生出版社,1959:128.
[9] 徐又芳. 中医五官科名著集成·目经大成[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450,428.
[10] 徐又芳. 中医五官科名著集成·原机启微[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