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例少数民族新生儿硬肿症护理体会
2011-04-09郑卫娟冯晓娟
郑卫娟 冯晓娟
新生儿硬肿症[1]是新生儿时期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皮肤和皮下脂肪变硬及水肿,常伴有低体温及多器官功能损伤,是新生儿死亡的重要疾病之一,严重影响新生儿的健康。新疆和田地区为边远贫穷的少数民族地区,相对全国其他城市及首府乌鲁木齐市,属边远落后地区,少数民族新生儿得到的康复教育机会较少。我院2006年2月~2010年2月通过对52例少数民族新生儿硬肿症进行护理干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病新生儿52例,均为少数民族,其中维吾尔族38例,哈萨克族8例,柯尔克孜族3例,回族3例。发病日龄:3~4 d 10例,5~7 d 38例,8~10 d 4例。早产儿35例(2对双胞胎),足月低体重儿(出生体重<2 500 g)17例。2例合并新生儿窒息,2例合并肺出血。轻症新生儿硬肿症42例,重症新生儿硬肿症10例。临床表现:反应低下,哭声低弱或不哭,吮乳差或不能吸吮,体温偏低或不升,皮肤硬肿,按之如橡皮样,多伴有凹陷性水肿,硬肿多发生在小腿、大腿外侧。
1.2 结果 本组患儿入院后经积极复温、抗炎、硬肿皮肤护理、对症治疗后治愈47例,治愈率为90.38%,死亡5例,均为重症硬肿症患儿,死亡率为9.62%。平均住院天数15~25 d。
2 护理措施
2.1 恢复体温的护理 复温是治疗新生儿硬肿症和低体温的重要措施[2]。实施正确有效的复温措施,切忌加温过速。
2.1.1 先用体温计正确测量肛温,根据不同体温给予处理。体温大于35℃,轻度硬肿症的足月儿可置入20~26℃室温环境中加热水袋复温;早产儿可放入30℃温箱中复温。
2.1.2 体温小于35℃重症患儿,先将患儿置入26~28℃室温中1 h后连同棉被一起置入27~28℃暖箱中,每小时升高暖箱温度1℃,逐渐调节至30~32℃,使皮肤温度达到36℃,暖箱温度不超过34℃,观察暖箱及室内温度、湿度的变化,并及时监测肛温、腋温变化,每2 h测体温1次,体温正常6 h后改为每4 h测体温1次。
2.1.3 用远红外线抢救台快速复温,把患儿裸露放入床温30℃抢救台上,每15~30 min升高体温1℃,随体温升高逐渐升高抢救台温度,最高32℃。患儿恢复正常体温后置于预热至适宜温度的暖箱中。
2.1.4 复温时切记加温过速,避免体温忽高忽低,使用监护仪对患儿生命体征进行监测,观察患儿面色、哭声、心跳、腹壁皮肤与环境温度,发现异常及时处理,进行摄入或输入热量、液量及尿量监护。注意给患儿多饮水,避免复温时水分的丢失而引起的脱水。
2.1.5 在复温后注意更换体位,避免坠积性肺炎和压疮的发生。
2.2 合理喂养保证热能供给 少数民族地区医疗条件有限,家长育儿观念落后,出生的早产儿易发生硬肿症,因此指导产妇要保证为患儿提供足够能量和充足水分[3],保证供给。能吸吮者可直接哺乳。吸吮无力者可用滴管、鼻饲或静脉高营养供给能量。喂养时,少量多次,间歇喂养,保证患儿营养、热量摄入需要,按医嘱补液时严格控制补液速度。
2.3 抗感染 边疆地区新生儿硬肿症病因中感染为主要因素之一,其中以新生儿肺炎多见,口腔感染次之,大部分孕妇尽管在当地卫生院分娩,但仍有部分孕妇为了节约经费分娩后很快出院,不注意新生儿脐部清洁和保持干燥,甚至有相当一部分产妇是在家自行分娩,而引起脐部感染。农村卫生条件差,哺乳母亲个人卫生、居住条件差,导致新生儿发生各种感染。保持室内清洁,空气新鲜,温度、湿度适宜,定时通风,空气消毒,工作人员要加强手卫生,防止交叉感染,同时根据医嘱合理应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
2.4 皮肤护理 受当地卫生条件及少数民族生活习惯的影响,新生儿卫生状况差,易出现皮肤感染。要注意观察,勤换尿布,保持臀部、腋下、颈部、腹股沟皮肤清洁,经常更换体位,防止体位性水肿和坠积性肺炎,尽量避免肌内注射,防止皮肤破损引起感染等。硬肿部位可用山莨菪碱和维生素E涂擦,可扩张毛细血管,改善微循环。也可用维生素AD滴剂按摩治疗[4],以加快组织血液循环,改善硬肿部位的血流供应,使硬肿脂肪变软。
2.5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除监测体温、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外,注意观察硬肿范围及程度、进食情况、精神反应、哭声、神经反射及大小便等。药物治疗及补液时要加强补液管理,严格控制补液速度,定时观察并记录。
2.6 健康教育 新疆少数民族由于语言的特点,交流受限。而家长育儿知识、家庭保暖措施、对疾病认识和经济承受能力、对健康教育指导是否掌握等均会影响到患儿家长,对患儿家长进行疾病知识宣教,使其了解病情发展阶段和治疗的程度,了解有关知识,防止各种感染而导致新生儿硬肿症的发生,抓好围生期保健,定期检查,定期宣教,防止窒息、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发生,从而提高新生儿生存质量。
3 小结
重症硬肿症患儿死亡率较高,本组死亡5例。窒息、早产儿、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颅内出血是新生儿硬肿症的重要病因[5],而早产、低体重、窒息和感染成为新生儿硬肿症的主要危险因素[6]。因此,对新生儿硬肿症的预防重于治疗。在少数民族地区,首先做好围生期保健和宣教,加强产前检查,避免产伤和早产的发生,防治妊娠中毒症,避免早产、出生低体重儿和产伤的发生,普及护理和预防知识,加强卫生宣教及健康指导,对降低硬肿症的发病率及死亡率、提高治愈率具有积极的意义。
[1] 高 岭,王金华,朱阿瑾,等.新生儿硬肿症相关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J].中原医刊,2004,31(6):13.
[2] 尚培薇.新生儿硬肿症的病因分析和防治措施[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29):2737 -3738.
[3] 钟小雁,梁 英.恒温水浴复温对新生儿硬肿症体温恢复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5,2(3):37 -38.
[4] 刘洪春,董爱红,郝 芳.外用维生素AD滴剂按摩治疗新生儿硬肿症25 例效果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2008,14(19):40.
[5] 李 静.新生儿硬肿症的病因分析和护理措施[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20):163.
[6] 王玲玲,张 宁,刘 红,等.新生儿硬肿症危险因素分析[J].新生儿科杂志,2002,17(6):247 -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