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诊护士工作压力及应对方式的研究进展

2011-04-09田晓岚

护理研究 2011年4期
关键词:急诊科护士心理

田晓岚,王 芳

急诊科是医院救治急危重病人的主要场所,急诊科护理工作以急、忙、多学科性、高风险性、不稳定性和无规律性为特点。而且,随着近来病人和社会对护理人员要求的日益增高,急诊护士的工作压力亦随之不断上升。现就关于急诊护士工作压力源及应对方式的研究与进展综述如下。

1 压力及压力源的概念

压力一词在不同的学科中有着不同的内涵,尽管不同学科对压力研究的侧重不同,对压力有不同的解释和看法,目前普遍认为,压力是个体对作用于自身的内外环境刺激做出认知评价后引起的一系列生理及心理紧张性反应状态,这一定义将压力看成一个动态的过程,包括刺激、认知评价和反应3个环节[1]。

压力源是指任何能使人体产生压力反应的内外环境的刺激[1]。任何与机体原有的生理及心理状态相异的因素都可能构成压力源。根据压力源的性质可以将压力源分为躯体性压力源、心理性压力源、社会性压力源和文化性压力源;根据压力源的数量可以分为散发性压力源和累积性压力源。

护理工作压力是指护理工作中的各种需求与护士的生理、心理状态不相适应的一种心身失衡状态[1]。护理工作压力源既可以来自工作环境也可来自工作人员本身,既有社会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变化方面的原因,又有护理工作本身及护士的生理和心理等多方面的原因。

2 急诊护士压力研究概况

2.1 急诊护士压力感受水平及影响因素 马香玉等[2]通过自行设计问卷,对60名急诊科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护士感受压力的特殊行为反应主要表现为焦虑、易激惹和躯体行为。蔡伟萍等[3]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5所综合性医院的急诊科74名护士和普通病房72名护士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急诊科护士比普通病房护士承受的工作任务和心理压力更大。

2.1.1 护士的工龄 徐维钰等[4]通过采用护士工作压力表和症状自评量表对364名低年资护士进行问卷调查显示,急诊低年资注册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低于一般人群,其原因为急诊抢救多,工作时间长,工作强度高,工作节奏快,轮班及夜班频繁,低年资护士因其骨干作用在临床一线承担了超负荷的工作和紧张的脑力劳动,体力消耗过大,易产生心身疲劳。

2.1.2 婚姻状况与家庭收入 雷俊等[5]采用症状自评量表对74名急诊科护士进行心理健康测评结果显示,未婚护士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等因子评分显著高于已婚护士。婚姻是社会支持的重要来源,社会支持水平越高心理健康水平就越高。已婚护士能从其配偶获得主要社会支持,而未婚者缺乏此支持系统。家庭收入低下与中等的急诊科护士抑郁、偏执因子评分均显著高于收入良好的急诊科护士,可能与其家庭负担重、经济相对困难有关。

2.2 急诊护士压力源类型

2.2.1 工作负荷 急诊专科的性质决定了急诊护理工作是处于高强度的体力与脑力劳动状态中,大量的急、危、重症病人使护士承担了繁重的工作任务,Sharon等[6]对匈牙利、以色列、意大利、英国、美国5个国家的医院护士职业压力进行调查发现,大量的工作负荷是护士职业压力的主要来源。

2.2.2 工作环境 杨云等[7]对72名急诊护士的压力源及应对方式的调查显示,紧张的工作环境是护士主要的压力源之一。Herdi's Sveinsdo'ttir等[8]对冰岛206名护士职业压力、工作满意率和工作环境的调查显示,工作量大、工作环境紧张等被认为是护士工作最主要的压力来源。急诊病人的病情重、病情变化快、急诊工作的高风险性要求护士必须有较高的业务水平、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护士的体力和心力消耗大,压力感增强。

2.2.3 社会环境 有调查显示,81.1%急诊护士认为心理压力主要来自于病人及家属的不理解,甚至无端指责[9],护士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与理解,病人对护理工作的要求日趋增高,增加了护士的精神压力,使护士处于一种高的应激状态。

2.2.4 个体因素 Richard等[10]对93名急诊科的护士进行职业倦怠、工作满意度与社会支持的调查显示,除护理人力资源配备不足之外,护士自身因素也是重要的压力源之一,并可造成职业倦怠。刘丽等[11]报道,护龄在5年~10年的护士工作压力程度最高,这个阶段的护士工作经验丰富,作为科室专业骨干,面临着晋升、学习等多方面压力,且对急诊科职业风险意识相对较高。

3 应对方式

3.1 应对和应对方式的概念 应对是个体为了对付压力而采取的各种相应的认知活动和行为活动。Lazarus认为,应对是一种适应过程,是通过改变认识和行为来解决已存在的问题[12]。应对的主要功能是调节压力事件的作用,包括改变对压力事件的评估,调节与事件有关的躯体和情感反应。应对方式是个体在压力期间处理压力情境、保持心理平衡的一种手段[13]。

3.2 急诊护士的应对方式 凌力[14]对122名急诊护士和普通病房护士的研究发现,60.61%的急诊护士采取的应对方式为成熟型,尤其在“解决问题-求助”这一成熟型的应对方式明显优于普通病房的护士,具体表现为能理智地应付困境、吸取自己或他人的经验去应付困难、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努力改变现状并使情况向好的一面转化、专心于工作或学习以忘掉不愉快。12.12%的护士采取的应对方式为不成熟型,表现为避开困难以求心中宁静、在冲突面前告诫自己“能忍者自安”,对困难采取回避态度,认为“退后一步自然宽”,对问题采取等待、观望、任其发展的态度。

3.3 压力及应对方式对护士健康的影响 每个人在某个时期都经历了一定的压力源,身心健康者均能适应长期的压力源或者应对短期的压力源,从而避免压力源对健康的威胁。只有当个体难以适应和应对压力源时才构成了对个体健康的威胁,此时个体的各个方面,包括生理、心理、社会文化方面均受到影响。护士面对高强度或作用持久的工作压力源,如果不能进行积极的应对并及时有效地控制压力源,就可能发生压力反应,这种反应可能是生理的、心理的,也可能是行为方面的。

3.3.1 生理方面 表现为头痛、乏力、心慌、胃肠不适、全身肌肉胀痛等多系统器官组织的不适和症状。马会清[15]运用自评问卷对98名急诊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乏力、疲惫不堪71.4%、肌紧张、腰背疼痛53.1%、睡眠障碍48.9%、头痛42.8%。庞爱华[16]应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对64名急诊护士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50.0%的急诊护士有腰、背、肩部肌肉劳损疼痛症状,16人(25.0%)第一胎出现先兆流产,22人(34.4%)有心功能障碍,如期前收缩、心动过速等。且急诊工作年限越长,疼痛症状与心功能障碍越明显。

3.3.2 心理方面 在心理方面表现为焦虑、沮丧、不满、厌倦、不良清感、怨恨、人际关系恶化等。张济梅等[17]应用一般健康问卷(GHQ-12)对87名急诊科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急诊科护士心情抑郁占56.3%,精神紧张占62.1%,焦虑失眠占58.6%,心理健康状况不佳检出率为30.0%。刘秋鸣[18]采用应对方式量表对149名护士进行职业压力与应对方式的研究显示,积极应对方式与情绪枯竭、去人格化倾向呈负相关,消极应对方式与情绪枯竭、去人格化倾向呈正相关,说明运用积极的应对策略可缓解护士的身心耗竭状态。

3.4 急诊护士有效应对压力的策略

3.4.1 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良好的工作环境能促进人类的健康,不良的工作环境则会给人类带来身心危害[19]。可通过采取积极的措施,使医护人员处于良好的工作环境中,以减轻护士的工作,提高其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如保持抢救室内适宜的温湿度,保持通风;减少地面滑度,强调合适的工作台高度;急救仪器、物品、药品放置合理,降低护士的体力消耗;规范护士的工作姿势,注重节力原则。

3.4.2 护士长的管理干预 增加护士编制,合理安排护士的工作及人力的安排,实行弹性排班制;明确护士工作职责、提高护士的社会地位、减轻护士的负荷;对护士的劳动予以认可和积极评价,尊重每位员工,营造和谐的工作和人际氛围[20]。管理者还可利用网络、刊物、讲座、座谈等形式护士进行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内容包括人际沟通技巧、正确应对方式等。通过培训提高急诊科护士压力应对能力,促进他们心理健康[21]。加强风险管理,完善规章制度,实施安全管理措施[22]。

3.4.3 护士自身的调节 急诊科护士要面对不同疾病、不同心理、不同素质的病人及家属。病人由于疾病的痛苦,言语和行为上容易激动,甚至有些病人家属会将不良情绪迁怒于护士。护士在工作中要善于调整自己的心态,加强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加强业务训练,提高业务水平,提高敏锐快捷的应对能力,减轻智能上的压力,取得病人的信任。学会合理安排休息时间,保证足够的睡眠,利于身心状态的调整。培养自身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加强心理卫生知识的学习,掌握减压的方法,学会压力的应对技巧,进行自我心理平衡的调节和完善[23,24]。

3.4.4 社会支持 席淑华等[25]认为,提高管理者及社会的支持是影响个人关注满意度和心理健康的最有效方式。采用各种不同的形式将急诊护理工作面向社会宣传。社会舆论的正确导向对护理工作有强大的影响,全社会形成尊重护士的良好风尚,有利于激发急诊护士的职业自豪感、责任感;医院的管理者在进行经济分配时应考虑技术要求、工作压力、工作风险等综合因素给工作压力大的岗位适当提高待遇。

4 小结

国内近年来对护士工作压力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压力的来源和对护士的心理健康的影响,而对生理及行为影响方面的研究较少;对于应对压力方面,主要通过人性化的管理、进行心理疏导等,而通过改进急诊工作流程、系统的专科培训、压力分层管理研究较少。这方面的探索与研究值得加强。

[1] 李小妹.护理学导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66.

[2] 马香玉,刘静,姚建敏.60例急诊科护士压力源影响身心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J].宁夏医学杂志,2009,31(8):768-769.

[3] 蔡伟萍,余丽君,王文珍,等.急诊科护士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现代护理,2003,9(2):106-108.

[4] 徐维钰,周姝,毛雅芬.工作压力对低年资护士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J].现代护理,2006,12(25):2367-2369.

[5] 雷俊,谢日华.急诊护士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相关因素调查[J].护理学杂志,2005,20(9):16-18.

[6] Sharon G,Anett G.Sou rcesof occupational stressamong nurses in five countri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 ltural Relations,2008,32:49-66.

[7] 杨云,谢敏.急诊护士72名压力源与应对方式调查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15):76-77.

[8] H erdi's Sveinsdo'ttir,Pa'll Biering,A lfons Ramel.Occupational stress,job satisfaction,and w orking environment among icelandic nu rses:A cross-sectional questionnaire survey[J].International Jou rnal of Nu rsing Studies,2006,43:875-889.

[9] 陈缨,吴容,刘慧珠.急诊科护士心理压力及需求现状调查[J].护理学杂志,2008,23(9):70-71.

[10] Richard J,Peter E.Stressors,bu rnout and social support:Nu rses in acutemental health settings[J].Jou rnal of Advanced Nu rsing,2004,48(6):622-631.

[11] 刘丽,梁桂芳,李莎冬.急诊护士压力源分析与对策[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8,27(6):574-577.

[12] 姜乾金.应对研究近况[J].中国临床医生,1999,8(11):16-18.

[13] 戴晓阳.护理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48.

[14] 凌力.急救护士心理健康状况和应对方式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6):408-411.

[15] 马会清.急诊护士疲劳综合征调查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06,10(12):2048-2050.

[16] 庞爱华.急诊室工作环境对急诊护士生活质量的影响[J].护理研究,2005,19(5A):825-827.

[17] 张济梅,李锐.急诊科护士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现代临床医学,2009,35(1):75-76.

[18] 刘秋鸣.压力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调查与对策[J].上海护理,2004(2):10-12.

[19] 崔焱.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94-103.

[20] 周素梅,黄晓玲.护士长管理干预对降低急诊科护士工作压力的效果评价[J].重庆医学,2008,37(9):967-968.

[21] 王晋玲.急诊科护士工作压力及其相关因素研究[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08,18(2):69-71.

[22] 韦春莉.综合医院急诊科护理风险管理体会[J].护理管理杂志,2006,6(1):54.

[23] 杨爱萍,吴素清.护士的压力及应对措施[J].中国伤残医学,2007,15(4):93.

[24] 张艳.急诊护士工作压力源分析及对策[J].全科护理,2009,7(8B):2126-2128.

[25] 席淑华,周立,王雅芳,等.新时期急诊护理工作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10):755-757.

猜你喜欢

急诊科护士心理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急诊科床旁超声的教育和培训
急诊科抢救脑出血患者的护理应用
心理感受
急诊科护理安全管理的探讨